学术投稿

骶骨前表皮囊肿伴类癌附壁结节1例

王双珠

关键词:骶骨, 表皮囊肿, 直肠指检, 骨质破坏, 骶前间隙, 纤维结肠镜检查, 囊性肿块, 肛门坠胀, 皮肤囊肿, 密度, 临床诊断, 结肠黏膜, 表面光滑, 边界, 胸膝位, 线检查, 软组织, 活动度, 侧位片, 增强
摘要:1 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2001年4月初开始出现肛门便前、便后坠胀感,伴轻微腹痛,大便色泽及形状正常.11月份以来感肛门坠胀感加重.胸膝位直肠指检,在距肛门5 cm直肠后壁(11-2点处)可触及5 cm×4 cm大小的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圆,无压痛,活动度差.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结肠黏膜皱襞清楚,黏膜面光滑.骶骨X线检查,正位片示:骶椎下段前方有一呈球型生长的肿块,密度略低,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侧位片示:骶前间隙有一软组织块影,边界尚清,周围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及受压现象.CT检查:直肠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CT值界于30 Hu-40Hu之间,边界尚清,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手术中见骶前间隙内有一多房囊性肿块,囊内充满豆渣样物,临床诊断:骶前皮肤囊肿.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骶骨前表皮囊肿伴类癌附壁结节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2001年4月初开始出现肛门便前、便后坠胀感,伴轻微腹痛,大便色泽及形状正常.11月份以来感肛门坠胀感加重.胸膝位直肠指检,在距肛门5 cm直肠后壁(11-2点处)可触及5 cm×4 cm大小的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圆,无压痛,活动度差.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结肠黏膜皱襞清楚,黏膜面光滑.骶骨X线检查,正位片示:骶椎下段前方有一呈球型生长的肿块,密度略低,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侧位片示:骶前间隙有一软组织块影,边界尚清,周围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及受压现象.CT检查:直肠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CT值界于30 Hu-40Hu之间,边界尚清,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手术中见骶前间隙内有一多房囊性肿块,囊内充满豆渣样物,临床诊断:骶前皮肤囊肿.

    作者:王双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鼻咽癌放疗中的自我护理

    鼻咽癌的肿瘤位置较深而隐蔽,难以外科手术彻底切除,又因其癌细胞分化程度低,对放射线较敏感,所以放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1].但该疗法带来的不良反应却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疗程的顺利进行,个别病人因痛苦难当要求中止放疗时有发生.因此,放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单靠临床护理又难以达到对放疗反应较好的防护.

    作者:张慧娟;王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NE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NVB)联合表阿霉素(EPI)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NVB 25 mg/m2 d1-d8,EPI25 mg/m2 d1-d8.结果 结果全组32例,CR 3例,PR 19例,SD 6例,PD 4例,总有效率(CR+PD)为68.75%,中位TTP 14.5个月,MST 19.3个月.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结论 NVB+EPI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樊天生;尹必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梗阻性结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

    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梗阻性结肠癌一期手术切除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有效的胃肠减压、正确的肠道清洗、合理应用抗生素、静脉高营养、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手术后的生理和心理指导护理是提高梗阻性结肠癌一期手术切除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

    作者:康慧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12例乳腺癌P-gp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12例术前未行化疗的乳腺癌组织中P-gp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P-gp的阳性表达率为43.8%.P-gp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有关(P<0.05);在中低分化组(组织学分级Ⅱ、Ⅲ级,P=0.102)和HER2阳性组(P=0.078)P-gp的阳性表达率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ER/PR状况无关.结论 P-gp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原发多药耐药有关,化疗前对其检测可对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P-gp可能是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作者:李占文;杨华锋;胡云锵;李振平;刘纯;范风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细胞肝癌伴胆管癌栓2例误诊分析

    2006年4月我科收治了2例肝细胞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临床资料如表1和表2.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上腹部疼痛,食欲下降等.

    作者:盛庆丰;李强;张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3例乳腺血管肉瘤进行观察.结果 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弥漫增生的异常血管组成,但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变化大.免疫组化示3例均表达CD31、CD34和Ki-67.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结论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少见,预后与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翟梅娟;赵再秋;黄雅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PTEN及其与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抑癌基因PTEN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唯一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基因,即脂质磷酸酶活性和蛋白磷酸酶活性.该基因的变异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本文就PTEN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前列腺癌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沈静侠;姜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84例高龄胃癌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我国人均寿命有了很大提高,高龄胃癌患者也随着增多.据上海市市区1998年各年龄组胃癌发病率显示,一般随年龄而增高,男性75岁,女性80岁以后有所降低.我院自1996年1月-2005年12月共手术治疗70岁以上超高龄胃癌共84例,本文就其围手术期处理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赵小康;王锦宏;蒋阳平;孙洪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GGT、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谷氨酰转肽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PHC84例,转移性肝癌组48例,肝炎组57例,正常对照组79例.GGT、AFU采用速率法,AF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GGT、AFU和AFP水平.结果 PHC组血清GGT、AFU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血清GGT、AFU和AFP阳性率分别为91.7%、80.9%、69.0%.AFU、AFP联检其阳性率为92.4%;GGT与AFU、AFP联检其阳性率可提高到97.1%;AFP阴性的PHC26例中,血清GGT、AFU阳性率分别为92.3%(24/26)、76.9%(20/26).表明二者对AFP阴性的PHC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互补作用.结论 血清GGT、AFU和AF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HC的诊断率,优于单项检测,特别是对AFP阴性低浓度PHC更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王波;姚伟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瘤患者外周血活化血小板测定及其临床意义(附93例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疾病状态下活化血小板测定值的差别及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血栓的效果.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63例肿瘤患者和30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活化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量,以及服用阿司匹林后的变化.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的活化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P<0.05),有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外周血的活化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P<0.05),有血栓的肿瘤患者的活化血小板经过阿司匹林干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 测定活化血小板可以预测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风险性的大小.同时,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外周血活化血小板CD62p和CD63的值.

    作者:张武;郑维锷;陈文俊;刘凌云;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其影响.方法 对2005年3月-8月在我科行TACE的肝癌患者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和2周分别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治疗前比较.结果 治疗前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后1周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略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周CB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结论 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ACE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随着肿瘤负荷减小,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提高.

    作者:侯恩存;王新;练祖平;陆运鑫;白广德;关莹;黄丁平;秦冰;陈小梅;刘敏;黄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单纯吸球引流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伤口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纯吸球引流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伤口的影响.方法 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实施乳腺癌Auchincloss改良根治术者124例,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随机采用2种伤口处理方式:(1)单纯吸球引流组(A组)71例;(2)吸球引流结合胸壁加压包扎组(B组)53例.比较单纯吸球引流组和加压包扎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和伤口积液的影响.结果 A组发生皮瓣坏死共9例(9/71),均经换药治疗后痊愈,B组发生皮瓣坏死16例(16/53),其中3例需要植皮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发生皮下积液5例(5/71),B组发生皮下积液4例(4/5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单纯吸球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伤口处理方法,绷带加压包扎不仅无益于皮下积液的减少,还有增加皮瓣坏死,尤其是大面积皮瓣坏死的风险.

    作者:刘海;符勇;杨文龙;杨湘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恶性胸水胸腔化疗后胞必佳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胸腔内化疗联合胞必佳治疗,以及先予化疗控制胸水后,再予胞必佳治疗胸水疗效.方法 对于胸腔积液患者,抽胸水后予DDP+胞必佳治疗,以及改良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或每天抽胸水一次,5-Fu 0.5/天注入胸腔,胸水控制后,再予胞必佳800 ug胸膜腔注入.结果 改良后控制胸水疗效提高,影响呼吸功能的包裹性积液机率减少.

    作者:陈卓明;黄祖栋;何晓洪;黄羽;苏贞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纤维蛋白胶的研究进展

    生物胶也叫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简称FG),是一种生物蛋白制剂,早应用于伤口止血.近20年来,FG逐渐应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封闭组织缺损、防止组织粘连,尤其作为某些药物的缓释载体,其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就FG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郭莉;王晓红;杨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纳米药物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大量研究致力于提高化疗效果,并且使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长,但是在化学治疗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在所有的因素中,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的是药物对杀伤癌细胞的靶向能力和尽可能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终的预期寿命的程度与治疗的靶向能力直接相关.近年来针对这一方向的研究包括对可控给药剂量和途径的载体开发,发现新的化疗靶点如供应肿瘤生长的血管系统和对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可使化疗在有效的同时更具有特异性[1].本综述将主要阐述纳米药物输送的新方法及新的研究进展,着重于探讨与纳米粒子组成相关的具有特异性肿瘤靶向的纳米粒子的应用前景.

    作者:汤庆超;王锡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D105和CD34在胃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与VEGF的关系

    目的 探讨CD105与CD34在胃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CD105、CD34和VEGF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胃癌及10例正常胃组织进行标记,检测CD105及CD34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中CD105抗体标记的MVD分别为26.49±7.26,13.07±3.13;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53.32±23.05,18.35±13.46,VEGF阳性率分别为82.5%,53.33%.正常胃组织CD105、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3.54±2.69,8.79±8.83,VEGF阳性率为20%.胃癌与正常胃组织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进展期胃癌中CD105和CD34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D34比较,CD105标记的MVD在胃癌浸润深度中的表达有差异(P<0.05),并在淋巴结有/无转移组中,显著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P<0.01,P<0.05).两者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CD105比通常用的总内皮标记物CD34更好,是一种更有特异性的肿瘤血管内皮标记,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密切相关,为患者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徐新宇;黄悦;樊克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216例女性患者术前进行二维超声检查,了解肿块的形态、边界、包膜及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组织浸润、纵横比等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特点,将肿块分为良、恶性,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良性符合率92.1%,恶性符合率为95.2%.结论 根据乳腺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可提高术前超声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符合率.

    作者:佟凌霞;刘永红;陈忠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bcl-2和c-erbB2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c.l-2、癌基因c-erbB2蛋白表达,以及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4例宫颈鳞癌、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bcl-2、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 bcl-2、c-erbB2在宫颈鳞癌、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5%(18/24)、58.3%(14/24);60%(12/20)、40%(8/20);20%(2/10)、0%(0/10).bcl-2在鳞癌、CIN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 1),而鳞癌组与CIN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erbB2在鳞癌、CIN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cl-2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c-erbB2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在宫颈上皮癌早期可能发生bcl-2的过表达,c-erbB2的过表达是细胞恶变的标志之一.

    作者:高源;丁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HC与HSP7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MHC和HSP7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胃癌及8例非胃癌组织中MHC和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 (1)MHC、HSP70在正常胃黏膜和肿瘤组织之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2)MHC的低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1);HSP70的高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3)MHC、HSP70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1).结论 MHC和HSP70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具有负相关性,提示MHC和HSP70可能在胃癌的分化和转移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齐敏;贺岩;李莹杰;金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