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73基因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信涛;方立萍;王文秀

关键词:抑癌基因, 肿瘤基因, 变异频率, 类肿瘤, 历史
摘要:随着对肿瘤基因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抑癌基因被发现.其中p53作为一个在人类肿瘤中发现变异频率高的重要抑癌基因,已成为历史上研究的深入的基因之一.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MVP与E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MVP方案EP方案两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方法晚期NSCLC899例,用MVP方案31例,用EP方案58例,进行有效率和毒性的统计.结果MVP组有效率35.5%(11/31),EP组有效率31.0%(18/5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剂量限制毒性均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占66.2%,Ⅲ~Ⅳ度下降MVP组为6.5%,EP组为6.7%.其次为胃肠道毒性和脱发,均为Ⅰ~Ⅱ度.结论MV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和毒性与EP方案相仿,均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柳影;鲍慧铮;马丽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自体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本文对90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瘤苗治疗,探讨自体异构化肿瘤疫苗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与对照组比较,通过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活性检测,观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比值和NK细胞的细胞活性都比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自体肿瘤疫苗有效帮助恶性肿瘤病人重建受损的T淋巴细胞网络,恢复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的目的.

    作者:孙铁民;粱伟;胡晓红;孟凡娟;金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AgNORs数量的变化在动脉化疗配合手术治疗膀胱癌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AgNORs染色分析技术检验膀胱癌动脉化疗前、后Ag,NORs均值的变化,评价膀胱癌术前行动脉化疗的意义.方法25例膀胱癌患者,经术前膀胱镜活检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其中Ⅱ级8例,Ⅱ~Ⅲ级4例,Ⅲ级8例,Ⅲ~Ⅳ级1例,Ⅳ级4例.经腹壁下动脉插导管至髂总动脉行ADM+CDDP联合化疗1~2个疗程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将膀胱镜及手术所取之病理标本经Ag,NORs技术染色,计数其细胞核内平均AgNORs数量,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配对t值为5.230,而t(0.01)24=2.787,t>t',所以P<0.01,化疗前后膀胱癌组织AgNORs均值间有极显著差异.25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经随访3年复发率为8.33%,5年复发率为12.50%,5年存活率为87.50%.结论术前经动脉化疗可降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其效果优于单纯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黏膜下注射抗癌药物,对恶性度高的膀胱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乔忠杰;李长福;徐万海;赵丕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结核、肺癌并存30例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肺结核、肺癌并存30例误诊原因.方法通过对30例误诊的肺结核合并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18例原有肺结核病史者,其中13例因痰菌、PCR、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且既往有结核病史即诊为肺结核入院.以正规抗结核治疗,因症状缓解后复发或进行性恶化,而进一步经胸水细胞学检查、痰细胞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合并肺癌.另5例经手术后证实.12例经痰细胞学检查,胸CT检查诊断为肺癌入内科治疗,因症状无缓解,行结核病检查(痰菌、PCR、结核菌素试验),确诊合并肺结核.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结核、肺癌并存认识,及时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作者:陈小彬;刘荣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Toremifene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Toremifene体外诱导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p53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方法以不同浓度Toremifene(0.24μg/ml、2.4μg/ml、24μg/ml)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以MTT法观察不同处理浓度的Toremifene对MCF-7/ADR细胞DNA合成活性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检测Fas、FasL、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Toremifene处理的MCF-7/ADR细胞出现DNA合成活性下降,抑制强度与浓度有关(P<0.05);Fas、FasL、p53和Caspase-3蛋白呈上调表达.结论Toremifene能诱导细胞凋亡;增加Fas、FasL、p53和Caspase-3基因表达;并且与启动Caspase-3凋亡信号和p53直接介导的凋亡有关.

    作者:董晓群;隋广杰;马玉彦;冯占军;郭子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胃癌与青年胃癌临床及病理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及青年人胃癌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间79例老年胃癌(≥60岁),11例青年胃癌(≤4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上腹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是其主要的消化道症状.老年组吞咽困难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而呕吐、黑便则老年组低于青年组(P<0.05).病程<3个月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胃癌发生部位:胃窦、胃角癌青年组高于老年组,贲门、胃底癌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多为BorrmannⅢ型、Ⅳ型,老年组多为Ⅰ型、Ⅱ型.病理组织学显示:青年组以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为主,而老年组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随访结果:一年生存率青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结论青年组胃癌较老年组胃癌相比,其浸润能力强,恶性程度高,分化强度低,病情进展快,预后差.临床医师要提高对胃癌的认识及警惕性,特别是对青年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姚伟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以双铂为主方案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39例报告

    目的评价以双铂为主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耐受性及毒副作用.方法采用CBP-DDP-VP16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39例CBP200~300mg/m2,第1天,静点,DDP40~60mg/m2,第8天,静点,Vp16 100mg/m2第1天至第5天,静点.21天重复.结果以双铂方案为主治疗小细胞肺癌39例,总有效率79.6%,CR率12.8%.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发生率69.2%.结论以双铂方案为主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好,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刘显红;于惠民;程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乳腺继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患者女性,21岁,主诉因多处淋巴结肿大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处淋巴结肿大,分布于右腋窝、双颈部及双侧腹股沟,无不适,一直未引起重视,入院前1.5月于当地医院行右腋窝肿物切除,经我院病理会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

    作者:张涛;张保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直肠癌术前CT分期与术后病理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CT分期与术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52例,分析其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T对侵犯深度判定的准确率达88.5%,对转移淋巴结判定的准确率达96%,能够很好显示病变范围、侵润程度、周围器官受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CT分期与病理分期基本相符.结论通过直肠癌的CT征象分析,对于术前推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修石;李玉莲;于树江;曲丽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艾本治疗骨转移癌引起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本(伊班膦酸钠)治疗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疗效.方法对19例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病人静脉滴注艾本.结果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2%.结论获本治疗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疗效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王成;张彩霞;王立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术中及术后两周腹腔抗癌药物温热治疗分析

    目的讨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及术后抗癌药物温热治疗的方法及意义.方法我院自2000年135例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灌注及腹腔留置引流管术后两周腹腔灌注,并根据肿瘤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癌药物.结果135例病人的治疗中无明显毒副作用,使肿瘤患者得到了好的治疗.结论进展期胃癌均有必要根据肿瘤的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癌药物进行术中及术后的腹腔温热治疗.

    作者:胡民主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选择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外引流治疗高位胆管癌

    目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超选择肝段动脉栓塞化疗方法治疗高位胆管癌伴肝内转移,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12例高位胆管癌均先行PTCD,再行超选择肝段动脉栓塞化疗术,术后保肝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12例高位胆管癌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占16.7%;部分缓解(PR)7例,占58.3%;有效率(CR+PR)为7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肝段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高位胆管癌伴肝内转移,疗效显著,是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作者:王徽;孙英蕾;王纯;金刚;王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73基因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肿瘤基因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抑癌基因被发现.其中p53作为一个在人类肿瘤中发现变异频率高的重要抑癌基因,已成为历史上研究的深入的基因之一.

    作者:信涛;方立萍;王文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苹果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系生长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观察苹果提取物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系(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新鲜富士苹果利用丙酮法提取,不同浓度苹果提取物与Hepg2细胞系混合培养,利用MTS法检测提取物对于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程度.结果富士苹果提取物对于HepG2细胞生长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50mg/ml时,抑制率达39.03%.结论苹果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抑制肝癌细胞系生长的作用.

    作者:宋冰冰;金立德;刘明;张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做出定性诊断的肺肿瘤进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探讨该方法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胸超声检查确认肿瘤,并设定穿刺途径,采用日本八光21G PTC针,美国Bard自动活检枪和18G切割针.结果80例全部接受针吸细胞学检查,其中40例并接受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2.50%(66例),组织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0%(36例).二种方法互补诊断正确率92.50%(74例).组织定性诊断正确率95%(76例).并发症4例(5%),其中气胸1例,咳血3例(3.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肺肿瘤的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钧;赵芳;高秀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20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本组有10例诊断为慢性溃疡.光镜下形态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征,细胞类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细胞及瘤巨细胞,瘤细胞排列:上皮样细胞呈实性巢状或片状,有时可呈腺泡状,梭形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漩涡状,透明细胞、瘤巨细胞呈小区成群或分散混合在其它瘤细胞间.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本瘤S-100蛋白、Vimentin、HMB45阳性率分别为95%、90%、90%,CK阴性.免疫组化的应用对提高本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靠病理学、免疫组化.

    作者:徐潮;王盈;孙杏红;苏智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逆行切除在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提高肺癌手术切除率的方法.方法在某些特定因素,改变肺切除术中常规首先处理肺血管再切断支气管的方法,可在肺动、静脉处理前或中间切断支气管即逆行切除术,由于离断了坚硬无延展性的支气管联系,而仅留有血管及结缔组织,使肺门松动延展便于进一步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肺癌手术切除率.结果将肺癌病人随机分二组,临床组(行逆行肺切除组):共516例,对照组(不行逆行肺切除组):498例.讨论两组病人的手术切除率及生存率临床组均高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故手术死亡率亦明显下降.结论逆行肺切除技术是提高肺癌手术切除率及生存率的可行方法.

    作者:华新民;刘建阳;任宪伟;刘炀;李志杰;张春江;刘枫林;徐立;高锐;王佳铭;刘宇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腮腺区肿瘤113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0年~2001年间收治的113例腮腺区肿瘤进行分析,良性肿瘤91例,恶性肿瘤2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效果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恶性肿瘤的误诊率较高.结论(1)详尽询问病史,细致临床检查,并参照影像检查做出综合判断,是防止误诊的关键.在B超导引下进行针吸取活检是提高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对疑难病症术中冰冻检查是提高治愈率的不可缺少的方法.(2)熟悉面神经解剖,细致轻柔操作,术中缝扎残存腺体断端及术后良好的加压包扎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3)避免使用简单的剜出术,采用腮腺肿瘤切除的标准术式(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是减少复发的有效手段.

    作者:詹乃茹;莫成宏;王庆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氧化苦参碱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活性的影响.方法MTT显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药物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碱1mg/ml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2mg/ml、5mg/ml、10mg/ml抑制细胞生长,呈量效关系;2mg/ml药物作用72小时后,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细胞凋亡现象并发现显著的S期阻滞;透射电镜可见胞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在体外能够抑制人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将其阻滞在S期,并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李龙江;陈志琼;郑元义;汤为学;余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5-Fu诱导人骨髓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机制的探讨

    目的本文对5-Fu不同浓度引起细胞凋亡信号传导路径的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细胞凋亡时的形态学变化,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5-Fu高浓度(1mM)及低浓度(0.1μM)引起HL-60细胞凋亡时DNA断片进行了检测,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法对Caspase-8,9(Cysteinyl aspartic acid-protenase)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5-Fu高浓度时癌细胞24小时引起细胞凋亡,低浓度时可以引起细胞凋亡,但需要72小时.高浓度处理时发现Caspase-8,9被活化.而低浓度处理时,未发现Caspase-9被活化.结论上述结果分析作者认为,由5-Fu引起的细胞凋亡机制如下:高浓度时通过Caspase-8活化直接引起Caspase-3活化,以及Caspase-8活化导致Caspase-9被激活再激活Caspase-3两个途径引起细胞凋亡.而低浓度时只经过从Caspase-8活化直接引起Caspase-3活化的单一途径.

    作者:邢德君;程颖;田沼靖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