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18例分析

王锡山;徐海涛;贾云鹤;于志伟;董新舒;赵家宏;孙帅;安永南;柳明;信振君

关键词:直肠癌, dixon手术, 吻合口瘘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手术发生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78年~1999年间收治的直肠癌保肛手术发生18例吻合口瘘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组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08%.(2)本组吻合口瘘病人年龄>60岁占50%.男性占66.7%.(3)吻合口瘘可发生于术后两个月内,但中期吻合口瘘发生率高.(4)冲洗组吻合口自然愈合的平均时间为22.4天,结肠暂时性造瘘组的愈合时间平均为14天.(5)吻合口瘘病例全身反应不重,通过局部处理可达痊愈,并没有影响生存率.结论(1)吻合口瘘发生与全身状况、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操作、吻合口血运和张力、吻合质量、盆腔感染及引流不畅等因素有关.(2)吻合口瘘可以通过局部冲洗或结肠暂时性造瘘获得治愈.(3)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需术者对病人高度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个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就能够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以bcl-2单克隆抗体和Bax多克隆抗体检测6例正常胰腺组织和33例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产物bcl-2蛋白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胰腺与胰腺癌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中分化胰腺癌组分别与低分化胰腺癌组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Bax蛋白的表达率与患者术后生存期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状态失控,使胰腺细胞凋亡过程失调,细胞寿命延长,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Bax蛋白的检测可以初步估计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盖宝东;郑泽霖;王凤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93例重复癌的统计分析

    目的观察重复癌的患病情况.方法根据我院1998-2000年3年住院病例统计资料.结果重复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60-69岁年龄组占患病比重较大,肺、肠、乳腺、胃等脏器的发生率高.结论改善生存条件去掉不良习惯,维护身心健康,降低重复癌的发病率.

    作者:荣丽威;贺晓慧;刘玮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对肺癌,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研究TSGF在肺癌、食管癌诊断、疗效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及肺癌、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TSGF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肺癌、食管癌TSGF诊断阳性率为73%.肺癌与肺部良性病变TSGF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食管癌手术前及术后30天TSGF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TSGF是一种广谱,敏感性高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金峰;赵宁;柳市英;杨桐树;宋晓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与根治术对Ⅰ、Ⅱ期乳腺癌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与根治术对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192例Ⅰ、Ⅱ期乳腺癌随机分两组: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MAD组,95例);根治术组(RM组,97例).MAD组腋窝淋巴结清除范围是腋下群或加腋中群淋巴结.RM组采用Halsted根治术或仿根治术Ⅱ式.结果MAD组和R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91.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和90%.局部复发率:MAD组和RM组分别为3.2%和3.1%,患侧上肢肿胀发生率:MAD组为3%;RM组为7.2%.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采用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的疗效与根治术同,且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齐;张斌;赵林;龙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癌术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探讨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规律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年7月~1999年5月334例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结果24例患者出现心衰,发生率为7.1%,术前心电图异常者高龄患者及行全肺切除患者心衰发生率高,术后心衰绝大多数出现在72小时以内,占91.7%(22/24).结论尽早诊断心衰的发生,及时治疗.本组无一例死亡.

    作者:郑大勇;徐世东;马建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gp和GST-π蛋白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初步探讨结肠癌与多药耐药蛋白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未进行化疗的结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的表达.结果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0%和66.3%;与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相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检测结肠癌P-gp和GST-π对指导结肠癌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作者:佟喜勤;聂明豪;陈立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星形细胞瘤染色体17p1 3.1的丢失

    目的调查星形细胞瘤间期核17p13.1的变异,探讨它与星形细胞瘤发生与演进的关系.方法选择D17Z1和17p13.1为探针,采用双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43例着丝点序列正常的星形细胞瘤17p13.1的丢失.结果4/14的星形细胞瘤、5/13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5/16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出现了17p13.1或17p的等位或杂合性丢失.结论星形细胞瘤染色体17p13.1的丢失是频繁发生的.这种变化在一部分星形细胞瘤病例的发生中是早期的遗传学变异,操纵肿瘤的起始阶段,不参与星形细胞瘤的演进.而另一些无17p13.1或17p异常的病例可能不是从低级向高级别演进而是源于原位.

    作者:刘晓谦;刘珊珊;戴钦舜;高成;张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48例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的临床观察,探讨提高疗效、降低化疗毒性、提高生存质量.方法选用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48例.21天1周期,连用3个周期.结果总效率(CR+PR)43.8%.CR3例,PR18例.结论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以羟基喜树碱联药的治疗方案,毒性小,耐受性好,疗效增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树印;朱晓麟;李乐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癌手术中肉眼观察的临床价值

    目的术中肉眼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从而用于指导手术范围.方法对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切下子宫后,用手术刀将子宫纵行切开,暴露子宫宫腔、内膜、肌层、浆膜层、估计肌层浸润深度.按照FIGO 1988年推荐的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系统:肌层浸润深浅以是否超过肌层的1/2为界.结果依据用肉眼估计的侵润深度,与病检对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手术中肉眼观察标本肌层浸润程度,可以用于指导手术范围.结论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是手术——病理分期适用而简易的方法,具有更准确地决定术式与手术范围的作用.

    作者:隋丽华;张桂荣;雷娟;翟云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腹腔化疗84例报道

    目的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是术后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术后腹腔内化疗对防治腹膜复发的价值.方法对84例侵及或侵出浆膜又无植及远处转移病人行术后腹腔内化疗(治疗组)其治疗效果与同期未行腹腔内化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化疗组无明显毒副反应,术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60.5%.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56.5%.治疗组的一年、二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内化疗因其腹腔内药物浓度高,剂量大,毒副反应少,对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有着防止复发的重要作用.

    作者:罗显峰;董亚秋;姜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皮素对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缩血管物质内皮素对人肝癌细胞7721增殖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来测定细胞的增殖效果.结果内皮素-2在浓度为10-9M时显著刺激癌细胞的增殖(P<0.01).结论内皮素可能具有促进肿瘤的生长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杨树平;林琳;丁小建;赵志泉;汪承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依托泊甙化疗引起过敏反应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48岁、乳腺癌术后7年、合并癌性胸水4年,即往无药物过敏史.此次使用依托泊甙100mg联合顺铂50mg化疗,化疗前从未使用过依托泊甙.

    作者:于丽娟;黄丽荣;李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分割放疗联合同时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及毒性反应.方法59例Ⅲ、Ⅳa期初治NPC病人随机分为超分割放疗+化疗组;超分割放疗组;常规分割放疗组.鼻咽原发灶采用60Co外照射,颈部淋巴结引流区采用60Co前切线照射加β线或深部X线垂直照射.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鼻咽原发灶消退率分别为80.0%、68.4%和55.0%,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82.4%、52.9%和50.0%,其中化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生存率(70.0%,73.7%,65.0%)、局部肿瘤控制率(75.0%,68.4%,55.0%)、远处转移率(20.0%,31.6%,35.0%)和远地转移发生时间(16.8,14.7,12.1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化练合治疗组毒性反应以消化道和放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为主,均与常规放疗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超分割组急性口腔粘膜反应亦重于常规分割组(P<0.05).结论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可提高近期颈部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但未能提高长期生存率、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远地转移率,其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刘雅洁;王瑞芝;鄂明艳;刘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336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1336例乳腺癌手术病例标本中ER、PR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36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ER、PR的表达.结果1336例乳腺癌中ER阳性表达788例,PR表达1020例,共同阳性表达658例(49.3%);ER、PR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及发病年龄无关;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有关P<0.05;此外ER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分类及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ER、PR参与了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检测ER、PR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并且为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信涛;赵玉兰;冯占军;王建秋;马国军;郑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erbB-2与ER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cerbB-2,ER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共156例原发性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cerbB-2的阳性率29.5%,ER阳性表达42.3%,cerbB-2与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05),与ER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5).结论乳腺癌的cerbB-2及ER检测对于临床治疗,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秀威;冯占军;赵玉兰;曹凤琴;刘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体会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美国NORMOS公司的调强多叶准直器(MIMiC)及CORVU3.0逆向调强适形放疗计划系统,治疗肺癌46例,其中单纯调强适形放疗12例,常规照射与单纯调强适形放疗结合治疗34例.结果一年生存率Ⅰ、Ⅱ期为75%(6/8),Ⅲa期50.0%(8/16),Ⅲb期为33.3%(5/15),Ⅳ期14.3%(1/7).全组生存时间≥24个月者8例,占同期病人的57.1%(8/14).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其时间-剂量分割及与常规照射的衔接有待于进一步细致地研究.

    作者:韩波;邓晓琴;李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VEGF的表达与直肠癌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地研究了39例直肠癌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结果癌组织与切端的VEGF表达存在差异,VEGF表达与5年生存率相关.结论肿瘤血管生成在直肠癌生长、预后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EGF的检测可以作为直肠癌的预后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贾云鹤;董新舒;高登群;赵瑞波;黄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肿瘤特异性基因的筛选

    目前,肿瘤的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模式,生物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从目前国际研究的趋势分析,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推测,肿瘤的免疫治疗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郗雪艳;杨秋霞;李殿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5-氟脲嘧啶在荷瘤鼠血液及瘤体中的代谢分布

    目的为临床上使用放射增敏剂5-氟脲嘧啶(5-Fu)时如何与放疗相结合,从而获得肿瘤放疗的佳临床疗效,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本实验用接种Lewis肺癌细胞的C57BL/6纯系小鼠40只,随机分成8组,分8个时间点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在血液及瘤体中的药物浓度,以观察5-Fu经腹腔给药后在血液及瘤体中的代谢分布情况.结果 5-Fu的血液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为8.82min,T1/β为92.03min,AUC为2.285kg@min/L,CI为0.00875ml/min@g,在血中消除较快,90、120分钟时几乎测不出,其药代动力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5-Fu在瘤体中代谢缓慢,90、120min药物浓度仍保持在25.45μg/ml和29.21μg/nml.5-Fu在60、90、120min三个时间点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5-Fu在血中半衰期短,对瘤组织有亲和力,在瘤组织中蓄积,并可维持一定时间.在瘤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药浓度(P<0.05,45、60、90、120min),这正好符合临床的需要,对5-Fu作为放射增敏剂使用时佳放疗时间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香兰;梁秀秀;吴玉波;高永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D44v6与胃肠道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肿瘤侵袭转移是十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必须有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组织脱离,侵犯周围组织,进入循环系统,逃避免疫监视、血管生成以及在远离癌组织处形成转移灶.

    作者:石美森;孙喜文;张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