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贾云鹤;董新舒;高登群;赵瑞波;黄琪

关键词: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直肠癌
摘要:目的研究VEGF的表达与直肠癌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地研究了39例直肠癌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结果癌组织与切端的VEGF表达存在差异,VEGF表达与5年生存率相关.结论肿瘤血管生成在直肠癌生长、预后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EGF的检测可以作为直肠癌的预后重要参考指标.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ER-/PR-甲状腺癌中bcl-2和c-erb-B-2癌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ER-/PR-与bcl-2和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42例甲状腺癌,10例状腺腺瘤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ER/PR与bcl-2和c-erb-B-2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甲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率为52.4%,其中20例ER/PR阴性者中只有5例bcl-2弱阳性,而22例ER/PR阳性者有14例表达bcl-2,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甲状腺癌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为78.6%,ER/PR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c-erb-B-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R/PR阴性的甲状腺癌中bcl-2表达丧失和c-erb-B-2等癌基因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静;梁颜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腹腔化疗84例报道

    目的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是术后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术后腹腔内化疗对防治腹膜复发的价值.方法对84例侵及或侵出浆膜又无植及远处转移病人行术后腹腔内化疗(治疗组)其治疗效果与同期未行腹腔内化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化疗组无明显毒副反应,术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60.5%.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56.5%.治疗组的一年、二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内化疗因其腹腔内药物浓度高,剂量大,毒副反应少,对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有着防止复发的重要作用.

    作者:罗显峰;董亚秋;姜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yclin D1表达与肺癌临床分期及肿块大小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因的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及肿块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了cyclin D1基因在108例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肿块大小的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其结果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cyclin D1的表达与肺癌肿块大小呈正相关;而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cyclin D1蛋白是一种原癌基因,cyclin D1基因只在肿瘤组织中呈过表达状态,cyclin D1基因的过表达在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虹蛟;王强;陈志营;王每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透明细胞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查体发现肺肿物8年,近期发现肿大人院.CT示右肺下叶肿瘤.手术所见:右肺下叶背段肿物,包膜不完整,约4.0cm×5.0cm大小,质脆.临床诊断:肺肿物.

    作者:高彦;李万湖;许鹏;耿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星形细胞瘤染色体17p1 3.1的丢失

    目的调查星形细胞瘤间期核17p13.1的变异,探讨它与星形细胞瘤发生与演进的关系.方法选择D17Z1和17p13.1为探针,采用双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43例着丝点序列正常的星形细胞瘤17p13.1的丢失.结果4/14的星形细胞瘤、5/13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5/16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出现了17p13.1或17p的等位或杂合性丢失.结论星形细胞瘤染色体17p13.1的丢失是频繁发生的.这种变化在一部分星形细胞瘤病例的发生中是早期的遗传学变异,操纵肿瘤的起始阶段,不参与星形细胞瘤的演进.而另一些无17p13.1或17p异常的病例可能不是从低级向高级别演进而是源于原位.

    作者:刘晓谦;刘珊珊;戴钦舜;高成;张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管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和防治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79年至1999年食管癌切除患者2247例中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56例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有关,颈部吻合术喉返神经损伤率明显高于左侧单一切口术式.(45/784 649/1463,P<0.05).中晚期病人喉返神经损伤率明显高于早期病人(48/1687,比8/560,P<0.05).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行径,掌握要领仔细操作,必要时术后补充放射治疗,可以避免和减少喉返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损伤后积极处理可防止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强;许广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93例重复癌的统计分析

    目的观察重复癌的患病情况.方法根据我院1998-2000年3年住院病例统计资料.结果重复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60-69岁年龄组占患病比重较大,肺、肠、乳腺、胃等脏器的发生率高.结论改善生存条件去掉不良习惯,维护身心健康,降低重复癌的发病率.

    作者:荣丽威;贺晓慧;刘玮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肿瘤特异性基因的筛选

    目前,肿瘤的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模式,生物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从目前国际研究的趋势分析,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推测,肿瘤的免疫治疗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郗雪艳;杨秋霞;李殿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非血管性空腔脏器狭窄

    目的采用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非血管性空腔脏器狭窄,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非血管性空腔脏器狭窄行自膨式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并通过多种分析来评价本治疗的疗效.结果自膨式金属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食管良、恶性狭窄病例行支架置入术后病人的吞咽困难明显好转,由术前的Ⅱ-Ⅲ级改善为0级,胆道的恶性狭窄病人术后,黄疸症状逐渐减退.食欲增加.胆红素水平下降,平均生存时间为9.5个月.大气管狭窄病人,放置气管支架后,病人通气情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自嘭式金属内支架用于非血管性空腔脏器狭窄病人,是一种疗效明显、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于韬;罗娅红;华阳;李森;肖占才;翟仁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336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1336例乳腺癌手术病例标本中ER、PR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36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ER、PR的表达.结果1336例乳腺癌中ER阳性表达788例,PR表达1020例,共同阳性表达658例(49.3%);ER、PR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及发病年龄无关;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有关P<0.05;此外ER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分类及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ER、PR参与了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检测ER、PR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并且为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信涛;赵玉兰;冯占军;王建秋;马国军;郑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粘膜异型增生细胞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目的探索判定大肠粘膜异型增生的计量学指标.方法采用MPLAS-500型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大肠粘膜异型增生20例,设大肠CAR、NOR为对照组,测量参数为CyA、PA、NA、Pn、NF、N/P.结果MDYS与NOR的六项参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MDYS与CAR的五项参数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两者的NF未见明显差异(P>0.05);CAR与NOR有五项参数见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两者的CyA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NF和N/P95%可信区间无重叠.结论细胞计量学指标能反映大肠异型增生的形态特征,三组的NF和N/P95%可信区间无重叠,表明大肠异型增生的诊断可考虑客观数据化.

    作者:王艳颖;耿敬妹;赵玉兰;郑伟;马国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gp和GST-π蛋白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初步探讨结肠癌与多药耐药蛋白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未进行化疗的结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的表达.结果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0%和66.3%;与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相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检测结肠癌P-gp和GST-π对指导结肠癌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作者:佟喜勤;聂明豪;陈立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身伽玛刀治疗癌性疼痛

    目的探讨全身伽玛刀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全身伽玛刀治疗胸、腹、盆腔原发性肿瘤成转移瘤伴癌性疼痛患者51例,治疗次数3~8次,分次剂量400~800CGY,等剂量曲线50%~90%,总剂量1200~4000CGY.结果治疗结束即期疼痛完全消失20例(39.2%),疼痛缓解27例(51.9%),有效率为92.1%.无近期并发症.结论全身伽玛刀临床治疗癌性疼痛安全有效.

    作者:丁田贵;任本;陈翠萍;尹丽洁;彭兆祥;胡晶;封建英;罗惠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VEGF的表达与直肠癌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地研究了39例直肠癌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结果癌组织与切端的VEGF表达存在差异,VEGF表达与5年生存率相关.结论肿瘤血管生成在直肠癌生长、预后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EGF的检测可以作为直肠癌的预后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贾云鹤;董新舒;高登群;赵瑞波;黄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与根治术对Ⅰ、Ⅱ期乳腺癌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与根治术对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192例Ⅰ、Ⅱ期乳腺癌随机分两组: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MAD组,95例);根治术组(RM组,97例).MAD组腋窝淋巴结清除范围是腋下群或加腋中群淋巴结.RM组采用Halsted根治术或仿根治术Ⅱ式.结果MAD组和R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91.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和90%.局部复发率:MAD组和RM组分别为3.2%和3.1%,患侧上肢肿胀发生率:MAD组为3%;RM组为7.2%.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采用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的疗效与根治术同,且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齐;张斌;赵林;龙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依托泊甙化疗引起过敏反应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48岁、乳腺癌术后7年、合并癌性胸水4年,即往无药物过敏史.此次使用依托泊甙100mg联合顺铂50mg化疗,化疗前从未使用过依托泊甙.

    作者:于丽娟;黄丽荣;李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组织谐波显像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组织二次谐波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价值,并探讨联合诊断的意义.方法仪器为日本TOSHIBA SSA-370A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75MHz凸阵,配有能量多普勒及组织谐波显像技术,谐波频率为T4.8MHz.我们检查了102例卵巢肿瘤病人(良性63例,恶性39例).所有病历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在卵巢肿瘤众多参数中,组织谐波显像形态学评分>7.5,多普勒能量图血流分型为Ⅲ,Ⅳ型,高度提示为恶性卵巢肿瘤.结论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组织谐波显像形态评分与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相结合可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率.

    作者:李凤华;张艳华;王秀云;李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以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共收治47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28例为非小细胞肺癌,19例为乳腺癌,均为有病理学证实的晚期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以泰素加顺铂方案化疗,乳癌组以泰素加吡喃阿霉素方案化疗.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总有效率为46.4%,乳癌组的总有效率52.6%.病人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恶心和呕吐、肌痛和关节痛、脱发等,没有观察到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病人的耐受良好.结论泰素加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泰素加吡喃阿霉素治疗乳腺癌疗效良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该两种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金花;李明淑;段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18例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手术发生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78年~1999年间收治的直肠癌保肛手术发生18例吻合口瘘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组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08%.(2)本组吻合口瘘病人年龄>60岁占50%.男性占66.7%.(3)吻合口瘘可发生于术后两个月内,但中期吻合口瘘发生率高.(4)冲洗组吻合口自然愈合的平均时间为22.4天,结肠暂时性造瘘组的愈合时间平均为14天.(5)吻合口瘘病例全身反应不重,通过局部处理可达痊愈,并没有影响生存率.结论(1)吻合口瘘发生与全身状况、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操作、吻合口血运和张力、吻合质量、盆腔感染及引流不畅等因素有关.(2)吻合口瘘可以通过局部冲洗或结肠暂时性造瘘获得治愈.(3)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需术者对病人高度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个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就能够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王锡山;徐海涛;贾云鹤;于志伟;董新舒;赵家宏;孙帅;安永南;柳明;信振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癌手术中肉眼观察的临床价值

    目的术中肉眼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从而用于指导手术范围.方法对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切下子宫后,用手术刀将子宫纵行切开,暴露子宫宫腔、内膜、肌层、浆膜层、估计肌层浸润深度.按照FIGO 1988年推荐的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系统:肌层浸润深浅以是否超过肌层的1/2为界.结果依据用肉眼估计的侵润深度,与病检对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手术中肉眼观察标本肌层浸润程度,可以用于指导手术范围.结论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是手术——病理分期适用而简易的方法,具有更准确地决定术式与手术范围的作用.

    作者:隋丽华;张桂荣;雷娟;翟云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