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目的:探讨麻醉期间有创动脉压监测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1-10~2013-03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40例,分别记录骨水泥植入前(T0)、植入时(T1)、植入后3 min(T2)、植入后5 min(T3)、植入后10 min(T4)及植入后20 min(T5)有创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及血气分析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在使用骨水泥后1、3、5 min内有创动脉压监测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有明显下降,心率有明显加快.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通过有创动脉压可严密、实时地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用药,对于有效地防治骨水泥综合征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日华;郝润中;樊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四肢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GH水平的变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对2010-04~2013-02收治的骨折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并按照骨折的程度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为四肢骨折合并脑外伤,对照组患者为单纯的骨折患者,对患者的血清GH水平以及各时间点的GH水平变化进行测定分析,从而对比两组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效果.结果:以两周为测量界定,观察组患者GH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升高比较明显,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GH水平具有差异性.结论:四肢骨折合并脑外伤能够使骨折愈合加速,其血清中存在的生长因子相较于单纯骨折者要多,且增加了骨折处的骨痂量,缩短了愈合时间,提高了治愈效果.
作者:陈杰;赖汝恰;刘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物理降温联合吸氧辅助药物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给予吸氧、物理降温、羚黄宝儿丸止惊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患儿止惊、退热效果及复发率.结果:56例患儿中,止惊方面: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12例,有效率78.57%;退热效果方面: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有效率85.71%;复发9例,复发率16.07%.结论:物理降温联合吸氧辅助药物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应加强患儿治疗前的评估,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患儿复发.
作者:张先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手指血与静脉血分别用于测定血清尿素氮的临床结果,并对比分析检验结果,及探讨两者临床测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检验检血清尿素氮患者10例,所选病例都给予手指血与静脉血两种血液检测方法,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果:检查结果 10例患者中手指血和静脉血的血清尿素氮检测结果都基本接近,两种标本取得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末梢采血操作简便,并且可以节约很多血资源,手指血和静脉血测定血清尿素氮结果接近,并不影响到临床疾病诊断,在紧急情况下,手指末梢采血测定血清尿素氮可以代替静脉血测定.
作者:薛颖;张玉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高龄病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86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的治疗方法,给实验组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的效果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的治疗,3个月后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3.7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2.56%),统计学有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总有效率(74.42%)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32.56%),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药治疗后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金亮;石红军;胡世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加强对小儿重症肺炎预防的认识,有效降低小儿重症肺炎的死亡率.方法:选取120例小儿重症肺炎经临床明确诊断的患儿,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吸氧、糖皮质激素、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再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的方法,1周后复查胸片,了解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情况,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治愈率要高,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1).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在预防和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的提高小儿重症肺炎的治愈率,在临床应用中,应值得应用和探索.
作者:陈咏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PICC植入术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0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观察统计不同血制品的输注速度及常见问题.结果:输注红细胞悬液滴速约25~40滴/min,输注速度较慢,不能达到60滴/min的快速输注要求,全血、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平均滴速50~60滴/min,输注速度较快,可以达到临床快速输注要求,且无导管源性感染发生.结论:PICC植入术可以减少部分反复静脉穿刺的情况的发生,降低穿刺所致的感染几率,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血制品的输注速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孔德娟;肖延红;王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阴道B超与腹部B超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01~2011-12疑似异位妊娠患者83例,所有患者均行阴道B超和腹部B超,然后行手术及病理检查,83例患者的2种B超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阴道B超和腹部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所有83例患者行手术及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异位妊娠,行阴道B超诊断为异位妊娠79例,诊断准确率为95.1%,行腹部B超诊断为异位妊娠70例,诊断准确率为84.3%.结论: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更为准确,在诊断中更有优势.
作者:郑瑞莲;刘方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中晚孕期胎儿静脉导管分流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研究妊高症患者胎儿脐静脉导管分流率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入院的220例接受超多普勒超声诊断的14~41孕周胎儿的静脉导管及脐静脉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建立孕周与各项检测指标的直线相关方程.其中220例胎儿中180例正常胎儿,20例母体患轻中度妊高症胎儿、20例母体患重度妊高症胎儿,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值进行标准正态分布转换后做进一步比较.结果:(1)静脉导管内径、静脉导管血流量、脐静脉血流量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静脉导管分流率随孕周的增加而减低;(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脐静脉血流量对分流率的贡献大;(3)随孕妇妊高症炎症程度增加,胎儿脐静脉血流量逐渐降低,静脉导管血流量及静脉导管分流率逐渐增加,其中以静脉导管分流率增加为显著.结论: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胎儿静脉导管分流率是检测孕妇妊高症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陈玉婷;陈云霞;梁丽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分析消化道溃疡患者的内科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临床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4例,采用一般临床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24例,在一般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消化道溃疡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内科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苏笑萍;于乐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健康促进、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和第一线急救等方面的问题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服务对象从病人扩展到健康人,服务范围从院内扩大到院外,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人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来落实居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享用,从而为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经济的、综合的、连续的基本医疗综合性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突出一切以人为本,无性别、无疾患差别的向社区人群提供第一级接触的卫生服务,是政府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
作者:李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及使用奥氮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卒中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予讨论,并观察奥氮平治疗效果.结果:76例中13例出现人格改变,情感障碍34例(45.0%),其中焦虑状态12例,抑郁状态18例,情感淡漠、情感迟钝4例,血管性认知功能减退8例,神经衰弱综合征16例,经奥氮平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92.1%,发生不良反应6例.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均可产生多种精神症状,奥氮平治疗急性脑卒中伴发精神障碍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陈峰;汤武装;施俊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痔疮术后便秘的疗效分析.方法:将60例痔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术后中医按摩,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术后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痔疮手术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和治疗术后便秘具有明显疗效.
作者:范延欣;袁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绷带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固定效果.方法:将儿科500例头皮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改进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改进组使用医用弹力绷带辅助固定,对照组使用长条医用胶布绕头一周辅助固定,比较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针头有无脱出血管外、液体外渗以及顺利完成输液率、拔针时患儿的反应程度及患儿家长的满意程度等.结果:改进组在上述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弹力绷带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固定效果理想,对于延长静脉使用寿命,减轻患儿痛苦,防止护患纠纷,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
作者:张淑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分析某三甲医院抗血栓药物应用现状、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降低医药费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2012 年抗血栓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 (DDC) 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抗血栓药物销售金额高,比2010年、2011年分别增长112.12%、44.21%,其中抗凝血药物销售金额历年位列第一.其中增幅较大的低分子肝素钙[国产]5000AXaIU、利伐沙班销售金额合计占全部抗血栓药物销售金额的68%.销售金额降幅较大的有低分子肝素钙[进口] 4100AXaIU、巴曲酶.其余品种略有波动,起伏不大,表明用量或价格趋于稳定.通过DDDs比较可见,低分子肝素钙[国产]5000AXaIU、利伐沙班、华法林、阿司匹林呈逐年上升趋势,低分子肝素钙[进口]4100AXaIU、巴曲酶的DDDs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余品种均呈不同程度的上下起伏.巴曲酶、奥扎格雷钠氯化钠、利伐沙班的DDC值排在前列,肝素、尿激酶的DDDc值略有下降,其余品种则上下波动或保持不变.结论: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中副作用少、药效独特、安全性高的品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符合治疗的基本原则,抗血栓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杨笑笑;陈君;赵庆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科收治的7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术,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恢复时间,血肿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明确.
作者:黄友发;孙平;杨言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急性加重的次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以小剂量罗红霉素150 mg口服,1次/d,对照组不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两组均允许吸氧、口服稳定剂量的氨茶碱、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或/和吸入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变化,并通过圣·乔治呼吸问卷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肺功能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可以减少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发病次数,延缓肺功能下降,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赵年;卢旭东;陆益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加抗青光眼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28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后患者的疼痛、眼压、视力和并发症情况分析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年显示,所有患者疼痛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在正常范围(≤21 mmHg)者达90%,其余患者采用滴眼液进行治疗均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发症:角膜轻度水肿12眼,上方虹膜片状萎缩2眼,瞳孔不圆4眼,后囊膜浑浊2眼.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减少手术次数和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陆正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76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应用喹硫平与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3个月.使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和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NS)进行评定疗效.结果:喹硫平,痊愈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7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75%.利培酮痊愈5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2例,无效 8例,总有效率78.8%.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丽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在矽肺大鼠模型中评估使用细菌纤维素、细菌纤维素混合中草提取液治疗矽肺的效果.方法:在体重为180~220 g的大鼠肺部注入50 mg/只的二氧化硅粉尘给大鼠染尘;利用上述各种制剂对大鼠进行治疗,治疗四周后处死,通过观察组织病理学病变、检测脏体系数、全肺胶原含量、全肺干重、全肺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以及检测肺灌洗液中细胞计数及分类来全面评估各种制剂的治疗效果.结果:各种制剂的治疗效果依次为:含细菌纤维素的中草药提取液治疗组>细菌纤维素治疗组>阳性对照组,但是,各检测指标数据与阳性对照组未发现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制剂的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P<0.05).结论:细菌纤维素治疗组稍微低于灌注的二氧化硅粉尘量,这初步表明细菌纤维能有效促进二氧化硅粉尘中肺部组织中排出,这进一步验证了中草药红茶菌中能产生细菌纤维素的木醋杆菌具有生物排尘的机理.
作者:符乃方;罗长辉;蒋盛军;吴俊才;陈晓琴;李羡筠;潘瑞辉;郑艳艳;甘永金;凌健安;梁恒秋;梁丹玉;谢晶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