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宋;蔡新卫
目的:观察碟脉灵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碟脉灵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然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情况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9%),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低切粘度改善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除全血低切粘度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外,余不显著.结论:碟脉灵注射液能有效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改善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是一种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
作者:周志天;祝红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危重症,也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本文通过对330例急性脑出血病例资料分析,探索影响预后因素,并提出二级预防措施.
作者:尚洪博;李新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类药物终止停经≤49d的早孕完全流产率达95%以上.有些人错过早期终止妊娠时机而使妊娠超过10周.以往终止8~14周以内妊娠多采用钳刮术,但由于钳刮术难度大,尤其对初孕者,易引起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且患者痛苦较大.米非司酮近期应用于大月份流产获得成功,已被人们肯定.现将我院米非司酮应用于停经8~16周以内的20例健康早孕妇女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赵洪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d Tubule acid 0sis,下称RAT),是一种少见疾病.Lightwood于1936年首次报告,国内自1978年报告以来,约100例左右.本文收集我院和外院1992~2004年所收治的16例报告如下:
作者:谢建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尿毒症脑病是指尿毒症患者并发神经、精神异常,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严重并发症.我院近年应用血液透析技术治疗20例尿毒症脑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厚荣;程世平;张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红芪水提液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30只3月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用醋酸泼尼松灌胃,实验组用红芪水提液灌胃.每周称体重1次,于第13周处死,测量胫骨上段松质骨的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较对照组减轻显著,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骨量增加,接近对照组的水平.结论:红芪水提液能防治醋酸泼尼松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作者:苏开鑫;林智;王宏芬;谢华;唐道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6种中药针剂(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穿琥宁、莪术油、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2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E、F 6组,每组40例,分别应用不同的中药针剂静点对比观察.结果:D组、E组治愈率分别达到了85%和87.5%,总有效率为97.5%和100%;D组、E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其它4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D、E组与A、B、C、F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在退热方面B、C、D、F组显示较好的作用,与A、E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B、C、D、F组4组之间无差异性.在血象恢复正常方面D组显示较好的作用,D组与A、B、C、E、F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A、B、C、E、F组之间比较无差异性.在缓解症状方面D、F组与A、B、C、F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D、E组之间,A、B、C、F组之间均无差异性.结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应结合临床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药物,以获得好的疗效.
作者:赵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如1次大发作后病人不清醒,且间隔未久又复发抽搐,如此反复发作者,是神经内科的急重症之一,应及时进行抢救并加强护理.现将我科1999~2004年收治的42例癫痫持续状态的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凤艳;宫云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紧张性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主要与颅周肌肉疾病、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情绪反应以及头颅、颈部姿势不良有关.2001年2月~2004年2月,我们应用妙纳(Myonal)治疗此病,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建良;孙新芳;金国良;丁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国产米托蒽醌和阿霉素为主联合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近期疗效和毒性.方法:回顾分析以米托蒽醌和阿霉素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95例非何杰金淋巴瘤.结果:CMOP组,CR19例(44.2%),PR18例(41.9%),总有效率(CR+PR)86.1%;CHOP组,CR22例(42.3%),PR21例(40.4%),总有效率82.7%.2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和脱发;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CMOP与CHOP相比,近期疗效相近,无显著差异.
作者:彭海民;唐晓玲;陈建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眼球摘除适用于严重的眼球破裂伤、眼内恶性肿瘤、化脓性眼内炎、绝对期青光眼等治疗无效失明,用其它方法不能缓解疼痛的患者.当单纯行眼球摘除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及畸形,如眼窝凹陷、下穹窿变浅、下眼睑松驰、结膜囊狭窄等.我院自2001年~2004年12月对25例眼球摘除术患者行眶内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术,术后改善了患者畸形,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钟柳美;朱伟珍;雷聪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由于肺癌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故早期诊断成为提高生存率的主要手段.2000~2003年我院共收治Ⅰ期肺癌18例,其中有9例误诊,误诊率50%.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作者:陈鑫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异位妊娠是妇科的常见急腹症,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的发病率约占妊娠总数的2%.对生育年龄妇女的异位妊娠,需保留输卵管者,探索一种低毒、安全、方便、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十分重要.
作者:张国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剂结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预防性治疗介入栓塞术后疼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33例需行介入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于术前12h使用多瑞吉(Durogesic,芬太尼透皮贴剂),栓塞前30min预防使用地塞米松10~20mg肌肉注射,术后继续给予地塞米松10~20mg肌肉注射,连续3d;对照组64例术后疼痛时给予曲马多200mg口服.术后3d评价2组患者疼痛、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预防性止痛效果显著(P<0.05),不良反应轻,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结合地塞米松可有效地预防栓塞治疗后疼痛的发生.
作者:胡宝山;罗鹏飞;符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临床用独参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休克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例1:患者女,60岁,因持续心前区疼痛10余小时就诊,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确诊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及其综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紫钳,烦躁不安,四肢湿冷,,血压8/6kPa等休克表现.
作者:刘保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头针与泰必利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服用泰必利无效的患者采用头针治疗,以美国耶鲁YGT S S综合量表评估该症患者的症状变化.结果:40例患者的运动抽动、发声抽动及综合损伤得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5.30±5.86)、(9.07±5.31)、(25.13±9.30),减少为(6.82±1.54)、(3.77±1.51)、(13.08±4.91),均P<0.01.结论:头针能有效控制抽动秽语综合征运动的发声和综合损伤效应,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谭锋;张唐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坐骨结节滑囊炎常见于坐姿工作和年老瘦弱者,其发病与长期坐着摩擦损伤有关.我院近2年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该病2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宣国全;李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即转入病房,母婴同室.病房护士如何进行观察护理,及时发现复苏后的并发症,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在2001~2003年对56例复苏后的新生儿有针对性地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宫延荣;刘月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育龄妇女常用的长效避孕工具,由于其具有安全、长效、简便、可逆、经济等优点而被广大育龄妇女所采用.据统计,我国的育龄妇女约有800多万,采用IUD避孕的约占40%左右.随着IUD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多,IUD嵌入子宫肌层的病例时有发生,常常造成取出困难.如盲目操作或处理不当,不仅会给带器妇女带来痛苦,而且还可导致子宫穿孔,脏器损伤,血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我院新采用宫腔镜辅助取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血塞通预防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患者44例,随机分为预防组22例,对照组22例.预防组于围手术期应用血塞通注射液500mg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d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6.4%;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5%: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塞通能有效地预防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曾本强;李中华;陈平;曾一休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