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急性胆管炎治疗体会(附79例报告)

毕保洪

关键词:重症急性胆管炎, 内镜检查,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与手术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临床效果.方法 ACST患者79例,无休克患者首先观察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鼻胆管引流(ENBD),急诊内镜失败患者手术治疗.结果 61例无休克患者经观察治疗,症状缓解28例(45.9%);急诊内镜治疗51例中,ENBD成功引流40例(78.4%),其中并发轻型胰腺炎6例,EST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3例,引流成功后行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并发胆道出血死亡1例;急诊手术11例,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全组病死率3.8%.结论 ACST应尽可能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急诊内镜与手术相结合治疗ACST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产后急性复发性重症胰腺炎1例

    1 病历摘要女,35岁.主因反复中上腹疼痛2月余,再发1 d,于2006年5月12日入住我科.2月前行剖宫产下1女婴.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产后20d出现中上腹疼痛伴呕吐,疼痛剧烈,伴腰背部疼痛;门诊查血淀粉酶1383 U/L,B超示胆囊炎伴胆囊多发结石,脂肪肝,以急性胰腺炎收入院.

    作者:李舒丹;张啸;吕文;张筱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机体氧代谢的变化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机体氧代谢的变化.方法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肝硬化患者65例,分别在术中不同时期记录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各项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 心率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显著增加,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在无肝期明显减低,新肝期均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心脏指数、氧供指数在无肝期显著降低,新肝期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氧耗指数在无肝期减少,新肝早期进一步减少,之后逐渐回升至无肝前期水平;无肝期氧摄取率升高,新肝期5 min突然减低,此后逐渐恢复到无肝前期水平.结论 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高动力循环,无肝期和新肝早期血流动力学与机体氧代谢变化显著,术中应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指导术中麻醉管理.

    作者:喻文立;薛玉良;李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55例无脑卒中及脑卒中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脂、血糖、尿酸.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年龄、病程、血压、血脂、血糖、尿酸与其相关性.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33.2%,动脉总狭窄率为11.21%.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频数高,其次为颈内动脉虹吸段(CS).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狭窄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组年龄、病程、收缩压、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较非狭窄组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非狭窄组低;随年龄、病程、尿酸水平增高,血管狭窄程度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尿酸、HDL-C、血糖与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MCA和CS,年龄、病程、UA、血糖升高及HDL-C降低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瑶宣;李燕华;王铁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 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相对危险度(RR)为1.13,99%的可信区间(99%CI)为(1.02,1.2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的合并加权均数差(WMD)为-5.20,99%CI为(-7.89,-2.51);不良反应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的RR及99%CI均为6.66(0.14,313.35).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要进一步验证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可建;苗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肌酸磷酸激酶脑型同工酶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肌酸磷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的动态变化及与病情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57例HIE的足月新生儿为HIE组,20例正常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在出生0 h及生后24 h、72 h、7 d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VEGF,电泳法检测CK-BB.结果 HIE组血清VEGF浓度在0 h表达为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后下降;72 h、7 d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升高.CK-BB表达在0 h已有增高,于72 h达到高峰,差异有显著性(P<0.01).持续血清高水平VEGF、CK-BB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VEGF、CK-BB在HIE时表达增加.VEGF的高表达对HIE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石碹;丑广程;杨小巍;谢雪兰;王二惠;冯会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对急危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阻断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急危重症患者治疗和转归的整体作用,探讨其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14例急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13分,随机分为用乌司他汀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第1、3、7、10天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血常规,肝、肾功能及APACHEⅡ分值,ICU住院天数、病死率、发生MODS例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第3、7天的IL-1、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第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对照组降低(P<0.05),第3、7天总胆红素(Tbil)低于对照组(P<0.05),第3、7天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P<0.05),第3、7天肌酐(Cr)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器官衰竭率、病死率、住ICU天数及第7、10天APACHEⅡ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TNF-α、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保护肝、肾等脏器功能,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等作用,因此能阻断SIRS发展和MODS形成.

    作者:郑伟华;宁晔;汪新良;蒋崇慧;尹刚;杨伟东;龙丽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洲邦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洲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洲邦注射液80 mg,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 ml,每日静脉滴注1次,共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检测下肢血管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下肢ABI指数和足背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结论 洲邦注射液具有明显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作用.

    作者:肖红珍;方京合;李伟娟;张慧芹;俞芳;项岫秀;刘阁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银杏叶片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96例疗效观察

    有报道,高血压患者50%存在胰岛素抵抗,有人将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和肥胖称之为代谢综合征.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我们应用银杏叶片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国;张荣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OSAHS患者(OSAHS合并心脑血管病26例,未合并心脑血管病的单纯OSAHS 14例)和30例正常人的血浆VEGF浓度.②将26例OSAHS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分为2组:15例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nCPAP治疗组);11例OSAHS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不予任何针对OSAHS的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浆VEGF浓度.结果 ①OSAHS组血浆VEGF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182.5±41.6)ng/L与(117.0±56.2)ng/L,P<0.01],并且与呼吸紊乱指数(r=0.919,P<0.01)、夜间缺氧时间(r=0.945、P<0.01)呈正相关.且OSAHS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VEGF均高于单纯OSAHS患者[(248.4±105.9)ng/L与(161.7±43.2)ng/L,P<0.01].②经nCPAP治疗半年后,OSAHS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VEGF浓度下降[(252.3±124.9)ng/L与(154.3±50.1)ng/L,P<0.01];对照组观察终点的血浆VEGF浓度较观察起点略有增加[(239.6±101.2)ng/L与(270.0±88.3)ng/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VEGF可能参与了OSAHS相关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林其昌;王春娥;丁海波;黄鸿波;陈华;赵建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在上腹部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在再次手术中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30例有多次手术史,尤其是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因常规显露胆囊管失败而应用逆行胆囊切除术.结果 30例患者无一例中转开腹.结论 多次腹部手术尤其是上腹部手术,不能作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导致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者,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国志;李曙光;李会利;贺房勇;陈建立;刘继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胆管炎治疗体会(附79例报告)

    目的 探讨内镜与手术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临床效果.方法 ACST患者79例,无休克患者首先观察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鼻胆管引流(ENBD),急诊内镜失败患者手术治疗.结果 61例无休克患者经观察治疗,症状缓解28例(45.9%);急诊内镜治疗51例中,ENBD成功引流40例(78.4%),其中并发轻型胰腺炎6例,EST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3例,引流成功后行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并发胆道出血死亡1例;急诊手术11例,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全组病死率3.8%.结论 ACST应尽可能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急诊内镜与手术相结合治疗ACST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

    作者:毕保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儿童肋骨黄色肉芽肿1例

    1 病历摘要女,8岁.因发现右上前胸壁无痛性肿块半月于2004年10月入院.半年前在外院行局部肿瘤切除,无病理诊断.查体:神志清,发育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前上胸壁隆起,可扪及4 cm×5 cm肿块,边界不清,质硬,固定,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可见长约6 cm手术瘢痕.

    作者:吕定量;徐铁铮;周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探讨(附60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多潘立酮10 mg,3次/d;康复新液10ml,3次/d;均为口服.B组将埃索美拉唑换为奥美拉唑20 mg,2次/d,其他药物不变.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记录临床症状,检查胃镜下组织学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A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73.3%,胃镜下组织学改善有效率为66.7%;B组分别为36.7%和30%,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治疗8周后,A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100%,B组分别为76.7%和66.7%,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埃索美拉唑合用中药制剂康复新液及多潘立酮对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疗效好,治愈率高,且可缩短疗程,减少费用.

    作者:张云丽;范锦辉;刘艳凤;武彦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先天性多囊肺的外科治疗

    目的 评价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多囊肺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先天性多囊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42.6%)行肺叶切除,25例(36.8%)行全肺切除,术中发现隔离肺3例,术后病理证实伴发腺癌1例,鳞癌1例.本组无手术死亡,长期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和复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先天性多囊肺一经诊断应尽早择期行病肺切除术,肺部感染反复发作、病史长者手术较困难,并有恶变倾向,应注意定期随访.

    作者:段明科;王继武;饶旭光;徐凤英;马立民;杨伟;徐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丙泊酚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呼吸指数与胸肺顺应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呼吸指数与胸肺顺应性(Cs)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丙泊酚组,每组15例.于静脉滴注丙泊酚前(T1)、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2)、CPB结束时(T3)、手术结束时(T4)监测Cs和动态肺顺应性(Cd),同步监测吸入气氧浓度(FiO2)、大气压(PB)、PaO2、PaCO2,计算呼吸指数(RI).结果 对照组Cs、Cd和RI在T1与丙泊酚组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Cs、Cd在T2、T3、T4较T1及同时间点的丙泊酚组明显下降(均P<0.05).对照组RI在T2、T3较T1及同时间点丙泊酚组明显升高(均P<0.05),T4与T1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丙泊酚组.结论 丙泊酚对CPB所致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许艳荣;徐凯智;李宇虹;杨莉;卢家凯;卿恩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附6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10月间行腔内隔绝术治疗6例降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肖志斌;姚建民;黄连军;卢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贲门癌变过程中Survivin和Cyclin-E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Survivin蛋白和Cyclin-E蛋白在贲门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蛋白和Cyclin-E蛋白在贲门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分析两者在不同程度贲门病变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①从贲门炎到腺上皮不典型增生(Ⅰ、Ⅱ、Ⅲ级)到贲门癌,Survivin蛋白和Cyclin-E蛋白表达均呈逐渐增高趋势,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高于CyclinE蛋白.②两者在Ⅲ级不典型增生组中的表达与贲门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Survivin蛋白和Cyclin-E蛋白在贲门未分化腺癌组中表达均高于其在低分化、高分化腺癌组中表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Survivin蛋白和Cyclin-E蛋白在贲门炎、腺上皮不典型增生(Ⅰ、Ⅱ、Ⅲ级)和贲门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81,P<0.05).结论 在贲门不同病变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Cyclin-E蛋白表达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和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两者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共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冯红;于卫芳;张立玮;董稚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胆肠吻合术后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再次手术原因分剐为肝内、外结石残留及吻合口狭窄、肝内脓肿、癌变等,再手术方式采用胆道镜取石、扩大吻合口、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肝部分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结论 不恰当运用胆肠吻合术可能为再次手术原因,再次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

    作者:邓小凡;吕波;陈鹏;袁丁;文天夫;李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脂联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者迅速增多,与此伴随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作者:赵乃倩;余叶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娩出法治疗肺包虫病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包虫内囊完整摘除术(娩出法)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优点.方法 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筛选病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实施肺包虫内囊完整摘除术.结果 完成包虫内囊完整摘除术15例,术中顺利.术后恢复佳,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娩出法是一种理想的肺包虫内囊摘除术.

    作者:李忠诚;达嘎;李勇;武建英;杨永良;唐振宇;姚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