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金忠山;孙友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 外科手术, 出血
摘要:门静脉高压症(简称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分流与断流手术两种,但不论是分流术与断流术,均有手术后再出血的可能.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清除血肿的时机及方法.方法对比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与超早期常规开颅及非超早期血肿清除各40例的颅内压(ICP)及GCS评分的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组(Ⅰ组)与超早期常规开颅血肿清除组(Ⅱ组)术后ICP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组(Ⅲ组)与延期血肿清除组术后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早期血肿清除骨窗大小并不是影响颅内压的主要措施,尽早清除血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季庆;岳文勇;贡雁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头痛、行走不稳、复视、饮水呛咳

    1 病历简介女,73岁.因头痛、行走不稳3个月,复视、饮水呛咳2个月,于2001年3月9日入院.

    作者:肖卫忠;张铭;张燕;隋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保留结肠的盲直肠端侧吻合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目的探寻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创伤较小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2例经结肠传输试验诊断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施行盲直肠端侧吻合术,将结肠病变肠段旷置而不作次全或全部切除,术后观察患者便秘的缓解情况,并与行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端端吻合术的34例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手术均成功,术中时间平均85分钟,失血量72.7 ml,术后无肠梗阻出现,大便1~3次/d;对照组手术成功33例(1例因肠吻合口梗阻,次日行结肠造口),术中时间平均174分钟,失血量310 ml,大便1~5次/d;两组均随访1年,无症状复发者.结论保留结肠的盲直肠端侧吻合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确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勇敢;臧军现;高春芳;许震;武现生;郭惠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8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与MRI分析

    目的提高对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与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MS的临床与MRI表现特征.结果 18例MS在矢状位MRI上均发现与脊髓长轴平行的T1WI略低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病变局部脊髓正常或轻度肿胀,横断面上病变位于脊髓周边,面积小于脊髓断面1/2,病变在急性或活动期有强化.结论 MRI能够显示脊髓型MS特征表现可做为确诊脊髓型MS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刘世丽;朴明淑;刘春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闭合性肾损伤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2例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尿60例(96.8%).静脉尿路造影术(IVU)检出率为71.0%,B超检出率为85.4%,CT检出率为100%.保守治愈52例,手术治愈7例,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3例.结论尿液检查和B超检查快速安全无损伤,CT检查准确率高.治疗方法取决于肾损伤程度、范围及合并伤情况.

    作者:张彩霞;胡礼泉;郑新民;李世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比较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两组,阿托伐他汀组32例,10 mg/d口服;普伐他汀组29例,20 mg/d口服.疗程8周,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组降低TC、LDL-C的作用优于普伐他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似,均较轻微.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明显优于普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作者:费爱华;刘晓红;李月华;王一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49例肺部炎性假瘤误诊分析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肺实质内炎性肉芽组织为主的瘤样病变.

    作者:王德江;孙雪飞;李希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维拉帕米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单形性及多形性室速经使用Ⅰ、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后,改用维拉帕米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次5~10 mg,终止室速后改用10~20 mg加250 ml液体静脉滴注维持,24~48小时后根据病情改口服40~80 mg,3次/d,并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心脏功能变化.结果终止室速24例,无效3例,死亡1例.未见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及心衰加重.结论维拉帕米对于用Ⅰ、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的室速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少,安全性较好.但其远期疗效尚难肯定.

    作者:李存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并发症分析

    小儿脑瘫目前在我国仍然以早期康复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袁海斌;王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休克的药物治疗现状

    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化以及休克发病机制分子基础的研究,人们对抗休克药物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休克的药物治疗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吴耀禄;何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胎膜早破后胎儿呼吸运动变化预测宫内感染的研究

    目的观察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胎儿呼吸运动并分析FBM变化是否可以预测早期宫内感染.方法选择PPROM(PPROM组)、足月胎膜早破(TPROM组)及正常足月孕妇(对照组)进行FBM检查并评分.收集羊水检测病原体.结果 PPROM组及TPROM组FBM评分≤1者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其平均羊水指数小于对照组(P均<0.05).胎膜早破组中FBM≤1者及FBM=2者羊水病原体阳性率无差异.结论胎膜早破孕妇,无论足月或未足月,FBM均减少,与羊水量减少有关但与早期宫内感染无明显关系.

    作者:侯灵彤;张瑞凤;戴旻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急性期血浆、脑脊液内皮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伴高血压的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较不伴高血压的患者显著升高,而脑脊液水平虽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流动力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可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作者:黄兴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细胞因子在Graves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Graves 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王瑛;周宁;唐哲;何美琼;高辉;常李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3例报告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症(idiopathic he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组原因不明、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伴有一个或多个内脏器官浸润及功能不良的综合征.

    作者:涂传清;黄绵清;徐运孝;扶云碧;徐波;张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转移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肺脏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各种肿瘤死亡患者中有20%~30%发生肺转移.

    作者:苏彦河;梁景仁;葛振伟;尹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溶栓治疗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临床大多数发生于老年患者(65岁以上),与年轻的患者比较,老年AMI患者发生合并症与死亡的风险高得多,这些合并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与心肌破裂等[1].

    作者:玄玉婕;张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95例临床分析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左右冠状动脉的主干或分支与任何一个心腔或近心腔大血管之间存在的先天性异常通道.

    作者:王兴祥;冯义柏;周利龙;曾秋棠;王祥;李大主;毛奕;程龙献;廖玉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虽然建立了哮喘气道慢性彦症病理基础学说,哮喘的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其病死率仍有上升趋势,尤其是中重度哮喘,临床治疗比较棘手.

    作者:冉瑞明;刘吉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脑肿瘤术后主析并发症之一是颅内血肿[1].

    作者:郭世文;刘守勋;姜海涛;张仲林;何百祥;张晓东;谢万福;王拓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诊食管心电图及超速抑制在快室率阵发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急诊食管心电图及超速抑制在快室率阵发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快室率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急诊插入食管电极并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或)超速抑制终止心律失常.结果 42例患者中41例经食管心电图证实或明确诊断,1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因室房逆传而未出现房室分离.11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经用利多卡因后转复,31例PSVT患者自行终止4例,经超速抑制终止24例,3例药物终止.诊断符合率97.6%.结论急诊食管心电图及超速抑制的应用可以在诊断和治疗中起到安全、快捷和有效的作用.

    作者:施艳红;张绪国;周建华;陶红;陈再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