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淼;郑彩微;张李雅
乳腺导管瘘临床上较少见,因认识不足,有时手术方法不合原则,诊治失败率很高.1994~1998年我们采取一次性手术切除完整乳瘘管、乳头矫形术治疗本病6例,效果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均为非泌乳期女性,未生育者2例,已生育者4例;年龄18~36岁;病史1.5~4年.2例未生育者均有乳头内陷,已生育者中有1例有乳头内陷,2例有化脓性乳腺炎手术引流史.术前均经过3~6次脓肿切开引流或局部肿块切除等手术史,术后反复破溃,久治不愈,2例术前曾行抗结核治疗无效.
作者:牟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s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0例子宫肌瘤.结果子宫动脉栓塞后,肌瘤部位的血管征象完全消失.20例子宫肌瘤由单侧供血者2例.治疗后3~9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肌瘤均比治疗前缩小,月经量增多、贫血等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5%.结论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的新方法.更远期的效果尚待继续观察.
作者:于凤英;柴建中;刘向军;朱俊丽;纪柯平;刘青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的血浆血小板GMP-140和血小板大聚集率(PAGM)水平.结果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140和PAGM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血小板GMP-140和PAGM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二者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作者:章正华;姜铧;周培一;万楚成;郭仁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腔内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 7例因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结直肠低位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依赖骶前引流管行双套管冲洗5~7天后,使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肠腔封堵瘘口,2~3周后去除支架.结果 7例吻合口瘘封堵均成功,封堵后肠瘘现象即刻消除,2~3天后骶前引流管内坏死组织基本消失,2~3周去除支架时吻合口瘘均愈合良好.结论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结直肠低位吻合后吻合口瘘效果确切,明显缩短吻合口瘘的愈合时间.
作者:刘勇敢;杨万忠;臧军现;黄如川;许震;武现生;牛春花;高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和体重下降是晚期胃肠癌患者常见表现.而恶病质患者的生存率比没有恶病质的同类患者要低.本文旨在观察甲地孕酮(美可治)合并化疗对晚期胃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5例晚期胃肠癌患者,男40例,女15例;年龄35~72岁,平均51.8岁.其中胃癌38例,结肠癌17例.均有组织学或病理学诊断.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甲地孕酮合并化疗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化疗.入组标准:①入组时未接受孕激素,皮质激素治疗;②无严重心脏及糖尿病史和血栓疾病;③无水肿及腹水;④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⑤未接受肠内肠外高营养;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正常.
作者:陈逸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例1:女,47岁.主因头晕2小时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小时出现头晕,同时伴有心悸、视物模糊,神经内科检查:BP 150/90 mm Hg(20/12 kPa),心率102次/min,神志清楚,面部潮红,双侧瞳孔约5 mm,对光反射减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头部CT及超声血流检查均无异常.给予补液及对症处理.因病情未见好转,故请急诊内科会诊,发现有尿潴留,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头晕前1小时曾食用野菜200 g左右.经全面综合分析,考虑急性曼陀罗中毒,给予补液、利尿,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症状逐渐好转、消失,经观察24小时无反复.例2:男,61岁.主因烦躁、谵语6小时,昏迷3小时就诊.于就诊前6小时不明原因出现烦躁、谵语,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前逐渐昏迷.神经内科检查:T 37.8 ℃,P 124次/min,BP 161/90 mm Hg(21.5/12 kPa),呈浅昏迷,时有躁动,面部干红,双侧瞳孔6 mm,对光反射减弱,口唇粘膜干燥、颈软,心率12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尿潴留,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除外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后转急诊内科进一步诊治,当时考虑患者意识障碍属于脑弥漫性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中毒的可能性较大.经进一步向家属询问病史,患者平时有膝关节痛,发病前曾饮用曼陀罗叶泡水500 ml,服用后1小时患者出现面红、烦躁、谵语并逐渐出现昏迷.经全面分析,考虑急性重度曼陀罗中毒,立即给予洗胃、导泻,新斯的明0.5 mg肌肉注射,同时予大量补液,利尿等治疗,约10小时患者神志逐渐转清,经进一步治疗3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停药观察24小时,症状无反复痊愈出院.
作者:王志祥;段玉玲;马福来;杨润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氨(Ammonia,NH3)在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早已为临床熟知,近年来,人们在胃与氨的关系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到了新的认识.1 胃--氨形成的场所之一众所周知,正常人血氨主要来源于胃肠道、肾脏及骨骼肌生成的氨,其中胃肠道每日产氨达4 g,占机体产氨总量的90%以上.胃肠道产生的氨大约74%为从血循环弥散至消化道粘膜的尿素,经消化道细菌分泌的尿素酶分解而形成.早年认为尿素酶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但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发现HP分泌的尿素酶含量远远超过肠道细菌的分泌量.测量胃液中尿素酶的含量证实HP感染者明显高于非感染者[1,2],尿素酶分解尿素后使胃液中尿素含量下降而氨浓度升高.但是胃内HP产生的氨是否影响血氨浓度取决于胃部的内环境、HP感染的数量以及肝功能情况等因素.
作者:顾掌生;吴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两种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QTD)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优维显和欧乃派克组,测量冠状动脉造影前和左、右冠状动脉第一次注药后连续20秒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左室造影前后的左室压力.结果优维显组注药后的QT及QTc明显延长,而欧乃派克组QT及QTc无明显变化.优维显、欧乃派克对QTD和QTcD均无明显影响.左室造影后优维显、欧乃派克均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平均升高3 mm Hg;比较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左室舒张末压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造影剂对QTD各参数的影响无明显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时,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对QT离散度均无明显影响;两者对冠状动脉造影时QT离散度的影响也无明显差异.
作者:高云;都军;高志英;李拥军;刘凡;郝玉明;张辉;祖秀光;崔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方法对2例溶栓治疗AMI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溶栓后AMI面积进行性扩大.结论溶栓治疗AMI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有3种:①缺血性梗死转变为出血性梗死;②溶栓时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新的梗死;③溶栓24小时后冠状动脉再闭塞.
作者:张敬明;马云霞;张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49例.结果 29例(59.2%)治愈,14例(28.5%)症状缓解.结论骶管注射药物联合行为疗法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兆峰;王美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躯干石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6例躯干石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结果躯干石膏综合征的发生率为8.0%.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烦躁、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少数有水电解质紊乱.处理以松解石膏、胃肠减压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主.结论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采用聚氨酯绷带替代普通石膏绷带固定能有效地减少躯干石膏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桑井贵;鲁凯伍;邵卫;吴岳嵩;李纯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表现为慢性肝病,低氧血症和肺内血管扩张三联征.首先是由Kennedy等[1]于1977年正式提出的.是慢性肝病终末期的一种并发症,可见于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肝损害,但也可见于非肝硬变性门脉高压.一般认为,在上述疾病基础上,血管活性介质(如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等)的改变引起肺内血管扩张,导致肺的低通气/灌住(灌注量多于通气量)和解剖性分流(动静脉交通),终表现为低氧血症[2].虽然其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但其诊断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肝移植治疗的良好前景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张礼;赵昌峻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扩大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上方淋巴结转移率56.4%,侧方淋巴结转移率19.3%,下方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5年,吻合口复发3例,盆腔复发1例,局部复发率3.2%.因肝转移死亡6例,脑转移死亡1例.结论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生存率的主因是血行转移,而不是局部复发.低位直肠癌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及扩大淋巴结清扫,在保证根治前提下,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积极实施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孙立群;柳晓东;刘峰;吴凌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肿瘤,近年来,虽然广泛淋巴清扫手术使胃癌的预后有一定改善,但总的疗效仍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中晚期胃癌,术后常死于腹腔复发和转移,其中癌细胞腹腔种植极为常见,约占胃癌术后复发的50%[1~3].研究表明,腹腔癌细胞脱落是播散种植的首要步骤,很多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中可找到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s,FCC),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是预测腹腔复发、估计预后、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本文就近年来胃癌游离癌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东印;李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求一种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的方法.方法用先解剖复位固定腓骨,然后恢复胫骨骨折段、块的轴线序列,不锈钢丝绑扎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54例.结果 29例功能复位,25例解剖复位.随访53例,随访时间为1~6年,优34例,良18例,差1例.结论本术式适用于胫骨多段多块,骨块间分离翻转,骨折粉碎段较长,不能用一块钢板纵行骑跨远近端固定的病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解剖复位固定腓骨至关重要,为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文基;覃辉;黄敏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泰能治疗腹部严重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疗效.方法 16例严重感染致MODS患者应用泰能.结果痊愈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1.3%.痊愈者多在48小时后病情开始好转,各脏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泰能治疗腹部严重感染致MOFS疗效显著,对腹部严重感染患者,早用泰能可减少病死率.
作者:武若君;李秦;刘京涛;许红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4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收治椎管内肿瘤患者9例,MRI有助于确诊,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19~65岁,平均42岁,病程2周~3年.6例以胸腰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3例以双下肢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截瘫2例,不全瘫3例,1例出现右小腿肌肉萎缩.查体:6例有感觉障碍平面,双下肢肌力:0~1级2例,1~2级2例,3~4级1例,4~5级4例.大小便失禁3例,膝反射亢进5例,减弱2例,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消失6例,髌、踝阵挛阳性5例,Babinski征阳性3例.
作者:李洪;钟生财;沈生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例1:女,3岁.因腹痛、恶心、腹泻1天,口服甲氧氯普胺10 mg,3次/d,服药第3次,患儿突然头颈向左扭转,两眼向右凝视,大喊颈部疼痛,哭闹,约1分钟缓解.以后反复发作,症状相同,1小时发作7~8次,急来我院就诊.检查:神志清,检查配合,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检查除肌张力略增高外,余(-).诊断:甲氧氯普胺致椎体外系反应,颈肌痉挛.即给东莨菪碱注射液3 mg肌注;苯海萦0.5 mg,3次/d口服,用药后20分钟,症状消失,观察2小时,未见复发.例2:男,6岁.因恶心、呕吐,给甲氧氯普胺10 mg、冬眠灵25 mg,3次/d口服.用药第4次2小时后,述颈部活动不适、疼痛,10分钟后,颈部肌肉抽搐,头颈向右侧扭动,不能站立,急来我院就诊.检查:神志清,检查合作,心、肺未见异常,全腹软,肝、脾未触及.精神紧张,头颈部向右侧扭转,不能独自站立.两眼向左侧凝视,将头转向正位时,疼痛难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略活跃,肌力正常,病理征(-).诊断:冬眠灵、甲氧氯普胺致颈肌痉挛,即给东莨菪碱注射液5 mg肌注,口服苯海索片2 mg.30分钟后症状缓解.2小时后重复上述用药1次,病情稳定.
作者:杨晓敏;张金伟;张志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momatous polyposis,FAP),原名家族性多发性息肉,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现报告一家3例患该病并均已癌变的病例.1 病历简介例1:男,41岁.间歇性便血25年,伴有粘液便及左下腹疼痛.因便血少及经济条件所限,未进行正规检查.于入院前一年行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乙状结肠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活检示腺瘤性息肉,1年后复查,息肉累及全结肠,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并癌变,未行手术,半年后死亡.家族中上一代及同代无类似疾病.
作者:于晓辉;孙一彬;余西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女,42岁.主因腹痛、呕吐3个月,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3个月前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部灼痛、反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每日4~5次,量不多,服用吗丁林无效,渐出现阵发性腹绞痛,呕吐加重,每日10余次,停止排便、排气,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腹水,X线检查发现腹部液平,以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发现有中量腹水及阑尾红肿,未见占位性病变,行阑尾切除后关腹.术后仍有呕吐,行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已治愈.查体:T 37.6 ℃,P 102次/min,R 24次/min,BP 112.5/67.5 mm Hg(15/9 kPa).发育正常,营养差,消瘦,神志清,精神萎靡,轻度贫血貌,皮肤弹性差,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正中偏右可见10 cm手术瘢痕,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略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7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Hb 93 g/L,WBC 4.3×109/L,PLT 312×109/L,中性0.69,淋巴细胞0.17,嗜酸性粒细胞0.14,嗜酸性细胞计数为0.742×109/L,ESR 15 mm/h;尿常规(-);腹水:血性腹水,比重1.038,细胞数5×109/L,白细胞2.1×109/L,多核细胞0.56,单核细胞0.44,嗜酸性细胞占有核细胞的72%,Rivalta试验(+),结核杆菌(-),癌细胞(-),细菌培养(-);血IgG 20.8 g/L,IgE 60.3 g/L,PPD(-),抗结核抗体(-).B超:胃肠壁弥漫性增厚,蠕动慢;肝、胆、胰、脾、肾、输尿管未见异常.胃镜:胃、十二指肠弥漫浸润性病变,炎症可能性大,胃腔小.病理结果:幽门前区中度慢性炎症,嗜酸性细胞数10个/HP;体下部小弯粘膜炎,有较多嗜酸性细胞,40~50个/HP;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固有层散在嗜酸性细胞,多处10~20个/HP,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肠镜:结肠粘膜炎症,肠腺体正常,间质见大量嗜酸性细胞.入院后经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连续高热、寒战,体温为39.7 ℃,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0 mg,用药后体温下降,呕吐减轻,病情逐渐好转,腹水逐渐消失,停地塞米松,改用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住院39天治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宋光莹;李俊玲;丁士刚;丰义宽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