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性脊髓病12例临床分析

杨永军;张福群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 治疗
摘要:肝性脊髓病是由多种肝病引起的脊髓病变,以逐渐发生的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特征,是继发于肝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神经系统继发症.自1949年Leight和Card首先报道以来,陆续有同样报道.复习我院1980年7月~1999年12月12例肝性脊髓病患者,分析如下.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子宫经阴道切除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大子宫经阴道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子宫劈开,肌瘤剔除、子宫粉碎等缩小子宫体积的方法对50例子宫增大如10~16孕周、活动、估计无粘连的子宫肌瘤、肌腺病、肥大症患者行阴道式子宫切除术.结果 49例经阴道手术成功,1例改为经腹手术.手术成功率98%.平均子宫重量为350 g(150~650 g),平均手术时间为90分钟(40~130分钟),平均估计失血量为130 ml(50~45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25小时(8~36小时),出院时间平均5天(4~6天).结论子宫良性病变大小在10~16孕周如活动好,阴道宽松,多可经阴道安全切除.

    作者:王社莲;张红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维生素K3治疗肾绞痛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维生素K3(药典名称: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是目前常用的止血药,临床应用中发现此药还具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1988~1998年,我们采用维生素K3治疗肾绞痛350例,效果满意,并就维生素K3对家兔输尿管蠕动,输尿管内压及尿量影响作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朱喜山;员艳丽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伴白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外周血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00例AMI分为白细胞正常组及增高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特点.结果 AMI白细胞增高组易并发左心衰、心律失常及应激性高血糖,具有较高的心电图QRS积分及CK峰值,住院病死率高.结论白细胞计数对于AMI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作者:朱骏生;张克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胆总管Ⅰ期缝合经空肠置管治疗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我们于1997年12月~2000年4月选择了40例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探查的患者,在取净结石后Ⅰ期缝合胆总管,经胆总管-空肠置细管引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修玉;王宗山;王道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右室、右房扩张型心肌病2例报告

    扩张型心肌病以全心扩大或以左室扩大为主者多见.

    作者:刘爱华;孙涛;张嘉菱;马马骋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血液纤溶功能变化和治疗时间窗.方法选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降纤酶治疗.另选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706代血浆加葛根素作对照组.结果 2周末治疗组显效率60%,极高于对照组17%(P<0.01).纤溶功能检查:除发病49小时~1周内用药者PAI无变化外,余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提高纤溶活性.

    作者:崔淑芳;徐忠宝;陈俊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乳腺错构瘤并纤维瘤病1例报告

    1 病历简介女,42岁.左乳腺肿块伴疼痛8个月于1997年12月8日就诊.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6 cm×6 cm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可,质地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入院诊断:左乳腺肿物、纤维瘤?局麻行左乳小叶切除术(包括瘤体),大体标本切面灰粉、灰黄色,包膜完整.术中病理冰冻良性肿瘤.术后病理:乳腺错构瘤.

    作者:国士刚;孙强;刘贵安;张北南;李瑞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勒-雪病5例误诊分析

    1993年5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勒-雪病5例,均因早期误诊,延误治疗致病情恶化.为降低误诊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刘玉;朱薇薇;黄甫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盆腔外卵巢误诊1例

    女,52岁.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2天入院.查体:T 38.5 ℃,P 80 次/min,BP 105/68 mm Hg(14/9 kPa).急性病容,右下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闭孔肌征(+).WBC 20.10×109/L,N 0.82.B超:右侧附件处可见45 mm×39 mm囊性色块,边缘尚规整,壁较厚欠光滑,内有散在小光点;提示:右侧附件囊性占位性病变.入院诊断:①右侧附件囊肿伴感染;②阑尾脓肿.

    作者:陈少凡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循证医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治疗现状的评价

    过去30年,临床研究有了迅猛发展,其突出表现之一是试验作为一种方法和标准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与此同时,荟萃分析作为大量随机试验的概括也日益得到认可.随着这些进展及对传统医学局限性认识,1992年,一种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诞生了,它是医学临床实践新模式转换的前奏,因而成为近年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循证医学是通过正确利用及合理分析临床资料来制订医疗卫生决策,规范医疗服务,从而能提供经济、高效医疗服务的科学.

    作者:郑刚;刘兆昶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预激房颤1例

    1 病历简介男,49岁.因阵发性心悸、气短、胸闷、头晕2年,持续1小时不缓解,于2000年11月26日23时30分来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历时3~10分钟症状消失.发作间歇期多次检查心脏彩色超声波、胸片、心肌酶等均正常.无阳性体征,心电图提示A型预激综合征.查体:意识清晰,血压92/60 mm Hg(12.2/7.9 kPa),双肺无异常,心界不大,心律不整,平均心室率220次/min,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指凹痕(-).心电图示P波消失、QRS波群增宽为0.14~0.18 s,且R波起始部粗钝,室率220次/min.临床诊断,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简称预激房颤).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在心电监测下以5%葡萄糖20 ml+普罗帕酮70 mg缓慢静注,继以5%葡萄糖300 ml+普罗帕酮210 mg静脉滴注.在连续用药11小时20分钟后转为窦性心律.

    作者:刘宏明;李秀玲;杜丽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式和风险分析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式的选择与风险程度.方法分别采用高位多枚圆针(A组)、低位多枚圆针(B组)、加压滑动鹅头钉(C组)、Gamma钉(D组)、单臂外固定架手术和牵引(E组)5种方法治疗176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结果 A、B组髋内翻率在70%、40%,主要发生在Ⅲ、Ⅳ型,其余3组分别为5.7%、10%及13%.术中、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A、B组因针尾刺痛而影响活动发生的并发症比较多.E组骨折愈合较快,但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结论 C、D组方法固定牢固、髋内翻发生率少,下床早,并发症少,是首选方法,其风险与另3种方法相比无明显增加.如患者不能使用C、D组方法,可用E组的方法,但因其有阻碍膝关节的活动和增加老人心理压力的弊病,应慎用.

    作者:谢金兔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心房纤颤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栓塞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栓塞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①均突然起病;②症状多样化,神经系统损害较重;③CT检查7例为多发性脑梗死;④病死率为36.7%.结论心房纤颤是椎基底动脉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预后较差.

    作者:是明启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贲门癌两种手术切口的比较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手术切口.方法总结356例行贲门癌切除患者左进胸切口与胸腹联合切口的差异.结果二种切口的切除率分别为74.12%、86.98%(P<0.01);清除淋巴结数平均分别为8.21±2.43、8.99±2.95(P<0.01);切缘阳性率相似(P>0.05);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发生率相似(P>0.05);术后1周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和体重较术前均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贲门癌切除术胸腹联合切口切除率高,清扫彻底,不增加并发症和对肺功能的影响,是较理想的切口.

    作者:沈鹏;王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子宫全切术后致广泛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分析

    女,45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伴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半年于1999年7月23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色暗红,伴下腹及腰骶部坠痛,不能从事一般劳动.曾行诊刮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单纯性过度增生.口服避孕药(药名及剂量不详)治疗,服药期间阴道流血停止,痛经症状无改善,停药后症状又同前,遂入院.25岁结婚,孕4产3.入院后查体:T 37.3 ℃,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2/90 mm Hg(15/12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肥胖体型,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足踝部皮肤凹隐性水肿.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型,阴道少量暗红色血性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孕10周大小,呈球形,质硬,光滑,压痛明显,活动度良好;双侧附件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3×109/L,红细胞3.57×1012/L,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173×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X线胸透正常.心电图正常.B超示子宫均匀性增大,内膜线居中,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小的囊状无回声区.入院诊断:子宫腺肌病.查肝、肾功能及血生化结果均正常.于入院第2天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因麻醉效果欠佳改为全麻.术中出血约600 ml,输血400 ml,输液1 500 ml.术后给予青霉素800 万U、甲硝唑1.0 g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术后第3天诉右下腹疼痛,活动后心悸、胸闷,腹部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总蛋白57 g/L,白蛋白31 g/L,球蛋白26 g/L,A/G 1.19.给予白蛋白10 g静脉滴注.因腹水原因不明,请内科会诊,控制液体量并给予速尿40 mg静注,每日2次,3天后症状无改善停用,并在常规消毒下行腹腔穿刺抽出腹水100 ml,同时查腹水常规示桔红色,利凡他试验(±),RBC().股动、静脉彩超检查未见异常.排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当日下午出现少尿,给予速尿80 mg静注,白蛋白10 g静脉滴注.术后第7天腹部拆线,切口甲级愈合.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分泌期宫内膜.皮肤出现粘膜黄染,静脉穿刺处散在瘀斑,双下肢水肿加重.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62.50 μmol/L,AST 0.88 μmol*s-1/L,ALT 0.70 μmol*s-1/L.遂请传染科会诊,认为患者有出血倾向,短时间内出现黄疸,大量腹水,肝功能异常,考虑肝病所致腹水,疑亚急性重症肝炎,转入传染科在保肝治疗的同时,查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FP<20 μg/L,排除乙型及丙型肝炎的可能.治疗2天病情无改善,认为非原发性肝脏疾病,转上级医院行彩超检查,示广泛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因已错过溶栓治疗时机,且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月后死亡.

    作者:张晓梅;张玉年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心包内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1例

    恶性心包积液多由恶性肿瘤并发心包内转移造成,多为血性,以积液量大、增长快、不易控制为特点,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填塞症状.我们自1995年以来采用心包内置管引流并心包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1例,疗效较好.

    作者:闫道先;薛书玉;冯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65例氟乙酰胺中毒救治体会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高残留的有机氟杀虫剂,我国早已禁止生产和销售,但仍有不法商贩作为高效灭鼠药非法贩卖,故中毒时有发生.我院1994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氟乙酰胺急性中毒65例.体会如下.

    作者:向超;王旭东;李科如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氟桂利嗪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

    呃逆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非药物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及单纯药物疗法[1],均不甚理想,我们于1997年5月~2000年4月间应用氟桂利嗪与甲氧氯普胺合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呃逆3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绒花;张远告;王远旭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纳洛酮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观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易出现后遗症.1998~2000年我们对78例乙脑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并与常规治疗的80例进行对照,观察并比较其疗效.

    作者:史海中;牛春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甲状腺功能减退18例临床分析

    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病因很多,由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引发的报道较少.我们随机抽取1997年5月~2000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20例,测定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其中18例继发甲状腺功能低下,现将其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王佐良;管延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