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舒张试验在哮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杨利;任彬;刘金丽;顾国忠;孙启玉

关键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支气管舒张试验, 哮喘
摘要:目的 研究各项通气功能指标在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的变化和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30例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用力肺活量(FVC),用力1秒呼气量(FEV1),50%肺活量时用力呼气容积(V50),2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容积(V25)的变化.结果 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VC、FEV1、V50、V25(%预计值)和绝对值均明显增加.以FEV1≥12%为标准,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为67%.基础FEV1(%预计值)与舒张试验改变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以FEV1作为支气管舒张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必要时联合应用多项指标,结合临床资料加以综合评价.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D2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同期开展的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D2根治术,以评价其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 2010年2 月~2012年7月接受手术的 316 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166 例采用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传统开腹组),150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腹组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胃肠道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总数及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胃癌D2根治术可获得相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良好的早期疗效,但较开腹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作者:林文霖;许燕常;李志雄;谢雪茹;潘国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3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26例,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蜡块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6例,其中4例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2例未行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30例中(第1组26例+第2组4例),9例(30%) 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大直径<0.6cm与≥0.6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7.69%和42.1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包膜完整转移率5.00%,肿瘤包膜不完整转移率66.6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大直径≥0.6cm和肿瘤包膜不完整的病人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邵学谦;鲁珅;郭贺丰;杨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20例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或血栓形成,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同时抗凝治疗可控制症状,但不能根治房颤,且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造成严重不良反应.近年来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以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已逐步成为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在2008年1月~2012年7月应用射频消融治疗120例房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文漪;翟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获得生化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目的 探讨生化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从对于标本、试剂、流程、生化分析仪使用造成的问题阐述对策.严格按我室标准化操作;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校准、保养和维护、质量控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结果 生化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上述方法解决,确保临床生化结果的准确可靠.结论 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对减少患者病痛和经济负担有巨大的作用.

    作者:刘佃香;刘然;于德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K-Rod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K-R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4月,采用K-Rod共治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患者.L3/4者2例;L4.5者3例;L5S1者15例;L4.5 L5S1双节段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8~70岁,平均53.5岁.随访12~16个月,通过VAS评分、ODI指数和影像学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 患者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患者术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差异无显著变化,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K-Ro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涛;强晓军;冯纪川;卓瑞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腹腔镜妇科手术应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60例ASA I~Ⅱ级需行腹腔镜术的妇科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n=30).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静注氟比洛芬酯1mg/kg,对照组术毕静注氟比洛芬酯1mg/kg.术毕清醒后两组均静注芬太尼1μg/kg用于术后镇痛.分别记录术后各时点的VSA评分、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4h、8h、12h、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麻醉时间、麻醉苏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观察组使用哌替啶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术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在护理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在对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4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对所有患儿进行半年的随访,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 研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支原体肺炎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结论 对支原体的肺炎的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给予其健康教育能有效的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复发,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叶水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门诊初诊高血压并焦虑症60例护理体会

    目的 应用健康教育加心理护理方法对门诊初诊高血压并焦虑症患者的干预以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焦虑状态,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方法 应用健康教育加心理护理方法对门诊初诊高血压并焦虑症患者的干预.结果 60例患者紧张焦虑得到了缓解并积极配合药物治疗,遵医行为得到了提高.结论 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联合正确健康教育减轻了高血压病并焦虑症的焦虑状态,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

    作者:林秀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X线平片与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中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并分析X线平片与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周围型肺癌患者85例X线平片及CT扫描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周围型肺癌不同影像类型检出率.结果 患者CT扫描检查肿块、毛刺、棘样突起、胸膜凹陷、空泡及支气管气象、厚壁空洞、血管聚集、胸水、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类型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分叶影像检出阳性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扫描检查较X线平片周围型肺癌影像学征象检出阳性率明显改善,两者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周围性肺癌诊断准确性.

    作者:温书泉;卢洪波;夏治民;谭锦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 观察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观察护理要点.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3月于我院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PCI术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及外周血管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36例,以单纯行PCI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MI血流分级、术中无复流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前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可以增加冠脉TIMI3级血流率,减少无复流发生率,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血栓抽吸时密切配合和观察,术后观察MACE发生及出血症状.

    作者:沈燕;王晓玲;杨小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清酶类指标联合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血清酶类指标联合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89例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血清酶类指标联合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同时选择同期8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作相同项目的 检查,比较两组患者TBA与血清酶类指标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结果 89例患者按肝病类型分组,其中急性肝炎2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2例,肝硬化22例、肝癌16例,所有肝病患者血清酶类指标与TB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急性肝炎组TBA升高明显,其次是肝硬化、肝癌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组γ-GT、AKP、AL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它肝病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与血清酶类指标联合检测在肝脏性疾病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觅;孟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相关综述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是利用呼吸机产生气流给病人供氧,通过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和减少呼吸功来达到改善缺氧、调节二氧化碳和机体酸碱平衡的辅助措施.但是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功能丧失,水份丢失增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结,纤毛活动减弱,进而容易致气道阻塞、肺不张或感染率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据报道[1],肺部感染率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而当充分湿化时,即使是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病人,也能保持呼吸道纤毛运动活跃从而保证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使人工气道的病人气道通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湿化装置也应运而生,湿化剂也有更广的选择.近年来临床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将其中的湿化方式,湿化剂的选择等作以下综述.

    作者:祁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在院前急救的护理路径与对策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分别39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按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作者:彭风云;林文霞;符鸿飞;龙家玲;谭建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局麻下乳腺肿物切除送组织钼靶检查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 探讨局麻下乳腺肿物切除送组织钼靶检查患者的心理情况.方法 对68例局麻下乳腺肿物切除手术过程中需将取出的组织进行钼靶检查的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疏导及护理干预.结果 适当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焦虑、抑郁、恐俱等心理明显减轻.结论 通过对患者术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适当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乳腺肿物切除送组织钼靶检查患者的心理焦虑状态,保持病人的血压、心率平稳,使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朱金早;麦慧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例淹溺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的监护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治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临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为主要手段,改善全身低氧状态及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但死亡率仍较高达40%左右[1].淹溺是引起ARDS的高危因素.我院急诊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淹溺患者26名,其中2名因现场抢救不及时,肺内吸入大量水份及污泥,引起严重肺损伤于入院后发生ARDS,转入急诊ICU抢救.现将抢救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金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食管异物8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异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全部患者采用1%丁卡因表麻食管镜下取异物.结果 食管镜下取出异物77例,取出失败转上级医院8例.结论 食管异物患者多数能在局麻顺利取出,手术应掌握时机,术中根据异物的形状和滞留部位,谨慎操作可减少食管并发症发生.

    作者:邬高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治疗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适合腹腔镜手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治疗,对照组43例行传统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100%,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微创、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理想方法.

    作者:关庆斌;谢永灿;罗海军;谭彬斯;邢专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IL-24抗肿瘤机制及其对瘢痕疙瘩作用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4(IL-24)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既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又能刺激表达细胞因子,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但对正常细胞的生长和死亡却无影响的基因.目前,在肿瘤学领域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瘢痕疙瘩本质上属于实体瘤的一种,因此,关于IL-24的研究的深入有望为肿瘤及类肿瘤样病理组织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卫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应用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右侧置管85例,左侧置管11例.一次置管成功90例、二次置管成功6例,总置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短21天、长168天,平均(103.68±35.25)天.导管留置期间发生静脉炎13例、置管穿刺点渗液4例、导管脱出4例、导管堵塞5例,局部血肿1例,误穿动脉1例,无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PICC具有保留时间长、维护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方便的静脉化疗通道,PICC化疗对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意义重大.

    作者:黄丽霞;李华珍;王咏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选取在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间到我院诊治的67例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并给予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并给予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严密监控,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同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结果 通过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4例患者中,显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2%,对照组33例患者中,显效13例,好转11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2.7%.观察组痰菌阳性例数有32例,转阴例数有29例,转阴率为90.6%,对照组痰菌阳性例数有28例,转阴例数有19例,转阴率为67.9%.观察组患者中出现空洞的有33例,空洞闭合的有18例,空洞闭合率为54.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空洞的有31例,空洞闭合的有14例,空洞闭合率为45.2%.结论 在对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胰岛素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肖欣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齐齐哈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