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隐球菌脑膜炎28例误诊分析

张丹红;秦青通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 脑脊液检查, 急性起病, 视乳头水肿, 颅神经损害, 颅内压增高, 肢体偏瘫, 意识障碍, 胸片检查, 胸膜改变, 信号异常, 首发症状, 脑室扩大, 墨汁染色, 颅脑, 颅内占位, 临床资料, 精神异常, 低密度灶, 脑积水
摘要:1980~1999年共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误诊2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78岁,其中21~40岁20例,占71.43%。急性起病1例,亚急性起病18例,慢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头痛22例次,恶心、呕吐18例次,发热10例次,抽搐6例次,意识障碍13例次,精神异常4例次,颅神经损害3例次,视乳头水肿11例次,肢体偏瘫2例次。脑脊液检查28例:颅内压增高25例,白细胞增高11例,糖下降9例,氯化物下降2例,墨汁染色涂片28例均呈阳性。颅脑CT检查25例,异常15例,表现为脑室扩大6例,脑积水2例,低密度灶 5例,颅内占位2例。颅脑MRI检查5 例,3例提示长T1、长T2信号异常,2例提示占位改变。X线胸片检查6例,异常4例,肺结核灶2例,胸膜改变1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相关文献
  • 从死亡病例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终于从比较模糊和部分错误的概念中走了出来〔1〕,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成活率在85%~90%左右〔2-4〕。遗憾的是,我国总体上仍约有20%的患者未能挽救生命,而且疗程太长,费用还太高,对社会及患者家庭还是一个巨大的负担〔1〕。为进一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通过近年3例死亡病例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作者:李钢;陈海平;王凯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脏腑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中脏腑急性期合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动态变化及胃液酸度、胃排空变化,以探讨中脏腑合并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环节。方法:中脏腑急性期患者(GCS评分6~12分)20例,均于发病12小时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于发病后第1日(24小时内)、第4日(72~96小时内)测定其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并于发病24小时内留置胃管动态观察胃液pH及胃排空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发病当日(24小时内)胃动素显著增高(P<0.05),生长抑素显著降低(P<0.01),胃泌素无明显差异(P>0.05);胃液pH为2.87±0.90,与正常对照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17例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病第4日胃动素仍显著增高(P<0.01),生长抑素仍显著降低(P<0.05),胃泌素显著增高(P<0.01)。结论:中脏腑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胃泌素及胃酸量的变化可能并非主要的因素。

    作者:张丹;周海平;黄华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黄的研究进展与危重病防治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用于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被喻为治疗病之“要药”。近年来,对大黄进行了深入研究,用于防治危重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目前在大黄研究领域的某些进展和危重病防治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袁正强;曹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颌骨额突骨折的诊治

    1994年4月~2000年12月,用CT发现上颌骨额突骨折13例,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13例患者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1~65岁,平均30.6岁;拳击伤9例,自行车撞伤3例,摔伤1例;伴鼻出血10例。患者均有外伤侧鼻通气不良,8例外伤侧鼻背部下塌并触及骨擦感,5例因肿胀仅能触及疼痛,2例鼻梁偏斜伴鼻背下塌。13例均行X线鼻骨侧位摄片,仅2例发现鼻骨骨折,CT扫描后全部发现上颌骨额突骨折线。1.2 治疗:2%地卡因表面麻醉,将鼻骨复位器插入鼻腔骨折处下方,向上平行抬起,将两侧鼻背复位对称,检查鼻腔通气改善后,将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固定。对于撤出复位器后鼻背仍下塌的患者,在填塞凡士林纱条时,用鼻骨复位器插入鼻腔连同纱条向上抬起骨折部,以达到复位固定作用。全部患者均一次手术复位成功。术后3~6个月复查外观及鼻腔通气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作者:张劲;李超;张彤;谢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大黄的现代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传统中药大黄应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大黄许多与现代医学相关而原来未知的功效,为今后对大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用药指导依据。现将部分学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文献报告进行综述。

    作者:唐立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71例

    我院1993~2000年收治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按阶段分型加以辨证论治,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71例患者中男49例,女22例;年龄15~30岁13例,31~60岁33例,60岁以上25例。患者均于饱餐或酗酒后出现中上腹剧烈疼痛、反跳痛,多数有中度发热,少数达39 ℃以上,有5例年老体弱者体温不高。均经B超检查,提示胰腺肿大而予以确诊,部分病例经CT检查而确诊。按文献〔1〕标准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4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7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部分患者血沉加快,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者有明显的贫血。血清淀粉酶超过512~1 024 U,尿淀粉酶升高较血淀粉酶为晚,但重症急性出血坏死型病例血、尿淀粉酶可以不高,少数病例经腹穿后检查腹腔渗出液的淀粉酶超过正常值而确诊。合并胆道感染24例,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15例,黄疸14例。

    作者:吴福宁;巩延忠;姚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醒脑静注射液在急症抢救中的应用近况

    醒脑静注射液在急症抢救中应用广泛,诸如对昏迷、中毒、脑血管病、高热等效果显著,现综述如下。1 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如心搏骤停复苏后,严重休克纠正后,脑梗死再通后等,常常存在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而它则是引起脑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王万铁等〔1〕通过动物研究,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CIRI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实验动物血浆和脑组织一氧化氮(NO)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P均<0.05),内皮素(ET)及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均<0.05),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故认为醒脑静注射液对CIRI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机体NO水平、降低ET及氧自由基水平有关。

    作者:杨俊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第13例对1例钩虫病诊治失误的分析

    钩虫病是世界上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我国多流行于黄、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北方多见十二指肠钩虫,南方多见美洲钩虫。根据流行地区典型的皮肤损害、消化道症状、钩虫所致的贫血,粪便中找到钩虫卵,即可确诊本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如患者的症状表现特殊,仍可发生误诊误治。下面是值得汲取经验教训的1例误诊病例分析。

    作者:薛素贞;刘明德;马世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益肾降压方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肾降压方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轻、中度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功能代偿、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26例应用益肾降压方治疗,西药组20例应用依那普利治疗,4周为1个疗程。另外对有重度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18例采用中西药并用。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4.6%,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0%,中西药合用组为88.9%。中药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好转,尿蛋白减少,尿钠增加,血内皮素减少。结论:益肾降压方可通过改善肾功能、减少血容量、增加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血压较高、肾功能较差者采用中西药合用治疗效果好。

    作者:刘文军;戴希文;饶向荣;李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加用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各期的影响。方法:将36例HFRS患者分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组(19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于发热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或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越低血压休克期(94.74%)、越少尿期率(94.74%),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64.71%和58.82%,P均<0.05);治疗组多尿期、尿素氮、蛋白尿持续时间〔分别为(4.14±3.11)日,(6.17±3.45)日和(5.14±3.45)日〕与对照组〔分别为(7.15±2.81)日,(10.13±4.19)日和(9.56±4.43)日〕比较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可加强HFRS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休克期、少尿期发生率,缩短其它各期发病时间,终缩短病程。

    作者:翟学文;綦秀丽;牛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毒素清对大肠杆菌肺炎老龄大鼠小肠组织自由基

    目的:研究老年肺炎时小肠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中药毒素清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肠杆菌肺炎模型,分为老龄对照组、模型组、毒素清高低剂量组和氟哌酸组5组。主要观察肺脏和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及其含水量,小肠组织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含量,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肺炎时肺、小肠组织损伤明显,含水量增高。老龄模型组SOD活性、6-keto-PGF1α含量的降低和NO、MDA、TXB2含量的增高均较老龄对照组显著。与老龄模型组比较,毒素清用药各组MDA和NO含量降低,SOD活性和6-keto-PGF1α含量提高。结论:前列腺素及自由基介导的损伤参与肺炎时小肠组织损伤的发生、发展。毒素清对老龄大鼠肺炎的小肠损伤改善作用明显,其机制与其拮抗自由基损伤和调节前列腺素代谢平衡有关。

    作者:李建生;孔桂莲;郭盛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预防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症状性低血压

    症状性低血压(SH)是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血透 )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左右,预防血透中SH的发生是保证充分透析和坚持透析的关键所在。1997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对18例血透时曾多次发生SH的尿毒症患者在血透前预防性静滴参麦注射液,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8例血透尿毒症患者均在近4周内血透过程中发生SH 4次以上,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4~81岁,平均(46.5±9.2)岁。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2例。血透时间0.2~7.5年,平均(1.6±1.1)年,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每周2~3次,每次4小时。

    作者:曾德珍;程世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黄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胃肠功能保护作用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大黄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胃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78例HFRS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预防组在常规组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大黄浸液。观察2组患者胃肠黏膜出血、中毒性肠麻痹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大黄治疗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结果:常规组胃肠黏膜出血发生率(42.1%)、中毒性肠麻痹发生率(31.6%)和MODS发生率(21.1%)均明显高于预防组(P<0.05或P<0.01)。大黄对常规组胃肠黏膜出血治疗的有效率达62.5%,对中毒性肠麻痹治疗的有效率达66.7%。结论:大黄能预防和治疗HFRS患者的胃肠功能衰竭。

    作者:杨开强;田斌;周德甫;陈龙泉;谢长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黄液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体会

    1995~1997年,我院采用三黄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2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1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5~43岁。其中5例有轻、中度发热(37.1~38.0 ℃),16例体温正常;17例有下腹持续性胀痛或隐痛,偶有阵发性加剧;12例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或腹泻。有下腹压痛者17例,有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症状者3例。18例内诊可触及盆腔一侧或两侧有囊性质韧包块,有触痛,5例具有宫颈举痛或后穹窿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4~12.6)×109/L,中性粒细胞0.53~0.78。B超检查盆腔包块大小在4 cm×5 cm×4 cm~10 cm×10 cm×7 cm,呈不均匀性包块,光点、光带分布杂乱,部分包块内有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内有不均质性散在回声,积液腔的边缘不规则。

    作者:赵冬妮;陈海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造血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电镜观察CAA患者骨髓组织造血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补髓生血冲剂治疗前后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结果:电镜下易见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凋亡现象;治疗前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补髓生血冲剂有一定的抑制CAA骨髓造血细胞凋亡作用,这可能是补髓生血冲剂的疗效机制之一。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可作为监测CAA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方法。

    作者:孙伟正;于壮;田静;徐萍;孙劲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救治肝性脑病伴高血糖12例

    1996年6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小剂量降糖药与中医联合治疗肝性脑病伴高血糖1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本组36例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9版中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且入院时血糖均高于16 mmol/L。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高血糖病和昏迷。3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男11例,女1例;年龄28~74岁,平均52.3岁;肝炎后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昏迷时间1~48小时,平均9.32小时。B组男10例,女2例;年龄32~70岁,平均53.8岁;肝炎后肝硬化12例;昏迷时间1~64小时,平均11.23小时。C组男9例,女3例;年龄26~75岁,平均52.9岁;肝炎后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昏迷时间0.5~72.0小时,平均10.25小时。

    作者:李欣越;周静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金熊胆安胶囊对实验性豚鼠胆石胆汁中胆红素、钙离子及β-葡萄糖醛酸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金熊胆安胶囊对实验性豚鼠胆色素结石的溶石作用及机制。方法:用致石饲料诱发豚鼠胆石模型后,予以金熊胆安胶囊混悬液灌胃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胆汁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Ca2+)含量及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分别用重氮法、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和石井畅法测定。结果:金熊胆安胶囊有较好地降低胆汁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Ca2+浓度及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作用。结论:金熊胆安胶囊有较好的溶石作用,其机制与改善致石胆汁、恢复胆囊动力学环境有关。

    作者:查安生;尤松鑫;李春婷;王永珍;吴德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隐球菌脑膜炎28例误诊分析

    1980~1999年共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误诊2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78岁,其中21~40岁20例,占71.43%。急性起病1例,亚急性起病18例,慢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头痛22例次,恶心、呕吐18例次,发热10例次,抽搐6例次,意识障碍13例次,精神异常4例次,颅神经损害3例次,视乳头水肿11例次,肢体偏瘫2例次。脑脊液检查28例:颅内压增高25例,白细胞增高11例,糖下降9例,氯化物下降2例,墨汁染色涂片28例均呈阳性。颅脑CT检查25例,异常15例,表现为脑室扩大6例,脑积水2例,低密度灶 5例,颅内占位2例。颅脑MRI检查5 例,3例提示长T1、长T2信号异常,2例提示占位改变。X线胸片检查6例,异常4例,肺结核灶2例,胸膜改变1例。

    作者:张丹红;秦青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74例疗效观察

    1995年5月~1998年7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74例萎缩性胃炎,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04例患者,胃镜病理报告均证实有不典型增生和伴有不同程度的肠腺上皮化生(病理分级标准以1993年悉尼国际会议标准为准:重度29例,中度39例,轻度6例)。78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75%)。1.2 治疗方法:74例按辨证分为4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脾胃虚寒型:香砂养胃汤加味;②脾胃湿热型:半夏泻心汤加味;③肝胃失和型:四逆散加味;④脾胃失和兼血瘀型:四逆散加失笑散。每型均再服用“蜂芨、锡合剂”6~10 g,每日2次,早晚各1次;蜂蜜30~60 ml调后空腹服下,禁用水送,2个月为1个疗程。30例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艹颠茄片8 mg,或阿托品0.3 mg,猴菇菌片3片,吗丁林10 mg,均每日3次,疗程为1个月;阿莫西林0.5 mg,甲硝唑0.2 mg,均每日3次,或小剂量呋喃唑酮10 mg,每日4次,疗程为14日)。

    作者:及来荣;董春发;张俊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疗效。方法:应用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并与十香暖脐膏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止泻及消除呕吐、腹胀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或P<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泻克脐膜具有抗腹泻、抑制肠蠕动亢进、缓解腹痛、抗炎等作用。结论:泻克脐膜是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的中药新型制剂。

    作者:胡义保;孙轶秋;隆红艳;周干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