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孙伟正;于壮;田静;徐萍;孙劲晖

关键词:补髓生血冲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造血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电镜观察CAA患者骨髓组织造血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补髓生血冲剂治疗前后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结果:电镜下易见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凋亡现象;治疗前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补髓生血冲剂有一定的抑制CAA骨髓造血细胞凋亡作用,这可能是补髓生血冲剂的疗效机制之一。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可作为监测CAA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方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目的:根据重型肝炎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制定重型肝炎的辨证标准。方法:回顾性调查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1985年1月~1999年10月住院的250例重型肝炎患者和360例一般肝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采用计算机统计方法,得出各个证型的频数分布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逐步判别分析法等予以分析,根据判别函数及判别系数归纳出各证型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辨证要求,后得到重型肝炎的辨证标准。结果:经检验所建立的各个判别函数对该组病例判别效果较好,诊断价值较高,其敏感度为76.7%~86.7%,特异度为80.0%~83.3%,准确度为80.0%~86.7%。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体体现为4个主症及其12个证型:黄疸-湿热壅盛、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腹水-湿热弥漫三焦、阳虚水泛、气血瘀阻,出血-热毒炽盛、脾不统血、气滞血瘀,昏迷-热毒入营、湿浊弥漫、阴阳离脱。并得出每个证型的临床表现,主、次症及辨证要求。结论:初步得出重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但其研究方法尚须改进,并须得到进一步临床验证。

    作者:聂广;余绍勇;江福生;朱清静;张赤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临床观察

    1995年6月~2000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30例重症甲减患者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0版)的标准。其中15例为中西医结合急救科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另15例为我院内分泌科和ICU病房患者(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3例,女12例;年龄35~80岁,平均56.8岁;原发性甲减11例,继发性甲减4例;入院时呈黏液性水肿昏迷3例。对照组男4例,女11例;年龄20~71岁,平均52.6岁;原发性甲减10例,继发性甲减5例;入院时呈黏液性水肿昏迷3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脉注射液静注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静注生脉注射液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静注生脉注射液5~10 ml。于用药前和用药后连续监测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等变化。并测定用药前后心输出量变化。结果:生脉注射液静注后5分钟内血压开始下降,20分钟时主动脉平均动脉压降至(9.5±2.2)kPa (1 kPa=7.5 mmHg),与用药前〔(14.9±7.0) kP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此时心率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且不同注射剂量的生脉注射液产生的降压幅度存在差异,提示生脉注射液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发现静注生脉注射液对心输出量无影响。结论:生脉注射液静注对麻醉犬正常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心率和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威;孟庆义;沈洪;刘刚;王现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第13例对1例钩虫病诊治失误的分析

    钩虫病是世界上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我国多流行于黄、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北方多见十二指肠钩虫,南方多见美洲钩虫。根据流行地区典型的皮肤损害、消化道症状、钩虫所致的贫血,粪便中找到钩虫卵,即可确诊本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如患者的症状表现特殊,仍可发生误诊误治。下面是值得汲取经验教训的1例误诊病例分析。

    作者:薛素贞;刘明德;马世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救治肝性脑病伴高血糖12例

    1996年6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小剂量降糖药与中医联合治疗肝性脑病伴高血糖1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本组36例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9版中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且入院时血糖均高于16 mmol/L。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高血糖病和昏迷。3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男11例,女1例;年龄28~74岁,平均52.3岁;肝炎后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昏迷时间1~48小时,平均9.32小时。B组男10例,女2例;年龄32~70岁,平均53.8岁;肝炎后肝硬化12例;昏迷时间1~64小时,平均11.23小时。C组男9例,女3例;年龄26~75岁,平均52.9岁;肝炎后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昏迷时间0.5~72.0小时,平均10.25小时。

    作者:李欣越;周静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免疫抑制剂不同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不同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甲基氢化泼尼松(MP)冲击组:15例患者采用MP 1.0 g+5%葡萄糖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3日,以后根据病情可连续应用2~3个疗程。环磷酰胺(CTX)冲击组:15例患者采用CTX 0.8~1.0 g/1.73 m2静滴,每月1次,连续6~8个月。其他16例患者采用MP联合CTX冲击治疗(MP+CTX冲击组):方法同上。每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泼尼松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C3、C4、抗核抗体(ANA)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MP组、CTX组及MP+CTX组对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分别为80.0%、81.3%、和93.3%。各组尿蛋白24小时定量、血肌酐、C3、C4升高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MP+CTX组较MP组和CTX组差异更明显(P均<0.05)。结论:MP与CTX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肯定,而两者联合冲击的疗效更好。

    作者:马景春;张春梅;杨焕东;杨焕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对半夏泻心汤进行拆方研究,观察其对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检测其表皮生长因子(EG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含量作用。拆方各组中,部分药组之间呈协同作用趋势,部分药组之间呈制约趋势,其中以甘补组(人参、炙甘草、大枣)的效果为显著。结论:扶正药物在半夏泻心汤中的抗溃疡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王庆国;李宇航;牛欣;赵琰;周冠芬;贾玉森;张冬梅;钟相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疗效。方法:应用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并与十香暖脐膏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止泻及消除呕吐、腹胀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或P<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泻克脐膜具有抗腹泻、抑制肠蠕动亢进、缓解腹痛、抗炎等作用。结论:泻克脐膜是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的中药新型制剂。

    作者:胡义保;孙轶秋;隆红艳;周干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益肾降压方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肾降压方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轻、中度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功能代偿、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26例应用益肾降压方治疗,西药组20例应用依那普利治疗,4周为1个疗程。另外对有重度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18例采用中西药并用。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4.6%,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0%,中西药合用组为88.9%。中药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好转,尿蛋白减少,尿钠增加,血内皮素减少。结论:益肾降压方可通过改善肾功能、减少血容量、增加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血压较高、肾功能较差者采用中西药合用治疗效果好。

    作者:刘文军;戴希文;饶向荣;李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腑逐瘀汤”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疗效观察

    依据祖国医学关于急性胰腺炎多由于“中焦湿热壅塞,气滞血瘀”所致的病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拟定“通腑逐瘀汤”(大黄20 g、木香30 g、三棱10 g)治疗该病,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999年7月~2000年3月按文献〔1〕标准确诊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25~71岁。随机分为“通腑逐瘀汤”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一般不需禁食,少数呕吐频繁者可暂禁食,并补充电解质;不行胃肠减压;“通腑逐瘀汤”500~1 000 ml每日分次频服,呕吐剧烈者,可经胃管灌入,大便排出后改为日服3次,每次300 ml;体温超过38.5 ℃时,配合抗生素治疗。②对照组:按照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配合抑制胃酸及胰液分泌的药物,酌情予抗生素,辅以必要的对症、支持疗法。观查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上腹压痛、血及尿淀粉酶的变化。

    作者:李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死亡病例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终于从比较模糊和部分错误的概念中走了出来〔1〕,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成活率在85%~90%左右〔2-4〕。遗憾的是,我国总体上仍约有20%的患者未能挽救生命,而且疗程太长,费用还太高,对社会及患者家庭还是一个巨大的负担〔1〕。为进一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通过近年3例死亡病例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作者:李钢;陈海平;王凯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预防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症状性低血压

    症状性低血压(SH)是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血透 )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左右,预防血透中SH的发生是保证充分透析和坚持透析的关键所在。1997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对18例血透时曾多次发生SH的尿毒症患者在血透前预防性静滴参麦注射液,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8例血透尿毒症患者均在近4周内血透过程中发生SH 4次以上,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4~81岁,平均(46.5±9.2)岁。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2例。血透时间0.2~7.5年,平均(1.6±1.1)年,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每周2~3次,每次4小时。

    作者:曾德珍;程世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74例疗效观察

    1995年5月~1998年7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74例萎缩性胃炎,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04例患者,胃镜病理报告均证实有不典型增生和伴有不同程度的肠腺上皮化生(病理分级标准以1993年悉尼国际会议标准为准:重度29例,中度39例,轻度6例)。78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75%)。1.2 治疗方法:74例按辨证分为4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脾胃虚寒型:香砂养胃汤加味;②脾胃湿热型:半夏泻心汤加味;③肝胃失和型:四逆散加味;④脾胃失和兼血瘀型:四逆散加失笑散。每型均再服用“蜂芨、锡合剂”6~10 g,每日2次,早晚各1次;蜂蜜30~60 ml调后空腹服下,禁用水送,2个月为1个疗程。30例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艹颠茄片8 mg,或阿托品0.3 mg,猴菇菌片3片,吗丁林10 mg,均每日3次,疗程为1个月;阿莫西林0.5 mg,甲硝唑0.2 mg,均每日3次,或小剂量呋喃唑酮10 mg,每日4次,疗程为14日)。

    作者:及来荣;董春发;张俊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造血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电镜观察CAA患者骨髓组织造血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补髓生血冲剂治疗前后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结果:电镜下易见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凋亡现象;治疗前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补髓生血冲剂有一定的抑制CAA骨髓造血细胞凋亡作用,这可能是补髓生血冲剂的疗效机制之一。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可作为监测CAA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方法。

    作者:孙伟正;于壮;田静;徐萍;孙劲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加用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各期的影响。方法:将36例HFRS患者分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组(19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于发热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或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越低血压休克期(94.74%)、越少尿期率(94.74%),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64.71%和58.82%,P均<0.05);治疗组多尿期、尿素氮、蛋白尿持续时间〔分别为(4.14±3.11)日,(6.17±3.45)日和(5.14±3.45)日〕与对照组〔分别为(7.15±2.81)日,(10.13±4.19)日和(9.56±4.43)日〕比较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可加强HFRS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休克期、少尿期发生率,缩短其它各期发病时间,终缩短病程。

    作者:翟学文;綦秀丽;牛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黄液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体会

    1995~1997年,我院采用三黄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2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1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5~43岁。其中5例有轻、中度发热(37.1~38.0 ℃),16例体温正常;17例有下腹持续性胀痛或隐痛,偶有阵发性加剧;12例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或腹泻。有下腹压痛者17例,有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症状者3例。18例内诊可触及盆腔一侧或两侧有囊性质韧包块,有触痛,5例具有宫颈举痛或后穹窿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4~12.6)×109/L,中性粒细胞0.53~0.78。B超检查盆腔包块大小在4 cm×5 cm×4 cm~10 cm×10 cm×7 cm,呈不均匀性包块,光点、光带分布杂乱,部分包块内有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内有不均质性散在回声,积液腔的边缘不规则。

    作者:赵冬妮;陈海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脏腑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中脏腑急性期合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动态变化及胃液酸度、胃排空变化,以探讨中脏腑合并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环节。方法:中脏腑急性期患者(GCS评分6~12分)20例,均于发病12小时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于发病后第1日(24小时内)、第4日(72~96小时内)测定其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并于发病24小时内留置胃管动态观察胃液pH及胃排空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发病当日(24小时内)胃动素显著增高(P<0.05),生长抑素显著降低(P<0.01),胃泌素无明显差异(P>0.05);胃液pH为2.87±0.90,与正常对照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17例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病第4日胃动素仍显著增高(P<0.01),生长抑素仍显著降低(P<0.05),胃泌素显著增高(P<0.01)。结论:中脏腑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胃泌素及胃酸量的变化可能并非主要的因素。

    作者:张丹;周海平;黄华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颌骨额突骨折的诊治

    1994年4月~2000年12月,用CT发现上颌骨额突骨折13例,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13例患者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1~65岁,平均30.6岁;拳击伤9例,自行车撞伤3例,摔伤1例;伴鼻出血10例。患者均有外伤侧鼻通气不良,8例外伤侧鼻背部下塌并触及骨擦感,5例因肿胀仅能触及疼痛,2例鼻梁偏斜伴鼻背下塌。13例均行X线鼻骨侧位摄片,仅2例发现鼻骨骨折,CT扫描后全部发现上颌骨额突骨折线。1.2 治疗:2%地卡因表面麻醉,将鼻骨复位器插入鼻腔骨折处下方,向上平行抬起,将两侧鼻背复位对称,检查鼻腔通气改善后,将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固定。对于撤出复位器后鼻背仍下塌的患者,在填塞凡士林纱条时,用鼻骨复位器插入鼻腔连同纱条向上抬起骨折部,以达到复位固定作用。全部患者均一次手术复位成功。术后3~6个月复查外观及鼻腔通气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作者:张劲;李超;张彤;谢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71例

    我院1993~2000年收治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按阶段分型加以辨证论治,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71例患者中男49例,女22例;年龄15~30岁13例,31~60岁33例,60岁以上25例。患者均于饱餐或酗酒后出现中上腹剧烈疼痛、反跳痛,多数有中度发热,少数达39 ℃以上,有5例年老体弱者体温不高。均经B超检查,提示胰腺肿大而予以确诊,部分病例经CT检查而确诊。按文献〔1〕标准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4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7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部分患者血沉加快,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者有明显的贫血。血清淀粉酶超过512~1 024 U,尿淀粉酶升高较血淀粉酶为晚,但重症急性出血坏死型病例血、尿淀粉酶可以不高,少数病例经腹穿后检查腹腔渗出液的淀粉酶超过正常值而确诊。合并胆道感染24例,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15例,黄疸14例。

    作者:吴福宁;巩延忠;姚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联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中药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对10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每组51例。中药治疗组采用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静滴,对照组用极化液静滴;溶栓和其它治疗2组相同,均采用常规方法。结果:中西药治疗组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综合评价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82.4%,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和脉安定对AMI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作者:许荣廷;王涓冬;邢介玲;隋文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