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威;孟庆义;沈洪;刘刚;王现文
1995年5月~1998年7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74例萎缩性胃炎,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04例患者,胃镜病理报告均证实有不典型增生和伴有不同程度的肠腺上皮化生(病理分级标准以1993年悉尼国际会议标准为准:重度29例,中度39例,轻度6例)。78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75%)。1.2 治疗方法:74例按辨证分为4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脾胃虚寒型:香砂养胃汤加味;②脾胃湿热型:半夏泻心汤加味;③肝胃失和型:四逆散加味;④脾胃失和兼血瘀型:四逆散加失笑散。每型均再服用“蜂芨、锡合剂”6~10 g,每日2次,早晚各1次;蜂蜜30~60 ml调后空腹服下,禁用水送,2个月为1个疗程。30例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艹颠茄片8 mg,或阿托品0.3 mg,猴菇菌片3片,吗丁林10 mg,均每日3次,疗程为1个月;阿莫西林0.5 mg,甲硝唑0.2 mg,均每日3次,或小剂量呋喃唑酮10 mg,每日4次,疗程为14日)。
作者:及来荣;董春发;张俊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不同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甲基氢化泼尼松(MP)冲击组:15例患者采用MP 1.0 g+5%葡萄糖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3日,以后根据病情可连续应用2~3个疗程。环磷酰胺(CTX)冲击组:15例患者采用CTX 0.8~1.0 g/1.73 m2静滴,每月1次,连续6~8个月。其他16例患者采用MP联合CTX冲击治疗(MP+CTX冲击组):方法同上。每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泼尼松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C3、C4、抗核抗体(ANA)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MP组、CTX组及MP+CTX组对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分别为80.0%、81.3%、和93.3%。各组尿蛋白24小时定量、血肌酐、C3、C4升高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MP+CTX组较MP组和CTX组差异更明显(P均<0.05)。结论:MP与CTX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肯定,而两者联合冲击的疗效更好。
作者:马景春;张春梅;杨焕东;杨焕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老年肺炎时小肠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中药毒素清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肠杆菌肺炎模型,分为老龄对照组、模型组、毒素清高低剂量组和氟哌酸组5组。主要观察肺脏和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及其含水量,小肠组织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含量,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肺炎时肺、小肠组织损伤明显,含水量增高。老龄模型组SOD活性、6-keto-PGF1α含量的降低和NO、MDA、TXB2含量的增高均较老龄对照组显著。与老龄模型组比较,毒素清用药各组MDA和NO含量降低,SOD活性和6-keto-PGF1α含量提高。结论:前列腺素及自由基介导的损伤参与肺炎时小肠组织损伤的发生、发展。毒素清对老龄大鼠肺炎的小肠损伤改善作用明显,其机制与其拮抗自由基损伤和调节前列腺素代谢平衡有关。
作者:李建生;孔桂莲;郭盛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各期的影响。方法:将36例HFRS患者分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组(19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于发热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或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越低血压休克期(94.74%)、越少尿期率(94.74%),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64.71%和58.82%,P均<0.05);治疗组多尿期、尿素氮、蛋白尿持续时间〔分别为(4.14±3.11)日,(6.17±3.45)日和(5.14±3.45)日〕与对照组〔分别为(7.15±2.81)日,(10.13±4.19)日和(9.56±4.43)日〕比较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可加强HFRS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休克期、少尿期发生率,缩短其它各期发病时间,终缩短病程。
作者:翟学文;綦秀丽;牛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静注生脉注射液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静注生脉注射液5~10 ml。于用药前和用药后连续监测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等变化。并测定用药前后心输出量变化。结果:生脉注射液静注后5分钟内血压开始下降,20分钟时主动脉平均动脉压降至(9.5±2.2)kPa (1 kPa=7.5 mmHg),与用药前〔(14.9±7.0) kP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此时心率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且不同注射剂量的生脉注射液产生的降压幅度存在差异,提示生脉注射液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发现静注生脉注射液对心输出量无影响。结论:生脉注射液静注对麻醉犬正常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心率和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威;孟庆义;沈洪;刘刚;王现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风急症患者的证候分布。方法:对249例中风急症始发状态患者进行了中风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本病急性期证候分布概率以血瘀证高(64.66%),其次为风证(62.25%)、痰湿证(47.79%)、火热证(30.12%)、气虚证(25.70%)及阴虚阳亢证(18.88%)。证型组合形式复杂,计54个类型。脑出血者以3证组合居首,2证次之;脑梗死则与之相反。证候组合规律以风瘀同时存在多(40.56%),其次为风痰(35.34%)、痰瘀(31.73%)及风火(16.47%);3证组合依次为风痰瘀(19.68%)、风火痰(8.03%)和风火瘀(7.23%);4证与5证组合以风火痰瘀高,两者共占7.23%。证候得分均值与疾病性质、病灶大小关系密切。结论:用统一中医辨证量化诊断标准探讨中风急症病理病机,并对重视早期量化诊断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处理办法。
作者:谌剑飞;关少侠;丁萍;李创鹏;梁浩荣;马雅玲;奚玉风;杨慧珊;蔡绍华;张艳玲;徐进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脏腑急性期合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动态变化及胃液酸度、胃排空变化,以探讨中脏腑合并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环节。方法:中脏腑急性期患者(GCS评分6~12分)20例,均于发病12小时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于发病后第1日(24小时内)、第4日(72~96小时内)测定其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并于发病24小时内留置胃管动态观察胃液pH及胃排空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发病当日(24小时内)胃动素显著增高(P<0.05),生长抑素显著降低(P<0.01),胃泌素无明显差异(P>0.05);胃液pH为2.87±0.90,与正常对照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17例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病第4日胃动素仍显著增高(P<0.01),生长抑素仍显著降低(P<0.05),胃泌素显著增高(P<0.01)。结论:中脏腑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胃泌素及胃酸量的变化可能并非主要的因素。
作者:张丹;周海平;黄华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终于从比较模糊和部分错误的概念中走了出来〔1〕,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成活率在85%~90%左右〔2-4〕。遗憾的是,我国总体上仍约有20%的患者未能挽救生命,而且疗程太长,费用还太高,对社会及患者家庭还是一个巨大的负担〔1〕。为进一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通过近年3例死亡病例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作者:李钢;陈海平;王凯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用于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被喻为治疗病之“要药”。近年来,对大黄进行了深入研究,用于防治危重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目前在大黄研究领域的某些进展和危重病防治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袁正强;曹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7年9月~2000年12月,对血瘀兼气阴两虚证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用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观察组66例中男31例,女35例;年龄36~75岁,平均(55.2±11.6)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9例,分支静脉阻塞37例。对照组66例中男32例,女34例;年龄32~70岁,平均(54.9±9.7)岁;中央静脉阻塞26例,分支静脉阻塞40例。2组有可比性。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属瘀滞型,且符合血瘀兼气阴两虚辨证标准。1.2 用药方法:观察组口服丹红化瘀口服液每次10 ml,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3粒,每日3次,均连续8周为1个疗程。
作者:王峰;杨志艳;苏颖;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GT1-7细胞株是转入了猴病毒-40的T抗原(SV40T)癌基因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内分泌细胞株。本实验观察补肾方二仙汤及其“温肾”、“滋阴”两个拆方对GT1-7细胞株释放GnRH的影响。方法:(1)3个月龄的SD雄性大鼠予成人每公斤体重的10倍剂量灌服中药4日,于末次给药后1或2小时腹主动脉取血,制备成药物血清。(2)氯胺T法标记GnRH,建立稳定可靠的放免标准曲线。(3)GT1-7细胞用含10%、30%或50%药物血清的培养液孵育24或48小时,收集上清液做放射免疫测定。结果:(1)末次给药后1、2小时取血的二仙汤药物血清均能刺激GnRH释放,以1小时给药血清效果好。(2)10%浓度的药物血清为有效剂量。(3)二仙汤全方及其两个拆方均能促进GnRH释放,以全方效果显著。结论:中医“肾主生殖”的功能似涉及下丘脑GnRH神经元及其调控性腺轴的功能,二仙汤及其全方能够直接调节GnRH的分泌。
作者:杨颖;陈名道;李凤英;唐金凤;高国锋;陈家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传统中药大黄应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大黄许多与现代医学相关而原来未知的功效,为今后对大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用药指导依据。现将部分学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文献报告进行综述。
作者:唐立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疗效。方法:应用泻克脐膜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并与十香暖脐膏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止泻及消除呕吐、腹胀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或P<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泻克脐膜具有抗腹泻、抑制肠蠕动亢进、缓解腹痛、抗炎等作用。结论:泻克脐膜是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便腹泻的中药新型制剂。
作者:胡义保;孙轶秋;隆红艳;周干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症状性低血压(SH)是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血透 )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左右,预防血透中SH的发生是保证充分透析和坚持透析的关键所在。1997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对18例血透时曾多次发生SH的尿毒症患者在血透前预防性静滴参麦注射液,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8例血透尿毒症患者均在近4周内血透过程中发生SH 4次以上,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4~81岁,平均(46.5±9.2)岁。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2例。血透时间0.2~7.5年,平均(1.6±1.1)年,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每周2~3次,每次4小时。
作者:曾德珍;程世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5年6月~2000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30例重症甲减患者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0版)的标准。其中15例为中西医结合急救科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另15例为我院内分泌科和ICU病房患者(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3例,女12例;年龄35~80岁,平均56.8岁;原发性甲减11例,继发性甲减4例;入院时呈黏液性水肿昏迷3例。对照组男4例,女11例;年龄20~71岁,平均52.6岁;原发性甲减10例,继发性甲减5例;入院时呈黏液性水肿昏迷3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中药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对10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每组51例。中药治疗组采用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静滴,对照组用极化液静滴;溶栓和其它治疗2组相同,均采用常规方法。结果:中西药治疗组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综合评价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82.4%,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和脉安定对AMI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作者:许荣廷;王涓冬;邢介玲;隋文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指导,研制明目治网Ⅰ号方和Ⅱ号方,分期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一般情况见表1。1.2 治疗方法:1.2.1 治疗组按中医辨证施治,分脾虚湿困期和气滞血瘀期,用明目治网Ⅰ号、明目治网Ⅱ号方治疗。初期以眼底视网膜水肿、渗出为主,黄斑中心反光消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荧光渗漏,舌红苔薄腻、舌缘有齿印,脉缓;属脾虚湿困型;治以健脾利湿明目,方以明目治网Ⅰ号方(苍白术、猪茯苓、生炒苡仁、生甘草、陈皮、党参、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后期以眼底渗出或疤痕、或出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荧光渗漏或有遮蔽,舌红苔薄或舌尖有斑点,脉细涩;属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活血明目,方以明目治网Ⅱ号(当归、赤白芍、人参、苍白术、丹参、柴胡、广木香、玉竹、枸杞子)。随证加减:水肿者加用淡渗利湿之药,如生炒苡仁、茯苓、车前子;渗出者加软坚散结之海藻、昆布、象贝;色素沉着加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
作者:蔡航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肾5/6切除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5/6肾切除造成大鼠肾功能衰竭(肾衰)模型,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测参麦注射液腹膜透析(腹透)后腹膜间皮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同时观测腹透液中补体C3和IgG含量。结果:参麦注射液具有促进受损的腹膜间皮细胞修复和再生,提高肾衰大鼠腹腔免疫功能的作用。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保护肾5/6切除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增强腹腔局部防御功能有关。
作者:何泽云;尤昭玲;谭元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8年起,我们应用黄芪注射液合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35例患者诊断均符合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标准》,并有明显的门静脉高压征象;男26例,女9例;年龄42~70岁;慢性肝炎病程2~15年。其中活动性肝硬化27例,静止性肝硬化8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3例,B级23例,C级9例。
作者:杜恩伟;王继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5~1997年,我院采用三黄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2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1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5~43岁。其中5例有轻、中度发热(37.1~38.0 ℃),16例体温正常;17例有下腹持续性胀痛或隐痛,偶有阵发性加剧;12例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或腹泻。有下腹压痛者17例,有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症状者3例。18例内诊可触及盆腔一侧或两侧有囊性质韧包块,有触痛,5例具有宫颈举痛或后穹窿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4~12.6)×109/L,中性粒细胞0.53~0.78。B超检查盆腔包块大小在4 cm×5 cm×4 cm~10 cm×10 cm×7 cm,呈不均匀性包块,光点、光带分布杂乱,部分包块内有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内有不均质性散在回声,积液腔的边缘不规则。
作者:赵冬妮;陈海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