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维肛门直肠测压在大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许晨;宇永军;张轶;林欣;李玉玮;张锡朋;江涛

关键词:三维肛门直肠测压, 生物反馈, 大便失禁, 电刺激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大便失禁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7例大便失禁的患者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给予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检测,评定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肛管大静息压(64.6±2.3)mmHg(1 mmHg=0.133 kPa),肛管平均静息压(58.5±2.3)mmHg,肛管大收缩压(122.0±6.3)mmHg和收缩持续时间(18.7±0.3)s明显高于治疗前(56.8±2.6)mmHg、(51.8±2.6)mmHg、(98.4±5.5)mmHg和(17.1±0.5)s,肛门直肠区域的压力形态明显改善.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是治疗大便失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能够有效的发现,定位和评估盆底肌肉舒缩的压力变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超声造影显像观察和定量分析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DN)与小肝癌的造影灌注增强特征,同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硬化DN与小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肝硬化合并局灶性占位患者(病理确诊20例25个肝硬化DN,26例30个肝硬化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结果,观察和比较两类病灶增强显示的超声造影的增强水平、增强时相及增强模式、曲线下面积等定量参数,血流灌注特征及差异.结果:肝硬化DN与小肝癌多为均匀强化,肝硬化DN以动脉相、门脉相和延迟相等增强较多见;肝硬化小肝癌以动脉相高增强、等或低增强并以低增强较多见,肝硬化DN与小肝癌各时相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硬化DN相比,肝硬化小肝癌始增、达峰时间短,曲线尖度大,峰值强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DN动脉期RBV,RBF均小于肝硬化小肝癌组,肝硬化DN门脉期和延迟期的RBF均大于肝硬化小肝癌组,差异均有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可以为肝硬化背景下DN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李洁;周贵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在湿热下注肛裂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在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组,治疗组给予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换药,对照组用高锰酸钾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换药;分别记录术后用药第2、4、6 d各组疼痛、水肿、渗液、出血的积分情况并进行统计;术后第6 d观察总体疗效,第14、21 d测算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6 d观察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术后21 d创面治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66.67%;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平均为(18.30±3.83)d,对照组为(21.70±3.99)d,在缓解疼痛、渗液、出血及愈合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减轻术后水肿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对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韩文华;杨学平;司纪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金银花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金银花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的质量控制方法,为金银花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HPLC对不同企业的金银花配方颗粒中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采用FTIR对其配方颗粒进行扫描,将所得图谱与金银花对照药材及相关辅料进行比较,研究其共有的吸收峰峰位和峰强度.结果:在(0.008~0.04)g/L,绿原酸的峰面积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98,企业A、B、C、D、E、F的金银花配方颗粒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4.00%、3.98%、2.81%、2.73%、2.62%、2.23%;6家不同企业的金银花配方颗粒红外光谱图有一定差异,检测出各企业使用了不同的辅料,主要为淀粉和蔗糖;金银花配方颗粒的指标峰为1692 cm-1、1606 cm-1、1522 cm-1、817 cm-1、602 cm-1.结论:不同企业的金银花配方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及指标峰的峰高均存在差异.采用FTIR对金银花配方颗粒中添加的辅料品种和比例进行检测,可以排除辅料对质量控制方法的干扰.

    作者:夏亚飞;阎姝;杨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颈源性头痛36例

    目的:比较颈椎椎旁神经阻滞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国际头痛研究会制定的有关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A组)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B组)2周;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频率及睡眠情况,评定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2周、2个月的头颈部疼痛剧烈程度分别是(2.72±2.60)分、(3.69±2.47)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P<0.01);B组治疗2周、2个月的头颈部疼痛剧烈程度分别是(4.41±2.89)分、(5.73±2.06)分,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组治疗后每周疼痛(0.61±0.24)次,B组治疗后每周疼痛(1.03±0.47)次,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治疗后有效率达83.3%,B组为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

    作者:曲志伟;宋秋实;张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小切口引流联合中药外用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目的:探讨小切口基底切开引流联合中药外敷及手法通乳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2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采用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配合回乳,B组采用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联合手法排乳,C组采用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术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以炎症消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病程长短、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观察3组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均全部治愈;切口愈合时间A组平均7.5 d,B组平均7.3 d,C组平均7.2 d;A组病程平均15.6 d,B组平均12.7 d,C组平均10.0 d;炎症消退时间:A组平均12.0 d,B组平均10.1 d,C组平均8.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组治疗方式都能达到疾病痊愈,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病程、降低病人术后换药痛苦、切口美观、保留母乳喂养等优点,能使患者及婴幼儿大程度获益.

    作者:汪唐顺;滕占庆;陈晓晓;陈晓珩;丁治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拇僵硬研究进展

    拇僵硬是一种常见的第一跖趾关节退行性病变.目前对于拇僵硬的发病机制仍存在诸多的争议,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的发病机制,但仍没彻底了解拇僵硬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本文就近年来对拇僵硬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解剖、生物力学和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分型及治疗等,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贾军;曾宪铁;吴英华;杨意平;刘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锦红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锦红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中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EN)组、锦红汤合EN组各22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 d和8 d的血浆炎症介质TNF-α、IL-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乳酸和血浆淀粉酶与脂肪酶的水平.结果:3组治疗后血浆各炎症介质及淀粉酶、脂肪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D乳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EN组治疗后3 d及8 d血浆IL-6、TNF-α、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淀粉酶、脂肪酶分别为(68.85±15.99)ng/L、(29.11±9.15)ng/L、(2.88±2.27)ng/mL、(279.23±87.43)mg/L、(817±264)U/L、(1399±288)U/L和(41.97±11.11)ng/L、(12.37±8.01)ng/L、(1.86±1.05)ng/mL、(120.78±34.45)mg/L、(250±78)U/L、(305±91)U/L,均较PN组显著降低(P<0.05).锦红汤合EN组治疗后3 d、8 d血浆IL-6、TNF-a、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淀粉酶、脂肪酶分别为(59.42±12.62)ng/L、(26.21±9.74)ng/L、(2.01±1.87)ng/mL、(246.32±70.74)mg/L、(621±204)U/L、(1266±223)U/L和(29.11±9.11)ng/L、(10.91±6.91)ng/L、(0.98±0.75)ng/mL、(109.34±27.58)mg/L、(196±59)U/L、(216±74)U/L,亦均较PN组和EN组显著降低(P<0.05);D-乳酸治疗后3 d 3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8 d,EN组为(12.20±2.47)mg/L较PN组明显降低,锦红汤合EN组为(10.01±2.36)mg/L较EN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锦红汤能降低SAP患者血浆中炎性介质的水平,改善肠黏膜屏障,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许文捷;朱培庭;高炬;钮宏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股腘动脉影像形态学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LAO)股、腘动脉影像形态学的特点及其规律,完善该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方法:回顾性研究31例DLAO患者(观察组)下肢动脉影像学形态特点,3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股总动脉、腘动脉远端分叉平面近心端1 cm处血管截面积.结果:观察组腘动脉内截面积为(0.12±0.08)cm2,较对照组小;而相对狭窄率为(45.53±16.39)%,较对照组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LAO患者存在严重的股、腘动脉狭窄,其腘动脉狭窄程度比ASO更为严重.

    作者:许永楷;王建国;温雅;李涵泊;杨雪松;陈柏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内固定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

    目的:探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7例老年旋后外旋型★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及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7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2±0.5)个月.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6.2个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5.6±9.5)分,其中优11例,良13例,可3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踝关节不稳.结论: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度踝关节骨折,应根据骨折块形态、移位程度及软组织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

    作者:曾林如;汤样华;徐灿达;岳振双;辛大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手部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掌指骨是位于肢体末端的短管状骨,其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较少见,大部分病变为良性.手部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为内生软骨瘤,通常因病理性骨折而偶然发现.掌指骨原发或继发的恶性骨肿瘤很罕见,常见的是软骨肉瘤.各种各样的类肿瘤样病变如Florid反应性骨膜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表皮样囊肿等,皆可以侵犯邻近骨质结构.显示病变的特点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如X线、CT和MRI.本文既描述了手部常见良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也讨论了手部的恶性骨肿瘤(如软骨肉瘤和转移瘤)以及各种骨肿瘤样病变(如血管球瘤、骨内上皮样囊肿、感染性病变、系统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且讨论了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鉴别良恶性骨肿瘤时的优缺点.

    作者:郭林;王植;宫可同;王林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尿病股部皮肤感染致坏死性筋膜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于2016年4月20日因左股部上段肿胀、疼痛15 d就诊.既往糖尿病病史12年.1个月前摔伤左膝关节,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多次于外院以皮下血肿治疗,症状逐渐加重,红肿蔓延至整个左下肢,形成一范围约20 cm×10 cm的肿块,部分皮肤发黑坏死,中间散在水泡,流少量血性液体.查体:T:38.1℃,R:109次/min,P:23次/min,BP:142/7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模糊,面色萎黄.左下肢广泛性粗肿,皮色红,皮温高,触痛明显.左膝关节内侧可见大片皮肤坏死区,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不清楚,范围约20 cm×10 cm,色黑,周围散在破溃疮面,流少量血性液体.双下肢动静脉彩超示左小腿皮下积液,左膝关节液性无回声暗区.CT考虑左股部感染并脓肿形成,左髌骨骨关节炎.血常规:WBC 21.41 × 109/L;RBC 3.02 × 1012/L;hs-CRP﹥200 mg/L;尿常规:WBC 135.3 p/μL,细菌204.6 p/μL,酮体+,葡萄糖++.血生化:Na 121 mmol/L, Cl 90 mmol/L,Ca 2.02 mmol/L,尿素 8.8 mmol/L, GLU23.3 mmol/L,HbA1c9.6%,白蛋白20.1g/L;凝血Fib 7.4 g/L.诊断:⑴坏死性筋膜炎;⑵肌间脓肿;⑶糖尿病.入院后先后3次在腰麻下行左股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探及脓腔自膝上内测延续至股部内侧上段,约30 cm×12 cm大小,深达肌层.术中充分打开脓腔隔膜,见浅筋膜大量液化、坏死,肌肉组织爆露,颜色鲜红,未见坏死及粘连.共引出淡黄色脓液约1100 mL,脓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术后给予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持续引流15 d.积极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积极给予抗感染、抗凝、活血化瘀中药及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赵德杰;王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鹿瓜多肽治疗创伤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注射用鹿瓜多肽辅助治疗创伤性骨折的作用.方法:选取实施手术治疗的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给予功能恢复锻炼.研究组同时配合注射用鹿瓜多肽辅助治疗,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14.5±3.8)d、疼痛消退时间(17.8±4.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术后第14 d、28 d的骨痂形成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 d研究组IL-6、IL-18、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患侧肢体功能优良率91.67%,显著优于对照组78.33%,(P<0.05).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鹿瓜多肽辅助治疗创伤性骨折,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友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三维肛门直肠测压在大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大便失禁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7例大便失禁的患者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给予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检测,评定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肛管大静息压(64.6±2.3)mmHg(1 mmHg=0.133 kPa),肛管平均静息压(58.5±2.3)mmHg,肛管大收缩压(122.0±6.3)mmHg和收缩持续时间(18.7±0.3)s明显高于治疗前(56.8±2.6)mmHg、(51.8±2.6)mmHg、(98.4±5.5)mmHg和(17.1±0.5)s,肛门直肠区域的压力形态明显改善.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是治疗大便失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能够有效的发现,定位和评估盆底肌肉舒缩的压力变化.

    作者:许晨;宇永军;张轶;林欣;李玉玮;张锡朋;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

    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各分型体系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尚无一种能够概括全部骨折特点的统一分型体系.随着生物力学、解剖学与材料学的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日益多样化,但仍然缺乏对治疗方法的统一规范标准.本文对目前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体系与治疗方法进行汇总与分析,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规范化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申琳;曾宪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依托咪酯对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EC50的影响

    目的:测定复合依托咪酯诱导时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半数有效浓度(EC50)、95%可信区间(CI95)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气管内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观察组(D组,n=30).C组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D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同时复合靶控输注0.33μg/mL依托咪酯.根据预实验观察结果,两组丙泊酚初始靶浓度均设为2.5μg/mL.依观察插管反应,决定下1例丙泊酚靶浓度.记录入室时(T0)、插管前即刻(T1)和插管后1、3、5 min(T2~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C组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CI95为1.95(1.76~2.22)μg/mL,D组1.46(1.29~1.64)μg/mL(P<0.05).与T0时刻比较,两组T1、T2时MAP、HR均有所下降,C组下降更显著.结论:依托咪酯可明显降低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EC50,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较单纯丙泊酚靶控诱导,血流动力学更趋平稳.

    作者:石晓伟;赵崇法;吕国义;郭艳辉;高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术后指导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依的作用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指导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指导组同时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合理生活膳食,比较两组在4周和8周时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指导组在随访4周和8周时中断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vs 33.33%,P=0.042;14.28%vs 40.74%,P=0.028).4周时术后指导组全身反应发生率(50.00%)、消化道反应发生率(39.29%)和血液系统影响发生率(17.8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7.78%,66.67%及44.44%).8周时术后指导组的全身反应发生率(21.43%)、消化道反应发生率(14.29%)和血液系统影响发生率(7.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14%,40.74%及29.63%).结论:术后指导可显著提高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依从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彭俊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基于胃肠动力学的恶性肿瘤化疗后痞满证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消痞方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痞满证中医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机理.方法:观察恶性肿瘤化疗后痞满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中医治疗,对照组予西沙比利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胃排空时间及胃肠激素水平.结果: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10.54±4.53)低于对照组(8.96±2.20),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0.0%,P<0.05;两组治疗后胃肠激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胃排空率(73.96±19.20)%高于对照组(70.54±17.53)%,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胃动素(MOT)为(479.25±63.1)ng/L,胃泌素(GAS)为(107.32±21.2)ng/L,优于治疗后对照组的MOT(460.75±54.7)ng/L、GAS(134.46±25.1)ng/L.结论:消痞方用于肿瘤化疗后痞满证治疗,能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胃排空,调节多种胃肠激素水平.

    作者:黄敏娜;贾英杰;李小江;陈军;孙一予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结石钬激光术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在输尿管结石钬激光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均采取钬激光术治疗,术后观察组应用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对照组仅应用坦索罗辛治疗.比较两组1周及2周的结石排净率、治疗前后的24 h尿生化指标、感染与肾绞痛发生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与2周的结石排净率为81.6%、100%,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24 h尿钙、尿酸、尿草酸水平较之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分别为(3.31±1.17)mmol/24 h、(2.84±0.97)mmol/24 h、(0.22±0.08)mmol/24 h,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肾绞痛发生率10.2%,对照组26.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别为(6.2±2.5)d、(4167.6±344.1)元,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钬激光术联合应用排石汤与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结石,可克服排石不净的缺点,加快排石速度并改善24 h尿生化指标,住院花费减少,安全性高.

    作者:沈仕兴;欧善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上盏路径肾结石经皮肾镜术91例

    目的:研究经上盏路径行肾结石经皮肾镜术(PCNL)的术期指标及疗效.方法:纳入234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A组91例经上盏路径行肾结石PCNL术治疗,B组76例,C组67例,分别经中、下盏路径行肾结石PCNL治疗.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和住院时间等术期指标,观察结石取净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28±18)mL、(70.6±5.5)min及(14.8±2.1)d,显著低于B组的(139±28)mL、(79.2±6.0)min、(17.7±3.3)d及C组的(138±25)mL、(80.5±6.2)min、(17.7±3.2)d.A组结石取净率89.01%,显著高于B组的63.16%和C组58.21%(P<0.05).A组鹿角形和上尿路结石取净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3组术后感染、胸膜损伤、腰痛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无差异.结论:经肾上盏路径行PCNL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结石取净率,尤其适用于鹿角形和上尿路结石.

    作者:韦勇;周善昌;韦云丹;兰建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剪切波弹性超声评价神经慢性卡压的弹性变化

    目的:利用剪切波弹性技术评价神经慢性卡压性病变的组织硬度变化.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卡压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和术后2、4、6、8周分别对坐骨神经进行二维图像观察和剪切波弹性测量.结果:随时间的延长,卡压两端神经直径逐渐增粗,卡压两端神经的杨氏模量值也逐渐增大.术前正常神经的杨氏模量值为(6.53±2.02)kPa,卡压8周时近端神经为(17.77±4.09)kPa,远端神经为(15.19±4.46)kPa,卡压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神经的直径和杨氏模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粗的神经直径与杨氏模量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神经慢性卡压后,肿胀增粗的神经较正常神经变硬.剪切波弹性成像能有效地反映神经卡压后的弹性硬度变化,为神经卡压病变提供一种新的诊断依据.

    作者:高金妹;袁宇;郭林;戚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