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后指导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依的作用

彭俊华

关键词:随访, 胃肠道间质瘤, 伊马替尼,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指导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指导组同时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合理生活膳食,比较两组在4周和8周时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指导组在随访4周和8周时中断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vs 33.33%,P=0.042;14.28%vs 40.74%,P=0.028).4周时术后指导组全身反应发生率(50.00%)、消化道反应发生率(39.29%)和血液系统影响发生率(17.8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7.78%,66.67%及44.44%).8周时术后指导组的全身反应发生率(21.43%)、消化道反应发生率(14.29%)和血液系统影响发生率(7.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14%,40.74%及29.63%).结论:术后指导可显著提高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依从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在烧伤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烧伤切痂植皮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安全性、可行性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烧伤切痂植皮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PCIA药物配比方法分为Sl组、S2组和KS组,每组30例,S1组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S2组为舒芬太尼2.5μg/kg,KS组为舒芬太尼2μg/kg合氯胺酮0.1 mg/(kg·h),3组均加入盐酸格拉司琼6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均在手术结束30 min给予负荷量5 mL,记录术后2 h、8 h、24 h、48 h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布氏舒适镇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和记录48 h使用PCIA泵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有效按压总次数.结果:3组术后各时间点BCS评分、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S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1.8±0.9)分、(1.6±0.6)分、(1.6±0.8)分、(1.5±0.6)分;S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0±0.8)分、(1.8±0.9)分、(1.9±0.9)分、(1.7±0.8)分,均明显低于S1组[分别为(3.2±1.0)分、(2.8±1.1)分、(2.7±0.7)分、(2.5±0.9)分];KS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S2组.KS组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3.0±1.0)分、(2.9±0.9)分、(2.9±1.1)分、(3.0±0.8)分]明显高于S1组[分别为(1.8±0.8)分、(1.9±1.0)分、(2.0±0.7)分、(2.0±0.8)分]与S2组[分别为(2.4±1.0)分、(2.4±1.1)分、(2.5±1.0)分、(2.5±0.9)分].KS组与S2组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总次数分别为(10.3±2.5)次和(6.7±1.9)次,明显少于S1组[(3.9±1.3)次].3组术后48 h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3组皮肤瘙痒发生率相近(P>0.05);KS组、S1组恶心呕吐与嗜睡发生率分别为(3/30、1/30)和(5/30、2/30),明显低于S2组(12/30、9/30).结论:相比于单独使用舒芬太尼,对烧伤切痂植皮患者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进行PCIA的镇静、镇痛效果更为充分,且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冯甜甜;陈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结石钬激光术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在输尿管结石钬激光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均采取钬激光术治疗,术后观察组应用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对照组仅应用坦索罗辛治疗.比较两组1周及2周的结石排净率、治疗前后的24 h尿生化指标、感染与肾绞痛发生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与2周的结石排净率为81.6%、100%,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24 h尿钙、尿酸、尿草酸水平较之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分别为(3.31±1.17)mmol/24 h、(2.84±0.97)mmol/24 h、(0.22±0.08)mmol/24 h,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肾绞痛发生率10.2%,对照组26.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别为(6.2±2.5)d、(4167.6±344.1)元,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钬激光术联合应用排石汤与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结石,可克服排石不净的缺点,加快排石速度并改善24 h尿生化指标,住院花费减少,安全性高.

    作者:沈仕兴;欧善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诊断腹主动脉瘤修补术后支架周围漏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6岁,高血压、冠心病史30余年,既往于2004年5月常规查体发现真性腹主动脉瘤.2007年5月在外院行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2008年1月复查,超声检查所见:腹主动脉内壁连续性完整,形态失常,局部管腔呈梭形扩张,范围约6.5 cm×2.3 cm,内可见线条状强回声(提示腹主动脉内支架置入).

    作者:何辉;陈丹丹;郗增慧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超声联合CA19-9及CEA检测对胆囊癌早期诊断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检测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术前超声、CA19-9、CEA检查与术后病理对比,分析原发性胆囊癌多指标联合早期诊断的准确性.通过logistics回归方程,计算出不同检查方法的个体预测概率值,比较其ROC曲线下面积,并以病理诊断检验预测方程的准确性.结果:将CA19-9、CEA作为一个血清学变量,与超声联合并联试验,敏感性为90%,特异性92%.联合使用与超声、肿瘤标志物单独使用,均有差异(P<0.05).预测胆囊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0.937)大于CA19-9联合CEA(0.827)大于超声诊断(0.767),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P=1/[1+e-(-4.107+2.677×X1+0.051×X2+0.729×X3)].以假阳性率为10%为条件,P≥0.368为截值预测胆囊癌,其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2.8%、88.2%,符合率为80%,且预测模型与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联合CA19-9、CEA参数能提高胆囊癌检出率,胆囊癌多指标联合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高磊;谌松霖;王光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41例高龄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干预,提高根治性手术率,改善总体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5岁以上行根治性手术的4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并基础疾病、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术前合并基础疾病共26例(63.4%),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术中出血量大于250 mL 13例,手术时间超过200 min 12例,联合器官切除5例.术后并发症21例(51.2%),包括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吻合口瘘、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结论:年龄大于80岁、合并基础疾病、低血红蛋白(贫血)、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超过200 min是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

    作者:余剑波;左江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croRNA20b调节PPARγ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microRNA20b对缺氧/复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s)建立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将生长状态良好的HUVEC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缺氧后阴性对照组(HR+NC组)、缺氧后microRNA20b过表达组(HR+20b组)、缺氧后阴性对照抑制组(HR+IN NC组)和缺氧后microRNA20b抑制组(HR+IN 20b组).缺氧前24 h采用lipofectamine2000将Negative Control、microRNA20b mimics、inhibitor Negative Control、microRNA20b inhibitor分别转染入后四组细胞,然后缺氧培养12 h后复氧4 h.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受体γ(PPARγ)蛋白的变化,AnnexinV-FITC/PI流式双染法检测细胞的早晚期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PPARγ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ormal组相比,缺氧/复氧损伤后各转染组PPARγ蛋白表达升高,凋亡率升高.与HR+NC组相比,HR+20b组的PPARγ及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降低、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升高,凋亡率降低[(7.70+0.85)%vs(18.20+1.05)%,P<0.05].与HR+IN NC组相比,HR+IN 20b组的PPARγ及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升高、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降低,凋亡率升高[(18.9+3.05)%vs(13.0+2.25)%,P<0.05].结论:microRNA20b靶向作用于PPARγ抑制缺氧/复氧损伤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卢悦;王晶晶;梁广彬;胡喆;张良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盆腔及大腿多部位多发神经鞘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因阑尾炎检查发现盆腔多发占位1月入院.患者1月前因阑尾炎手术在当地医院行术前CT检查,提示盆腔内右侧梨状肌前下缘多发占位.无便秘、里急后重、脓血便等不适.10年前发现右腘窝上方肿块,无触痛,缓慢增大,无下肢麻木肿痛.无外伤史.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腹平软,未及明显包块.右大腿根部后侧可及一大小约4.0 cm×3.0 cm肿块,右腘窝上方可及一大小约3.0 cm×2.0 cm的肿块,质韧,稍活动,无压痛.肛门指检,距肛缘7 cm直肠右侧盆腔可及一肿块下极,质韧、固定、无触痛.大便隐血 +.尿常规(-).化验肿瘤类指标全阴性.B超示右侧大腿根部后侧可见一大小约3.9 cm×2.1 cm肿块,边界清;右腘窝上方探及6~7个低回声团,较大的约3.3 cm×2.4 cm,边界清.考虑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盆腔增强MR示盆腔直肠右侧可见2枚团块影,右侧梨状肌、臀肌走形区可见4枚小结节影,病灶T1W扫描呈等低信号,T2W扫描呈混杂高信号,DWI 扫描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边缘及内部持续性强化.盆腔内较大肿块约4.6 cm×4.0 cm(见图1).右侧大腿深部及膝部后侧肌群间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尚清,大者约4.1 cm × 3.2 cm,T1WI呈低信号,T2WI压脂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见图2、图3).经MDT讨论,决定先行盆腔多发肿瘤切除、右大腿肿瘤切除术.腹腔镜探查,见右下腹肠管与腹壁粘连严重.中转开腹盆腔肿瘤切除术,见直肠右侧一大小约5.0 cm×4.0 cm肿块,质中,表面光滑,界限尚清,未侵犯直肠、输尿管等周围组织.将肿块完整剥除.肿块周围发现3个大小约1.0 cm×2.0 cm类似肿块,同法完整切除.将右大腿肿块完整切除.病理示盆腔及大腿多发神经鞘瘤(见图4).术后痊愈出院.

    作者:周伟平;傅永清;阎九亮;周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

    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各分型体系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尚无一种能够概括全部骨折特点的统一分型体系.随着生物力学、解剖学与材料学的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日益多样化,但仍然缺乏对治疗方法的统一规范标准.本文对目前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体系与治疗方法进行汇总与分析,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规范化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申琳;曾宪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超声造影显像观察和定量分析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DN)与小肝癌的造影灌注增强特征,同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硬化DN与小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肝硬化合并局灶性占位患者(病理确诊20例25个肝硬化DN,26例30个肝硬化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结果,观察和比较两类病灶增强显示的超声造影的增强水平、增强时相及增强模式、曲线下面积等定量参数,血流灌注特征及差异.结果:肝硬化DN与小肝癌多为均匀强化,肝硬化DN以动脉相、门脉相和延迟相等增强较多见;肝硬化小肝癌以动脉相高增强、等或低增强并以低增强较多见,肝硬化DN与小肝癌各时相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硬化DN相比,肝硬化小肝癌始增、达峰时间短,曲线尖度大,峰值强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DN动脉期RBV,RBF均小于肝硬化小肝癌组,肝硬化DN门脉期和延迟期的RBF均大于肝硬化小肝癌组,差异均有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可以为肝硬化背景下DN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李洁;周贵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依托咪酯对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EC50的影响

    目的:测定复合依托咪酯诱导时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半数有效浓度(EC50)、95%可信区间(CI95)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气管内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观察组(D组,n=30).C组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D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同时复合靶控输注0.33μg/mL依托咪酯.根据预实验观察结果,两组丙泊酚初始靶浓度均设为2.5μg/mL.依观察插管反应,决定下1例丙泊酚靶浓度.记录入室时(T0)、插管前即刻(T1)和插管后1、3、5 min(T2~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C组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CI95为1.95(1.76~2.22)μg/mL,D组1.46(1.29~1.64)μg/mL(P<0.05).与T0时刻比较,两组T1、T2时MAP、HR均有所下降,C组下降更显著.结论:依托咪酯可明显降低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EC50,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较单纯丙泊酚靶控诱导,血流动力学更趋平稳.

    作者:石晓伟;赵崇法;吕国义;郭艳辉;高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股腘动脉影像形态学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LAO)股、腘动脉影像形态学的特点及其规律,完善该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方法:回顾性研究31例DLAO患者(观察组)下肢动脉影像学形态特点,3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股总动脉、腘动脉远端分叉平面近心端1 cm处血管截面积.结果:观察组腘动脉内截面积为(0.12±0.08)cm2,较对照组小;而相对狭窄率为(45.53±16.39)%,较对照组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LAO患者存在严重的股、腘动脉狭窄,其腘动脉狭窄程度比ASO更为严重.

    作者:许永楷;王建国;温雅;李涵泊;杨雪松;陈柏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在湿热下注肛裂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在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组,治疗组给予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换药,对照组用高锰酸钾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换药;分别记录术后用药第2、4、6 d各组疼痛、水肿、渗液、出血的积分情况并进行统计;术后第6 d观察总体疗效,第14、21 d测算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6 d观察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术后21 d创面治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66.67%;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平均为(18.30±3.83)d,对照组为(21.70±3.99)d,在缓解疼痛、渗液、出血及愈合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减轻术后水肿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熏洗联合壳聚糖凝胶对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韩文华;杨学平;司纪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胆管术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一期缝合胆管,其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管探查术(LCBDE)的患者,术中一期缝合胆管,对其术后相关并发症(腹腔感染、胆漏、胆道出血、胆管残余结石、胆汁性腹膜炎等)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16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6±42)min,因不同原因中转开腹7例(4.3%).术后13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9/13)为胆漏,5例(5/13)严重并发症再次接受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1±2.3)d,胆总管结石一次清除率为96.2%.结论: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术中一期缝合胆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宋莉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术后指导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依的作用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指导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指导组同时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合理生活膳食,比较两组在4周和8周时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指导组在随访4周和8周时中断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vs 33.33%,P=0.042;14.28%vs 40.74%,P=0.028).4周时术后指导组全身反应发生率(50.00%)、消化道反应发生率(39.29%)和血液系统影响发生率(17.8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7.78%,66.67%及44.44%).8周时术后指导组的全身反应发生率(21.43%)、消化道反应发生率(14.29%)和血液系统影响发生率(7.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14%,40.74%及29.63%).结论:术后指导可显著提高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依从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彭俊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清胰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清胰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治疗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APALI)时的保护机制.方法:制备大鼠APALI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CON组)、APALI模型组(APALI组)、BMSCs治疗组(SC组)、清胰汤治疗组(QYT组)、清胰汤联合BMSCs治疗组(QYT-SC组).采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入1.5%去氧胆酸钠建立大鼠APALI模型,SC组于造模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BMSCs细胞悬液(1 mL/kg),QYT组于造模后给予清胰汤(0.1 g/kg体质量)灌胃,之后于造模后24 h、48 h各灌胃1次,QYT-SC组同时给予BMSCs和清胰汤.于造模后7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湿/干重比值,检测血清中的IL-6、IL-10、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在光镜下观察标记的BMSCs在肺脏中的分布情况.结果:APALI组IL-6(141.15±1.35)ng/L、IL-10(114.95±7.24)pg/mL、MDA(54.43±9.77)nmol/mL含量及肺湿重/干重比值(5.81±0.17)均较CON组分别为(22.24±1.62)ng/L,(35.38±2.81)pg/mL,(33.81±4.28)nmol/mL,(4.64±0.27)明显升高,SOD含量(116.36±8.70)U/mL较CON组(211.9±8.89)U/mL明显下降.QYT组、SC组、QYT-SC组各检测指标均较APALI组明显改善(P<0.05),且QYT-SC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标记的BMSCs在不同治疗组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结论:清胰汤通过防止过氧化损伤,纠正机体致炎与抗炎系统失衡对肺脏起保护作用,BMSCs参与AP的发病全过程,动员BMSCs可减轻AP病情,二者联合应用对APALI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于家川;徐丹;高鹏;闻庆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三维肛门直肠测压在大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大便失禁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7例大便失禁的患者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给予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检测,评定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肛管大静息压(64.6±2.3)mmHg(1 mmHg=0.133 kPa),肛管平均静息压(58.5±2.3)mmHg,肛管大收缩压(122.0±6.3)mmHg和收缩持续时间(18.7±0.3)s明显高于治疗前(56.8±2.6)mmHg、(51.8±2.6)mmHg、(98.4±5.5)mmHg和(17.1±0.5)s,肛门直肠区域的压力形态明显改善.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是治疗大便失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能够有效的发现,定位和评估盆底肌肉舒缩的压力变化.

    作者:许晨;宇永军;张轶;林欣;李玉玮;张锡朋;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拇僵硬研究进展

    拇僵硬是一种常见的第一跖趾关节退行性病变.目前对于拇僵硬的发病机制仍存在诸多的争议,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的发病机制,但仍没彻底了解拇僵硬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本文就近年来对拇僵硬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解剖、生物力学和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分型及治疗等,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贾军;曾宪铁;吴英华;杨意平;刘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手部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掌指骨是位于肢体末端的短管状骨,其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较少见,大部分病变为良性.手部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为内生软骨瘤,通常因病理性骨折而偶然发现.掌指骨原发或继发的恶性骨肿瘤很罕见,常见的是软骨肉瘤.各种各样的类肿瘤样病变如Florid反应性骨膜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表皮样囊肿等,皆可以侵犯邻近骨质结构.显示病变的特点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如X线、CT和MRI.本文既描述了手部常见良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也讨论了手部的恶性骨肿瘤(如软骨肉瘤和转移瘤)以及各种骨肿瘤样病变(如血管球瘤、骨内上皮样囊肿、感染性病变、系统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且讨论了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鉴别良恶性骨肿瘤时的优缺点.

    作者:郭林;王植;宫可同;王林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内固定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

    目的:探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7例老年旋后外旋型★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及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7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2±0.5)个月.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6.2个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5.6±9.5)分,其中优11例,良13例,可3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踝关节不稳.结论: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度踝关节骨折,应根据骨折块形态、移位程度及软组织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

    作者:曾林如;汤样华;徐灿达;岳振双;辛大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鹿瓜多肽治疗创伤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注射用鹿瓜多肽辅助治疗创伤性骨折的作用.方法:选取实施手术治疗的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给予功能恢复锻炼.研究组同时配合注射用鹿瓜多肽辅助治疗,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14.5±3.8)d、疼痛消退时间(17.8±4.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术后第14 d、28 d的骨痂形成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 d研究组IL-6、IL-18、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患侧肢体功能优良率91.67%,显著优于对照组78.33%,(P<0.05).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鹿瓜多肽辅助治疗创伤性骨折,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友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