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黄疸18例报告

赵斌;刘远;梁佳勐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 术后黄疸, 慢性胆囊炎, 解剖变异, 胆囊肿瘤, 胆囊息肉, 胆囊萎缩, 胆囊结石, 胆道系统, 手术, 疗效, 疾病, 坏疽, 方法, 报告
摘要:胆囊切除术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肿瘤、坏疽性胆囊炎及一部分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等疾病的方法之一,由于胆道系统解剖变异较多,手术中情况千变万化,胆囊切除术后黄疽偶有发生[1].我院1990年1月-2001年1月共行胆囊切除术1120例,其中发生术后黄疸1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养肝柔肝法对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T管胆汁成分的影响

    目的观察具有养肝柔肝作用的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剂对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T管胆汁成分的影响,为胆石病的三级预防提供佐证.方法选取11例行胆总管控查+T管引流术治疗的原发性胆管结石患者,于术后服用养肝利胆颗粒剂,取服药前及服药后1、2、3、7 d胆汁,检测胆汁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并以HPLC方法作胆汁胆红素组分分析.结果 (1)胆汁TBIL、TBA治疗后稳定的上升(P<0.05).(2)单结合胆红素(MCB)与UCB呈现逐步降低(P<0.05).(3)MCB与UCB的比例服药后有较大幅度的升高(P<0.05);同时,双结合胆红素(DCB)与MCB及UCB的比例也逐步上升(P<0.05).(4)在胆红素各组分中,治疗后MCB及UCB的百分比在逐渐下降,DCB的百分比稳步上升(P<0.01).结论养肝柔肝法能降低胆色素结石患者T管胆汁中的MCB和UCB,增加总胆汁酸的含量,降低其胆汁成石性,可用于临床胆色素类结石的预防,尤其适合术后预防结石复发.

    作者:高炬;袁作彪;张静喆;章学林;沈平;宋华荣;朱培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莪术油等经植泵治疗姑息性切除术后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莪术油等中药制剂经植泵区域灌注治疗姑息性切除术后晚期大肠癌的可行性.方法设立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在近期效果如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和住院时间、以及远期效果如生活质量、生存期等方面加以比较.结果无论在近期效果或在远期效果上治疗组都有显著优点.结论用莪术油等中药经植泵区域灌注治疗姑息性切除术后晚期大肠癌是有效的、可行的.

    作者:李智勇;邓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前列安栓及通列舒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6例

    目的观察前列安栓及通列舒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符合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96例,对照用药前后的症状表现及前列腺液检查结果,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21例,显效42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63%.结论前列安栓合并通列舒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内外用药,疗效显著.

    作者:谢建兴;程宇星;黄坚;陈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复方珠黄霜对兔背部人粪污染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珠黄霜对兔背部污染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2只新西兰兔背部的48个人粪污染创面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复方珠黄霜大、小剂量及霜剂基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并通过肉芽组织填充率、再上皮化速率、组织病理学指标、蛋白质含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复方珠黄霜、bFGF治疗的创面肉芽组织填充率及再上皮化速率都较基质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经复方珠黄霜治疗的创面感染较轻,与基质组比较,其成纤维细胞数、新生毛细血管数、毛细血管总面积、面密度、数密度和周密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其作用优于bFGF组;并能显著增加组织中蛋白质的含量(P<0.05或0.01).结论复方珠黄霜能显著加速人粪污染创面的修复.

    作者:郑雪平;许慧琴;丁义江;金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穿刺引流配合中药治疗肝脓肿26例临床报告

    肝脓肿是肝脏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肝脓肿由化脓性细菌引起,阿米巴肝脓肿由阿米巴原虫的感染引起.既往对巨大肝脓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经非手术治疗不好转者,多需手术引流,有的病人需多次手术,并发症时常发生.我院普外科从1989年3月-2001年6月先后收治了26例肝脓肿,采用了B超定位穿刺抽脓加中药分期辨证治疗,均获痊愈.

    作者:李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对口引流截根术治疗后马蹄形脓肿89例

    作者于1989年-2001年采用对口引流截根术一次性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8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9例中,男76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全部为后马蹄形脓肿,其中单侧马蹄形脓肿71例.病程3~12 d.

    作者:高克俭;张国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简称肝内结石)系指原发于左右肝管分叉部分以上的结石,1930年Digby对本病做了首次描述.近年来通过大量研究证明,肝内结石在病因及治疗方面都不同于胆固醇性胆囊结石,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独立疾病.该病多发生于东亚,欧美少见.在西方,大多数肝内结石是由胆囊上行而来,很少在胆管内形成.我国1983年来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达到8%~30%.特别是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因此,肝内结石已成为我国医学界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作者:胡伟东;刘永合;张德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药活血化瘀配合华法林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活血化瘀与华法林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把71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中药煎汤另服华法林钠,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保持在正常的1.5倍左右;B组不用华法林钠,其余治疗同A组.6 d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双下肢周径差,并行彩色多普勒、下肢静脉造影及血流变学检查对比.结果 A组全部治愈,B组治愈率97.1%,A组治愈疗程短于B组;两组部分血流变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别.结论中药活血化瘀治疗DVT疗效明显,加用华法林钠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宋红法;董淼伟;王庆宣;熊家锐;刘艳芳;王克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哑铃形支撑管治疗直肠吻合口瘘6例

    自1993年7月-2001年7月,我院进行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86例,其中发生吻合口瘘6例,均经自制哑铃形支撑管治疗痊愈.现结合临床做一分析.

    作者:刘恩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压氧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26例

    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创伤后肢体挤压等原因造成筋膜室内组织压力升高而导致筋膜室内组织进行缺血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年来对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为切开减压,肢体水平位摆放,全身治疗.作者2000年共收治创伤性骨筋膜室综合征26例,给予高压氧治疗,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减少了病人痛苦.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志功;胡太平;乔长英;畅临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阑尾炎术后并发症16例分析

    到目前为止,阑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仍难以避免.1985-2001年我们先后收治阑尾炎术后并发症16例,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治,取得满意疗效,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石建新;王立国;王瑞宽;万宝銮;季华;尹慧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囊腔修补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直肠前突型便秘

    直肠前突是女性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多见于经产妇.由于患者直肠阴道膈松弛,失去对直肠前壁的支持作用,使直肠前壁向前凸出,形成一个囊腔,粪便积存在向前突的凹陷内,致使患者出现排便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解便时需自行用拇指向后顶住阴道后壁,粪便方能排出.1998年以来我科采取自行设计的经直肠行薄弱区(即囊腔)修补术加硬化剂注射术治疗3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亚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504例恶性肿瘤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简称参芪液),验证该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分为三组比较疗效.参芪加化疗组(治疗组)279例,单纯化疗对照组(化疗组)106例,单纯参芪组(参芪组)119例,按照新药Ⅲ级临床的观察方案进行严密观察.结果参芪加化疗组对恶性肿瘤癌灶缓解率(CR+PR)为32.3%,化疗对照组(CR+PR)为17.2%,参芪组(PR)为2.6%;治疗组症状改善率82.8%,参芪组为79.8%,化疗组36.8%,其中对乏力、食欲、睡眠及呕吐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对体重有很好的维护作用,三组的体重提高率和稳定以上率分别为:治疗组47.6%、90.3%,参芪组40%、87.4%,化疗组7.5%、45.3%;对骨髓造血功能也有较好的维护作用,治疗组疗后低于4×109/L者占6.8%,参芪组疗后无低于4×109/L者,而化疗组高达23.6%;该药可提高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性,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未发现对肝、肾功能有损伤作用,无静脉炎发生,极个别患者有低度发热,可自行缓解.结论说明该药对肿瘤的癌灶有缓解和稳定作用,对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乃卿;史晓光;周柯鑫;周春宇;谢宏伟;谢海燕;王金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外科感染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20余年,外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微生物学、免疫学以及我们对基础生物学的理解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是控制了一种问题,随之而来的却是多种问题,也许是多种疾病[1].由于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现在清洁伤口的感染率已从以往的10%降到1%~2%.然而,医院感染却未降低.滥用抗生素的结果,过去普遍敏感而当今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样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已演变成难以控制并达到一定程度.

    作者:江敬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后胃肠功能失调150例

    消化道手术后常出现一些近期并发症,如食欲差、反酸、嗳气、呃逆、呕吐、腹胀、延迟排气排便、腹泻及便秘等,统称为胃肠功能失调症.作者从1992年9月-2001年7月共行消化道手术1 465例,出现胃肠功能失调症150例,约占10.2%.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广宁;赵九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小针刀治疗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的腰腿痛病之一,推拿、热疗、电疗、针刺、局封对该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理想.笔者自1993年以来应用小针刀疗法治疗280例.认为用小针刀治疗该病,应根据与腰3横突相连的筋膜、肌肉、神经和血管受累的情况相应调整小针刀的操作方法.

    作者:叶新苗;黄伯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及(或)食管炎症的一种疾病.反流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尚可有十二指肠液、胆酸、胰液等,前者临床上多见,后者主要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肠吻合术后.

    作者:杨慧琪;秦鸣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临床常见,整复后的固定,通常有以下几类:一为外固定,如石膏托固定、抱膝圈固定、弹性抱膝圈等.二为内固定,即手术切开复位后,以丝线、钢丝结扎,或克氏针、螺丝钉内固定.另一类介于内、外固定之间,如抓髌器治疗.笔者于1992-1998年试用经皮双克氏针固定治疗髌骨骨折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便秘致直肠破裂1例报告

    男性,68岁.未解大便6 d,伴腹胀、腹痛2 d入院.无恶心,呕吐,既往健康,无胃肠道疾病、肝病、甲状腺病、肺病等史,否认有外伤史.查体:T38.9℃,P 136次/min,R 28次/min,BP 68/45 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四肢厥冷,查体尚合作,双肺呼吸音清.腹部稍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腹部平片见双膈下有半月形气体影,提示消化道穿孔.行左下腹部穿刺,抽出粪汁样脓性液5mL.血象Hb 98 g/L,RBG 4.0×1012/L,WBC 12.2×109/L,N 0.64、L 0.36.心电图检查正常.

    作者:尹留文;程相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月骨脱位卡压尺神经致爪形手畸形1例报告

    患者男,38岁,木工,于1996年3月10日劳动时被圆木挤伤左腕部,伤后左腕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左手掌尺侧及小指麻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腕部外伤而行局部理疗,中药外敷治疗1个月,疗效不好.伤后6个月左手掌尺侧半及左小指麻木加重及左手环、小指出现爪形畸形.

    作者:刘学;王成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