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评估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疗效及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黄海英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阿奇霉素, 布地奈德
摘要:选取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复发例数,对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9.5%。两组患者手术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时,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可大幅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合成,对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十分有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生化指标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鉴别诊断的意义

    探讨部分生化指标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鉴别诊断的意义。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某院将57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2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对两组患者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谷氨酰转移酶的异常率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部分生化指标的检测在鉴别诊断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松元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目的:对应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血栓消失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刘军华;潘文;陈彩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不孕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不孕症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独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和妊娠率。结果观察组共36例患者为治疗总有效,随访6个月,共22例患者成功妊娠,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调经毓麟汤治疗PCOS不孕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项丽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在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疗效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在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科行mPCNL治疗的169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期行输尿管镜治疗的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结石清除率为8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11.8%,对照组为2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PCNL是上尿路结石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具有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并发症相对较少的特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郑红芳;李巧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脑型钠利尿肽(BNP)在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具体病情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为左室舒张功能衰竭组(A组),左室收缩功能衰竭组(B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脑型钠利尿肽的含量并与健康人群(C组)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和探讨临床上检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脑型钠利尿肽(BNP)对于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意义及其临床作用。结果测得 A、B 组血浆中 NT-pro-BNP 的含量分别为(1670.2±703.8)、(2057.3±925.4)pg/ml,与C组患者的(571.6±296.4)pg/ml相比差异极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NT-pro-BNP含量超过2000pg/ml作为左室舒张功能衰竭患者诊断标准时其诊断的灵敏性为95.24%,特异性为100.00%;将NT-pro-BNP含量超过2000pg/ml作为左室收缩功能衰竭诊断标准时,其诊断的灵敏性为92.86%,特异性为97.62%。临床上通过测定患者的脑型钠利尿肽作为心力衰竭患者诊断标准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从而为临床检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施明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125例55岁以上中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71例,对照组54例和观察两组不同的方法对于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84.51%)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3.1772,P=0.001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虽然都有一定优缺点,但是全髋关节置换术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患者能提早下床进行日常基本活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极大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而言,前者更加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

    作者:任洪;黄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单纯修补术联合术后药物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分析

    选取我院2007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急性胃穿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单纯为修补术联合术后药物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联合术后药物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相比,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能提高急性胃穿孔患者的疗效,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龙进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彩超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疾病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良性肿瘤组(n=48)和恶性肿瘤组(n=34),对比经病理确诊的良、恶性乳腺肿瘤的超声征象与相关指标。结果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超声征象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乳腺肿瘤患者的PSV、RI指标分别为(20.1±6.9)cm/s、(0.75±0.15)与恶性组的(13.5±3.6)cm/s、(0.49±0.0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乳腺肿瘤患者的血流分级Ⅰ、Ⅱ、Ⅲ构成比分别为0.00%、58.82%、41.18%与恶性组的64.58%、35.42%、0.00%相比,Ⅱ级血流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乳腺癌定性诊断、预后判断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单纯应用血流分级不易确诊,应结合弹性超声成像等技术提高诊断效果。

    作者:刘中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6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RF、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含量,计算阳性率及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联合检测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利于RA诊断效能,便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防止关节损害发生,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作者:刘玮;赵文娜;郭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胆石性肠梗阻MSCT、MRI诊断及临床意义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共收治的21例疑为胆石性肠梗阻者为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及MRI诊断。结果MSCT诊断其敏感度80.00%,特异度为16.67%,准确率为76.47%;MRI诊断敏感度80.00%,特异度为33.33%,准确率为66.67%。 MRCT及MRI有助于临床治疗前确定病灶区、梗阻程度及瘘口损伤情况,以为临床手术方案的提供全面且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具推广意义。

    作者:冯瑞枝;谢金荣;曾晓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孕期营养指导对孕妇健康和胎儿发育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究孕期营养指导对孕妇和胎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产检的孕妇112例,按其自愿性,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于对照组孕妇仅给予常规孕期管理,而对观察组孕妇在常规孕期管理基础上给予合理营养指导。比较两组孕妇妊娠分娩期并发症数量及剖宫产率,两组及胎儿健康状况及两组孕妇对诊疗过程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孕妇在妊娠分娩期并发疾病数量和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诊疗满意度(98.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营养指导对孕妇和胎儿作用显著,可明显改善母婴健康状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55例临床疗效分析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5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以及退热时间。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观察进行统计,发现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以及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2.1%。因此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的西医疗法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陈瑞芬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氨氯地平和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评价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坎地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12个月后,观察组的房颤复发为(7.63±1.25)次,对照组的房颤复发为(9.53±1.37)次,经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率以及有效缩小左心房内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颜友臣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血清HCY、Hs鄄CRP及D鄄二聚体(DD)水平与冠心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血清中HCY、Hs-CRP、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冠心病病例作为观察组病例,以同期在我院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人员的三项指标浓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CY、Hs-CRP、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差异显著即P<0.05。观察组患者中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组三组患者的治疗前三项指标呈上升发展趋势,出院时治疗效果呈相反趋势,组间差异均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CY、Hs-CRP、D-二聚体浓度与冠心病的形成关系密切,可作为冠心病形成发展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陈旭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评价分析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方法的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运动疗法的治疗,并对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有效的评定,对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价。结果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应评定,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7.5%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脑瘫对患儿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作者:张燕;王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对近年来国内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子宫平滑肌肉瘤临床特点不具特异性,诊断困难且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尽早发现并确诊子宫平滑肌肉瘤,进行手术结合辅助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作者:覃冬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山西省忻州市2013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动态分析

    目的:了解布鲁氏菌病流行动态,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2013年全市人间布病监测、防控资料和布病疫情网报告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布病流行总体情况:2013年共发生布病754例,发病率为24.33/10万;发病数比2012年(574)增长了31.36%。(2)布病流行区域分布:754例分布在14个县﹙市、区﹚的135个乡(镇、办事处)413个村;布病流行波及县占100%;波及乡占71.1%(135/190)。(3)布病流行年龄、性别分布:2013年布病发病年龄1~87岁,以40~60岁为多发,占总发病数的74.4%(561/754)。(4)布病流行职业分布:754例布病病例中,农民发病654例,干部职工11例,学生13例,家务及待业21例,放牧12例,幼儿6例,兽医5例,皮毛、肉加工者10例,牲畜贩运8例,其他14例;农民布病发病人数是其他人群发病数的6.54倍。(5)布病流行时间分布:全年均有布病发生,但4~7月为发病高峰期,4个月发病人数占全年的51.5%(388/754)。结论2013年忻州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农民是布病的高发人群。

    作者:邢美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行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子宫内纱条填塞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42例患者分娩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从术后并发症看,观察组共有4例(9.5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则有13例(30.95%)患者有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99,P=0.0298)。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聂东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不同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评价分析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共8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其中,观察组(n=45)患者采用含漱法联合环甲膜穿刺法进行麻醉,而对照组(n=42)则采用喷雾法联合气管滴注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的HR、SBP、SPO2均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高达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31/4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有所差异,其以含漱法联合环甲膜穿刺法的麻醉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陆庆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舒利迭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舒利迭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PEF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FEV1、PEF等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90%)虽略高于对照组(7.14%),但两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作者:张臻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