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耕
目的 对于喉狭窄患者,正确选择佳手术治疗方案为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在喉肿瘤外科之外的临床应用寻找新的适应证。方法 应用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CHEP)技术治疗2例喉狭窄患者。结果 2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5~7天全部拔除气管套管,术后14~15天均拔除鼻饲管,恢复了正常的呼吸功能及吞咽功能,术后的发声情况也令人满意。结论 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声门区和跨声门区按Cotton分类3~4度的喉狭窄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伟;朱静;赵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己开始进入临床应用的新药。
作者:潘启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除了与白血病有关外,HTLV-Ⅰ与风湿病的关系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研究热点。本文就HTLV-Ⅰ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HTLV-Ⅰ相关性关节病等风湿病的发病有关、与风湿病的相互关系及发病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林星;陈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呈全球性分布,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3.5亿HBV慢性感染者。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HBV引起的疾病。75%~85%肝癌(HCC)与HBV感染有关。迄今为止,对CHB的治疗尚不令人满意,本文就CHB的治疗现状综述讨论如下。1 干扰素(IFN-α) 据美国Hollinger报道,经选择对象用干扰素HBsAg阴转率约6%,HBeAg阴转率约21%,HBV-DNA阴转率为20%(检测阈为1.5~30.0?pg/ml或50~100万拷贝/ml)。干扰素每日5MU或10MU每周3次或隔日一次是较好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有效的预测因子是治疗前病毒负荷量低(HBV-DNA<100pg/ml或<3300拷贝/ml),ALT高(大于正常上限的3倍)[1],肝脏有活动性炎症(碎屑样坏死),胞浆HBcAg阳性,而HIV阴性。大剂量干扰素比小剂量更有效,但副作用也增加,虽然治疗6个月不比3个月更有效,但干扰素治疗4或6个月,HBsAg阴转率显著增高,且女性疗效比男性好,但中国人有效率较低。肝硬化病人病情较严重者(child-pugh?B或C级者)疗效差。近国外有人报道,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用可延缓失代偿肝硬化病情的发展,为肝移植的准备创造条件。
作者:吴在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古代就有描述,它的发生与睡眠和清醒状态交界时及睡眠的各个阶段相互转换时呼吸控制中枢的作用有关,并与头颈部的生理异常相关。
作者:王灿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避免甲状舌管囊肿与瘘术后复发,要求将囊肿与瘘、及与囊肿相连的中央段舌骨完全切除(甲状舌管囊肿与瘘的常规切除术)。但部分患者在常规切除术后仍复发,1982~1999年,我们收治甲状舌管囊肿与瘘120例,术后复发16例,其中9例是常规切除术后复发,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3例。年龄1~12岁,其中1~5岁6例,6~12岁3例。1.2 术前诊断 颏下淋巴结炎2例,皮样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甲状舌管瘘3例。1.3 手术情况 9例均行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误诊的3例在术中发现为甲状舌管囊肿)。切除舌骨宽度均为0.5~1.0cm。术中明显看见舌骨上瘘管予以切除4例,瘘管不明显未进一步切除肉柱5例。1.4 术后复发时间 术后5天~8月,平均2.5月。1.5 再次手术情况 9例均于首次术后半年至1年再次手术,术中发现渗出液来源于舌骨下方者2例,舌骨上方者7例。扩大切除瘘管周围组织约0.8~1.0cm。对舌骨仅切除0.8cm以下者5例,再切除两侧舌骨各0.3~0.5cm。
作者:赵一鸣;陈肖鸣;李仲荣;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1岁。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不适伴腰酸,劳累后更明显,休息后不能缓解。无恶心呕吐,不发热,疼痛不明显。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左肾背侧与脾脏之间有一片状略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约15cm×10cm大小,与脾脏和左肾相邻。团块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不均匀。诊断为腹膜后左肾旁实质性肿块。CT检查:左侧腹部左肾后外方见一大片低密度阴影,约15cm×10cm大小,境界清楚,密度尚均匀,CT值为-81Hu,增强后肿块中可见多个血管影强化,左肾明显受压被推移向前。印象:脂肪肉瘤可能性大。MRI检查:左肾后外方见大片异常信号影,约25cm×15cm×10cm大小,边缘清,T1W1和T2W1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该异常信号影中可见多个流空影,左肾明显受压向前推移。印象: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腹膜后左肾中下极后方,约25cm×15cm×10cm大小,无包膜,向上及向前蔓延生长,将整个左肾包裹其中,肿瘤切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马敏;顾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儿,男,7个月。因发作性抽搐10余次,于2000年4月9日入院。患儿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面色发绀,无双目上视及四肢抽动,无大小便失禁,持续约10余分钟自行缓解,缓解后曾给予VitB1、VitB12等药物治疗。每次发作缓解后一般情况如常。近2天来患儿又出现抽搐。表现形式基本同前,但发作时间较短,持续约30秒钟缓解,共发作10余次,以抽搐原因待查收入院。以往无外伤史。体检:T36.3℃,P122次/分,R28次/分。神志清,精神不振,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前囟约0.5cm×0.5cm,平坦,不紧张。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部无充血。心肺及腹部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7×109/L,N0.52,L0.47,Hb121g/L,PLT275×109/L,血钙2.38mmol/L,血镁0.85mmol/L,血磷1.81mmol/L。血生化及血糖均正常。
作者:牟爱华;郑庭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午后发热、排柏油样便20天,于2000年5月3日收住院。否认结核及消化道溃疡病史。体检:T38.2℃,P90次/分,贫血外观,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脾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WBC6.2×109/L,N79.1%,L11.5%,M9.4%,Hb5.8g,血小板15万。胸片示:心肺无特异性病变。B超检查:肝、脾、胰、双肾无异常。胃镜检查:食管、贲门(-),胃窦部蠕动正常,粘膜水肿、稍苍白,大弯侧见一约0.6cm×0.7cm×0.4cm息肉样隆起,亚蒂型,顶部粘膜局部凹陷无苔,质软,幽门皱襞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小弯侧见一约1.5cm×2cm凹陷溃疡面,基底附厚苔,周边粘膜充血水肿,局部隆起,质脆易出血。活检病理:粘膜层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腺体破坏,并有肿瘤性淋巴细胞浸润上皮腺体,形成淋巴上皮病变。病理诊断: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相关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T细胞性。
作者:邱清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脑分水岭梗塞(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CWI病因有全身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临床类型有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层下型和小脑分水岭梗塞。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及临床,还应积极寻找病因。
作者:李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4年1月~2000年1月,笔者在“C”型臂X线监视下,闭合穿矩形钉治疗肱骨骨折170例,经随访1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0例,女40例;年龄15~87(平均41.5)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5例,中段50例,中下段105例;骨折类型:稳定型骨折(横断、裂纹)60例,非稳定性骨折(粉碎、斜面、螺旋)110例。闭合性骨折120例,开放性骨折50例(Gustilo分型:Ⅰ型39例,Ⅱ型11例)。其中病理性(骨囊肿)骨折1例,复合伤(烧伤和烫伤)2例,多发骨折20例(包括浮肘骨折1例、双肱骨同时骨折1例、多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9例);手术操作时间:10~30(平均20)分钟;住院时间:1~7(平均3)天(复合伤、多发骨折和多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除外);拔钉时间:5~12(平均6)月;随访时间:5~36(平均18)月;单矩形钉固定163例,双矩形钉固定7例。
作者:孙旭海;范锡海;周光林;顾业强;许硕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14岁。因腰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1月余,加重3周入院。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有时伴上腹痛。3周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同时感大、小便无力,症状渐加重。查体:T?38.2℃,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胸骨明显压痛,肝脾不肿大,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无畸形,无压痛。双下肢肌力Ⅰ级,剑突下10cm以下平面浅感觉减退,以右侧明显。双下肢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稍高,双侧膝、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 Babinskin征(+)。胸椎X线片无异常。MRI示:T7~9平面椎管内脊髓右后方可见一长条扁平异常信号,0.8cm×1.7cm×3.5cm大小,边界不清, 相应平面脊髓受压向左前方移位,提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病变,脊膜瘤的可能性大。入院后连续3次血常规检查,RBC?2.93~3.45/L,WBC?3.1~4.1/L,N?0.387~0.615,L?0.341~0.541,Hb?87~95g/L。血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蛋白280mg% ,糖和氯化物正常,细胞数15个、未做形态学观察。 骨髓像:早幼粒53%,红细胞系仅占1%。组化染色:POX强阳性,ALP阳性率30%。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不全瘫。予维甲酸50mg,tid,诱导分化4周,MTX?10mg鞘内注射2次,HA方案化疗1周,并辅以地塞米松及脱水、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1月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Ⅱ级,复查MRI,胸椎管内占位明显缩小,脊髓、硬膜囊无受压。再予维甲酸40mg,qd,诱导1周,HA、HD方案间断化疗3疗程,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MRI示:胸椎管内占位消失。
作者:邵国峰;夏红英;易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及其与辩证施治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38例具有痰浊症的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 痰浊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非痰浊组(P<0.01),血液动力学指标显示痰浊组患者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结论 痰浊型冠心病患者有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和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为主的标实特征。
作者:张太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我院87例确诊为房颤的病人在复律前后脑电图(EEG)变化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房颤组8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复律前心电图检查确定为房颤,复律后心电图检查确定为窦性心律;(2)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心功能为Ⅰ~Ⅱ级;(3)无脑部疾病及外伤史;(4)头颅CT检查正常;(5)近期未使用对脑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房颤组心室率<100次/分者45例,>100次/分者42例,其中男56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4岁。对照组76例,其中男5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1岁,均为近一年来到我院进行体检人员,且符合以下条件者:(1)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律;(2)无心脑疾病及颅脑外伤史;(3)头部CT检查无异常。对照组心率<100次/分69例,>100次/分7例。1.2 方法 房颤组复律前行脑电图(EEG)检查一次,复律成功后2~3天内再次进行EEG检查一次,所有受检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检查。检查仪器采用国产北冷公司16导脑电图仪,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行单极,双极导联描记,EEG诊断参考冯应琨建议的标准[1]。
作者:李莉;李全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纳络酮(Naloxone,NLX)是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1963年始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救治麻醉镇痛药物过量或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近年来由于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研究不断取得进展,NLX已广泛用于临床各领域。临床研究证明,在儿科各种危重病中,OLS特别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些危重病症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临床应用NLX可降低体内β-EP水平,解除其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作用,并明显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昏迷等症状,在各种危重病症抢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现将NLX在儿科危重病症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岳利平等[1]应用NLX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LX?0.4mg溶于10%葡萄糖30ml静脉滴注,qd,疗程5~7天,结果总有效率达95%,明显高于对照组(69%),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纪树萍等[2]在与洛贝林作对照观察时,第1天应用NLX?0.4mg加入10%葡萄糖30ml中静滴,第2、3天给0.8mg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每次4小时左右滴完,连续3天治疗35例重度HIE,结果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不良、胃肠紊乱的有效率分别为91.4%、71.4%、88.6%,与对照组有效率(45.4%、27.3%、9.0%)相比差异显著。关于NLX的剂量,张申等[3]应用0.4mg/d静滴和每次0.01mg/kg静注,每日2~3次观察,不同剂量NLX疗效表明,大剂量疗效优于小剂量。临床研究证实,HIE的发病及病情与脑组织中的β-EP含量增高密切相关,作为阿片受体专一拮抗剂,NLX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中的阿片受体,拮抗β-EP的作用,使相应区域代谢增强,减轻脑水肿,逆转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为治疗重度HIE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卢成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回顾了老年性痴呆症与人口老化的关系,叙述了对AD的病因,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罗列对AD治疗的新进展,对此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还没有关键性突破。相信在不久会更上一层楼,但路还相当长。
作者:刘泉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出血病例66例,脑梗塞病例66例,及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对其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出血病人TC、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而TG、LDL-C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塞病人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病人(P<0.01),HDL-C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与脑出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出血与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脑出血与血脂其他成份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关系。
作者:罗曼;彭玉梅;周解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阻塞性黄疸在临床上较常见,诊断除依靠特征性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外,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10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阻塞性黄疸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4种检查手段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以便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9例阻塞性黄疸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69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岁。恶性组49例,男3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岁;良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岁。1.2 检测方法 (1)超声诊断:选用AIOKA 62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常规检查后,沿胆总管走行多切面扫查,变换体位,了解胆总管全程至末端。(2)CT:采用日立W-950SR型全身机行平扫、螺旋扫描。(3)磁共振:用0.5T超导型FL EXART扫描机进行检查,MRCP采用FASE、重T2 WI加权、三维(3D)数据采集成像技术。(4)内镜:采用Olympus?T30型十二指肠镜,导管采用01ympus PR-4Q标准型造影导管。1.3 诊断结果 胆总管结石53例,胆总管炎性狭窄5例,胆总管下段息肉1例,先天性胆管扩张1例,胆管癌29例,胰头癌19例,壶腹癌1例。
作者:关秀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证实,诸多的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发作期哮喘患儿的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 IFN-γ)和IgG4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经临床确诊[1]的哮喘发作期病例21例,选自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1岁。15例对照组病例为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男10例,女5例,年龄3~12岁,无哮喘史,无个人及家族过敏史,近期无感染史。1.2 检测方法 取不抗凝静脉血3ml,分离血清贮存于-60℃待测。血清IL-4、IFN-γ和IgG4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IL-4、IFN-γ试剂盒购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IgG4试剂盒购于英国伯明翰公司。
作者:李敏;母发光;王运芳;董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近年来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nmatic intracerebral hematoma,DTICH)35例,占同期收治颅脑外伤病人1022例的3.5%。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2~73(平均54)岁,其中45岁以上25例,占71.4%。车祸伤15例,坠落伤11例,打击伤9例。1.2 症状和特征 所有病人均有头痛、恶心和(或)呕吐的症状。其中伤后有原发昏迷者24例,入院后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26例,无变化9例,10例出现新的肢体定位体征。入院时GCS≤8分10例,9~12分18例,13~15分7例。1.3 CT扫描检查 本组病人入院时均行头颅CT扫描。首次CT扫描结果:脑挫裂伤者20例,占57.1%。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5例,占71.4%。单纯脑水肿者6例,颅内血肿者5例,颅骨骨折者10例,无异常发现者3例。DTICH部位: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22例,其中幕上30例,幕下5例。DTICH发生时间:短者伤后5小时,长者伤后8天,其中发生于伤后或术后48小时内32例,占91.4%。1.4 治疗和预后 手术治疗30例,保守治疗5例。恢复良好25例,轻残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
作者:宋建华;林光畴;方志敏;陈建宁;黄迢华;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