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爱华;郑庭娥
回顾了老年性痴呆症与人口老化的关系,叙述了对AD的病因,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罗列对AD治疗的新进展,对此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还没有关键性突破。相信在不久会更上一层楼,但路还相当长。
作者:刘泉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纳络酮(Naloxone,NLX)是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1963年始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救治麻醉镇痛药物过量或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近年来由于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研究不断取得进展,NLX已广泛用于临床各领域。临床研究证明,在儿科各种危重病中,OLS特别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些危重病症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临床应用NLX可降低体内β-EP水平,解除其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作用,并明显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昏迷等症状,在各种危重病症抢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现将NLX在儿科危重病症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岳利平等[1]应用NLX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LX?0.4mg溶于10%葡萄糖30ml静脉滴注,qd,疗程5~7天,结果总有效率达95%,明显高于对照组(69%),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纪树萍等[2]在与洛贝林作对照观察时,第1天应用NLX?0.4mg加入10%葡萄糖30ml中静滴,第2、3天给0.8mg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每次4小时左右滴完,连续3天治疗35例重度HIE,结果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不良、胃肠紊乱的有效率分别为91.4%、71.4%、88.6%,与对照组有效率(45.4%、27.3%、9.0%)相比差异显著。关于NLX的剂量,张申等[3]应用0.4mg/d静滴和每次0.01mg/kg静注,每日2~3次观察,不同剂量NLX疗效表明,大剂量疗效优于小剂量。临床研究证实,HIE的发病及病情与脑组织中的β-EP含量增高密切相关,作为阿片受体专一拮抗剂,NLX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中的阿片受体,拮抗β-EP的作用,使相应区域代谢增强,减轻脑水肿,逆转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为治疗重度HIE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卢成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及其与辩证施治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38例具有痰浊症的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 痰浊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非痰浊组(P<0.01),血液动力学指标显示痰浊组患者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结论 痰浊型冠心病患者有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和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为主的标实特征。
作者:张太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对于喉狭窄患者,正确选择佳手术治疗方案为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在喉肿瘤外科之外的临床应用寻找新的适应证。方法 应用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CHEP)技术治疗2例喉狭窄患者。结果 2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5~7天全部拔除气管套管,术后14~15天均拔除鼻饲管,恢复了正常的呼吸功能及吞咽功能,术后的发声情况也令人满意。结论 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声门区和跨声门区按Cotton分类3~4度的喉狭窄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伟;朱静;赵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CA125监测进展期卵巢癌疗效及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S300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54例Ⅲ、Ⅳ期原发卵巢癌患者、42例综合治疗后随访卵巢癌患者、24例治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15例卵巢良性肿瘤和65例健康女性血清CA125水平。结果 (1)54例进展期原发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以35U/ml为限定值,卵巢上皮癌100%阳性,非上皮癌中2例内胚窦瘤为阴性,其余均阳性。良性肿瘤13.3%假阳性。Ⅲ、Ⅳ期间无显著差异。(2)原发卵巢癌患者经综合治疗后,CA125明显下降,病情转归与CA125下降的幅度相关,但与治疗前水平无关。(3)42例随访未出现复发者,102次检测CA125平均值为27.85±12.66U/ml,连续2次CA125升高者2例,治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者24例,CA125平均值为339.55±246.6U/ml,其中95.8%(23/24)高于限定值。CA125判断复发的准确率为95.4%(63/66)。结论 CA125的连续监测可作为进展期卵巢癌疗效评价、复发转移及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宋现让;王少平;刘美芹;王爱兰;朱传金;丁艳涛;董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 例1,男,44岁。因腹痛14天、黑便8天入院。有下肢深静脉炎病史6年。在外院因腹痛2天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症状无缓解,4天后解柏油样便。腹痛位于中上腹,呈阵发性绞痛,持续15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间隔1~2小时复发,进食可诱发。入院初诊:上消化道出血。使用止血剂、制酸剂、抗生素等治疗4天,腹痛加重且出现腹胀,未排气、排便,故予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有暗红色血性液1500ml,自屈氏韧带80cm处始,至距盲肠部70cm处止,肠管坏死,肠系膜血管搏动消失。切除坏死肠管及相应的肠系膜,行小肠吻合术。病理报告:小肠血栓性肠坏死。 例2,男,55岁。因反复腹痛、腹泻2月入院。在外院以慢性结肠炎治疗月余无效。入院第2天,口服甘露醇250ml后(行肠道准备)出现肠梗阻征象,故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液250ml,距回盲部10~100cm,肠管颜色发暗,并有斑点状坏死区,相应肠系膜肿胀明显。切除病变肠管100cm。术后第2天,腹腔引流管引出肠液,再行剖腹探查,见吻合口有一米粒大小的瘘口,予切除吻合口重新肠吻合。病理报告:回肠急慢性炎并脓肿形成,肠坏死,肠系膜小动、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杨桂林;杨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14岁。因腰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1月余,加重3周入院。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有时伴上腹痛。3周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同时感大、小便无力,症状渐加重。查体:T?38.2℃,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胸骨明显压痛,肝脾不肿大,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无畸形,无压痛。双下肢肌力Ⅰ级,剑突下10cm以下平面浅感觉减退,以右侧明显。双下肢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稍高,双侧膝、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 Babinskin征(+)。胸椎X线片无异常。MRI示:T7~9平面椎管内脊髓右后方可见一长条扁平异常信号,0.8cm×1.7cm×3.5cm大小,边界不清, 相应平面脊髓受压向左前方移位,提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病变,脊膜瘤的可能性大。入院后连续3次血常规检查,RBC?2.93~3.45/L,WBC?3.1~4.1/L,N?0.387~0.615,L?0.341~0.541,Hb?87~95g/L。血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蛋白280mg% ,糖和氯化物正常,细胞数15个、未做形态学观察。 骨髓像:早幼粒53%,红细胞系仅占1%。组化染色:POX强阳性,ALP阳性率30%。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不全瘫。予维甲酸50mg,tid,诱导分化4周,MTX?10mg鞘内注射2次,HA方案化疗1周,并辅以地塞米松及脱水、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1月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Ⅱ级,复查MRI,胸椎管内占位明显缩小,脊髓、硬膜囊无受压。再予维甲酸40mg,qd,诱导1周,HA、HD方案间断化疗3疗程,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MRI示:胸椎管内占位消失。
作者:邵国峰;夏红英;易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对1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治疗,并与11例常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常规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6.7岁,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少于5ml/min,透析时间7~17月,其中伴有高血压7例,心功能不全4例。将21例病人随机分为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10例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组)11例两组。1.2 方法 HDF组采用Fresenius?4008?B+on line透析机行HDF,采用前稀释法,F60血滤器,血流量250ml/min,置换液流速100ml/min,总量20~25L,透析液流量600ml/min,其中100ml/min分流供置换液,实际流量500ml/min。HD组采用Fresenius?4008?B或4008?A透析机行HD,F6透析器,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碳酸盐透析。两组每次透析时间4.5小时,每周2~3次,HD及HDF前后测病人体重、血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用相应计算法计算KT/V值。
作者:高鑫;乔静;马国华;谷红霞;梁玉环;常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1岁。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不适伴腰酸,劳累后更明显,休息后不能缓解。无恶心呕吐,不发热,疼痛不明显。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左肾背侧与脾脏之间有一片状略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约15cm×10cm大小,与脾脏和左肾相邻。团块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不均匀。诊断为腹膜后左肾旁实质性肿块。CT检查:左侧腹部左肾后外方见一大片低密度阴影,约15cm×10cm大小,境界清楚,密度尚均匀,CT值为-81Hu,增强后肿块中可见多个血管影强化,左肾明显受压被推移向前。印象:脂肪肉瘤可能性大。MRI检查:左肾后外方见大片异常信号影,约25cm×15cm×10cm大小,边缘清,T1W1和T2W1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该异常信号影中可见多个流空影,左肾明显受压向前推移。印象: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腹膜后左肾中下极后方,约25cm×15cm×10cm大小,无包膜,向上及向前蔓延生长,将整个左肾包裹其中,肿瘤切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马敏;顾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出血病例66例,脑梗塞病例66例,及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对其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出血病人TC、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而TG、LDL-C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塞病人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病人(P<0.01),HDL-C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与脑出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出血与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脑出血与血脂其他成份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关系。
作者:罗曼;彭玉梅;周解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4年1月~2000年1月,笔者在“C”型臂X线监视下,闭合穿矩形钉治疗肱骨骨折170例,经随访1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0例,女40例;年龄15~87(平均41.5)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5例,中段50例,中下段105例;骨折类型:稳定型骨折(横断、裂纹)60例,非稳定性骨折(粉碎、斜面、螺旋)110例。闭合性骨折120例,开放性骨折50例(Gustilo分型:Ⅰ型39例,Ⅱ型11例)。其中病理性(骨囊肿)骨折1例,复合伤(烧伤和烫伤)2例,多发骨折20例(包括浮肘骨折1例、双肱骨同时骨折1例、多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9例);手术操作时间:10~30(平均20)分钟;住院时间:1~7(平均3)天(复合伤、多发骨折和多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除外);拔钉时间:5~12(平均6)月;随访时间:5~36(平均18)月;单矩形钉固定163例,双矩形钉固定7例。
作者:孙旭海;范锡海;周光林;顾业强;许硕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除了与白血病有关外,HTLV-Ⅰ与风湿病的关系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研究热点。本文就HTLV-Ⅰ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HTLV-Ⅰ相关性关节病等风湿病的发病有关、与风湿病的相互关系及发病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林星;陈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1 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2水平,并与27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未经过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且B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1),Ⅲ~Ⅳ期患者血清IL-2水平较Ⅰ~Ⅱ期患者也有降低趋势(P=0.07)。结论 提示血清IL-2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李中东;张弛;晏家益;吴群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先天性佝偻病也称胎生佝偻病,若不及时诊治,可延续发展成为婴幼儿佝偻病。我们应用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对630名新生儿进行先天性佝偻病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98年10月~1999年9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胎龄均在38~42周,新生儿阿氏评分均≥9分,平均出生体重3270g,1~3月81例,4~6月95例,7~9月190例,10~12月264例。1.2 方法 全部新生儿在24~48小时内做BALP测定。BALP试剂盒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药科技开发总公司华阳生物医学技术公司提供。由专人取足跟外周血0.3ml检测,对BALP>250U/L,行腕关节X线正位片。1.3 诊断 (1)母孕期有抽搐或/和手足麻木史;(2)颅骨软化,前囱门≥2.5cm×2.5cm,胸廓畸形;(3)BALP>250U/L;(4)腕关节片有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或呈毛刷状;干骺端凹陷或呈杯口状。符合以上4项中3项者,诊断为先天性佝偻病。
作者:高炳杰;胡晓斌;张玉芹;李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己开始进入临床应用的新药。
作者:潘启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发病前可出现先兆症状,其中约半数病人在出现先兆症状时未能及时治疗,因此正确判断先兆症状,及时治疗,阻止AMI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怀疑有AMI先兆症状的冠心病病人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48~71(平均57±8.6)岁。先兆的判断:48小时内发生的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发作时间长,诱因不明显,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可伴出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及低血压;既往可有或无心绞痛病史;所有病人均有心电图缺血性ST-T动态变化。血清CK-MB正常,排除AMI。1.2 研究方法 对怀疑AMI先兆的病人,入院后第0、4、8、12、16、20、24小时,采肘静脉血5ml,凝固后离心,取血清测CK-MB及cTnT,CK-MB测定结果,按常规报给临床医师;cTnT测定结果不通知临床医师,因此不影响病人的治疗。心电图每2小时做1次,结果通知临床医师。从病人入院开始,随访2周。(1)cTnT的测定:仪器为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的ES30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试剂由德国宝灵曼公司提供。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一步夹心法。cTnT正常值 ≤ 0.2ng/ml。(2)CK-MB的测定:仪器为美国Technicon公司生产的RA-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长征医学有限公司提供。测定方法由Wurzburg等于1976年建立。CK-MB由CK-M和CK-B各一半组成,加入特异性抗体抑制CK-M部分,但不影响CK-B部分的活性,再用NAC激活剂测定 CK-B,求出CK-MB的酶活力单位。
作者:薛春才;于宏伟;范红亮;沃金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72岁。因活动性后心慌、气急11年于1992年5月6日入院。查体:BP 120/7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3~4肋间Ⅱ/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Ⅱ、Ⅲ、aVF、V4~6导联有异常q波。心向量图示室间隔肥厚,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44mm),左室间隔(14mm)、前壁及侧壁均增厚,以前壁增厚为主,与后壁厚度(11mm)之比为1.3~1.5∶1,二尖瓣腱索收缩期未见前移。99mTCO-4同位素心血池见心肌肥厚,左室心尖部运动差,其射血分数(EF)为0.84,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75,服用地尔硫唑后观察室壁运动,心尖部收缩运动明显增强,EF=1.00,LVEF=0.82。诊断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长期口服地尔硫唑等药物。3年后,先于活动时出现反复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后静息时也发作,每次持续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发作次数逐渐频繁。7年后患者因胸骨后疼痛加重2小时,于1999年8月9日再次入院,BP110/70mmHg,心电图I、aVL、V2~6导联示ST段下斜型压低,T波负正双向,考虑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给予静脉链激酶100万U溶栓,在静脉滴注约50万U时,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至75/40mmHg而停止治疗。入院后血清酶学异常升高,高值肌酸磷酸激酶(CK)2614U/L,CK同功酶(CK-MB)106U/L,乳酸脱氢酶(ISO-LDH)1320U/L,谷草转氨酶136U/L。CK、CK-MB酶峰出现在胸痛发作后17小时,心电图继续演变V1~6导联R波普遍降低,诊断为HCM合并急性透壁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后仍有频繁心绞痛发作,用扩血管、抗凝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无效,入院第34天再用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其后心绞痛发作症状减轻,次数减少,出院前复查心电图示V1~2导联R波较前降低,V3~4导联QRS波呈QS型,V5~6导联Q波增宽增深。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45mm),左室二尖瓣水平以下前间隔、前壁增厚,厚度分别为18mm、21mm,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为2~2.3∶1,心肌回声不均匀,室间隔收缩活动减弱,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全段变薄,收缩活动消失,心尖段向外膨出,呈轻度矛盾运动,LVEF=0.24,二尖瓣不增厚,开放幅度较小。
作者:朱哲蓓;李志善;邵志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我院87例确诊为房颤的病人在复律前后脑电图(EEG)变化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房颤组8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复律前心电图检查确定为房颤,复律后心电图检查确定为窦性心律;(2)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心功能为Ⅰ~Ⅱ级;(3)无脑部疾病及外伤史;(4)头颅CT检查正常;(5)近期未使用对脑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房颤组心室率<100次/分者45例,>100次/分者42例,其中男56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4岁。对照组76例,其中男5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1岁,均为近一年来到我院进行体检人员,且符合以下条件者:(1)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律;(2)无心脑疾病及颅脑外伤史;(3)头部CT检查无异常。对照组心率<100次/分69例,>100次/分7例。1.2 方法 房颤组复律前行脑电图(EEG)检查一次,复律成功后2~3天内再次进行EEG检查一次,所有受检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检查。检查仪器采用国产北冷公司16导脑电图仪,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行单极,双极导联描记,EEG诊断参考冯应琨建议的标准[1]。
作者:李莉;李全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避免甲状舌管囊肿与瘘术后复发,要求将囊肿与瘘、及与囊肿相连的中央段舌骨完全切除(甲状舌管囊肿与瘘的常规切除术)。但部分患者在常规切除术后仍复发,1982~1999年,我们收治甲状舌管囊肿与瘘120例,术后复发16例,其中9例是常规切除术后复发,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3例。年龄1~12岁,其中1~5岁6例,6~12岁3例。1.2 术前诊断 颏下淋巴结炎2例,皮样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甲状舌管瘘3例。1.3 手术情况 9例均行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误诊的3例在术中发现为甲状舌管囊肿)。切除舌骨宽度均为0.5~1.0cm。术中明显看见舌骨上瘘管予以切除4例,瘘管不明显未进一步切除肉柱5例。1.4 术后复发时间 术后5天~8月,平均2.5月。1.5 再次手术情况 9例均于首次术后半年至1年再次手术,术中发现渗出液来源于舌骨下方者2例,舌骨上方者7例。扩大切除瘘管周围组织约0.8~1.0cm。对舌骨仅切除0.8cm以下者5例,再切除两侧舌骨各0.3~0.5cm。
作者:赵一鸣;陈肖鸣;李仲荣;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古代就有描述,它的发生与睡眠和清醒状态交界时及睡眠的各个阶段相互转换时呼吸控制中枢的作用有关,并与头颈部的生理异常相关。
作者:王灿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