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风湿病发病是否有关?

林星;陈平

关键词: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 风湿病, 病因学
摘要: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除了与白血病有关外,HTLV-Ⅰ与风湿病的关系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研究热点。本文就HTLV-Ⅰ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HTLV-Ⅰ相关性关节病等风湿病的发病有关、与风湿病的相互关系及发病机理作一综述。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诊断

    脑分水岭梗塞(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CWI病因有全身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临床类型有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层下型和小脑分水岭梗塞。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及临床,还应积极寻找病因。

    作者:李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轻链病2例

    1 病例报告例1, 女,56岁。因周身疼痛、乏力2月余1999年9月6日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音有力,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肝脾无肿大,双侧下胸部肋骨压痛,双侧髂骨挤压痛。实验室检查:Hb 78g/L,WBC2.8×109/L,PLT86×109/L,ESR56mm/h。尿蛋白(±),尿本-周氏蛋白(-);尿微量蛋白:IgG15.2mg/L,TRU(转铁蛋白)8.6mg/L,MA(白蛋白)56.3mg/L,AIM(α1-微球蛋白)231mg/L(参考值IgG<175mg/L,TRU<2mg/L,MA<19mg/L,AIM<125mg/L)。血β2-MG(β2-微球蛋白)>10mg/L,BUN5.4mmol/L,Cr42μmol/L,UA401μmol/L;A?34.6g/L,G?21.6g/L,ALP(硷性磷酸酶)220IU/L(参考值39~117IU/L);蛋白电泳:A0.662,α1?0.053,α20.071,β0.094,γ0.120,未见M带。血免疫球蛋白定量:IgG10.1g/L,IgA1.14g/L,IgM0.26g/L(参考值IgG6.94~16.2g/L,IgA0.68~3.78g/L,IgM0.06~2.63g/L);血轻链κ(KAP)887mg/L,轻链λ(LAM)316mg/L,κ/λ=2.81/1(参考值:KAP574~1280mg/L,LAM?269~638mg/L,κ/λ=2/1)。尿KAP684mg/L,LAM?30mg/L(参考值:KAP0~18.5mg/L,LAM?0~50mg/L)。X线片示:头颅骨普遍性骨质疏松征象,其密度不均,内见多个密度降低区,其边缘清楚,但不甚规则,大小不等呈穿凿样,骨盆骨也有类似改变。B超示脾大47mm×138mm,双肾弥漫性病变,血流阻力增加。骨髓涂片示原幼浆细胞占15%。自动出院,2月后死亡。

    作者:王毅力;藤海风;邓秀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虽有相对下降趋势,但李缨来等分析近年5582例胆石症中仍占28%[1]。本病在农村的发病率可能更高,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程长,病理改变复杂,病人痛苦大,处理困难,技术要求高,复发率及残余结石率高,是一种良性而无自愈倾向的难治性疾病,是非肿瘤性胆系疾病的主要死因,特别在并发胆管狭窄和感染后可导致胆源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肝脓肿、化脓性胆管炎、胆道出血、胆瘘、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处理更棘手,故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水平很有必要。1 治疗策略和原则  50年代以前多主张手术,60年代中西医结合有了长足的进步,70年代溶石治疗曾盛极一时,80年代体外冲击波碎石及排石治疗曾广泛应用,但均未能完全治愈各类患者。1978年黄志强提出“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的基本原则已得到广泛认可。李永国提出了以“手术为基础,内镜为中心,药物为辅佐”的综合治疗三环节[2]。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策略是取石、防石、碎石、溶石、排石、安石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作者:黄裕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纳络酮在儿科危重病症的临床应用现状

    纳络酮(Naloxone,NLX)是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1963年始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救治麻醉镇痛药物过量或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近年来由于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研究不断取得进展,NLX已广泛用于临床各领域。临床研究证明,在儿科各种危重病中,OLS特别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些危重病症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临床应用NLX可降低体内β-EP水平,解除其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作用,并明显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昏迷等症状,在各种危重病症抢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现将NLX在儿科危重病症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岳利平等[1]应用NLX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LX?0.4mg溶于10%葡萄糖30ml静脉滴注,qd,疗程5~7天,结果总有效率达95%,明显高于对照组(69%),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纪树萍等[2]在与洛贝林作对照观察时,第1天应用NLX?0.4mg加入10%葡萄糖30ml中静滴,第2、3天给0.8mg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每次4小时左右滴完,连续3天治疗35例重度HIE,结果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不良、胃肠紊乱的有效率分别为91.4%、71.4%、88.6%,与对照组有效率(45.4%、27.3%、9.0%)相比差异显著。关于NLX的剂量,张申等[3]应用0.4mg/d静滴和每次0.01mg/kg静注,每日2~3次观察,不同剂量NLX疗效表明,大剂量疗效优于小剂量。临床研究证实,HIE的发病及病情与脑组织中的β-EP含量增高密切相关,作为阿片受体专一拮抗剂,NLX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中的阿片受体,拮抗β-EP的作用,使相应区域代谢增强,减轻脑水肿,逆转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为治疗重度HIE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卢成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32例脑血管疾病与血脂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出血病例66例,脑梗塞病例66例,及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对其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出血病人TC、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而TG、LDL-C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塞病人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病人(P<0.01),HDL-C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与脑出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出血与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脑出血与血脂其他成份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关系。

    作者:罗曼;彭玉梅;周解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联机式血液透析滤过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对比研究

    我院对1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治疗,并与11例常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常规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6.7岁,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少于5ml/min,透析时间7~17月,其中伴有高血压7例,心功能不全4例。将21例病人随机分为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10例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组)11例两组。1.2 方法 HDF组采用Fresenius?4008?B+on line透析机行HDF,采用前稀释法,F60血滤器,血流量250ml/min,置换液流速100ml/min,总量20~25L,透析液流量600ml/min,其中100ml/min分流供置换液,实际流量500ml/min。HD组采用Fresenius?4008?B或4008?A透析机行HD,F6透析器,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碳酸盐透析。两组每次透析时间4.5小时,每周2~3次,HD及HDF前后测病人体重、血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用相应计算法计算KT/V值。

    作者:高鑫;乔静;马国华;谷红霞;梁玉环;常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碱性磷酸酶对先天性佝偻病的诊断

    先天性佝偻病也称胎生佝偻病,若不及时诊治,可延续发展成为婴幼儿佝偻病。我们应用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对630名新生儿进行先天性佝偻病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98年10月~1999年9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胎龄均在38~42周,新生儿阿氏评分均≥9分,平均出生体重3270g,1~3月81例,4~6月95例,7~9月190例,10~12月264例。1.2 方法 全部新生儿在24~48小时内做BALP测定。BALP试剂盒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药科技开发总公司华阳生物医学技术公司提供。由专人取足跟外周血0.3ml检测,对BALP>250U/L,行腕关节X线正位片。1.3 诊断 (1)母孕期有抽搐或/和手足麻木史;(2)颅骨软化,前囱门≥2.5cm×2.5cm,胸廓畸形;(3)BALP>250U/L;(4)腕关节片有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或呈毛刷状;干骺端凹陷或呈杯口状。符合以上4项中3项者,诊断为先天性佝偻病。

    作者:高炳杰;胡晓斌;张玉芹;李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5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林松;郑兴;秦永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27kipl基因与恶性血液病

    P27kipl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在恶性血液病中突变率低,但其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密切,对恶性血液病细胞具有诱导分化、抗凋亡和促凋亡作用。

    作者:孙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哮喘急性发作期IL-4、IFN-γ和IgG4的测定及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证实,诸多的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发作期哮喘患儿的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 IFN-γ)和IgG4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经临床确诊[1]的哮喘发作期病例21例,选自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1岁。15例对照组病例为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男10例,女5例,年龄3~12岁,无哮喘史,无个人及家族过敏史,近期无感染史。1.2 检测方法 取不抗凝静脉血3ml,分离血清贮存于-60℃待测。血清IL-4、IFN-γ和IgG4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IL-4、IFN-γ试剂盒购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IgG4试剂盒购于英国伯明翰公司。

    作者:李敏;母发光;王运芳;董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型臂X线监视闭合穿矩形钉治疗肱骨骨折170例

    1994年1月~2000年1月,笔者在“C”型臂X线监视下,闭合穿矩形钉治疗肱骨骨折170例,经随访1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0例,女40例;年龄15~87(平均41.5)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5例,中段50例,中下段105例;骨折类型:稳定型骨折(横断、裂纹)60例,非稳定性骨折(粉碎、斜面、螺旋)110例。闭合性骨折120例,开放性骨折50例(Gustilo分型:Ⅰ型39例,Ⅱ型11例)。其中病理性(骨囊肿)骨折1例,复合伤(烧伤和烫伤)2例,多发骨折20例(包括浮肘骨折1例、双肱骨同时骨折1例、多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9例);手术操作时间:10~30(平均20)分钟;住院时间:1~7(平均3)天(复合伤、多发骨折和多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除外);拔钉时间:5~12(平均6)月;随访时间:5~36(平均18)月;单矩形钉固定163例,双矩形钉固定7例。

    作者:孙旭海;范锡海;周光林;顾业强;许硕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益气祛痰法治疗痰浊型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及其与辩证施治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38例具有痰浊症的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 痰浊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非痰浊组(P<0.01),血液动力学指标显示痰浊组患者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结论 痰浊型冠心病患者有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和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为主的标实特征。

    作者:张太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床新药概况(三)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己开始进入临床应用的新药。

    作者:潘启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对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儿血清CK-MB增高的再认识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儿血清CK-MB增高而无心肌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原因。方法 对急性呼吸系感染患儿于病程的1~5天内采静脉血同时测定CK-MB(采用免疫抑制法)和CTnⅠ(采用夹心ELISA法),并动态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以判断是否合并心肌炎。结果 130例急性呼吸系感染患儿中血清CK-MB增高58例,血清CTnⅠ增高3例,其阳性率为100%,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127例临床无心肌炎的病例中,血清CK-MB增高55例,正常72例,127例患儿中血清CK-MB增高组、CK-MB正常组与正常儿童对照组三组间CTnⅠ值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免疫法测定的血清CK-MB值不能作为判断呼吸系感染时有无心肌损伤的“金指标”,应改用质量法测定血清CK-MB,或测定血清CTnⅠ来补充。

    作者:张育苗;王永明;王招定;黄卫宇;金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膜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1岁。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不适伴腰酸,劳累后更明显,休息后不能缓解。无恶心呕吐,不发热,疼痛不明显。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左肾背侧与脾脏之间有一片状略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约15cm×10cm大小,与脾脏和左肾相邻。团块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不均匀。诊断为腹膜后左肾旁实质性肿块。CT检查:左侧腹部左肾后外方见一大片低密度阴影,约15cm×10cm大小,境界清楚,密度尚均匀,CT值为-81Hu,增强后肿块中可见多个血管影强化,左肾明显受压被推移向前。印象:脂肪肉瘤可能性大。MRI检查:左肾后外方见大片异常信号影,约25cm×15cm×10cm大小,边缘清,T1W1和T2W1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该异常信号影中可见多个流空影,左肾明显受压向前推移。印象: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腹膜后左肾中下极后方,约25cm×15cm×10cm大小,无包膜,向上及向前蔓延生长,将整个左肾包裹其中,肿瘤切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马敏;顾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72岁。因活动性后心慌、气急11年于1992年5月6日入院。查体:BP 120/7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3~4肋间Ⅱ/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Ⅱ、Ⅲ、aVF、V4~6导联有异常q波。心向量图示室间隔肥厚,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44mm),左室间隔(14mm)、前壁及侧壁均增厚,以前壁增厚为主,与后壁厚度(11mm)之比为1.3~1.5∶1,二尖瓣腱索收缩期未见前移。99mTCO-4同位素心血池见心肌肥厚,左室心尖部运动差,其射血分数(EF)为0.84,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75,服用地尔硫唑后观察室壁运动,心尖部收缩运动明显增强,EF=1.00,LVEF=0.82。诊断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长期口服地尔硫唑等药物。3年后,先于活动时出现反复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后静息时也发作,每次持续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发作次数逐渐频繁。7年后患者因胸骨后疼痛加重2小时,于1999年8月9日再次入院,BP110/70mmHg,心电图I、aVL、V2~6导联示ST段下斜型压低,T波负正双向,考虑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给予静脉链激酶100万U溶栓,在静脉滴注约50万U时,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至75/40mmHg而停止治疗。入院后血清酶学异常升高,高值肌酸磷酸激酶(CK)2614U/L,CK同功酶(CK-MB)106U/L,乳酸脱氢酶(ISO-LDH)1320U/L,谷草转氨酶136U/L。CK、CK-MB酶峰出现在胸痛发作后17小时,心电图继续演变V1~6导联R波普遍降低,诊断为HCM合并急性透壁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后仍有频繁心绞痛发作,用扩血管、抗凝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无效,入院第34天再用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其后心绞痛发作症状减轻,次数减少,出院前复查心电图示V1~2导联R波较前降低,V3~4导联QRS波呈QS型,V5~6导联Q波增宽增深。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45mm),左室二尖瓣水平以下前间隔、前壁增厚,厚度分别为18mm、21mm,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为2~2.3∶1,心肌回声不均匀,室间隔收缩活动减弱,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全段变薄,收缩活动消失,心尖段向外膨出,呈轻度矛盾运动,LVEF=0.24,二尖瓣不增厚,开放幅度较小。

    作者:朱哲蓓;李志善;邵志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风湿病发病是否有关?

    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除了与白血病有关外,HTLV-Ⅰ与风湿病的关系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研究热点。本文就HTLV-Ⅰ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HTLV-Ⅰ相关性关节病等风湿病的发病有关、与风湿病的相互关系及发病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林星;陈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病因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古代就有描述,它的发生与睡眠和清醒状态交界时及睡眠的各个阶段相互转换时呼吸控制中枢的作用有关,并与头颈部的生理异常相关。

    作者:王灿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后复发原因的探讨

    为避免甲状舌管囊肿与瘘术后复发,要求将囊肿与瘘、及与囊肿相连的中央段舌骨完全切除(甲状舌管囊肿与瘘的常规切除术)。但部分患者在常规切除术后仍复发,1982~1999年,我们收治甲状舌管囊肿与瘘120例,术后复发16例,其中9例是常规切除术后复发,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3例。年龄1~12岁,其中1~5岁6例,6~12岁3例。1.2 术前诊断 颏下淋巴结炎2例,皮样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甲状舌管瘘3例。1.3 手术情况 9例均行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误诊的3例在术中发现为甲状舌管囊肿)。切除舌骨宽度均为0.5~1.0cm。术中明显看见舌骨上瘘管予以切除4例,瘘管不明显未进一步切除肉柱5例。1.4 术后复发时间 术后5天~8月,平均2.5月。1.5 再次手术情况 9例均于首次术后半年至1年再次手术,术中发现渗出液来源于舌骨下方者2例,舌骨上方者7例。扩大切除瘘管周围组织约0.8~1.0cm。对舌骨仅切除0.8cm以下者5例,再切除两侧舌骨各0.3~0.5cm。

    作者:赵一鸣;陈肖鸣;李仲荣;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系膜血管性肠梗阻3例

    1 病例报告  例1,男,44岁。因腹痛14天、黑便8天入院。有下肢深静脉炎病史6年。在外院因腹痛2天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症状无缓解,4天后解柏油样便。腹痛位于中上腹,呈阵发性绞痛,持续15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间隔1~2小时复发,进食可诱发。入院初诊:上消化道出血。使用止血剂、制酸剂、抗生素等治疗4天,腹痛加重且出现腹胀,未排气、排便,故予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有暗红色血性液1500ml,自屈氏韧带80cm处始,至距盲肠部70cm处止,肠管坏死,肠系膜血管搏动消失。切除坏死肠管及相应的肠系膜,行小肠吻合术。病理报告:小肠血栓性肠坏死。  例2,男,55岁。因反复腹痛、腹泻2月入院。在外院以慢性结肠炎治疗月余无效。入院第2天,口服甘露醇250ml后(行肠道准备)出现肠梗阻征象,故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液250ml,距回盲部10~100cm,肠管颜色发暗,并有斑点状坏死区,相应肠系膜肿胀明显。切除病变肠管100cm。术后第2天,腹腔引流管引出肠液,再行剖腹探查,见吻合口有一米粒大小的瘘口,予切除吻合口重新肠吻合。病理报告:回肠急慢性炎并脓肿形成,肠坏死,肠系膜小动、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杨桂林;杨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