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后复发原因的探讨

赵一鸣;陈肖鸣;李仲荣;刘平

关键词: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瘘, 术后复发
摘要:为避免甲状舌管囊肿与瘘术后复发,要求将囊肿与瘘、及与囊肿相连的中央段舌骨完全切除(甲状舌管囊肿与瘘的常规切除术)。但部分患者在常规切除术后仍复发,1982~1999年,我们收治甲状舌管囊肿与瘘120例,术后复发16例,其中9例是常规切除术后复发,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3例。年龄1~12岁,其中1~5岁6例,6~12岁3例。1.2 术前诊断 颏下淋巴结炎2例,皮样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甲状舌管瘘3例。1.3 手术情况 9例均行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误诊的3例在术中发现为甲状舌管囊肿)。切除舌骨宽度均为0.5~1.0cm。术中明显看见舌骨上瘘管予以切除4例,瘘管不明显未进一步切除肉柱5例。1.4 术后复发时间 术后5天~8月,平均2.5月。1.5 再次手术情况 9例均于首次术后半年至1年再次手术,术中发现渗出液来源于舌骨下方者2例,舌骨上方者7例。扩大切除瘘管周围组织约0.8~1.0cm。对舌骨仅切除0.8cm以下者5例,再切除两侧舌骨各0.3~0.5cm。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虽有相对下降趋势,但李缨来等分析近年5582例胆石症中仍占28%[1]。本病在农村的发病率可能更高,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程长,病理改变复杂,病人痛苦大,处理困难,技术要求高,复发率及残余结石率高,是一种良性而无自愈倾向的难治性疾病,是非肿瘤性胆系疾病的主要死因,特别在并发胆管狭窄和感染后可导致胆源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肝脓肿、化脓性胆管炎、胆道出血、胆瘘、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处理更棘手,故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水平很有必要。1 治疗策略和原则  50年代以前多主张手术,60年代中西医结合有了长足的进步,70年代溶石治疗曾盛极一时,80年代体外冲击波碎石及排石治疗曾广泛应用,但均未能完全治愈各类患者。1978年黄志强提出“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的基本原则已得到广泛认可。李永国提出了以“手术为基础,内镜为中心,药物为辅佐”的综合治疗三环节[2]。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策略是取石、防石、碎石、溶石、排石、安石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作者:黄裕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哮喘急性发作期IL-4、IFN-γ和IgG4的测定及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证实,诸多的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发作期哮喘患儿的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 IFN-γ)和IgG4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经临床确诊[1]的哮喘发作期病例21例,选自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1岁。15例对照组病例为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男10例,女5例,年龄3~12岁,无哮喘史,无个人及家族过敏史,近期无感染史。1.2 检测方法 取不抗凝静脉血3ml,分离血清贮存于-60℃待测。血清IL-4、IFN-γ和IgG4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IL-4、IFN-γ试剂盒购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IgG4试剂盒购于英国伯明翰公司。

    作者:李敏;母发光;王运芳;董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风湿病发病是否有关?

    嗜人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除了与白血病有关外,HTLV-Ⅰ与风湿病的关系仍是国内外颇具争议的研究热点。本文就HTLV-Ⅰ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HTLV-Ⅰ相关性关节病等风湿病的发病有关、与风湿病的相互关系及发病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林星;陈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诊断

    脑分水岭梗塞(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CWI病因有全身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临床类型有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层下型和小脑分水岭梗塞。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及临床,还应积极寻找病因。

    作者:李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呈全球性分布,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3.5亿HBV慢性感染者。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HBV引起的疾病。75%~85%肝癌(HCC)与HBV感染有关。迄今为止,对CHB的治疗尚不令人满意,本文就CHB的治疗现状综述讨论如下。1 干扰素(IFN-α)  据美国Hollinger报道,经选择对象用干扰素HBsAg阴转率约6%,HBeAg阴转率约21%,HBV-DNA阴转率为20%(检测阈为1.5~30.0?pg/ml或50~100万拷贝/ml)。干扰素每日5MU或10MU每周3次或隔日一次是较好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有效的预测因子是治疗前病毒负荷量低(HBV-DNA<100pg/ml或<3300拷贝/ml),ALT高(大于正常上限的3倍)[1],肝脏有活动性炎症(碎屑样坏死),胞浆HBcAg阳性,而HIV阴性。大剂量干扰素比小剂量更有效,但副作用也增加,虽然治疗6个月不比3个月更有效,但干扰素治疗4或6个月,HBsAg阴转率显著增高,且女性疗效比男性好,但中国人有效率较低。肝硬化病人病情较严重者(child-pugh?B或C级者)疗效差。近国外有人报道,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用可延缓失代偿肝硬化病情的发展,为肝移植的准备创造条件。

    作者:吴在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72岁。因活动性后心慌、气急11年于1992年5月6日入院。查体:BP 120/7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3~4肋间Ⅱ/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Ⅱ、Ⅲ、aVF、V4~6导联有异常q波。心向量图示室间隔肥厚,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44mm),左室间隔(14mm)、前壁及侧壁均增厚,以前壁增厚为主,与后壁厚度(11mm)之比为1.3~1.5∶1,二尖瓣腱索收缩期未见前移。99mTCO-4同位素心血池见心肌肥厚,左室心尖部运动差,其射血分数(EF)为0.84,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75,服用地尔硫唑后观察室壁运动,心尖部收缩运动明显增强,EF=1.00,LVEF=0.82。诊断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长期口服地尔硫唑等药物。3年后,先于活动时出现反复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后静息时也发作,每次持续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发作次数逐渐频繁。7年后患者因胸骨后疼痛加重2小时,于1999年8月9日再次入院,BP110/70mmHg,心电图I、aVL、V2~6导联示ST段下斜型压低,T波负正双向,考虑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给予静脉链激酶100万U溶栓,在静脉滴注约50万U时,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至75/40mmHg而停止治疗。入院后血清酶学异常升高,高值肌酸磷酸激酶(CK)2614U/L,CK同功酶(CK-MB)106U/L,乳酸脱氢酶(ISO-LDH)1320U/L,谷草转氨酶136U/L。CK、CK-MB酶峰出现在胸痛发作后17小时,心电图继续演变V1~6导联R波普遍降低,诊断为HCM合并急性透壁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后仍有频繁心绞痛发作,用扩血管、抗凝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无效,入院第34天再用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其后心绞痛发作症状减轻,次数减少,出院前复查心电图示V1~2导联R波较前降低,V3~4导联QRS波呈QS型,V5~6导联Q波增宽增深。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45mm),左室二尖瓣水平以下前间隔、前壁增厚,厚度分别为18mm、21mm,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为2~2.3∶1,心肌回声不均匀,室间隔收缩活动减弱,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全段变薄,收缩活动消失,心尖段向外膨出,呈轻度矛盾运动,LVEF=0.24,二尖瓣不增厚,开放幅度较小。

    作者:朱哲蓓;李志善;邵志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对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儿血清CK-MB增高的再认识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儿血清CK-MB增高而无心肌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原因。方法 对急性呼吸系感染患儿于病程的1~5天内采静脉血同时测定CK-MB(采用免疫抑制法)和CTnⅠ(采用夹心ELISA法),并动态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以判断是否合并心肌炎。结果 130例急性呼吸系感染患儿中血清CK-MB增高58例,血清CTnⅠ增高3例,其阳性率为100%,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127例临床无心肌炎的病例中,血清CK-MB增高55例,正常72例,127例患儿中血清CK-MB增高组、CK-MB正常组与正常儿童对照组三组间CTnⅠ值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免疫法测定的血清CK-MB值不能作为判断呼吸系感染时有无心肌损伤的“金指标”,应改用质量法测定血清CK-MB,或测定血清CTnⅠ来补充。

    作者:张育苗;王永明;王招定;黄卫宇;金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病因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古代就有描述,它的发生与睡眠和清醒状态交界时及睡眠的各个阶段相互转换时呼吸控制中枢的作用有关,并与头颈部的生理异常相关。

    作者:王灿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益气祛痰法治疗痰浊型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及其与辩证施治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38例具有痰浊症的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 痰浊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非痰浊组(P<0.01),血液动力学指标显示痰浊组患者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结论 痰浊型冠心病患者有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和交感神经功能明显亢进为主的标实特征。

    作者:张太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肌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死先兆的判断价值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发病前可出现先兆症状,其中约半数病人在出现先兆症状时未能及时治疗,因此正确判断先兆症状,及时治疗,阻止AMI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怀疑有AMI先兆症状的冠心病病人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48~71(平均57±8.6)岁。先兆的判断:48小时内发生的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发作时间长,诱因不明显,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可伴出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及低血压;既往可有或无心绞痛病史;所有病人均有心电图缺血性ST-T动态变化。血清CK-MB正常,排除AMI。1.2 研究方法 对怀疑AMI先兆的病人,入院后第0、4、8、12、16、20、24小时,采肘静脉血5ml,凝固后离心,取血清测CK-MB及cTnT,CK-MB测定结果,按常规报给临床医师;cTnT测定结果不通知临床医师,因此不影响病人的治疗。心电图每2小时做1次,结果通知临床医师。从病人入院开始,随访2周。(1)cTnT的测定:仪器为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的ES30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试剂由德国宝灵曼公司提供。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一步夹心法。cTnT正常值 ≤ 0.2ng/ml。(2)CK-MB的测定:仪器为美国Technicon公司生产的RA-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长征医学有限公司提供。测定方法由Wurzburg等于1976年建立。CK-MB由CK-M和CK-B各一半组成,加入特异性抗体抑制CK-M部分,但不影响CK-B部分的活性,再用NAC激活剂测定 CK-B,求出CK-MB的酶活力单位。

    作者:薛春才;于宏伟;范红亮;沃金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

    我科近年来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nmatic intracerebral hematoma,DTICH)35例,占同期收治颅脑外伤病人1022例的3.5%。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2~73(平均54)岁,其中45岁以上25例,占71.4%。车祸伤15例,坠落伤11例,打击伤9例。1.2 症状和特征 所有病人均有头痛、恶心和(或)呕吐的症状。其中伤后有原发昏迷者24例,入院后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26例,无变化9例,10例出现新的肢体定位体征。入院时GCS≤8分10例,9~12分18例,13~15分7例。1.3 CT扫描检查 本组病人入院时均行头颅CT扫描。首次CT扫描结果:脑挫裂伤者20例,占57.1%。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5例,占71.4%。单纯脑水肿者6例,颅内血肿者5例,颅骨骨折者10例,无异常发现者3例。DTICH部位: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22例,其中幕上30例,幕下5例。DTICH发生时间:短者伤后5小时,长者伤后8天,其中发生于伤后或术后48小时内32例,占91.4%。1.4 治疗和预后 手术治疗30例,保守治疗5例。恢复良好25例,轻残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

    作者:宋建华;林光畴;方志敏;陈建宁;黄迢华;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后复发原因的探讨

    为避免甲状舌管囊肿与瘘术后复发,要求将囊肿与瘘、及与囊肿相连的中央段舌骨完全切除(甲状舌管囊肿与瘘的常规切除术)。但部分患者在常规切除术后仍复发,1982~1999年,我们收治甲状舌管囊肿与瘘120例,术后复发16例,其中9例是常规切除术后复发,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3例。年龄1~12岁,其中1~5岁6例,6~12岁3例。1.2 术前诊断 颏下淋巴结炎2例,皮样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甲状舌管瘘3例。1.3 手术情况 9例均行甲状舌管囊肿与瘘常规切除术(误诊的3例在术中发现为甲状舌管囊肿)。切除舌骨宽度均为0.5~1.0cm。术中明显看见舌骨上瘘管予以切除4例,瘘管不明显未进一步切除肉柱5例。1.4 术后复发时间 术后5天~8月,平均2.5月。1.5 再次手术情况 9例均于首次术后半年至1年再次手术,术中发现渗出液来源于舌骨下方者2例,舌骨上方者7例。扩大切除瘘管周围组织约0.8~1.0cm。对舌骨仅切除0.8cm以下者5例,再切除两侧舌骨各0.3~0.5cm。

    作者:赵一鸣;陈肖鸣;李仲荣;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Fahr病合并房颤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1994年12月感右侧肢体乏力,当时体检右手握力稍差,其它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苍白球、丘脑、红核、黑质及桥脑中部、小脑齿状核散在点状短T2低信号、短T1W高信号区。头颅CT示在相同部位的高密度影。1996年3月以口齿不清、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住院,当时体检酒醉步态、构音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其余正常。头颅MRI示在第1次MRI相同部位的异常信号区增大,为大片状,脑干小点状异常信号。心脏彩超正常。经脑复康、丹参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  1999年12月以胸闷、活动后气逼6个月再次住院,体检除小脑共济失调较前加重外,心室率100次/分,住院期间由房性紊乱性心律、短阵房颤转为持续性房颤,Holter示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结性逸搏、偶发室早,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少量返流。经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作者:朱晓钢;杨建生;张繁之;周淑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5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林松;郑兴;秦永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系膜血管性肠梗阻3例

    1 病例报告  例1,男,44岁。因腹痛14天、黑便8天入院。有下肢深静脉炎病史6年。在外院因腹痛2天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症状无缓解,4天后解柏油样便。腹痛位于中上腹,呈阵发性绞痛,持续15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间隔1~2小时复发,进食可诱发。入院初诊:上消化道出血。使用止血剂、制酸剂、抗生素等治疗4天,腹痛加重且出现腹胀,未排气、排便,故予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有暗红色血性液1500ml,自屈氏韧带80cm处始,至距盲肠部70cm处止,肠管坏死,肠系膜血管搏动消失。切除坏死肠管及相应的肠系膜,行小肠吻合术。病理报告:小肠血栓性肠坏死。  例2,男,55岁。因反复腹痛、腹泻2月入院。在外院以慢性结肠炎治疗月余无效。入院第2天,口服甘露醇250ml后(行肠道准备)出现肠梗阻征象,故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液250ml,距回盲部10~100cm,肠管颜色发暗,并有斑点状坏死区,相应肠系膜肿胀明显。切除病变肠管100cm。术后第2天,腹腔引流管引出肠液,再行剖腹探查,见吻合口有一米粒大小的瘘口,予切除吻合口重新肠吻合。病理报告:回肠急慢性炎并脓肿形成,肠坏死,肠系膜小动、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杨桂林;杨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联机式血液透析滤过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对比研究

    我院对1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治疗,并与11例常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常规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6.7岁,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少于5ml/min,透析时间7~17月,其中伴有高血压7例,心功能不全4例。将21例病人随机分为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10例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组)11例两组。1.2 方法 HDF组采用Fresenius?4008?B+on line透析机行HDF,采用前稀释法,F60血滤器,血流量250ml/min,置换液流速100ml/min,总量20~25L,透析液流量600ml/min,其中100ml/min分流供置换液,实际流量500ml/min。HD组采用Fresenius?4008?B或4008?A透析机行HD,F6透析器,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碳酸盐透析。两组每次透析时间4.5小时,每周2~3次,HD及HDF前后测病人体重、血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用相应计算法计算KT/V值。

    作者:高鑫;乔静;马国华;谷红霞;梁玉环;常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性痴呆病研究进展

    回顾了老年性痴呆症与人口老化的关系,叙述了对AD的病因,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罗列对AD治疗的新进展,对此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还没有关键性突破。相信在不久会更上一层楼,但路还相当长。

    作者:刘泉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2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1 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2水平,并与27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未经过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且B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1),Ⅲ~Ⅳ期患者血清IL-2水平较Ⅰ~Ⅱ期患者也有降低趋势(P=0.07)。结论 提示血清IL-2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李中东;张弛;晏家益;吴群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87例房颤复律前后脑电图分析

    对我院87例确诊为房颤的病人在复律前后脑电图(EEG)变化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房颤组8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复律前心电图检查确定为房颤,复律后心电图检查确定为窦性心律;(2)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心功能为Ⅰ~Ⅱ级;(3)无脑部疾病及外伤史;(4)头颅CT检查正常;(5)近期未使用对脑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房颤组心室率<100次/分者45例,>100次/分者42例,其中男56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4岁。对照组76例,其中男5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1岁,均为近一年来到我院进行体检人员,且符合以下条件者:(1)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律;(2)无心脑疾病及颅脑外伤史;(3)头部CT检查无异常。对照组心率<100次/分69例,>100次/分7例。1.2 方法 房颤组复律前行脑电图(EEG)检查一次,复律成功后2~3天内再次进行EEG检查一次,所有受检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检查。检查仪器采用国产北冷公司16导脑电图仪,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行单极,双极导联描记,EEG诊断参考冯应琨建议的标准[1]。

    作者:李莉;李全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床新药概况(三)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己开始进入临床应用的新药。

    作者:潘启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