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观察

高鹏;刘雄伟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声门型喉癌, 复发率
摘要: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接受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为C组,另43例接受传统喉切开治疗为T组.术后均获随访12~ 27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黏膜恢复情况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C组手术时间为(12.31±2.02) min、VAS评分为(2.22±0.44)分、黏膜恢复评分为(2.28±0.65)分、并发症发生率为2.7%,T组分别为(99.87±11.15) min、(3.97±0.53)分、(3.73±0.39)分、20.9%,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复发率为5.4%,T组为6.9%,2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短期内安全有效.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应用纳米炭结合精细被膜解剖法对保护甲状旁腺的效果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应用纳米炭结合精细被膜解剖法对保护甲状旁腺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纳米炭结合精细被膜解剖法治疗组(A组,n =40)和传统甲状腺全切手术治疗组(B组,n =40),对2组患者的PTH、Ca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PTH、Ca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低钙血症发生率[15.0% (6/40)、7.5%(3/40)]均显著低于B组[30.0% (12/40)、25.0% (10/40)] (P <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应用纳米炭结合精细被膜解剖法保护甲状旁腺的效果较传统甲状腺全切手术好.

    作者:周博;李凌;崔振英;薛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微小癌灶超声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微小癌灶超声特点.方法 选择80例超声怀疑恶性肿瘤的甲状腺微小病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个病灶,病灶直径均≤5 mm.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两组超声特点,并分析超声的应用价值.结果 120个可疑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中,有100个病理确诊为恶性,占83.3%.恶性组边界不清晰、实质性、内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及纵横比>1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75.0%,阳性似然比为0.95,阴性似然比为0.52.结论 边界不清晰、实质性、内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及纵横比>1是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对于上述情况需引起重视,避免漏诊.

    作者:舒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微小RNA302家族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是多种因素、多个阶段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miRNA-302家族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具有多样化作用.微小RNA302家族(miR-302家族)特异存在于脊椎动物,初检测到是在未分化的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和其恶性的胚胎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其首次发现与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特性有关.本文主要阐述微小RNA302家族在人类恶性肿瘤发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简介微小RNA302家族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药物敏感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入研究miR-302家族与恶性肿瘤其他方面的关系.

    作者:张梦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晚期前列腺癌常规治疗对比睾丸切除去势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晚期前列腺癌常规治疗对比睾丸切除去势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80例,其中进行常规治疗有35例患者,进行睾丸切除去势手术有45例患者.手术组患者进行双侧睾丸切除手术,常规治疗组使用多西他赛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生存期及2年生存率情况,检测患者血清PSA、血清睾酮改善情况,患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改善情况,观察治疗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平均生存(19.18±1.97)月,手术组为(26.47±3.10)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2年生存率达84.44%,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SA和睾酮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手术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手术组患者IPSS和QO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IPSS和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潮热、乏力、骨骼改变、性欲下降、心血管改变、乳腺发育和进入抵抗期等,手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低于常规治疗组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势手术治疗比常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PSA和睾酮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马得茸;尹永生;郗新生;冯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EPI和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EPI和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浅表性膀胱癌术的110例SBC患者展开临床分析,随机分成研究组(THP)与对照组(EPI).研究组使用吡柔比星实施术后膀胱内灌注治疗,对照组使用表柔比星实施术后膀胱内灌注治疗.对2组患者均随访12月,通过观察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复发率来判断2种药物的疗效,并对比2组的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经治疗后复发率为10.9%,对照组经治疗后复发率为16.4% (P >0.05);研究组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对照组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3% (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PI和THP的药理作用相似,均可以有效地预防行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结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当,均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陈帅;盛易明;彭国林;邓兰;吴文清;周美秀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宫颈癌后装腔内照射施源器放置技术与剂量分布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颈癌后装腔内照射施源器放置技术与剂量分布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Ⅱb期后的宫颈鳞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放疗都采用6mV X线行四野盒式照射,在腔内后装施源器中,观察组采用扁平固定三管施源器,对照组采用单管施源器,两组都放疗观察8周.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7.5%和70.0%,两组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膀胱、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和7.5%,对照组为22.5%和2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的总生存时间与无瘤生存时间为(34.23±4.11)个月与(23.14±3.78)个月,对照组分别为(29.12±4.09)个月与(19.10±4.13)个月,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管施源器和三管施源器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相当,但是放置技术与剂量分布合理的三管施源器可以减少膀胱、肠道反应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白冬梅;赵红;杨卫卫;白胜江;曹彩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95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PSA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随访1~5年,比较2组PFS及OS.同时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S的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PS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欲缺乏发生率(6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2.22%)(P<0.05),2组骨质疏松、潮热、贫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PFS及OS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与转移处数、治疗前Gleason评分、治疗前PSA水平、治疗方式相关(P<0.05).结论 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疗效明确,能有效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治疗前PSA水平、治疗方式等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

    作者:宋瑶;庞松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腹腔镜手术组(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的40例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手术组(Open surgery)的40例患者选择开腹手术.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皮质醇(COR)、TSH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皮质醇(COR)、TSH指标比较,P均>0.05;而治疗后腹腔镜手术组各激素水平波动均显著小于开腹手术组,P均<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激素水平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对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卵巢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开腹手术,术后激素波动水平更低,短期内卵巢、神经内分泌功能恢复更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维楠;陈淑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奈达铂分别联合紫杉醇和培美曲塞一线治疗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奈达铂分别联合紫杉醇和培关曲塞在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Ⅲb或Ⅳ期的晚期肺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化疗组(A组)和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化疗组(B组).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2组化疗疗效,根据NCI-NTC V3.0评价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短期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相比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化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CYFRA21-1、CEA、CA125的水平降低更为显著.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降低、脱发方面,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较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肺腺癌患者而言,奈达铂分别联合紫杉醇和培美曲塞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从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更易获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友涛;万仁平;黄淼龙;陈翀;廖洪亮;陈慧勇;刘文粤;甘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紫杉醇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紫杉醇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ⅢB~Ⅳ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给予紫杉醇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方案,直至化疗结束,主要终点为缓解率,次要终点为生存期、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结果 给予紫杉醇和奥沙利铂化疗6个周期后,患者的总缓解率为70% (95% CI 45.7~88.1%),疾病控制率为90%(95% CI为68.3~98.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0.0和26.4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总体状况评分显著改善(P<0.05),其中身体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附加状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会状况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常见的非血液性毒副作用为皮疹和肝功能障碍,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紫杉醇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NSCLC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符星;杜联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CDCA3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将导致细胞过度增殖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因子的研究对于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细胞分裂调控基因的表达都是必需的.许多研究报道了致癌作用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关系[1-3].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protein 3,CDCA3)又称Tome-1(trigger of mitotic enrry protein1),其开放阅读框由268个氨基酸组成,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所必需的胞质蛋白.

    作者:王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妇科肿瘤诊断的效果.方法 80例妇科肿瘤患者入院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间隔1h后,进行CT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结果,计算联合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以此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以病理切片诊断为金标准,CT诊断确诊43例为良性肿瘤,27例为恶性肿瘤,漏诊7例,误诊3例,CT诊断灵敏度86.0%,特异度90.0%,诊断符合率87.5%;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确诊40例为良性肿瘤,25例为恶性肿瘤,漏诊10例,误诊5例,彩超诊断灵敏度80.0%,特异度83.3%,诊断符合率81.3%.彩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与CT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诊断经一致性检验技术,K值为0.768;CT与病理诊断经一致性检查,K值为0.837,CT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高.结论 与CT检查相比,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但该检查方式无创、便捷、无射线,是临床诊断妇科肿瘤的理想检查方法.

    作者:李文凯;李娟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紫杉醇靶向化疗对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价值和安全性

    目的 探索紫杉醇靶向化疗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78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紫杉醇药物靶向化疗,对照组采用PE化疗方案,2组疗程均为3周.评价2组治疗前后胸部X成像、NSE,治疗后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缓解,缓解率观察组为68.31%,高于对照组5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SE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良好率为7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肝毒性和消化道等不良反应的概率分别为5.1%、2.6%、7.7%、0.0%,低于对照组的20.5%、17.9%、25.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12.8%)低于对照组(3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靶向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具有高疗效、低药物毒性的优势,保证了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也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贾利;贾霖;韩建军;王允;高飞;陈宓;何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七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7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375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7种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CA125、CA50、CA242、AFP的联合检测结果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胃癌患者在术前Ⅲ~Ⅳ期时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转移时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术后无复发转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种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CA125、CA50、CA242和AFP敏感度分别为76.27%、50.13%、66.40%、73.60%、45.60%、58.93%和53.33%;特异度分别为80.27%、82.13%、79.73%、85.33%、84.27%、84.39%和83.73%;有效性分别为77.33%、57.33%、69.60%、76.27%、53.33%、64.80%和60.00%,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有效性分别为93.33%、87.73%和92.27%,其值均高于各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性别、TNM分期和肿瘤标志物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NM(OR =2.121)、CEA(OR=2.233)、CA199(OR=2.124)和CA724(OR=2.135)是胃癌患者死亡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结论 7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术后胃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的辅助诊断的有效率.

    作者:阳卫立;杨荣萍;罗永胜;胡双;刘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经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局部化疗对中央型肺癌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局部化疗对中央型肺癌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中央型肺癌患者82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给予所有患者全身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纤维支气管镜局部化疗.观察2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41%,高于对照组的31.71% (P<0.05).治疗前,2组的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的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D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的CD8+水平略低于治疗前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且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的MMP-2和MMP-9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MP-2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化疗基础上经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局部化疗治疗中央型肺癌较单纯全身化疗治疗总有效率高,在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以及改善患者全身免疫功能状态等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何涛;范明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HPV-DNA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合并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HPV-DNA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合并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以180例疑似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肿瘤标志物、HPV-DNA基因分型检查、阴道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联合检查以其中一种达到阳性标准则判定为阳性.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肿瘤标志物及HPV-DNA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与各单项检查及两两联合方法对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的阳性结果及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对于CIN,联合检查的阳性率均略高于各单项检查,肿瘤标志物、HPV-DNA和阴道镜联合检查的阳性率均高于各单项检查和两两联合检查,且与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宫颈癌,各种方法的阳性率未见差异(P>0.05);肿瘤标志物、HPV-DNA和阴道镜联合检查的总阳性率高于各单项检查和两两联合检查,且与各单项检查、肿瘤标志物联合HPV-DNA检查和肿瘤标志物联合阴道镜检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检测、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联合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各单项检查和两两联合检查(P<0.05).结论 肿瘤标志物检测、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联合检查可提高对宫颈癌前病变的准确度,但需要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以探讨其对宫颈癌的筛查优势.

    作者:牛志莹;岳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COX-2、MMP-14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xygenase-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4(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4)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甲状腺外科患者85例,分为甲状腺癌组、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甲状腺体正常组.通过免疫组化切片染色法检验判定COX-2和MMP-14在甲状腺体中的表达情况.对甲状腺癌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症状与COX-2和MMP-14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X-2和MMP-14在甲状腺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阳性表达率次之,而在甲状腺体正常组织中不表达.COX-2和MMP-14水平与甲状腺癌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COX-2和MMP-14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皆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甲状腺癌的诊断诊治的有效指标.

    作者:刘卫梅;王玉;王泽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

    目的 探究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72 h内进行手术,对照组于破裂出血72 h后给予手术.对2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GOS评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GOS评分良好率达到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仅有2例(6.7%)患者出现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 (P<0.05).结论 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能够降低致残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相阁;马荣耀;朱帅;冯大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老年晚期胃癌的有效性、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9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奥沙利铂120 mg/m2,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紫杉醇85 mg/m2,奥沙利铂120 mg/m2.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FACT-G评分、NIHSS评分,统计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6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51.11%)(P<0.05).观察组患者KPS评分[(82.47±5.17)分]、FACT-G评分[(65.92±5.82)分]及NIHSS评分[(3.14±0.59)分]优于对照组KPS评分[(76.89±4.58)分]、FACT-G评分[(57.24±5.16)分]及NIHSS评分[(4.26±0.67)分](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有血小板减少及腹泻不良反应,但发生无明显差别;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26.67%)、恶心呕吐(22.22%)及肾功能异常(4.4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晚期胃癌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陈洋;符秋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靶向人群和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靶向人群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无进展生存期4~11个月,平均(8.2±1.5)个月.近期疗效:CR 2例,PR 16例,SD 12例,PD 10例,近期有效率为45.0% (18/40),疾病控制率为75.0%(30/40).1年、2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3.3%(10/30)、6.7%(2/30)、0,总生存率分别为42.5% (17/40)、22.5%(9/40)、12.5% (5/40).不良反应:皮疹33例(82.5%),皮肤瘙痒25例(62.5%),腹泻24例(60.0%),一过性丙氨酸转移酶毒性6例(15.0%),泌尿道出血1例(2.5%),无血液学毒性、间质性肺炎.单变量分析显示,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影响因素为病理类型、ECOG行为状况、疗效(P<0.05),总生存期影响因素为性别、病理类型、ECOG行为状况、疗效(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影响因素为病理类型(P<0.05).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靶向人群为腺癌患者.

    作者:陈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