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帝视内窥镜与易安视频喉镜全麻插管对胃肠道肿瘤术后疼痛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

朱海蓉;朱晓军

关键词:帝视内窥镜, 易安视频喉镜, 气管插管, 咽喉疼痛, 炎症应激反应
摘要:目的 比较帝视(Disposcope)内窥镜与易安(E.An)视频喉镜全麻插管对胃肠道肿瘤术后咽喉疼痛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160例拟行全麻插管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D组与E组,各80例.比较2组在插管前和插管后5 min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和应激激素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Cor)、肾素(Rn)]水平变化,以及术后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2组插管后5 min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P<0.05),D组CRP明显高于E组(P<0.05),E组IL-6明显高于D组(P<0.05).2组插管后5 min的血清ATⅡ、Cor、Rn水平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咽喉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帝视内窥镜与易安视频喉镜均可减轻插管的难度,舒适性好,且不会造成过大的炎症应激损伤,是全身麻醉插管的重要辅助工具.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初治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对其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

    目的 研究调强放射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对确诊食管癌初治患者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随访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食管癌初治患者80例.在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前患者未进行相关抗肿瘤治疗,无其他部位的第二原发肿瘤.患者在进行18F-FDG PET/CT前,首先接受如CT、B超、X线钡餐以及食管内镜超声等常规影像学检查,放疗前接受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分期的改变和治疗方案的调整.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使14例患者的分期发生改变,在N、M分期的改变上优于T分期,6例患者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确诊食管癌初治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诊断要优于CT、B超、X线钡餐以及食管内镜超声等常规影像学检查,提高了食管癌分期的准确度,改变了某些患者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适合广泛推广.

    作者:刘兴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联合不同镇痛药物对胃癌术后镇痛时效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联合不同镇痛药物对胃癌术后镇痛时效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行常规胃癌根治术后,行静脉镇痛泵(PCIA)治疗.对照组的镇痛液由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3μg/h、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组成,研究组的镇痛液由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μg/h、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及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05μg/kg·h组成.比较两组术后4、8、16、24、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镇痛评分、术后48 h内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术后4、8、16、24、48 h的MAP、HR值明显低(慢)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8h的镇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6、24、48 h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行PCIA可明显延长镇痛时效,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改善睡眠质量,安全性和舒适度均较好.

    作者:党璐;毕翻利;高洁;常宝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将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进行软组织修复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串联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采用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观察2组患者各项手术指征的差异,并评价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明显较少,皮瓣制作和显微吻合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工作状况、口腔闭合功能、语言表达、咀嚼、吞咽等功能明显较好(P<0.05);2组患者饮食、咬合和张口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串联皮瓣来说,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口腔闭合、咀嚼、语言和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作者:韦彦锋;曹建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窄蒂侧颌颈皮瓣在面部皮肤癌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窄蒂侧颌颈皮瓣应用于面部皮肤癌术后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 设计耳前窄蒂的侧颌颈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癌术后组织缺损,皮瓣大10 cm×6 cm,小3.5 cm ×2.5 cm,蒂部宽1.5 cm~2.0cm,长2.0 cm~5.0 cm.结果 应用窄蒂侧颌颈皮瓣修复组织缺损10例,2例皮瓣远端出现淤血,延期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 窄蒂侧颌颈皮瓣切取简便,供区位置隐蔽,且能直接闭合,蒂部旋转范围大,外形满意,同时能及早进行皮肤癌的综合治疗,是面部皮肤癌术后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廖剑锋;涂丽婷;史俊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原TKI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原TKI联合培关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65例,随机分为单纯组33例和联合组32例,单纯组给予培美曲塞治疗,联合组在单纯组基础上联用原TKI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RR为37.50%,与单纯组的27.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DCR为81.25%,与单纯组的60.6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PFS为7.8个月,单纯组为5.9个月,联合组PFS显著长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中位OS为10.2个月,单纯组为8.9个月,2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白细胞减少发生与单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集中在Ⅰ~ Ⅱ级,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出现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采用原TKI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较单用培美曲塞治疗DCR和PFS收益更加明显,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叶永青;韩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经阴彩超宫颈癌RI值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彩超检查宫颈癌的血流阻力指数(R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59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患者和50例经过经阴彩色多普勒检查的宫颈肌瘤患者,比较二者的血流及RI值,根据RI分组:RI <0.5组、0.5≤RI≤0.8组与RI >0.8组,分析RI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RI值明显低于宫颈肌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I <0.5组、0.5≤RI≤0.8组、RI >0.8组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肌层/宫旁浸润方面比较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RI的AUC为0.564(95% CI:0.345 ~0.824),当Youden指数大值为0.723时,对应的RI值为0.61,将该值作为截断点,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3%、82.6%.结论 RI值变化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FIGO分期越高、肿瘤直径越大、分化越低、有淋巴结转移及肌层/宫旁浸润的患者RI值越低;检测RI值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邵晓英;张丽梅;曹丽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直肠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以及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将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自膨式腹膜钛镍合金记忆型金属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5例患者一次性支架成功置入,有3例在置入后3~5d内出现支架脱落或移位,再次置入,置入后1d引流液内无粪质,5~7d无脓液,支架留置13~27 d,平均留置(20.19±5.21)d.研究组患者置入直肠覆膜后出现明显的直肠异物感和肛门坠胀,支架取出后缓解.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吻合口均发生闭合,无发热和腹膜刺激征,支架回收后随访6个月内,无吻合口狭窄和复发情况.结论 直肠直肠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疗效明确、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苏丽萍;吕永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超声聚焦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聚焦(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大肠癌晚期肝转移瘤的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观察组:TACE手术联合HIFU治疗.比较经TACE+ HIFU与TACE治疗后4周患者的肝功能、疗效、生存率情况.结果 肝功能受损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方面,观察组6个月、1年、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在有效率及生存方面优于TACE组.

    作者:朱清芳;吴贤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顺铂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顺铂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确诊的8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顺铂化疗联合微创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并统计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局部控制情况及复发率 密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清扫淋巴结数为(8.16±0.63)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82±0.8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纽治疗的有效率为87.50%(35/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局部控制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的局部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不张、吻合口瘘、声带麻痹及急性呼吸窘迫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铂化疗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普及.

    作者:彭均伟;鲍传明;高云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术前综合肺锻炼对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综合肺锻炼对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106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干预,主要为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7d术前短期综合肺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外科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呼气峰值流速、6 min移动距离、运动疲劳指数、运动呼吸困难指数、血液气体分析、生活质量、PPCs发生率等数据.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呼气峰值流速分别为(268.52±124.95)/(L·min-1)、(342.72±123.91)/(L·min-1),6 min移动距离分别为(595.45±105.65)/m、(621.99±8.25)/m,能量消耗分别为(59.68±10.62)/Kcal、(61.14±10.63)/Kca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的运动疲劳指数、运动呼吸困难指数、血液气体分析、PH等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外科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9%、18.87%,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综合肺锻炼能够增强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外科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建平;韩俊垒;边红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食管胸段癌运用传统开胸手术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传统开胸手术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食管胸段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食管胸段癌患者共320例,根据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和对照组(传统开胸术).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术用时、胸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和住院时间.经随访1年,对比2组平均随访时间、复发及转移率、放疗率、化疗率和术后生存率、2年生存率;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2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估表(QLQ-C30)和卡氏体能状态评估表(KPS)总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较对照组短,胸腔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淋巴结清扫个数较对照组多,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17%)较对照组(21.50%)低;观察组QLQ-C30及KPS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随访时间、复发及转移率、放疗率、化疗率、术后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开胸术相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用于食管胸段癌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利于术后患者体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

    作者:梁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华蟾素胶囊联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华蟾素胶囊联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华蟾素胶囊联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分级统计,包括“痊愈”、“有效”、“无效”.对患者不良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2组患者治疗有效系数、安全系数.并且对2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后1个月内出院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有效”治疗34例(80.95%),较对照组[23例(54.76%)]多.观察组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14例(33.33%),较对照组12例(28.57%)多,但差异不明显.此外,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6.28±10.57)天,较观察组住院时间[(40.31 ±9.18)天]长,且接受治疗后1个月内出院率,观察组(61.90%)较对照组(28.57%)高.结论 华蟾素胶囊联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方案较常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方案有效,疗效显著,患者基本无出现严重后遗症以及并发症,适合临床治疗推广.

    作者:侯春立;陈连刚;张翠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18例乳腺癌早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乳腺癌标准根治术,观察组进行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记录与随访2组预后.结果 对照组术后1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2.0%,显著高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8.5%(P<0.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是5.0%,远处转移率是8.5%,生存率是91.5%,与对照组的6.8%、10.2%、89.8%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改善乳房的美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可作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王露;杨卫兵;孙小婕;周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结合微创技术在诊断及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电子胃镜发现的156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145例根据超声内镜下病灶情况选择内镜微创治疗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56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145例,其中间质瘤45例.超声内镜诊断黏膜下肿瘤的准确率为86.9%(126/145),胃良恶性间质瘤的准确率为88.9%(40/45),来源层次符合率为88.9%.结论 超声内镜在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对黏膜下肿瘤来源、部位、性质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微创内镜下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徐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Y-box结合蛋白-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Y-box结合蛋白-1(YB-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116例胃癌组织(实验组)以及2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YB-1和PC-NA的表达,并分析YB-1和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YB-1表达阳性81例(69.83%),PC-NA表达阳性72例(62.07%),另外对照组中YB-1表达阳性4例(20.00%),PCNA表达阳性3例(15.00%),2组间YB-1、PCNA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YB-1和PCNA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AJCC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深度有相关性(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YB-1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性(γ=0.478,P<0.05).结论 YB-1和PCNA均可作为胃癌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病理分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孙晓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根治性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手术切除的68例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A组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B组接受近端胃切除术.随访36个月,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生活质量(QLQ-C30量表评估)及生存期.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却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碱性反流性胃炎及倾倒综合征上差别明显(P<0.05).A组3年生存率(72.14%)高于B组(43.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整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功能量表评分相对升高,而症状量表评分和单项测量项目评分相对较低,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近端胃切除术相比,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提高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江爱宗;李荣年;姜艳辉;谢志超;王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癌性标志物的临床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CEA、NSE、CYFRA21-1与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了4~6个周期的EP方案化疗.治疗前一周以及在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对患者采血进行CEA、NSE、CYFRA21-1含量的检测.结果 治疗前:CEA升高组的DC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YFRA21-1升高组的DCR与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EA正常组的DCR和RR与升高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和正常组的疾病控制率及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2组间的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患者NSE、CEA异常与否与疾病控制率有相关性.治疗后患者CYFRA21-1和NSE异常与近期疗效有相关性,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受NSE异常的影响.

    作者:刘飞;贾鑑慧;孙丽萍;张燕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AC方案联合吉非替尼序贯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AC方案联合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AC方案序贯吉非替尼化疗,对照组患者采用AC方案与吉非替尼同步化疗.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1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观察组ORR(CR 0例+PR11例)为34.38%,DCR(CR0+PR11 +SD 13)为75.00%,对照组ORR(CR 0+PR 4)为12.50%,DCR(CR 0 +PR4 +SD 10)为43.75%,观察组ORR和D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FS为9.1个月(95% CI为7.85~10.35),对照组的PFS为6.4个月(95% CI为4.60 ~ 8.20),观察组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反应,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方案序贯吉非替尼对于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文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CDC20、TOP2A、NEK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CDC20、TOP2A、NEK2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实施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70例,均术中做病理取材标本,A组(癌组织)、B组(癌旁组织)、C组(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C20、TOP2A、NEK2表达情况.结果 A组CDC20、TOP2A、NEK2表达水平高,与B、C组差异明显(P<0.05);B组CDC20、TOP2A、NEK2表达水平高于C组,差异明显(P<0.05).食管鳞癌患者性别、年龄、瘤体大小、位置等因素与CDC20、TOP2A、NEK2表达无相关性(P>0.05);TNM分期、淋巴转移及浸润因素与CDC20、TOP2A、NEK2呈正相关性(P<0.05);肿瘤分化与CDC20、TOP2A、NEK2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静脉浸润及CDC20、TOP2A、NEK2阳性表达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存活的危险因素.结论 CDC20、TOP2A、NEK2高表达与食管鳞癌转移、复发、预后均有密切相关,三项指标联检可准确评估食管癌病理状态,为患者预后判定提供参考.

    作者:牛东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86例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可能影响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收集8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ER和(或)PR状况、HER-2状况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与骨转移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骨转移多发于Luminal型乳腺癌,高发部位以椎体、骨盆、胸部为主.骨转移的发生与乳腺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ER或PR状况、HER-2表达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 乳腺癌肿瘤>5 cm、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ER或PR阳性、HER-2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于这些患者,应加强术后定期随访,进行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减少骨转移的发生.

    作者:袁钦华;俞士尤;苏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