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萍;吕永祥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和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把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恢复质量、预后情况以及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苏醒室停留时间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苏醒期T1时期躁动PAED评分和疼痛CRI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T2、T3和T4时期,观察组患者躁动PAED评分和疼痛CRIE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FS(19.51±1.32)较对照组(15.51±1.32)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OS(32.51±1.32)较对照组(26.51±1.32)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QOL)(84.51±1.34)较对照组(63.51±1.62)高(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可改善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探讨.
作者:石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Y-box结合蛋白-1(YB-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116例胃癌组织(实验组)以及2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YB-1和PC-NA的表达,并分析YB-1和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YB-1表达阳性81例(69.83%),PC-NA表达阳性72例(62.07%),另外对照组中YB-1表达阳性4例(20.00%),PCNA表达阳性3例(15.00%),2组间YB-1、PCNA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YB-1和PCNA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AJCC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深度有相关性(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YB-1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性(γ=0.478,P<0.05).结论 YB-1和PCNA均可作为胃癌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病理分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孙晓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8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于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对照组给予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镇痛效果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6h、术后48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吗啡补充应用剂量、患者自控按压药物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拔除胸管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提高麻醉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苗良生;钟永慧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完整收集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开胸手术治疗,实验组(26例)给予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结果 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胸腔引流量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或者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PS评分治疗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例出现气胸,1例出现胸腔积液,未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者:吕建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左心房粘液瘤的病理学特征、临床特征,分析其组织来源,以及鉴别方法与诊断标准.方法 选取确诊为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患者41例,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1例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患者中共有男性11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6.20±10.43)岁,38例位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区、1例位于左心房顶部,2例位于左心房后壁,均为单发肿瘤;患者均表现出心悸、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镜下可见大量星芒状、圆卵状、梭状肿瘤细胞灶装分布或散在分布在黏液养基质中,细胞核染色较深.结论 左心房黏液瘤多发于女性,易脱落引起血栓导致猝死,及时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作者:李继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AC方案联合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AC方案序贯吉非替尼化疗,对照组患者采用AC方案与吉非替尼同步化疗.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1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观察组ORR(CR 0例+PR11例)为34.38%,DCR(CR0+PR11 +SD 13)为75.00%,对照组ORR(CR 0+PR 4)为12.50%,DCR(CR 0 +PR4 +SD 10)为43.75%,观察组ORR和D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FS为9.1个月(95% CI为7.85~10.35),对照组的PFS为6.4个月(95% CI为4.60 ~ 8.20),观察组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反应,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方案序贯吉非替尼对于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文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原TKI联合培关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65例,随机分为单纯组33例和联合组32例,单纯组给予培美曲塞治疗,联合组在单纯组基础上联用原TKI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RR为37.50%,与单纯组的27.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DCR为81.25%,与单纯组的60.6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PFS为7.8个月,单纯组为5.9个月,联合组PFS显著长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中位OS为10.2个月,单纯组为8.9个月,2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白细胞减少发生与单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集中在Ⅰ~ Ⅱ级,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出现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采用原TKI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较单用培美曲塞治疗DCR和PFS收益更加明显,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叶永青;韩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结合微创技术在诊断及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电子胃镜发现的156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145例根据超声内镜下病灶情况选择内镜微创治疗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56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145例,其中间质瘤45例.超声内镜诊断黏膜下肿瘤的准确率为86.9%(126/145),胃良恶性间质瘤的准确率为88.9%(40/45),来源层次符合率为88.9%.结论 超声内镜在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对黏膜下肿瘤来源、部位、性质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微创内镜下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徐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EA、NSE、CYFRA21-1与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了4~6个周期的EP方案化疗.治疗前一周以及在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对患者采血进行CEA、NSE、CYFRA21-1含量的检测.结果 治疗前:CEA升高组的DC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YFRA21-1升高组的DCR与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EA正常组的DCR和RR与升高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和正常组的疾病控制率及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2组间的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患者NSE、CEA异常与否与疾病控制率有相关性.治疗后患者CYFRA21-1和NSE异常与近期疗效有相关性,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受NSE异常的影响.
作者:刘飞;贾鑑慧;孙丽萍;张燕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Her-2表达改变情况.方法 对87例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比较患者化疗前后ER、PR、Her-2表达改变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新辅助化疗对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疗效差异显著,其中Luminal型缓解率(61.9%)较低,Her-2过表达型缓解率为82.1%,三阴性型乳腺癌缓解率为92.6%.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ER、PR、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疗效差异明显,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ER、PR、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学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炎症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宫颈癌患者20例为宫颈癌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20例为宫颈癌前病变组以及宫颈炎症患者20例为宫颈炎组,3组患者均于非月经期采样,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 60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经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型检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26例,占43.33%;人乳头瘤病毒阴性者34例,占56.67%.26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中,宫颈癌16例、宫颈癌前病变8例(其中GIN Ⅰ 2例、CINⅡ3例、CINⅢ3例)、宫颈炎2例,3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X2=63.728,P<0.05).在26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中发生16亚型感染所占的比例高,占50.00%,其次为人乳头瘤病毒31(占23.08%)以及人乳头瘤病毒52(占11.54%).结论 人乳头瘤病毒是引发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对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炎症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患者的早日确诊和早日治疗以及对宫颈病变患者治疗中的随访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阎冰冰;金芬;王忠民;车耀润;姜继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分期卵巢癌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58例卵巢癌患者、30例卵巢良性患者、35例健康女性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CD4+ CD25+ Treg/全体T细胞、CD4 +/CD8+T细胞比值.结果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卵巢良性患者和健康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性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比值与健康女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卵巢癌患者CD4+ CD25+ Treg/全体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Ⅲ期和Ⅰ~ 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Ⅰ~Ⅱ期之间无差异.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和卵巢癌的进展以及分期有关.
作者:戴然;桑秀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窄蒂侧颌颈皮瓣应用于面部皮肤癌术后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 设计耳前窄蒂的侧颌颈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癌术后组织缺损,皮瓣大10 cm×6 cm,小3.5 cm ×2.5 cm,蒂部宽1.5 cm~2.0cm,长2.0 cm~5.0 cm.结果 应用窄蒂侧颌颈皮瓣修复组织缺损10例,2例皮瓣远端出现淤血,延期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 窄蒂侧颌颈皮瓣切取简便,供区位置隐蔽,且能直接闭合,蒂部旋转范围大,外形满意,同时能及早进行皮肤癌的综合治疗,是面部皮肤癌术后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廖剑锋;涂丽婷;史俊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意义,为临床上对三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三阴乳腺癌患者共11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收治的非三阴乳腺癌患者共11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患者P-gp、ERβ、Ki-67等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病理类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月经状态相对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Ki-67阳性表达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阳性表达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β阳性表达与患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大小存在显著相关性;P-gp、Ki-67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Rβ、P-gp、Ki-67等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可作为预测三阴乳腺癌预后情况的参考指标,对于该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党秋红;曹静;张欢欢;曾宪旭;靳耀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血清CRP、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直肠癌且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6例,根据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传统开腹组37例和腹腔镜组39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7天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中CRP、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及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天、7天时,腹腔镜组患者血清CRP水平[(23.45±6.19)mg/L、(13.54±2.98 mg/L)]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的患者[(41.97±7.12) mg/L、(19.16±3.94) mg/L](P<0.05),腹腔镜组患者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水平[(332.17±14.62) pg/ml、(157.10±13.55) pg/ml;(341.35±11.05) pg/ml、(151.12±18.26) pg/ml]则明显高于传统开腹组的患者[(213.53±16.37)pg/ml、(105.94±12.89) pg/ml;(206.07±10.42) pg/ml、(104.05±10.22pg/ml](P<0.05);而腹腔镜组患者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传统开腹组的(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进行直肠癌根治术可减小对患者胃肠激素分泌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中出血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光辉;张进峰;周宏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4例,化疗第1~7d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对照组54例,单采用化疗.两组均采用CHOP/R-CHOP方案化疗.观察患者神经毒性情况.结果 试验组54例,发生神经毒性1级10例,2级5例,3级3例,4级0例,总发生率约为33.33%.对照组54例,发生神经毒性1级13例,2级10例,3级7例,4级1例,总发生率约为57.41%.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毒性神经,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彭志强;双跃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确诊为肝癌且接受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肝段切除60例,半肝切除50例,扩大半肝切除12例,调查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资料、病理资料、随访资料等,记录并发感染情况与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在122例患者中,术后并发感染18例,感染率为14.8%.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肝功能分级等指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为影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别为(36.44±12.38)d和(78294.22±11443.29)元,都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的(23.49±8.19)d和(48932.95±7891.42)元(P<0.05).结论 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比较常见,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住院花费增加,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宋晨鑫;丛明华;邹宝华;于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肺癌靶区勾画体积及危及器官所受照射剂量产生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收治的肺癌患者69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使用真空垫+辅助人工腹带固和热塑体膜固定,对比观察患者使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进行CT定位,图像重建后由一名专业的医生进行靶区勾画,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并比较在不同体位下患者靶区勾画体积和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结果 结果显示使用真空垫+人工腹带进行固定后患者勾画的GTV、CTV和PTV体积均明显小于热塑体膜固定,脊髓大照射剂量、肺部V5和V20等剂量也均明显低于热塑体膜固定(P<0.05).结论 使用真空垫+人工腹带对肺癌靶区勾画体积效果要明显优于热塑体膜固定,同时可减少对患者危及器官所受的大照射剂量,效果显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作者:白冬梅;李敏;贺蕾;杨卫卫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放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QOL评分的影响.方法 择取92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数字法将病患随机划分为研究组(46)和对照组(46).研究组给予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给予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序贯放化疗.对比观察2组病患治疗后疗效、不良反应及QOL评分和免疫功能等.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7.39% (8/46)、总有效率为76.09% (35/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5% (2/46)、41.30% (19/46);2组病患在治疗后均有不良发应发生,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QOL为(85.33 ±2.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8 ±2.23).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4+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同步放化疗对Ⅲ期NSCLC的治疗效果肯定,与序贯放化疗相比,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更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朱勇;鲁正学;朱媛;李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将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进行软组织修复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串联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采用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观察2组患者各项手术指征的差异,并评价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明显较少,皮瓣制作和显微吻合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工作状况、口腔闭合功能、语言表达、咀嚼、吞咽等功能明显较好(P<0.05);2组患者饮食、咬合和张口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串联皮瓣来说,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口腔闭合、咀嚼、语言和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作者:韦彦锋;曹建广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