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奎
目的 探讨保护性双肺复张通气对肺癌患者血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单肺通气,观察组给予保护性双肺复张通气,2组都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记录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复张前、复张后1h的HR与MAP值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19.63±5.99) ng/L和(30.58±6.00) ng/L,都明显低于复张前的(76.84±7.11) ng/L和(77.00±8.12)ng/L(P<0.05),且复张后1d观察组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张后7d的肺部感染、皮下气肿、气胸、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4% (P <0.05).结论 保护性双肺复张通气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能减轻血清炎性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联合不同镇痛药物对胃癌术后镇痛时效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行常规胃癌根治术后,行静脉镇痛泵(PCIA)治疗.对照组的镇痛液由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3μg/h、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组成,研究组的镇痛液由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μg/h、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及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05μg/kg·h组成.比较两组术后4、8、16、24、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镇痛评分、术后48 h内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术后4、8、16、24、48 h的MAP、HR值明显低(慢)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8h的镇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6、24、48 h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行PCIA可明显延长镇痛时效,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改善睡眠质量,安全性和舒适度均较好.
作者:党璐;毕翻利;高洁;常宝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直肠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以及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将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自膨式腹膜钛镍合金记忆型金属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5例患者一次性支架成功置入,有3例在置入后3~5d内出现支架脱落或移位,再次置入,置入后1d引流液内无粪质,5~7d无脓液,支架留置13~27 d,平均留置(20.19±5.21)d.研究组患者置入直肠覆膜后出现明显的直肠异物感和肛门坠胀,支架取出后缓解.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吻合口均发生闭合,无发热和腹膜刺激征,支架回收后随访6个月内,无吻合口狭窄和复发情况.结论 直肠直肠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疗效明确、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苏丽萍;吕永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导致乳腺癌术后巩固化疗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分析乳腺癌术后巩固化疗232例患者的感染情况,并收集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232例乳腺癌术后巩固化疗患者中感染率为16.38%,以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分别为42.11%和31.58%;其中革兰阴性菌株感染常见,占55.7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较大,为26.92%;主要集中在化疗的第3个和第4个疗程,分别为34.21%和36.84%;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乳腺癌术后巩固化疗感染与年龄、TNM分期、伴随疾病种类和骨髓抑制情况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知,年龄> 55岁、TNMⅢ期、伴随疾病种类>2及Ⅲ级骨髓抑制是乳腺癌术后巩固化疗感染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巩固化疗感染率较高,其感染与年龄>55岁、TNMⅢ期、伴随疾病种类>2及Ⅲ级骨髓抑制相关性大,临床医护人员须加强对这类人群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剑;牛高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手术切除的68例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A组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B组接受近端胃切除术.随访36个月,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生活质量(QLQ-C30量表评估)及生存期.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却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碱性反流性胃炎及倾倒综合征上差别明显(P<0.05).A组3年生存率(72.14%)高于B组(43.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整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功能量表评分相对升高,而症状量表评分和单项测量项目评分相对较低,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近端胃切除术相比,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提高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江爱宗;李荣年;姜艳辉;谢志超;王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分期卵巢癌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58例卵巢癌患者、30例卵巢良性患者、35例健康女性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CD4+ CD25+ Treg/全体T细胞、CD4 +/CD8+T细胞比值.结果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卵巢良性患者和健康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性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比值与健康女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卵巢癌患者CD4+ CD25+ Treg/全体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Ⅲ期和Ⅰ~ 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Ⅰ~Ⅱ期之间无差异.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和卵巢癌的进展以及分期有关.
作者:戴然;桑秀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EA、NSE、CYFRA21-1与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了4~6个周期的EP方案化疗.治疗前一周以及在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对患者采血进行CEA、NSE、CYFRA21-1含量的检测.结果 治疗前:CEA升高组的DC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的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YFRA21-1升高组的DCR与RR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EA正常组的DCR和RR与升高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升高组和正常组的疾病控制率及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2组间的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患者NSE、CEA异常与否与疾病控制率有相关性.治疗后患者CYFRA21-1和NSE异常与近期疗效有相关性,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受NSE异常的影响.
作者:刘飞;贾鑑慧;孙丽萍;张燕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DC20、TOP2A、NEK2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实施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70例,均术中做病理取材标本,A组(癌组织)、B组(癌旁组织)、C组(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C20、TOP2A、NEK2表达情况.结果 A组CDC20、TOP2A、NEK2表达水平高,与B、C组差异明显(P<0.05);B组CDC20、TOP2A、NEK2表达水平高于C组,差异明显(P<0.05).食管鳞癌患者性别、年龄、瘤体大小、位置等因素与CDC20、TOP2A、NEK2表达无相关性(P>0.05);TNM分期、淋巴转移及浸润因素与CDC20、TOP2A、NEK2呈正相关性(P<0.05);肿瘤分化与CDC20、TOP2A、NEK2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静脉浸润及CDC20、TOP2A、NEK2阳性表达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存活的危险因素.结论 CDC20、TOP2A、NEK2高表达与食管鳞癌转移、复发、预后均有密切相关,三项指标联检可准确评估食管癌病理状态,为患者预后判定提供参考.
作者:牛东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18例乳腺癌早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乳腺癌标准根治术,观察组进行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记录与随访2组预后.结果 对照组术后1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2.0%,显著高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8.5%(P<0.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是5.0%,远处转移率是8.5%,生存率是91.5%,与对照组的6.8%、10.2%、89.8%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改善乳房的美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可作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王露;杨卫兵;孙小婕;周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前短程放疗与长程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经术前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且术后随访3年以上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的LARC患者55例,根据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方式,分为短程放疗组(n=20)和长程放化疗组(n=35).短程放疗纽术前采用短程快速大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25.0Gy,剂量分割5.0 Gv ×5次;长程放化疗组术前采用常规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45.0 ~50.4 Gy,剂量分割1.8 ~2.0 Gy×23 ~ 28次,同步化疗采用5-Fu或希罗达为基础的方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评定量表(QLQ-C30)评估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状态.结果 短程放疗组和长程放化疗组在QLQ-C30量表总体健康评分(74.8 ±15.2 vs76.5±17.6),躯体(82.6±16.7 vs 83.9±14.0)、角色(75.3±16.5 vs 77.8±15.9)、情绪(78.6±18.5 vs80.2±19.1)、认知(80.6±17.5 vs 83.4±16.9)和社会功能(76.8±16.4 vs78.1±16.6)5个领域评分,疲劳(23.5 ±7.4 vs 25.6 ±8.0)、恶心呕吐(2.8±1.8 vs4.2±2.9)、疼痛(12.8±10.2vs 11.7±9.5)、气促(15.6±11.3vs16.3±10.9)、失眠(20.5±12.6 vs 21.7 ±12.5)、食欲减退(6.8±4.9 vs 8.5±5.8)、便秘(10.5±5.9 vs 8.2±4.3)、腹泻(13.2±6.1 vs 10.7±7.2)和经济困难(10.6±6.9 vs13.8±7.5)9个症状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前短程放疗和长程放化疗对LARC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并无明显差别.
作者:栗国;刘建仁;傅志超;冯静;曾国沐;程惠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帝视(Disposcope)内窥镜与易安(E.An)视频喉镜全麻插管对胃肠道肿瘤术后咽喉疼痛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160例拟行全麻插管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D组与E组,各80例.比较2组在插管前和插管后5 min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和应激激素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Cor)、肾素(Rn)]水平变化,以及术后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2组插管后5 min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P<0.05),D组CRP明显高于E组(P<0.05),E组IL-6明显高于D组(P<0.05).2组插管后5 min的血清ATⅡ、Cor、Rn水平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咽喉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帝视内窥镜与易安视频喉镜均可减轻插管的难度,舒适性好,且不会造成过大的炎症应激损伤,是全身麻醉插管的重要辅助工具.
作者:朱海蓉;朱晓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开展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接受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常规组接受单纯全麻,统计并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HR、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拔管时,实验组HR分别为(94.66±20.47)次/min和(93.54±19.68)次/min,MAP分别为(128.76±21.43)mmHg和(100.44±21.96) mmHg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天两组Cor、Ne、TA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术后7天,实验组Cor分别为(252.85±19.48) μg/L、(238.84±19.36) μg/L,Ne分别为(273.76±21.43) μg/L、(258.44±19.96) μg/L,TAC分别为(8.86±0.97) kIU/L、(7.24±0.68) kIU/L,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应激反应,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张元会;朱志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切除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和相关手术指征分为研究组102例,对照组84例,研究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完全切除率为91.18% (93/102),对照组为9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16/102),与对照组16.67%(14/84)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2.94% (3/102),与对照组2.38% (2/84)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和粘膜剥离术均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作者:薛麟;华鹏;高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Y-box结合蛋白-1(YB-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116例胃癌组织(实验组)以及2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YB-1和PC-NA的表达,并分析YB-1和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YB-1表达阳性81例(69.83%),PC-NA表达阳性72例(62.07%),另外对照组中YB-1表达阳性4例(20.00%),PCNA表达阳性3例(15.00%),2组间YB-1、PCNA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YB-1和PCNA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AJCC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深度有相关性(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YB-1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性(γ=0.478,P<0.05).结论 YB-1和PCNA均可作为胃癌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病理分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孙晓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华蟾素胶囊联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华蟾素胶囊联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分级统计,包括“痊愈”、“有效”、“无效”.对患者不良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2组患者治疗有效系数、安全系数.并且对2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后1个月内出院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有效”治疗34例(80.95%),较对照组[23例(54.76%)]多.观察组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14例(33.33%),较对照组12例(28.57%)多,但差异不明显.此外,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6.28±10.57)天,较观察组住院时间[(40.31 ±9.18)天]长,且接受治疗后1个月内出院率,观察组(61.90%)较对照组(28.57%)高.结论 华蟾素胶囊联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方案较常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方案有效,疗效显著,患者基本无出现严重后遗症以及并发症,适合临床治疗推广.
作者:侯春立;陈连刚;张翠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调强放射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对确诊食管癌初治患者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随访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食管癌初治患者80例.在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前患者未进行相关抗肿瘤治疗,无其他部位的第二原发肿瘤.患者在进行18F-FDG PET/CT前,首先接受如CT、B超、X线钡餐以及食管内镜超声等常规影像学检查,放疗前接受18 F-FDG PET/CT显像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分期的改变和治疗方案的调整.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使14例患者的分期发生改变,在N、M分期的改变上优于T分期,6例患者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确诊食管癌初治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诊断要优于CT、B超、X线钡餐以及食管内镜超声等常规影像学检查,提高了食管癌分期的准确度,改变了某些患者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适合广泛推广.
作者:刘兴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随机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干预组54例,给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94.4%,与对照组的70.4%呈现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治疗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腹痛,1例出现术后大出血,并发症率为3.7%;对照组并发症率为25.9%(14/5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给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够降低并发症率,具有较高安全性与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一栩;刘玉珠;陈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前综合肺锻炼对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106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干预,主要为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7d术前短期综合肺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外科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呼气峰值流速、6 min移动距离、运动疲劳指数、运动呼吸困难指数、血液气体分析、生活质量、PPCs发生率等数据.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呼气峰值流速分别为(268.52±124.95)/(L·min-1)、(342.72±123.91)/(L·min-1),6 min移动距离分别为(595.45±105.65)/m、(621.99±8.25)/m,能量消耗分别为(59.68±10.62)/Kcal、(61.14±10.63)/Kca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的运动疲劳指数、运动呼吸困难指数、血液气体分析、PH等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外科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9%、18.87%,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综合肺锻炼能够增强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外科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建平;韩俊垒;边红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结合微创技术在诊断及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电子胃镜发现的156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145例根据超声内镜下病灶情况选择内镜微创治疗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56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145例,其中间质瘤45例.超声内镜诊断黏膜下肿瘤的准确率为86.9%(126/145),胃良恶性间质瘤的准确率为88.9%(40/45),来源层次符合率为88.9%.结论 超声内镜在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对黏膜下肿瘤来源、部位、性质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微创内镜下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徐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原TKI联合培关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65例,随机分为单纯组33例和联合组32例,单纯组给予培美曲塞治疗,联合组在单纯组基础上联用原TKI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RR为37.50%,与单纯组的27.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DCR为81.25%,与单纯组的60.6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PFS为7.8个月,单纯组为5.9个月,联合组PFS显著长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中位OS为10.2个月,单纯组为8.9个月,2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白细胞减少发生与单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集中在Ⅰ~ Ⅱ级,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出现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采用原TKI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较单用培美曲塞治疗DCR和PFS收益更加明显,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叶永青;韩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