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宋晨鑫;丛明华;邹宝华;于雷

关键词: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感染, 糖尿病
摘要:目的 探讨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确诊为肝癌且接受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肝段切除60例,半肝切除50例,扩大半肝切除12例,调查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资料、病理资料、随访资料等,记录并发感染情况与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在122例患者中,术后并发感染18例,感染率为14.8%.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肝功能分级等指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为影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别为(36.44±12.38)d和(78294.22±11443.29)元,都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的(23.49±8.19)d和(48932.95±7891.42)元(P<0.05).结论 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比较常见,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住院花费增加,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帝视内窥镜与易安视频喉镜全麻插管对胃肠道肿瘤术后疼痛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比较帝视(Disposcope)内窥镜与易安(E.An)视频喉镜全麻插管对胃肠道肿瘤术后咽喉疼痛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160例拟行全麻插管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D组与E组,各80例.比较2组在插管前和插管后5 min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和应激激素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Cor)、肾素(Rn)]水平变化,以及术后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2组插管后5 min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P<0.05),D组CRP明显高于E组(P<0.05),E组IL-6明显高于D组(P<0.05).2组插管后5 min的血清ATⅡ、Cor、Rn水平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咽喉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帝视内窥镜与易安视频喉镜均可减轻插管的难度,舒适性好,且不会造成过大的炎症应激损伤,是全身麻醉插管的重要辅助工具.

    作者:朱海蓉;朱晓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鼻咽癌局部微环境中肿瘤浸润炎症细胞亚群分布及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鼻咽癌局部微环境中肿瘤浸润炎症细胞亚群分布及密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 选取NPC患者石蜡标本共18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炎症细胞亚群的分布和浸润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NP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CD3 +T细胞是NPC微环境主要浸润的炎症细胞,而CD20+B淋巴细胞、FOXP3+ Treg和中性粒细胞以及CD8+ CTL细胞仅次于CD3+T细胞,其他如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和CD56+ NK细胞则少.CD3、CD8、FOXP3和CD20 4种淋巴细胞亚群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NE和CD3、CD8、FOXP3、tryptase细胞亚群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CD56和CD3、CD8、CD20细胞亚群间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CD3和CD83、CD8、CD20之间关系密切(γ>0.5).NPC肿瘤分型与CD3、CD20、NE、CD83细胞存在相关(P<0.05);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与FOXP3、NE和tryptase存在正相关(P<0.05);NFC局部肿瘤侵犯分级与CD56负相关(P<0.05).结论 鼻咽癌微环境中肿瘤浸润炎症细胞亚群之间普遍存在着正相关,鼻咽癌微环境浸润炎症细胞亚群在鼻咽癌的病情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汪文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AC方案联合吉非替尼序贯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AC方案联合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AC方案序贯吉非替尼化疗,对照组患者采用AC方案与吉非替尼同步化疗.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1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观察组ORR(CR 0例+PR11例)为34.38%,DCR(CR0+PR11 +SD 13)为75.00%,对照组ORR(CR 0+PR 4)为12.50%,DCR(CR 0 +PR4 +SD 10)为43.75%,观察组ORR和D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FS为9.1个月(95% CI为7.85~10.35),对照组的PFS为6.4个月(95% CI为4.60 ~ 8.20),观察组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反应,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方案序贯吉非替尼对于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文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和疾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和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把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恢复质量、预后情况以及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苏醒室停留时间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苏醒期T1时期躁动PAED评分和疼痛CRI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T2、T3和T4时期,观察组患者躁动PAED评分和疼痛CRIE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FS(19.51±1.32)较对照组(15.51±1.32)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OS(32.51±1.32)较对照组(26.51±1.32)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QOL)(84.51±1.34)较对照组(63.51±1.62)高(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可改善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探讨.

    作者:石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将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进行软组织修复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串联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采用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观察2组患者各项手术指征的差异,并评价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明显较少,皮瓣制作和显微吻合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工作状况、口腔闭合功能、语言表达、咀嚼、吞咽等功能明显较好(P<0.05);2组患者饮食、咬合和张口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串联皮瓣来说,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口腔闭合、咀嚼、语言和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作者:韦彦锋;曹建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分期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分期卵巢癌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58例卵巢癌患者、30例卵巢良性患者、35例健康女性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CD4+ CD25+ Treg/全体T细胞、CD4 +/CD8+T细胞比值.结果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卵巢良性患者和健康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性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CD4+T细胞比值与健康女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卵巢癌患者CD4+ CD25+ Treg/全体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Ⅲ期和Ⅰ~ 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Ⅰ~Ⅱ期之间无差异.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和卵巢癌的进展以及分期有关.

    作者:戴然;桑秀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神经毒性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4例,化疗第1~7d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对照组54例,单采用化疗.两组均采用CHOP/R-CHOP方案化疗.观察患者神经毒性情况.结果 试验组54例,发生神经毒性1级10例,2级5例,3级3例,4级0例,总发生率约为33.33%.对照组54例,发生神经毒性1级13例,2级10例,3级7例,4级1例,总发生率约为57.41%.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毒性神经,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彭志强;双跃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术前短程放疗与长程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短程放疗与长程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经术前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且术后随访3年以上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的LARC患者55例,根据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方式,分为短程放疗组(n=20)和长程放化疗组(n=35).短程放疗纽术前采用短程快速大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25.0Gy,剂量分割5.0 Gv ×5次;长程放化疗组术前采用常规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45.0 ~50.4 Gy,剂量分割1.8 ~2.0 Gy×23 ~ 28次,同步化疗采用5-Fu或希罗达为基础的方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评定量表(QLQ-C30)评估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状态.结果 短程放疗组和长程放化疗组在QLQ-C30量表总体健康评分(74.8 ±15.2 vs76.5±17.6),躯体(82.6±16.7 vs 83.9±14.0)、角色(75.3±16.5 vs 77.8±15.9)、情绪(78.6±18.5 vs80.2±19.1)、认知(80.6±17.5 vs 83.4±16.9)和社会功能(76.8±16.4 vs78.1±16.6)5个领域评分,疲劳(23.5 ±7.4 vs 25.6 ±8.0)、恶心呕吐(2.8±1.8 vs4.2±2.9)、疼痛(12.8±10.2vs 11.7±9.5)、气促(15.6±11.3vs16.3±10.9)、失眠(20.5±12.6 vs 21.7 ±12.5)、食欲减退(6.8±4.9 vs 8.5±5.8)、便秘(10.5±5.9 vs 8.2±4.3)、腹泻(13.2±6.1 vs 10.7±7.2)和经济困难(10.6±6.9 vs13.8±7.5)9个症状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前短程放疗和长程放化疗对LARC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并无明显差别.

    作者:栗国;刘建仁;傅志超;冯静;曾国沐;程惠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根治性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手术切除的68例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A组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B组接受近端胃切除术.随访36个月,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生活质量(QLQ-C30量表评估)及生存期.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却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碱性反流性胃炎及倾倒综合征上差别明显(P<0.05).A组3年生存率(72.14%)高于B组(43.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整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功能量表评分相对升高,而症状量表评分和单项测量项目评分相对较低,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近端胃切除术相比,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提高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江爱宗;李荣年;姜艳辉;谢志超;王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胃癌根治术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开展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接受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常规组接受单纯全麻,统计并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HR、M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拔管时,实验组HR分别为(94.66±20.47)次/min和(93.54±19.68)次/min,MAP分别为(128.76±21.43)mmHg和(100.44±21.96) mmHg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天两组Cor、Ne、TA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术后7天,实验组Cor分别为(252.85±19.48) μg/L、(238.84±19.36) μg/L,Ne分别为(273.76±21.43) μg/L、(258.44±19.96) μg/L,TAC分别为(8.86±0.97) kIU/L、(7.24±0.68) kIU/L,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应激反应,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张元会;朱志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86例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可能影响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收集8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ER和(或)PR状况、HER-2状况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与骨转移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骨转移多发于Luminal型乳腺癌,高发部位以椎体、骨盆、胸部为主.骨转移的发生与乳腺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ER或PR状况、HER-2表达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 乳腺癌肿瘤>5 cm、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ER或PR阳性、HER-2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于这些患者,应加强术后定期随访,进行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减少骨转移的发生.

    作者:袁钦华;俞士尤;苏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顺铂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顺铂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确诊的8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顺铂化疗联合微创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并统计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局部控制情况及复发率 密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清扫淋巴结数为(8.16±0.63)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82±0.8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纽治疗的有效率为87.50%(35/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局部控制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的局部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不张、吻合口瘘、声带麻痹及急性呼吸窘迫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铂化疗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普及.

    作者:彭均伟;鲍传明;高云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经阴彩超宫颈癌RI值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彩超检查宫颈癌的血流阻力指数(R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59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患者和50例经过经阴彩色多普勒检查的宫颈肌瘤患者,比较二者的血流及RI值,根据RI分组:RI <0.5组、0.5≤RI≤0.8组与RI >0.8组,分析RI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RI值明显低于宫颈肌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I <0.5组、0.5≤RI≤0.8组、RI >0.8组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肌层/宫旁浸润方面比较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RI的AUC为0.564(95% CI:0.345 ~0.824),当Youden指数大值为0.723时,对应的RI值为0.61,将该值作为截断点,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3%、82.6%.结论 RI值变化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FIGO分期越高、肿瘤直径越大、分化越低、有淋巴结转移及肌层/宫旁浸润的患者RI值越低;检测RI值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邵晓英;张丽梅;曹丽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ER、PR、Her-2的表达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Her-2表达改变情况.方法 对87例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比较患者化疗前后ER、PR、Her-2表达改变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新辅助化疗对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疗效差异显著,其中Luminal型缓解率(61.9%)较低,Her-2过表达型缓解率为82.1%,三阴性型乳腺癌缓解率为92.6%.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ER、PR、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疗效差异明显,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ER、PR、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学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超声聚焦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聚焦(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大肠癌晚期肝转移瘤的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观察组:TACE手术联合HIFU治疗.比较经TACE+ HIFU与TACE治疗后4周患者的肝功能、疗效、生存率情况.结果 肝功能受损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方面,观察组6个月、1年、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在有效率及生存方面优于TACE组.

    作者:朱清芳;吴贤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乳腺癌根治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超声随访淋巴结病变情况.结果 ①41例(37.3%)在术后常规复查时发现肿大淋巴结,均经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淋巴结总数共47枚.②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诊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符合率为80.9%,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的符合率为93.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超声均值、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小于动脉血管(P<0.05),与周边正常组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熟练掌握乳腺癌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曾辉;余佳;吴建军;赵超占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术前综合肺锻炼对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综合肺锻炼对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106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干预,主要为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7d术前短期综合肺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外科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呼气峰值流速、6 min移动距离、运动疲劳指数、运动呼吸困难指数、血液气体分析、生活质量、PPCs发生率等数据.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呼气峰值流速分别为(268.52±124.95)/(L·min-1)、(342.72±123.91)/(L·min-1),6 min移动距离分别为(595.45±105.65)/m、(621.99±8.25)/m,能量消耗分别为(59.68±10.62)/Kcal、(61.14±10.63)/Kca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的运动疲劳指数、运动呼吸困难指数、血液气体分析、PH等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外科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9%、18.87%,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综合肺锻炼能够增强原发性肺癌并发COPD患者外科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建平;韩俊垒;边红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切除术对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切除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和相关手术指征分为研究组102例,对照组84例,研究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完全切除率为91.18% (93/102),对照组为9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16/102),与对照组16.67%(14/84)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2.94% (3/102),与对照组2.38% (2/84)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和粘膜剥离术均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作者:薛麟;华鹏;高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黄芩苷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SD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照射组(模型组),地塞米松激素组,黄芩苷大、中、小剂量(50、100、200 mg·kg-1·d-1)组,每组24只.采用6MV-X线单次20 Gy右全肺照射,建立大鼠肺损伤实验模型.照射后第2、4、8、12周取大鼠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大剂量黄芩苷照射组可显著降低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并有抑制TNF-α,IL-1β,TGF-β1表达的作用(P<0.05).结论 黄芩苷可以降低放疗后大鼠TNF-α、TGF-β1和IL-1的水平,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何志坚;胜海峰;刘海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确诊为肝癌且接受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肝段切除60例,半肝切除50例,扩大半肝切除12例,调查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资料、病理资料、随访资料等,记录并发感染情况与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在122例患者中,术后并发感染18例,感染率为14.8%.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肝功能分级等指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为影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别为(36.44±12.38)d和(78294.22±11443.29)元,都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的(23.49±8.19)d和(48932.95±7891.42)元(P<0.05).结论 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比较常见,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住院花费增加,ALB、糖尿病、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输血量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宋晨鑫;丛明华;邹宝华;于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