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龙;唐胜军
目的:探析CK、Tubulin-β及PCNA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裸鼠体内移植瘤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裸鼠分成放射组与未放射组两组,分别用10只裸鼠接种每组S1、F1细胞。分析鼻咽癌细胞F1、S1放疗前、后的细胞形态、体内增殖及转移能力。结果鼻咽癌及放疗后复发组织中CK、Tubulin-β及PCNA水平与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年龄及性别无关。放疗后复发组织中CK与Tubulin-β及PCNA表达则表现为正相关性( P<0.05)。两组均未发生肺转移,比较放疗后两组F1、S1裸鼠移植瘤瘤体质量,放射组均较未放射组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PCNA、CK的表达水平,S1裸鼠移植瘤明显比F1高(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的复发过程中CK、Tubulin-β的水平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但不是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刘洋;刘硕;孙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3、T4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与新辅助放化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96例T3、T4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术前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疗法;对照组先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后进行辅助放化疗。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的生存情况、复发情况、保肛率、根治率、转移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生存情况、复发情况、保肛率、根治率、转移率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3、T4期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予以全直肠系膜手术疗法,可提升患者的生存情况,降低肿瘤的转移及复发,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力;张锐江;郭亮;李广权;陈伟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LC1A5)蛋白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LC1A5的表达,分析SLC1A5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SLC1A5在8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88.75%)高于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42.86%)( P<0.05)。SLC1A5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有关(P<0.05)。但癌组织中SLC1A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LC1A5可能是一个促进肿瘤远处转移的因子。
作者:刘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阴道镜活检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2560例已婚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行阴道镜活检560例,行HPV检测2000例,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0例妇女阴道镜活检HPV阳性率为44.46%,2000例妇女HPV检测HPV阳性率为42.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后期确认,上述患者中宫颈囊肿患者180例,阴道镜活检检出172例,漏诊8例,漏诊率为4.44%;HPV检测检出102例,漏诊78例,漏诊率为43.33%,阴道镜活检的漏诊率明显低于HPV检测,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镜活检与HPV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均有良好效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
作者:赵鹃;杨银忠;张朝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723例子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盆腔引流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安全可行,远期疗效肯定,具有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陈梅英;贝玲玲;陈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表达水平,结合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p53免疫组化强度,以阳性单位为定量分析单位。分析p5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p53蛋白表达者放化疗效果显著低于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且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p53表达与否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与生存期直接相关,临床治疗时可考虑将其作为治疗靶点。
作者:刘东芳;王晓红;刘春秋;赵洪焕;张晓斌;杨俊泉;张成侠;王建功;汪宏斌;赵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生物蛋白海绵在全胸腔镜肺癌淋巴结清扫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将90例接受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生物蛋白海绵填塞淋巴结清扫创面的方法,未使用止血材料45例为对照组。记录术后的引流量及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蛋白海绵在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淋巴结清扫创面渗血。
作者:杨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术后24 h开始使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对照组(56例)术后使用常规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8天分别检测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①CD3、CD4、CD8、CD4/CD8、NK细胞、IgA、IgG、IgM;②CRP、TNF-α、PGE。观察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前与术后第1天,两组免疫指标与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8天,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NK、 IgG、CRP、TNF-α及PG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韩刚;付晓伶;龚航军;曹羽;王以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大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GTV)对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GTV分级的病理T分期分布情况、5年生存情况以及局部区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GTV 分级与T 分期总符合率为72.16%,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一致性( Kappa =0.402,P<0.01)。随着GTV分级升高T分期逐渐增加,且相邻T分期GTV分布有重叠现象;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0,P=0.000)。 GTVⅠ级组和Ⅱ级组1、3、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GTVⅢ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局部区域复发率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23);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远处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797)。结论随着食管癌患者GTV增大T分期逐渐增加,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逐渐增加。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喉癌和下咽癌RapidArc( RA)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 HT)剂量学差异,探讨2种调强技术特点及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10例喉癌(4例)和下咽癌(6例)术后患者,分别设计RA、HT两组治疗计划,比较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等指标情况,并对机器跳数( MU)与出束时间予以评估。结果两者均实现了95%以上靶体积的剂量覆盖,并体现出类似的剂量均匀性。 RA组腮腺、口腔V10较HT组分别降低了9.6%、13.6%(P=0.03/0.00),而HT组V40却降低了13.4%、13.7%(P=0.00/0.21)。在减少正常组织(NT)受量上RA更具优势,而HT实现了对脊髓更好的避让。 RA/HT两组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分别为820 MU/5367 MU、377 s/150 s。结论两种旋转调强技术均能较好地实现喉癌和下咽癌照射,且RA在减少低剂量照射及计划实施效率上更具优势。
作者:解传滨;徐寿平;葛瑞刚;徐伟;丛小虎;鞠忠建;巩汉顺;蔡博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筛选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的危险因素,构建判断SPN良恶性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肺结节患者270例的临床资料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结果270例患者中,肺癌110例(40.7%),良性病变160例(59.3%)。在SPN的影像学分析中,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增强后强化、支气管充气征与结节恶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而边缘清晰、钙化、密度均匀均与良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恶性孤立性肺结节与患者年龄、吸烟史、影像学特征、结节大径等因素显著相关,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大径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建立的SPN恶性概率估算的临床预测方程为:SPN恶性预测值P=ex/(1+ex),X=-5.882+0.050×年龄+1.672×影像学良恶性+0.123×结节大径,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截断点为0.46,敏感性达82%,特异性达85%,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87%。临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1。结论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大径是判断SPN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辉;陈成;曾辉;宁卫卫;张楠;黄建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应用次数均少于开腹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总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开腹组(36.67%)(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更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在2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小、疗效佳,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朱渝军;陈刚;胡佳;杨日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对甲状腺癌患者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与淋巴清扫患者76例,并按手术范围分为A、B、C 3组;检测患者血钙、血PTH,比较术前与术后变化;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患者骨密度。结果术后3天A组与B组或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B组与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3组患者血钙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或者B组与C组比较,血PTH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骨密度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可影响患者血PTH水平,对血钙及骨密度无显著影响。
作者:孙文早;王亮;黄晶;邹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柔红霉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45.71%(16/35)与对照组[40.00%(14/35)]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获益率为57.14%(20/35),明显高于对照组[45.71%(16/35)](P<0.05);2组患者KPS改善率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57%(17/35)明显低于对照组[77.14%(27/35)](P<0.05)。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总体疗效较好,且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学鹏;陈鹏;杨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开胸或胸腔镜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实验组(74例)。通过对比研究2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胸腔引流量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胸腔第1天引流量、术后胸腔总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 P>0.05)。实验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多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转移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7.69%,相比于对照组术后肿瘤复发率1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肿瘤的转移率为11.54%,相对于对照组肿瘤转移率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术后死亡率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无明确的相关性,但淋巴结清扫数目关系到患者的肿瘤转移和复发,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作者:郭小龙;唐胜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手术治疗原发性卵巢黏液癌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随机选取49例原发性卵巢黏液癌患者,均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清LH、FSH、E2等激素水平、统计患者术后3年内妊娠情况、月经情况、复发情况及3年生存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 d患者血清LH和FSH升高,血清E2则下降,术后7 d患者血清LH、FSH、E2等水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前和术后3 d血清LH、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双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死亡,47例存活至今,患者3年存活率为95.92%。3年内复发患者4例,复发率为8.16%;47例存活患者中43例有生育要求,3年内20例成功妊娠,妊娠率为46.51%;47例存活患者中42例月经正常,5例月经不规律,月经不规律发生率为10.64%。结论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手术治疗原发性卵巢黏液癌不会明显改变患者性激素水平,且术后患者月经规律,妊娠率高,预后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边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给药方案分为吉西他滨组(G组)和顺铂组(C组)。 C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顺铂(40 mg/m2,每周);G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吉西他滨(125 mg/m2,每周)。2组患者均联合同步放疗(50 Gy体外照射,2 Gy间隔调整照射剂量,连续照射5周)。放化疗后,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果所有83例患者进行了毒性研究,80例患者数据可用。 C组和G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5.0%(95%置信区间,35.5~73%)和72.1%(95%置信区间,57~90%),P=0.0201。部分缓解患者,C组7例患者各有高、中程度的复发风险,而G组相应的复发风险患者只有2例和3例。每周剂量数目和剂量强度,G组低于C组。完成外照射时间,G组优于C组。 C组联合放化疗产生更多的胃肠道和血液毒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病理缓解率高于顺铂组,疗效确切。
作者:万优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PET/CT在临床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初诊肺癌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PET/CT检查。结果218例患者中恶性患者183例,其中肺转移瘤10例,原发性肺癌173例,良性患者33例。 PET/CT针对恶性肿瘤定性诊断(SUVmax>2.5)的特异性为53.6%,准确性为80.2%,敏感性为86.0%,阳性预测值为89.6%,阴性预测值为43.8%。178例肺癌患者治疗前进行 PET/CT145例,发现远处转移25例(25/145,17.2%),相比传统检查(18/145,12.4%)多发现7例。对怀疑术后复发者(48例)进行PET/CT,发现复发25例(25/48,52.1%),相比传统检查(20/48,41.7%)多发现5例。所有患者中5例患者化疗前后均作了PET/CT检查,发现SUVmax随肿瘤降期而下降,下降平均百分比为50.0%(P<0.05)。结论 PET/CT在临床肺癌诊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肺癌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准确分期、预后判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英禹;周勇安;李小飞;张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组织中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6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清中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6例病例中,有3例为鳞癌变,其他3例为混合型恶变。3例鳞癌变组织中SccAg水平术后有反弹趋势,其预后差,复发率较高。结论对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的患者,其术后肿瘤标记物SccAg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念真;张彦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与分析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美容效果影响。方法60例拟手术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拔管时间、并发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术后美容效果,随访1~36个月,平均(22.5±1.2)个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4.7±2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9.8±14.9) ml、拔管时间为(5.6±0.8) d、总引流量(102.7±20.9)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1.2±22.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9.9±54.1) ml、拔管时间为(32.2±10.9) d、总引流量(264.1±17.1) 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2例,占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占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随访期间死亡和复发及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来说,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简单,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术后美容效果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珊;曾繁余;唐巍;黄颖;黄玥;张显岚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