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患者肿瘤体积对 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王争君;朱琳燕

关键词:食管癌, 大体肿瘤体积, T分期,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大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GTV)对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GTV分级的病理T分期分布情况、5年生存情况以及局部区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GTV 分级与T 分期总符合率为72.16%,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一致性( Kappa =0.402,P<0.01)。随着GTV分级升高T分期逐渐增加,且相邻T分期GTV分布有重叠现象;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0,P=0.000)。 GTVⅠ级组和Ⅱ级组1、3、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GTVⅢ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局部区域复发率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23);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远处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797)。结论随着食管癌患者GTV增大T分期逐渐增加,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逐渐增加。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1例诊断报告

    肺泡细胞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在X线形态上有结节型和弥漫型两类,前者可以是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后者形态类似肺炎,称为炎症型肺泡细胞癌。炎症型肺泡细胞癌的表现类似于肺炎,容易被误诊。近来,我们诊治了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0岁,咳嗽伴咳泡沫样痰二月余。痰中偶见血丝,无畏寒、发热及胸痛,病程中伴乏力、食欲减退,体重略有下降。既往吸烟史30年,无结核病史,曾于当地卫生院用头孢类抗炎输液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体检:T 37℃,P 78次/min,R 19次/min,BP 125/80 mmHg,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细湿啰音,胸部叩诊两下肺呈浊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腹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及其余均正常;门诊胸片报告:两肺多发感染。 CT(2012年4月6日)所见:两肺野多发大片状磨玻璃样模糊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小囊状透亮影,两肺部分细支气管走形迂曲、僵直。 CT诊断:两肺弥漫性病变,不除外肺泡细胞癌可能,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或穿刺检查。患者随即抗炎治疗2周,效果不佳。于2012年4月23日复查,CT示两肺病变较前片扩大,考虑炎症型肺癌可能,建议活检以明确。患者于2012年4月25日在我院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伴局部浸润(黏液型)。

    作者:刘基;尹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给药方案分为吉西他滨组(G组)和顺铂组(C组)。 C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顺铂(40 mg/m2,每周);G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吉西他滨(125 mg/m2,每周)。2组患者均联合同步放疗(50 Gy体外照射,2 Gy间隔调整照射剂量,连续照射5周)。放化疗后,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果所有83例患者进行了毒性研究,80例患者数据可用。 C组和G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5.0%(95%置信区间,35.5~73%)和72.1%(95%置信区间,57~90%),P=0.0201。部分缓解患者,C组7例患者各有高、中程度的复发风险,而G组相应的复发风险患者只有2例和3例。每周剂量数目和剂量强度,G组低于C组。完成外照射时间,G组优于C组。 C组联合放化疗产生更多的胃肠道和血液毒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病理缓解率高于顺铂组,疗效确切。

    作者:万优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节细胞瘤镜下由肿瘤性胶质细胞和发育不良的节细胞组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胶质成分表达GFAP、Oligo-2和S-100,节细胞表达Syn、CgA、Ne-uN和MAP2,Ki-67增殖指数平均3%,部分节细胞胶质瘤CD34阳性。结论节细胞胶质瘤,非常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节细胞胶质瘤至关重要。

    作者:田玉旺;杨安安;许春伟;张立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icro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统计,2012年全球肝癌发病人数为78.2万,其中中国肝癌发病人数约39.4万(50%),死亡38.3万[1-2],死亡/发病比( M:I)在97%左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

    作者:姚乐(综述);李胜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3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例女性患者,年龄14~20岁;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10/10HPF。结论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少见,提高对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邵云;李晓兵;张博;许春伟;王怀涛;张凤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女性,48岁,因体检发现颈部肿物行双侧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冰冻检查结果示右叶甲状腺下极桥本甲状腺炎伴镜下微小乳头状癌,直径<2 mm。免疫组化结果示:CK19、Galectin-3、RET弥漫阳或灶阳;TPO阴性。结论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易被忽视,提高对桥本甲状腺炎伴微小乳头状癌的认识,并在病理检查中认真仔细,对避免漏诊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张俊;许春伟;姜春婷;张博;邵云;王怀涛;吴永芳;王海艳;李晓兵;韩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方法治疗 T3、T4期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T3、T4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与新辅助放化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96例T3、T4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术前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疗法;对照组先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后进行辅助放化疗。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的生存情况、复发情况、保肛率、根治率、转移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生存情况、复发情况、保肛率、根治率、转移率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3、T4期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予以全直肠系膜手术疗法,可提升患者的生存情况,降低肿瘤的转移及复发,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力;张锐江;郭亮;李广权;陈伟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与 XELOX 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对比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与XEL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16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XELOX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化疗后的疗效情况和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总有效率(CR+PR)为48.84%,与对照组的51.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化疗后的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化疗后,2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病变、神经毒性和肾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手足综合征和肝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与XELOX方案化疗均可有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且XELOX方案的不良反应更小,安全性更高,有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许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核大,常呈马蹄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为弥漫细颗粒状,核分裂象较多见。免疫组化显示:CD30表达均阳性, CD20、CD79α、Pax-5表达均阴性,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论掌握间变大细胞瘤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对其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吴永芳;许春伟;崔淼;张博;邵云;王海艳;王怀涛;李晓兵;张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指首发于或主要局限于脾脏及其局部淋巴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一般无脾外脏器及淋巴组织受累。 PSL的发生率很低,仅占恶性淋巴瘤的1%左右[1]。我院近期收治2例以脾破裂为首发症状的脾脏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预后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海艳;霍介格;王小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K、Tubulin-β及 PCNA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析CK、Tubulin-β及PCNA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裸鼠体内移植瘤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裸鼠分成放射组与未放射组两组,分别用10只裸鼠接种每组S1、F1细胞。分析鼻咽癌细胞F1、S1放疗前、后的细胞形态、体内增殖及转移能力。结果鼻咽癌及放疗后复发组织中CK、Tubulin-β及PCNA水平与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年龄及性别无关。放疗后复发组织中CK与Tubulin-β及PCNA表达则表现为正相关性( P<0.05)。两组均未发生肺转移,比较放疗后两组F1、S1裸鼠移植瘤瘤体质量,放射组均较未放射组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PCNA、CK的表达水平,S1裸鼠移植瘤明显比F1高(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的复发过程中CK、Tubulin-β的水平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但不是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刘洋;刘硕;孙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联合全身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化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5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2.59%,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韩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应用次数均少于开腹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总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开腹组(36.67%)(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更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在2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小、疗效佳,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朱渝军;陈刚;胡佳;杨日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RRM1 mRNA 表达水平与晚期 NSCLC 吉西他滨维持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NSCLC组织中RRM1 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吉西他滨维持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液相芯片法检测40例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RRM1 mRNA表达水平,分析RRM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有效率、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RRM1 mRNA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在各临床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别,两组总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5.6个月 vs 12.1个月,P=0.582),但RRM1 mRNA低表达患者具有更高的疾病控制率(85.7% vs 52.6%,P=0.023)和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时间(7.0个月 vs 4.5个月,P=0.025)。结论晚期NSCLC 肿瘤组织中RRM1 mRNA低表达患者吉西他滨维持治疗疾病控制率更高;无进展生存时间更长,RRM1 mRNA是独立的预后因素,适合作为筛选吉西他滨维持治疗获益人群的指标。

    作者:林立平;张绪超;胡家柱;黄福喜;李薇绽;黎秀月;韩建军;曹小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维生素 K2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K2抑制肝癌细胞( HCC)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 HuH7)传代培养,以不同浓度的(0、10、30μM)维生素K2处理HuH-7细胞96 h,以实时定量PCR测定和Western印迹分析分别测定血小板衍生因子α受体( PDGFR-α)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用 pluc-a2( PDGFRα启动子荧光素酶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维生素K2处理24 h后采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荧光活性。结果维生素K2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维生素K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DGF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DGFR-α启动子的活性被维生素K2抑制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维生素K2可能通过下调PDGFR-α的转录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光丽;周小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对甲状腺癌患者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对甲状腺癌患者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与淋巴清扫患者76例,并按手术范围分为A、B、C 3组;检测患者血钙、血PTH,比较术前与术后变化;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患者骨密度。结果术后3天A组与B组或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B组与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3组患者血钙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或者B组与C组比较,血PTH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骨密度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可影响患者血PTH水平,对血钙及骨密度无显著影响。

    作者:孙文早;王亮;黄晶;邹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 PTMC 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甲状腺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均接受PTMC手术,统计术后1年内患者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复发和转移患者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并分析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甲状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40.00%(34/85)和35.29%(30/85)。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可见淋巴门发生率低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Vmax、RI、淋巴结囊性变发生率及钙化发生率则高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P<0.05)。淋巴门、Vmax、RI、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价值良好,出现淋巴门不可见、Vmax较高、RI较高、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的甲状腺癌患者PTMC术后需警惕其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作者:田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喉癌患者血浆中 miRNA 表达及基于靶基因的能量消耗的研究

    目的:研究喉癌患者血浆中miRNA表达及基于靶基因的能量消耗。方法收集5例喉癌患者的病理组织。空腹抽血,分离人喉癌细胞系Hep2,从HEp2细胞中提取所有RNA。同时采用食物频率问卷( FFQ)收集患者日常饮食频率。同时进行营养生物标志物研究,记录4天的饮食记录(4DFR)进行饮食调整( DM)。结果实时PCR结果显示,与无转染的喉癌细胞比较,在pcDNA3/Pri-miR-1转染的HEp2喉癌细胞中miR-1水平升高3.8倍。但是在miR-1 ASO转染的HEp2细胞中miR-1下降了70%。 miR-1能够促进HEp2细胞集落形成,但不影响细胞生存力。患者能量消耗研究发现,与对照患者比较,脂肪和总能量消耗增加的风险因素是喉癌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结论研究表明,miRNA可改变癌症细胞中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miRNA可以成为治疗癌症的新靶点。

    作者:吴硕;牛健;李丽;刘冰;闫加兴;曲学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食管癌患者肿瘤体积对 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大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GTV)对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GTV分级的病理T分期分布情况、5年生存情况以及局部区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GTV 分级与T 分期总符合率为72.16%,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一致性( Kappa =0.402,P<0.01)。随着GTV分级升高T分期逐渐增加,且相邻T分期GTV分布有重叠现象;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0,P=0.000)。 GTVⅠ级组和Ⅱ级组1、3、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GTVⅢ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局部区域复发率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23);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远处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797)。结论随着食管癌患者GTV增大T分期逐渐增加,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逐渐增加。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 VEGF-D及 MLVD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及微淋巴管密度( 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胃癌术后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D、MLVD及胃癌癌旁ML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VEGF-D、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VEGF-D阳性组生存期较阴性组短(P=0.04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67),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D及胃癌癌旁MLVD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邓明佳;沈丽达;张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