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伦
目的:探讨维生素K2抑制肝癌细胞( HCC)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 HuH7)传代培养,以不同浓度的(0、10、30μM)维生素K2处理HuH-7细胞96 h,以实时定量PCR测定和Western印迹分析分别测定血小板衍生因子α受体( PDGFR-α)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用 pluc-a2( PDGFRα启动子荧光素酶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维生素K2处理24 h后采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荧光活性。结果维生素K2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维生素K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DGF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DGFR-α启动子的活性被维生素K2抑制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维生素K2可能通过下调PDGFR-α的转录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光丽;周小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联合全身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化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5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2.59%,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韩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患者行卵巢移位术对卵巢功能变化的影响,及患者接受放疗后对移位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宫颈鳞癌患者80例,均先行卵巢移位手术,医生依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选择不同放疗方案,30例术后未进行放疗,另50例后续采用放疗方案。分析手术前后及放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卵巢功能变化,并观察促卵泡成熟激素( FSH),促黄体激素( LH),雌二醇( E2)和潮热、多汗、阴道干涩等围绝经期症状指标。结果卵巢移位术并未影响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FSH、LH和E2表达水平。与未放疗患者相比,术后放疗降低了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FSH和LH表达水平,而上调了E2表达水平;对放疗患者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显示,放疗3个月后,患者体内FSH和LH水平显著升高,E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6个月后,FSH和LH水平高于术前而低于放疗3个月时表达水平,E2表达水平低于术前而高于放疗3个月表达水平;放疗12个月后,FSH和LH表达水平高于术前而低于放疗3个月和6个月,E2表达水平低于术前而高于放疗3个月和6个月。此外,放疗后3个月时,23例患者卵巢功能失调;随着放疗方案的进行,6个月时,失调人数下降为11例;12个月后,降为7例,其他43例患者卵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卵巢移位术结合放疗可以作为1种临床治疗宫颈鳞癌患者的策略。
作者:许光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此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9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糖水平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癌发病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5年,研究组甲状腺癌7例,总患病率2.33%,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女性患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3倍,甲状腺癌的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甲状腺滤泡状癌2例,嗜酸细胞甲状腺癌1例,甲状腺髓样癌2例,低分化甲状腺癌1例,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用药为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用药为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存在密切相关性,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用药为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陈智杰;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LC1A5)蛋白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LC1A5的表达,分析SLC1A5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SLC1A5在8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88.75%)高于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42.86%)( P<0.05)。SLC1A5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有关(P<0.05)。但癌组织中SLC1A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LC1A5可能是一个促进肿瘤远处转移的因子。
作者:刘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超声分型导管管径及腺体厚径的变化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86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86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超声探查分型,并探测乳腺导管内径以及乳腺厚径。结果86例健康女性的超声乳腺导管管径以及腺体厚径探查中,导管型、混合型、致密型以及不均型的例数分别为8,44,28,6。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乳腺导管管径类型以及腺体厚径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导管型主要集中在年龄段30岁左右,而不均型则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大的个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型管径大小上,各型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健康女性的超声乳腺腺体厚径探查中,集中年龄较年轻的导管型乳腺腺体厚径比集中年龄较长的不均型腺体厚度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型腺体厚径大小上进行两两比较,导管型和致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86例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型、混合型、致密型、不均型的例数分别为4、37、34、11,且致密型和不均型两者的和为45例,占到总数的52.33%。而对照组中致密型和不均型两者的和为34例,占总数的39.53%,两者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且各型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中的差异都具统计学意义(P<0.05)。致密型和不均型对乳腺癌的发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危险系数。结论乳腺导管管径以及腺体厚径的变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不同的超声分型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在所有超声分型中,致密型和不均型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为密切,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李学刚;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筛选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的危险因素,构建判断SPN良恶性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肺结节患者270例的临床资料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结果270例患者中,肺癌110例(40.7%),良性病变160例(59.3%)。在SPN的影像学分析中,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增强后强化、支气管充气征与结节恶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而边缘清晰、钙化、密度均匀均与良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恶性孤立性肺结节与患者年龄、吸烟史、影像学特征、结节大径等因素显著相关,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大径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建立的SPN恶性概率估算的临床预测方程为:SPN恶性预测值P=ex/(1+ex),X=-5.882+0.050×年龄+1.672×影像学良恶性+0.123×结节大径,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截断点为0.46,敏感性达82%,特异性达85%,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87%。临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1。结论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大径是判断SPN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辉;陈成;曾辉;宁卫卫;张楠;黄建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及微淋巴管密度( 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胃癌术后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D、MLVD及胃癌癌旁ML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VEGF-D、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VEGF-D阳性组生存期较阴性组短(P=0.04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67),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D及胃癌癌旁MLVD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邓明佳;沈丽达;张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节细胞瘤镜下由肿瘤性胶质细胞和发育不良的节细胞组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胶质成分表达GFAP、Oligo-2和S-100,节细胞表达Syn、CgA、Ne-uN和MAP2,Ki-67增殖指数平均3%,部分节细胞胶质瘤CD34阳性。结论节细胞胶质瘤,非常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节细胞胶质瘤至关重要。
作者:田玉旺;杨安安;许春伟;张立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表达水平,结合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p53免疫组化强度,以阳性单位为定量分析单位。分析p5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p53蛋白表达者放化疗效果显著低于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且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p53表达与否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与生存期直接相关,临床治疗时可考虑将其作为治疗靶点。
作者:刘东芳;王晓红;刘春秋;赵洪焕;张晓斌;杨俊泉;张成侠;王建功;汪宏斌;赵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柔红霉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45.71%(16/35)与对照组[40.00%(14/35)]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获益率为57.14%(20/35),明显高于对照组[45.71%(16/35)](P<0.05);2组患者KPS改善率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57%(17/35)明显低于对照组[77.14%(27/35)](P<0.05)。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总体疗效较好,且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学鹏;陈鹏;杨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PET/CT在临床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初诊肺癌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PET/CT检查。结果218例患者中恶性患者183例,其中肺转移瘤10例,原发性肺癌173例,良性患者33例。 PET/CT针对恶性肿瘤定性诊断(SUVmax>2.5)的特异性为53.6%,准确性为80.2%,敏感性为86.0%,阳性预测值为89.6%,阴性预测值为43.8%。178例肺癌患者治疗前进行 PET/CT145例,发现远处转移25例(25/145,17.2%),相比传统检查(18/145,12.4%)多发现7例。对怀疑术后复发者(48例)进行PET/CT,发现复发25例(25/48,52.1%),相比传统检查(20/48,41.7%)多发现5例。所有患者中5例患者化疗前后均作了PET/CT检查,发现SUVmax随肿瘤降期而下降,下降平均百分比为50.0%(P<0.05)。结论 PET/CT在临床肺癌诊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肺癌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准确分期、预后判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英禹;周勇安;李小飞;张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肺腺癌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肺腺癌组织和16例正常肺组织中IGF1R和EGFR的表达,ELISA法检测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中IGF1的含量。结果 IGF1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IGF1R的表达与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 EGF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GFR的表达受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影响(P<0.05)。 IGF1R与EGFR在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在晚期接受EGFR-TKI治疗的肺腺癌患者中,病情进展后血清中IGF1的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肺腺癌患者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永涛;李波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统计,2012年全球肝癌发病人数为78.2万,其中中国肝癌发病人数约39.4万(50%),死亡38.3万[1-2],死亡/发病比( M:I)在97%左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
作者:姚乐(综述);李胜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与分析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美容效果影响。方法60例拟手术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拔管时间、并发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术后美容效果,随访1~36个月,平均(22.5±1.2)个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4.7±2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9.8±14.9) ml、拔管时间为(5.6±0.8) d、总引流量(102.7±20.9)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1.2±22.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9.9±54.1) ml、拔管时间为(32.2±10.9) d、总引流量(264.1±17.1) 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2例,占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占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随访期间死亡和复发及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来说,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简单,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术后美容效果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珊;曾繁余;唐巍;黄颖;黄玥;张显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大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GTV)对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GTV分级的病理T分期分布情况、5年生存情况以及局部区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GTV 分级与T 分期总符合率为72.16%,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一致性( Kappa =0.402,P<0.01)。随着GTV分级升高T分期逐渐增加,且相邻T分期GTV分布有重叠现象;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0,P=0.000)。 GTVⅠ级组和Ⅱ级组1、3、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GTVⅢ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局部区域复发率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23);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远处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797)。结论随着食管癌患者GTV增大T分期逐渐增加,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逐渐增加。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手术治疗原发性卵巢黏液癌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随机选取49例原发性卵巢黏液癌患者,均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清LH、FSH、E2等激素水平、统计患者术后3年内妊娠情况、月经情况、复发情况及3年生存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 d患者血清LH和FSH升高,血清E2则下降,术后7 d患者血清LH、FSH、E2等水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前和术后3 d血清LH、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双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死亡,47例存活至今,患者3年存活率为95.92%。3年内复发患者4例,复发率为8.16%;47例存活患者中43例有生育要求,3年内20例成功妊娠,妊娠率为46.51%;47例存活患者中42例月经正常,5例月经不规律,月经不规律发生率为10.64%。结论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手术治疗原发性卵巢黏液癌不会明显改变患者性激素水平,且术后患者月经规律,妊娠率高,预后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边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核大,常呈马蹄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为弥漫细颗粒状,核分裂象较多见。免疫组化显示:CD30表达均阳性, CD20、CD79α、Pax-5表达均阴性,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论掌握间变大细胞瘤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对其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吴永芳;许春伟;崔淼;张博;邵云;王海艳;王怀涛;李晓兵;张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例女性患者,年龄14~20岁;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10/10HPF。结论年轻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少见,提高对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邵云;李晓兵;张博;许春伟;王怀涛;张凤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肺泡细胞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在X线形态上有结节型和弥漫型两类,前者可以是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后者形态类似肺炎,称为炎症型肺泡细胞癌。炎症型肺泡细胞癌的表现类似于肺炎,容易被误诊。近来,我们诊治了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0岁,咳嗽伴咳泡沫样痰二月余。痰中偶见血丝,无畏寒、发热及胸痛,病程中伴乏力、食欲减退,体重略有下降。既往吸烟史30年,无结核病史,曾于当地卫生院用头孢类抗炎输液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体检:T 37℃,P 78次/min,R 19次/min,BP 125/80 mmHg,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细湿啰音,胸部叩诊两下肺呈浊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腹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及其余均正常;门诊胸片报告:两肺多发感染。 CT(2012年4月6日)所见:两肺野多发大片状磨玻璃样模糊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小囊状透亮影,两肺部分细支气管走形迂曲、僵直。 CT诊断:两肺弥漫性病变,不除外肺泡细胞癌可能,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或穿刺检查。患者随即抗炎治疗2周,效果不佳。于2012年4月23日复查,CT示两肺病变较前片扩大,考虑炎症型肺癌可能,建议活检以明确。患者于2012年4月25日在我院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伴局部浸润(黏液型)。
作者:刘基;尹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