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 K2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王光丽;周小辉

关键词:维生素K2, 肝癌细胞, 血小板衍生因子α受体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K2抑制肝癌细胞( HCC)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 HuH7)传代培养,以不同浓度的(0、10、30μM)维生素K2处理HuH-7细胞96 h,以实时定量PCR测定和Western印迹分析分别测定血小板衍生因子α受体( PDGFR-α)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用 pluc-a2( PDGFRα启动子荧光素酶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维生素K2处理24 h后采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荧光活性。结果维生素K2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维生素K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DGF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DGFR-α启动子的活性被维生素K2抑制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维生素K2可能通过下调PDGFR-α的转录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维生素 K2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K2抑制肝癌细胞( HCC)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 HuH7)传代培养,以不同浓度的(0、10、30μM)维生素K2处理HuH-7细胞96 h,以实时定量PCR测定和Western印迹分析分别测定血小板衍生因子α受体( PDGFR-α)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用 pluc-a2( PDGFRα启动子荧光素酶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维生素K2处理24 h后采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荧光活性。结果维生素K2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维生素K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DGF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DGFR-α启动子的活性被维生素K2抑制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维生素K2可能通过下调PDGFR-α的转录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光丽;周小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宫颈鳞癌行卵巢移位患者卵巢状况的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患者行卵巢移位术对卵巢功能变化的影响,及患者接受放疗后对移位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宫颈鳞癌患者80例,均先行卵巢移位手术,医生依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选择不同放疗方案,30例术后未进行放疗,另50例后续采用放疗方案。分析手术前后及放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卵巢功能变化,并观察促卵泡成熟激素( FSH),促黄体激素( LH),雌二醇( E2)和潮热、多汗、阴道干涩等围绝经期症状指标。结果卵巢移位术并未影响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FSH、LH和E2表达水平。与未放疗患者相比,术后放疗降低了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FSH和LH表达水平,而上调了E2表达水平;对放疗患者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显示,放疗3个月后,患者体内FSH和LH水平显著升高,E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6个月后,FSH和LH水平高于术前而低于放疗3个月时表达水平,E2表达水平低于术前而高于放疗3个月表达水平;放疗12个月后,FSH和LH表达水平高于术前而低于放疗3个月和6个月,E2表达水平低于术前而高于放疗3个月和6个月。此外,放疗后3个月时,23例患者卵巢功能失调;随着放疗方案的进行,6个月时,失调人数下降为11例;12个月后,降为7例,其他43例患者卵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卵巢移位术结合放疗可以作为1种临床治疗宫颈鳞癌患者的策略。

    作者:许光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Met和 p-Akt与胃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目的:探讨p-Akt蛋白与HGF/c-Met通路是否参与胃癌VM的形成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胃癌患者共74例,正常对照患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对照组中c-Met受体、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CD-34和PAS双染法测定VM。结果 c-Met受体与VM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277,P<0.05),p-Akt蛋白和VM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409,P<0.05),表明c-Met受体、p-Akt蛋白与胃癌VM的生成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c-Met受体、p-Akt蛋白在胃癌VM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苏会玲;苏红慧;陈雪霁;蔺强;陈坤;刘风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局部晚期喉癌和下咽癌容积旋转调强与螺旋断层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喉癌和下咽癌RapidArc( RA)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 HT)剂量学差异,探讨2种调强技术特点及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10例喉癌(4例)和下咽癌(6例)术后患者,分别设计RA、HT两组治疗计划,比较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等指标情况,并对机器跳数( MU)与出束时间予以评估。结果两者均实现了95%以上靶体积的剂量覆盖,并体现出类似的剂量均匀性。 RA组腮腺、口腔V10较HT组分别降低了9.6%、13.6%(P=0.03/0.00),而HT组V40却降低了13.4%、13.7%(P=0.00/0.21)。在减少正常组织(NT)受量上RA更具优势,而HT实现了对脊髓更好的避让。 RA/HT两组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分别为820 MU/5367 MU、377 s/150 s。结论两种旋转调强技术均能较好地实现喉癌和下咽癌照射,且RA在减少低剂量照射及计划实施效率上更具优势。

    作者:解传滨;徐寿平;葛瑞刚;徐伟;丛小虎;鞠忠建;巩汉顺;蔡博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与其临床特征、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分析

    目的:检测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表达水平,结合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p53免疫组化强度,以阳性单位为定量分析单位。分析p5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p53蛋白表达者放化疗效果显著低于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且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p53表达与否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与生存期直接相关,临床治疗时可考虑将其作为治疗靶点。

    作者:刘东芳;王晓红;刘春秋;赵洪焕;张晓斌;杨俊泉;张成侠;王建功;汪宏斌;赵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开胸或胸腔镜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实验组(74例)。通过对比研究2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胸腔引流量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胸腔第1天引流量、术后胸腔总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 P>0.05)。实验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多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转移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7.69%,相比于对照组术后肿瘤复发率1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肿瘤的转移率为11.54%,相对于对照组肿瘤转移率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术后死亡率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无明确的相关性,但淋巴结清扫数目关系到患者的肿瘤转移和复发,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作者:郭小龙;唐胜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IGF信号通路与肺腺癌 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的关系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肺腺癌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肺腺癌组织和16例正常肺组织中IGF1R和EGFR的表达,ELISA法检测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中IGF1的含量。结果 IGF1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IGF1R的表达与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 EGF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GFR的表达受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影响(P<0.05)。 IGF1R与EGFR在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在晚期接受EGFR-TKI治疗的肺腺癌患者中,病情进展后血清中IGF1的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肺腺癌患者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永涛;李波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柔红霉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45.71%(16/35)与对照组[40.00%(14/35)]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获益率为57.14%(20/35),明显高于对照组[45.71%(16/35)](P<0.05);2组患者KPS改善率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57%(17/35)明显低于对照组[77.14%(27/35)](P<0.05)。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总体疗效较好,且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学鹏;陈鹏;杨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EGFR、αVβ3、ADAM2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去整合素-αVβ3(integrin alpha-v-beta3,αVβ3)、去整合素-蛋白酶23(a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23,ADAM2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RC患者癌组织61例作为CRC组,依据肝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选取其中CRC患者癌旁正常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组织中EGFR、αVβ3、AD-AM23表达情况。结果 CRC组EGFR、αVβ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RC组ADA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转移组EGFR、αVβ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ADA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原发灶中EGFR表达与αVβ3表达无明显相关(P=0.152),AD-AM23表达与αVβ3或EGF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ADAM23在CRC组织中呈低表达,EGFR、αVβ3呈高表达,ADAM23表达与αVβ3或EGF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以此为靶点三者与CR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CRC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指导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重要方向,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萍;李云峰;李强;夏翠峰;程先硕;杨之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 VEGF-D及 MLVD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及微淋巴管密度( 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胃癌术后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D、MLVD及胃癌癌旁ML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VEGF-D、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VEGF-D阳性组生存期较阴性组短(P=0.04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67),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D及胃癌癌旁MLVD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邓明佳;沈丽达;张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VEGF-C表达与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VEGF-C与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82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进行mRNA和ELISA检测,分析VEGF-C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VEGF-C表达高的多发生淋巴结转移,表达低的患者多数未发生转移,且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P=0.046)。结论在宫颈癌转移患者体中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C极有可能成为宫颈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李琳;邢辉;覃小敏;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icroRNA 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MicroRNA分子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判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随机选择60例胸腹腔积液标本,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4组,分别为良性胸腔积液组( A组)、恶性胸腔积液组( B组)、良性腹水组( C组)和恶性腹水组( D组),每组各15例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监测MicroRNA在良、恶性胸腹膜积液中的表达。结果 A组15例标本中MicroRNA表达均为阴性,B组13例阳性(86.7%),C组1例阳性(6.7%),D组14例阳性(93.3%)。结论 MicroRNA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MicroRNA有望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作者:吴照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例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套细胞淋巴瘤3例,男女比例为1:3,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7岁,套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均为B淋巴细胞型,并伴有细胞周期D1的高度表达。结论套细胞淋巴瘤,发生率比较低,预后较差,细胞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对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姜春婷;许春伟;张博;崔淼;吴永芳;王怀涛;王海艳;邵云;李晓兵;韩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术后伴异常蛋白带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传统的化疗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很少有患者能够取得完全缓解,更不能治愈。近年来,MM患者采用自体或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呈逐年增多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于初诊类型的新的M蛋白或寡克隆蛋白带,或者初诊M蛋白的迁移率发生了变化,统称为异常蛋白带( abnormal protein band,APB)[1],这给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估造成了一定影响,研究发现APB与MM的疗效和预后存在相关性。

    作者:黄前川(综述);张新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应用次数均少于开腹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总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开腹组(36.67%)(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更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在2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小、疗效佳,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朱渝军;陈刚;胡佳;杨日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0.2%(男性)~1.0%(女性)。1928年Graham首次报道了关于静息甲状腺癌的临床概念后,关于甲状腺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的概念也逐渐被各国学者熟知。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甲状腺癌肿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的甲状腺癌[1]。以往,TMC患者大多因其他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甚至有些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世界各地尸检中TMC的发现率为1.5%~35.6%。以前部分学者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因其癌灶直径较小,与直径较大的甲状腺癌相比,其侵袭性较低,故对其的治疗应采用临床观察等相对保守的方法[2]。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细针穿刺病理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重视程度的增加, TMC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但是,对于TMC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因仍不是很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放射线接触史、体内碘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点,甲状腺微小癌亦是如此,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微小癌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可长期处于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也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易误诊、漏诊。但是,也有部分TMC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点,癌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TMC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多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即中央组,一旦发生转移,患者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Andreas等[3]关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生物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整体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乳头状微小癌比例的上升尤为突出。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所以,对于TMC的诊断及治疗应予重视。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积极或保守)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刘妍(综述);景尚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孤立性肺结节恶性概率估算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筛选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的危险因素,构建判断SPN良恶性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肺结节患者270例的临床资料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结果270例患者中,肺癌110例(40.7%),良性病变160例(59.3%)。在SPN的影像学分析中,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增强后强化、支气管充气征与结节恶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而边缘清晰、钙化、密度均匀均与良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恶性孤立性肺结节与患者年龄、吸烟史、影像学特征、结节大径等因素显著相关,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大径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建立的SPN恶性概率估算的临床预测方程为:SPN恶性预测值P=ex/(1+ex),X=-5.882+0.050×年龄+1.672×影像学良恶性+0.123×结节大径,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截断点为0.46,敏感性达82%,特异性达85%,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87%。临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1。结论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大径是判断SPN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辉;陈成;曾辉;宁卫卫;张楠;黄建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喉癌患者血浆中 miRNA 表达及基于靶基因的能量消耗的研究

    目的:研究喉癌患者血浆中miRNA表达及基于靶基因的能量消耗。方法收集5例喉癌患者的病理组织。空腹抽血,分离人喉癌细胞系Hep2,从HEp2细胞中提取所有RNA。同时采用食物频率问卷( FFQ)收集患者日常饮食频率。同时进行营养生物标志物研究,记录4天的饮食记录(4DFR)进行饮食调整( DM)。结果实时PCR结果显示,与无转染的喉癌细胞比较,在pcDNA3/Pri-miR-1转染的HEp2喉癌细胞中miR-1水平升高3.8倍。但是在miR-1 ASO转染的HEp2细胞中miR-1下降了70%。 miR-1能够促进HEp2细胞集落形成,但不影响细胞生存力。患者能量消耗研究发现,与对照患者比较,脂肪和总能量消耗增加的风险因素是喉癌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结论研究表明,miRNA可改变癌症细胞中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miRNA可以成为治疗癌症的新靶点。

    作者:吴硕;牛健;李丽;刘冰;闫加兴;曲学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对老年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对术后生活质量及美容效果的影响

    目的:比较与分析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美容效果影响。方法60例拟手术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拔管时间、并发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术后美容效果,随访1~36个月,平均(22.5±1.2)个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4.7±2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9.8±14.9) ml、拔管时间为(5.6±0.8) d、总引流量(102.7±20.9)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1.2±22.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9.9±54.1) ml、拔管时间为(32.2±10.9) d、总引流量(264.1±17.1) 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2例,占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占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随访期间死亡和复发及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来说,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简单,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术后美容效果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珊;曾繁余;唐巍;黄颖;黄玥;张显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给药方案分为吉西他滨组(G组)和顺铂组(C组)。 C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顺铂(40 mg/m2,每周);G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吉西他滨(125 mg/m2,每周)。2组患者均联合同步放疗(50 Gy体外照射,2 Gy间隔调整照射剂量,连续照射5周)。放化疗后,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果所有83例患者进行了毒性研究,80例患者数据可用。 C组和G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5.0%(95%置信区间,35.5~73%)和72.1%(95%置信区间,57~90%),P=0.0201。部分缓解患者,C组7例患者各有高、中程度的复发风险,而G组相应的复发风险患者只有2例和3例。每周剂量数目和剂量强度,G组低于C组。完成外照射时间,G组优于C组。 C组联合放化疗产生更多的胃肠道和血液毒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病理缓解率高于顺铂组,疗效确切。

    作者:万优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