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综述);景尚华(审校)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此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9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糖水平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癌发病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5年,研究组甲状腺癌7例,总患病率2.33%,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女性患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3倍,甲状腺癌的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甲状腺滤泡状癌2例,嗜酸细胞甲状腺癌1例,甲状腺髓样癌2例,低分化甲状腺癌1例,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用药为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用药为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存在密切相关性,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用药为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陈智杰;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与分析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美容效果影响。方法60例拟手术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拔管时间、并发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术后美容效果,随访1~36个月,平均(22.5±1.2)个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4.7±2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9.8±14.9) ml、拔管时间为(5.6±0.8) d、总引流量(102.7±20.9)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1.2±22.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9.9±54.1) ml、拔管时间为(32.2±10.9) d、总引流量(264.1±17.1) 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2例,占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占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随访期间死亡和复发及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来说,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简单,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术后美容效果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珊;曾繁余;唐巍;黄颖;黄玥;张显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术后24 h开始使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对照组(56例)术后使用常规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8天分别检测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①CD3、CD4、CD8、CD4/CD8、NK细胞、IgA、IgG、IgM;②CRP、TNF-α、PGE。观察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前与术后第1天,两组免疫指标与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8天,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NK、 IgG、CRP、TNF-α及PG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韩刚;付晓伶;龚航军;曹羽;王以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超声分型导管管径及腺体厚径的变化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86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86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超声探查分型,并探测乳腺导管内径以及乳腺厚径。结果86例健康女性的超声乳腺导管管径以及腺体厚径探查中,导管型、混合型、致密型以及不均型的例数分别为8,44,28,6。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乳腺导管管径类型以及腺体厚径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导管型主要集中在年龄段30岁左右,而不均型则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大的个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型管径大小上,各型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健康女性的超声乳腺腺体厚径探查中,集中年龄较年轻的导管型乳腺腺体厚径比集中年龄较长的不均型腺体厚度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型腺体厚径大小上进行两两比较,导管型和致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86例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型、混合型、致密型、不均型的例数分别为4、37、34、11,且致密型和不均型两者的和为45例,占到总数的52.33%。而对照组中致密型和不均型两者的和为34例,占总数的39.53%,两者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且各型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中的差异都具统计学意义(P<0.05)。致密型和不均型对乳腺癌的发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危险系数。结论乳腺导管管径以及腺体厚径的变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不同的超声分型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在所有超声分型中,致密型和不均型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为密切,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李学刚;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统计,2012年全球肝癌发病人数为78.2万,其中中国肝癌发病人数约39.4万(50%),死亡38.3万[1-2],死亡/发病比( M:I)在97%左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
作者:姚乐(综述);李胜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对甲状腺癌患者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与淋巴清扫患者76例,并按手术范围分为A、B、C 3组;检测患者血钙、血PTH,比较术前与术后变化;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患者骨密度。结果术后3天A组与B组或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B组与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3组患者血钙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或者B组与C组比较,血PTH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骨密度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可影响患者血PTH水平,对血钙及骨密度无显著影响。
作者:孙文早;王亮;黄晶;邹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icroRNA分子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判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随机选择60例胸腹腔积液标本,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4组,分别为良性胸腔积液组( A组)、恶性胸腔积液组( B组)、良性腹水组( C组)和恶性腹水组( D组),每组各15例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监测MicroRNA在良、恶性胸腹膜积液中的表达。结果 A组15例标本中MicroRNA表达均为阴性,B组13例阳性(86.7%),C组1例阳性(6.7%),D组14例阳性(93.3%)。结论 MicroRNA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MicroRNA有望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作者:吴照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甲状腺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均接受PTMC手术,统计术后1年内患者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复发和转移患者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并分析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甲状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40.00%(34/85)和35.29%(30/85)。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可见淋巴门发生率低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Vmax、RI、淋巴结囊性变发生率及钙化发生率则高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P<0.05)。淋巴门、Vmax、RI、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价值良好,出现淋巴门不可见、Vmax较高、RI较高、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的甲状腺癌患者PTMC术后需警惕其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作者:田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析CK、Tubulin-β及PCNA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裸鼠体内移植瘤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裸鼠分成放射组与未放射组两组,分别用10只裸鼠接种每组S1、F1细胞。分析鼻咽癌细胞F1、S1放疗前、后的细胞形态、体内增殖及转移能力。结果鼻咽癌及放疗后复发组织中CK、Tubulin-β及PCNA水平与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年龄及性别无关。放疗后复发组织中CK与Tubulin-β及PCNA表达则表现为正相关性( P<0.05)。两组均未发生肺转移,比较放疗后两组F1、S1裸鼠移植瘤瘤体质量,放射组均较未放射组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PCNA、CK的表达水平,S1裸鼠移植瘤明显比F1高(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的复发过程中CK、Tubulin-β的水平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但不是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刘洋;刘硕;孙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给药方案分为吉西他滨组(G组)和顺铂组(C组)。 C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顺铂(40 mg/m2,每周);G组治疗包括6个剂量吉西他滨(125 mg/m2,每周)。2组患者均联合同步放疗(50 Gy体外照射,2 Gy间隔调整照射剂量,连续照射5周)。放化疗后,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果所有83例患者进行了毒性研究,80例患者数据可用。 C组和G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5.0%(95%置信区间,35.5~73%)和72.1%(95%置信区间,57~90%),P=0.0201。部分缓解患者,C组7例患者各有高、中程度的复发风险,而G组相应的复发风险患者只有2例和3例。每周剂量数目和剂量强度,G组低于C组。完成外照射时间,G组优于C组。 C组联合放化疗产生更多的胃肠道和血液毒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病理缓解率高于顺铂组,疗效确切。
作者:万优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喉癌和下咽癌RapidArc( RA)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 HT)剂量学差异,探讨2种调强技术特点及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10例喉癌(4例)和下咽癌(6例)术后患者,分别设计RA、HT两组治疗计划,比较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等指标情况,并对机器跳数( MU)与出束时间予以评估。结果两者均实现了95%以上靶体积的剂量覆盖,并体现出类似的剂量均匀性。 RA组腮腺、口腔V10较HT组分别降低了9.6%、13.6%(P=0.03/0.00),而HT组V40却降低了13.4%、13.7%(P=0.00/0.21)。在减少正常组织(NT)受量上RA更具优势,而HT实现了对脊髓更好的避让。 RA/HT两组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分别为820 MU/5367 MU、377 s/150 s。结论两种旋转调强技术均能较好地实现喉癌和下咽癌照射,且RA在减少低剂量照射及计划实施效率上更具优势。
作者:解传滨;徐寿平;葛瑞刚;徐伟;丛小虎;鞠忠建;巩汉顺;蔡博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表达水平,结合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p53免疫组化强度,以阳性单位为定量分析单位。分析p5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p53蛋白表达者放化疗效果显著低于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且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p53表达与否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与生存期直接相关,临床治疗时可考虑将其作为治疗靶点。
作者:刘东芳;王晓红;刘春秋;赵洪焕;张晓斌;杨俊泉;张成侠;王建功;汪宏斌;赵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节细胞瘤镜下由肿瘤性胶质细胞和发育不良的节细胞组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胶质成分表达GFAP、Oligo-2和S-100,节细胞表达Syn、CgA、Ne-uN和MAP2,Ki-67增殖指数平均3%,部分节细胞胶质瘤CD34阳性。结论节细胞胶质瘤,非常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节细胞胶质瘤至关重要。
作者:田玉旺;杨安安;许春伟;张立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VEGF-C与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82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进行mRNA和ELISA检测,分析VEGF-C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VEGF-C表达高的多发生淋巴结转移,表达低的患者多数未发生转移,且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P=0.046)。结论在宫颈癌转移患者体中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C极有可能成为宫颈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李琳;邢辉;覃小敏;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联合全身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化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5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2.59%,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韩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的内镜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价值。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85.3%、88.9%、86.2%,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结果。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分型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符合率为85.3%(29/34);其对早期胃癌的分型诊断结果表明早期胃癌以浅凹陷(Ⅱc)为主(40.7%),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63.0%),组织学以低分化腺癌较多(74.1%);与病理学分期诊断比较,超声内镜对29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准确为72.4%(21/29)。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对其临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程灿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组织中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6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清中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6例病例中,有3例为鳞癌变,其他3例为混合型恶变。3例鳞癌变组织中SccAg水平术后有反弹趋势,其预后差,复发率较高。结论对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的患者,其术后肿瘤标记物SccAg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念真;张彦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开胸或胸腔镜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实验组(74例)。通过对比研究2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胸腔引流量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胸腔第1天引流量、术后胸腔总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 P>0.05)。实验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多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转移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7.69%,相比于对照组术后肿瘤复发率1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肿瘤的转移率为11.54%,相对于对照组肿瘤转移率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术后死亡率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无明确的相关性,但淋巴结清扫数目关系到患者的肿瘤转移和复发,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作者:郭小龙;唐胜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大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GTV)对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GTV分级的病理T分期分布情况、5年生存情况以及局部区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GTV 分级与T 分期总符合率为72.16%,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一致性( Kappa =0.402,P<0.01)。随着GTV分级升高T分期逐渐增加,且相邻T分期GTV分布有重叠现象;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0,P=0.000)。 GTVⅠ级组和Ⅱ级组1、3、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GTVⅢ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局部区域复发率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23);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远处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797)。结论随着食管癌患者GTV增大T分期逐渐增加,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逐渐增加。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去整合素-αVβ3(integrin alpha-v-beta3,αVβ3)、去整合素-蛋白酶23(a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23,ADAM2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RC患者癌组织61例作为CRC组,依据肝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选取其中CRC患者癌旁正常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组织中EGFR、αVβ3、AD-AM23表达情况。结果 CRC组EGFR、αVβ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RC组ADA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转移组EGFR、αVβ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ADA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原发灶中EGFR表达与αVβ3表达无明显相关(P=0.152),AD-AM23表达与αVβ3或EGF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ADAM23在CRC组织中呈低表达,EGFR、αVβ3呈高表达,ADAM23表达与αVβ3或EGF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以此为靶点三者与CR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CRC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指导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重要方向,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萍;李云峰;李强;夏翠峰;程先硕;杨之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