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部晚期喉癌和下咽癌容积旋转调强与螺旋断层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解传滨;徐寿平;葛瑞刚;徐伟;丛小虎;鞠忠建;巩汉顺;蔡博宁

关键词:喉癌, 下咽癌, 快速容积旋转调强,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剂量学
摘要: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喉癌和下咽癌RapidArc( RA)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 HT)剂量学差异,探讨2种调强技术特点及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10例喉癌(4例)和下咽癌(6例)术后患者,分别设计RA、HT两组治疗计划,比较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等指标情况,并对机器跳数( MU)与出束时间予以评估。结果两者均实现了95%以上靶体积的剂量覆盖,并体现出类似的剂量均匀性。 RA组腮腺、口腔V10较HT组分别降低了9.6%、13.6%(P=0.03/0.00),而HT组V40却降低了13.4%、13.7%(P=0.00/0.21)。在减少正常组织(NT)受量上RA更具优势,而HT实现了对脊髓更好的避让。 RA/HT两组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分别为820 MU/5367 MU、377 s/150 s。结论两种旋转调强技术均能较好地实现喉癌和下咽癌照射,且RA在减少低剂量照射及计划实施效率上更具优势。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Survivin RNAi联合 PsL 5 F影响 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RNAi介导的基因治疗联合天然药物半边旗提取物5F( PsL 5F)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腺病毒介导Survivin RNAi联合PsL 5F作用乳腺癌细胞MCF-7,免疫印迹法检验Survivin被沉默的程度,通过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印迹实验发现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被抑制;MTT实验表明联合作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从单独应用的50.00%(P<0.001),提高到86.12%(P<0.001);流式细胞术也发现联合应用能更大程度地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 Survivin RNAi和PsL 5F联合作用,可显著提高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这为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室依据。

    作者:刘轩;王润秀;吴小云;谢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icroRNA 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MicroRNA分子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判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随机选择60例胸腹腔积液标本,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4组,分别为良性胸腔积液组( A组)、恶性胸腔积液组( B组)、良性腹水组( C组)和恶性腹水组( D组),每组各15例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监测MicroRNA在良、恶性胸腹膜积液中的表达。结果 A组15例标本中MicroRNA表达均为阴性,B组13例阳性(86.7%),C组1例阳性(6.7%),D组14例阳性(93.3%)。结论 MicroRNA在恶性胸腹膜腔积液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MicroRNA有望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作者:吴照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VEGF-C表达与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VEGF-C与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82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进行mRNA和ELISA检测,分析VEGF-C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VEGF-C表达高的多发生淋巴结转移,表达低的患者多数未发生转移,且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P=0.046)。结论在宫颈癌转移患者体中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C极有可能成为宫颈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李琳;邢辉;覃小敏;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清中 MMP-9、TIMP-1表达水平与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肺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3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肺癌患者及正常者血清中MMP-9、TIMP-1水平,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肺癌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者( P<0.01),肺癌患者血清中MMP-9、TIMP-1表达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体积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肿瘤≥3 cm患者血清中MMP-9、TIMP-1水平明显高于肿瘤≤3 cm的患者;Ⅲ+Ⅳ期患者血清中MMP-9、TIMP-1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中MMP-9、TIMP-1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远处转移患者血清中MMP-9、TIMP-1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肺癌患者MMP-9表达与TIMP-1表达呈正相关(γ=0.634,P<0.05)。结论 MMP-9、TIMP-1在肺癌患者中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在肺癌侵袭转移中有重要作用,可监测病情发展。

    作者:韩琦;阮莎莎;伍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方法治疗 T3、T4期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T3、T4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与新辅助放化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96例T3、T4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术前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疗法;对照组先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后进行辅助放化疗。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的生存情况、复发情况、保肛率、根治率、转移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生存情况、复发情况、保肛率、根治率、转移率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3、T4期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予以全直肠系膜手术疗法,可提升患者的生存情况,降低肿瘤的转移及复发,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力;张锐江;郭亮;李广权;陈伟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联合全身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化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5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2.59%,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介入冷冻疗法对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韩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节细胞瘤镜下由肿瘤性胶质细胞和发育不良的节细胞组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胶质成分表达GFAP、Oligo-2和S-100,节细胞表达Syn、CgA、Ne-uN和MAP2,Ki-67增殖指数平均3%,部分节细胞胶质瘤CD34阳性。结论节细胞胶质瘤,非常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节细胞胶质瘤至关重要。

    作者:田玉旺;杨安安;许春伟;张立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例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套细胞淋巴瘤3例,男女比例为1:3,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7岁,套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均为B淋巴细胞型,并伴有细胞周期D1的高度表达。结论套细胞淋巴瘤,发生率比较低,预后较差,细胞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对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姜春婷;许春伟;张博;崔淼;吴永芳;王怀涛;王海艳;邵云;李晓兵;韩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比较分析阴道镜活检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2560例已婚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行阴道镜活检560例,行HPV检测2000例,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0例妇女阴道镜活检HPV阳性率为44.46%,2000例妇女HPV检测HPV阳性率为42.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后期确认,上述患者中宫颈囊肿患者180例,阴道镜活检检出172例,漏诊8例,漏诊率为4.44%;HPV检测检出102例,漏诊78例,漏诊率为43.33%,阴道镜活检的漏诊率明显低于HPV检测,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镜活检与HPV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均有良好效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

    作者:赵鹃;杨银忠;张朝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的内镜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价值。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85.3%、88.9%、86.2%,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结果。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分型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符合率为85.3%(29/34);其对早期胃癌的分型诊断结果表明早期胃癌以浅凹陷(Ⅱc)为主(40.7%),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63.0%),组织学以低分化腺癌较多(74.1%);与病理学分期诊断比较,超声内镜对29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准确为72.4%(21/29)。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对其临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程灿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icro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统计,2012年全球肝癌发病人数为78.2万,其中中国肝癌发病人数约39.4万(50%),死亡38.3万[1-2],死亡/发病比( M:I)在97%左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

    作者:姚乐(综述);李胜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术后伴异常蛋白带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传统的化疗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很少有患者能够取得完全缓解,更不能治愈。近年来,MM患者采用自体或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呈逐年增多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于初诊类型的新的M蛋白或寡克隆蛋白带,或者初诊M蛋白的迁移率发生了变化,统称为异常蛋白带( abnormal protein band,APB)[1],这给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估造成了一定影响,研究发现APB与MM的疗效和预后存在相关性。

    作者:黄前川(综述);张新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与其临床特征、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分析

    目的:检测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表达水平,结合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p53免疫组化强度,以阳性单位为定量分析单位。分析p5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p53蛋白表达者放化疗效果显著低于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且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p53表达与否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与生存期直接相关,临床治疗时可考虑将其作为治疗靶点。

    作者:刘东芳;王晓红;刘春秋;赵洪焕;张晓斌;杨俊泉;张成侠;王建功;汪宏斌;赵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 PTMC 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甲状腺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均接受PTMC手术,统计术后1年内患者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复发和转移患者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并分析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甲状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40.00%(34/85)和35.29%(30/85)。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可见淋巴门发生率低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Vmax、RI、淋巴结囊性变发生率及钙化发生率则高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P<0.05)。淋巴门、Vmax、RI、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价值良好,出现淋巴门不可见、Vmax较高、RI较高、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的甲状腺癌患者PTMC术后需警惕其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作者:田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宫颈鳞癌行卵巢移位患者卵巢状况的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患者行卵巢移位术对卵巢功能变化的影响,及患者接受放疗后对移位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宫颈鳞癌患者80例,均先行卵巢移位手术,医生依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选择不同放疗方案,30例术后未进行放疗,另50例后续采用放疗方案。分析手术前后及放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卵巢功能变化,并观察促卵泡成熟激素( FSH),促黄体激素( LH),雌二醇( E2)和潮热、多汗、阴道干涩等围绝经期症状指标。结果卵巢移位术并未影响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FSH、LH和E2表达水平。与未放疗患者相比,术后放疗降低了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FSH和LH表达水平,而上调了E2表达水平;对放疗患者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显示,放疗3个月后,患者体内FSH和LH水平显著升高,E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6个月后,FSH和LH水平高于术前而低于放疗3个月时表达水平,E2表达水平低于术前而高于放疗3个月表达水平;放疗12个月后,FSH和LH表达水平高于术前而低于放疗3个月和6个月,E2表达水平低于术前而高于放疗3个月和6个月。此外,放疗后3个月时,23例患者卵巢功能失调;随着放疗方案的进行,6个月时,失调人数下降为11例;12个月后,降为7例,其他43例患者卵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卵巢移位术结合放疗可以作为1种临床治疗宫颈鳞癌患者的策略。

    作者:许光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胶原蛋白海绵对胸腔镜下肺癌淋巴结清扫创面出血的应用

    目的:评价生物蛋白海绵在全胸腔镜肺癌淋巴结清扫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将90例接受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生物蛋白海绵填塞淋巴结清扫创面的方法,未使用止血材料45例为对照组。记录术后的引流量及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蛋白海绵在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淋巴结清扫创面渗血。

    作者:杨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预后与鳞癌抗原等肿瘤标记物的关系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组织中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6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清中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6例病例中,有3例为鳞癌变,其他3例为混合型恶变。3例鳞癌变组织中SccAg水平术后有反弹趋势,其预后差,复发率较高。结论对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的患者,其术后肿瘤标记物SccAg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念真;张彦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对甲状腺癌患者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对甲状腺癌患者骨密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与淋巴清扫患者76例,并按手术范围分为A、B、C 3组;检测患者血钙、血PTH,比较术前与术后变化;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患者骨密度。结果术后3天A组与B组或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B组与C组比较,血钙和血PTH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3组患者血钙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或者B组与C组比较,血PTH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骨密度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清扫可影响患者血PTH水平,对血钙及骨密度无显著影响。

    作者:孙文早;王亮;黄晶;邹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0.2%(男性)~1.0%(女性)。1928年Graham首次报道了关于静息甲状腺癌的临床概念后,关于甲状腺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的概念也逐渐被各国学者熟知。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甲状腺癌肿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的甲状腺癌[1]。以往,TMC患者大多因其他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甚至有些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世界各地尸检中TMC的发现率为1.5%~35.6%。以前部分学者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因其癌灶直径较小,与直径较大的甲状腺癌相比,其侵袭性较低,故对其的治疗应采用临床观察等相对保守的方法[2]。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细针穿刺病理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重视程度的增加, TMC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但是,对于TMC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因仍不是很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放射线接触史、体内碘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点,甲状腺微小癌亦是如此,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微小癌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可长期处于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也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易误诊、漏诊。但是,也有部分TMC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点,癌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TMC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多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即中央组,一旦发生转移,患者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Andreas等[3]关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生物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整体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乳头状微小癌比例的上升尤为突出。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所以,对于TMC的诊断及治疗应予重视。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积极或保守)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刘妍(综述);景尚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EGFR-TKIs维持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EGFR-TKIs维持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肺腺癌5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一线化疗后EGFR-TKIs维持治疗组32例,一线化疗后观察或佳支持治疗组26例。维持治疗组距末次化疗21 d后,开始口服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每8周复查病灶,持续至疾病进展死亡或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结果32例维持治疗组患者中,CR 0例,PR 9例,SD 15例,PD 8例,客观缓解率ORR( CR+PR)为28.1%,疾病控制率DCR ( CR+PR+SD)为75.0%。26例观察对照组患者中,CR 0例,PR 2例,SD 9例,PD 15例,客观缓解率ORR(CR+PR)7.7%,疾病控制率DCR (CR+PR+SD)42.3%。维持治疗组与观察组比较,近期疗效ORR、DC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疗效高于男性。基因突变阳性有效率55.0%,未知组有效率16.7%,基因敏感突变组疗效显著高于未知组。结论EGFR-TKIs维持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琳琳;蔡丽芳;廖圣银;游梦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