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cro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姚乐(综述);李胜棉(审校)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microRNA 特异表达
摘要: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统计,2012年全球肝癌发病人数为78.2万,其中中国肝癌发病人数约39.4万(50%),死亡38.3万[1-2],死亡/发病比( M:I)在97%左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维生素 K2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K2抑制肝癌细胞( HCC)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 HuH7)传代培养,以不同浓度的(0、10、30μM)维生素K2处理HuH-7细胞96 h,以实时定量PCR测定和Western印迹分析分别测定血小板衍生因子α受体( PDGFR-α)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用 pluc-a2( PDGFRα启动子荧光素酶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维生素K2处理24 h后采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荧光活性。结果维生素K2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维生素K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DGF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DGFR-α启动子的活性被维生素K2抑制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维生素K2可能通过下调PDGFR-α的转录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光丽;周小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rAd-p53联合顺铂对胃癌细胞生长及 KAI1/CD8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rAd-p53、顺铂( DDP)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情况、KAI1/CD82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rAd-p53、DDP单独及联合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株24、48、72 h后,CCK-8法测定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KAI1/CD8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rAd-p53、DDP单独及联合作用于SGC7901细胞后,细胞增殖被抑制,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两药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d-p53、DDP单独及两药联合作用SGC7901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率为36.94%±0.78%、28.79%±2.37%,69.26%±0.63%;rAd-p53、DDP单独及两药联合均可上调KAI1/CD82蛋白表达,且两药联合组更明显。结论 rAd-p53、DDP单独及两药联合均可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凋亡,二者联合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rAd-p53可能通过上调KAI1/CD82的表达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同时增强DDP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崔荣花;王美清;彭大为;李建旺;张曙波;谢宗宙;程小珍;毛山山;元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节细胞瘤镜下由肿瘤性胶质细胞和发育不良的节细胞组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胶质成分表达GFAP、Oligo-2和S-100,节细胞表达Syn、CgA、Ne-uN和MAP2,Ki-67增殖指数平均3%,部分节细胞胶质瘤CD34阳性。结论节细胞胶质瘤,非常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节细胞胶质瘤至关重要。

    作者:田玉旺;杨安安;许春伟;张立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 VEGF-D及 MLVD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及微淋巴管密度( 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胃癌术后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D、MLVD及胃癌癌旁ML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VEGF-D、MLVD与其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VEGF-D阳性组生存期较阴性组短(P=0.04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织MLVD高组(≥10)较低组(<10)生存期短(P=0.067),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D及胃癌癌旁MLVD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邓明佳;沈丽达;张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骨肉瘤肺转移手术后的生存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评估骨肉瘤患者肺部转移( PM)完全切除( CR)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转移性骨肉瘤患者接受治疗和随访的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转移性骨肉瘤的人口统计学和疾病相关的特性对总体生存( OS)的影响。结果总共有25例PM患者行完全切除,并纳入分析。5年OS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0%和21%。单变量分析较差的OS相关的因素包括软骨细胞亚型,后化疗原发肿瘤坏死<90%,新辅助或辅助化疗期间检测到转移,病理识别肿瘤细胞达到任何切除结节的内脏胸膜表面。在多变量分析中,软骨细胞亚型是唯一的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HR=4.6,95%CI:1.0~21.3,P=0.044)。结论肿瘤生物学相关的因素,原发肿瘤坏死不彻底,化疗期间癌细胞转移,软骨细胞亚型和内脏胸膜受累都是手术预后差的相关因素。

    作者:喻紫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0.2%(男性)~1.0%(女性)。1928年Graham首次报道了关于静息甲状腺癌的临床概念后,关于甲状腺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的概念也逐渐被各国学者熟知。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甲状腺癌肿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的甲状腺癌[1]。以往,TMC患者大多因其他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甚至有些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世界各地尸检中TMC的发现率为1.5%~35.6%。以前部分学者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因其癌灶直径较小,与直径较大的甲状腺癌相比,其侵袭性较低,故对其的治疗应采用临床观察等相对保守的方法[2]。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细针穿刺病理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重视程度的增加, TMC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但是,对于TMC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因仍不是很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放射线接触史、体内碘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点,甲状腺微小癌亦是如此,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微小癌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可长期处于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也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易误诊、漏诊。但是,也有部分TMC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点,癌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TMC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多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即中央组,一旦发生转移,患者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Andreas等[3]关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生物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整体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乳头状微小癌比例的上升尤为突出。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所以,对于TMC的诊断及治疗应予重视。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积极或保守)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刘妍(综述);景尚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 PTMC 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甲状腺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均接受PTMC手术,统计术后1年内患者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复发和转移患者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并分析患者术前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Vmax及RI等对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甲状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40.00%(34/85)和35.29%(30/85)。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可见淋巴门发生率低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Vmax、RI、淋巴结囊性变发生率及钙化发生率则高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P<0.05)。淋巴门、Vmax、RI、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联合预测PTMC术后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价值良好,出现淋巴门不可见、Vmax较高、RI较高、淋巴结囊性变、钙化等的甲状腺癌患者PTMC术后需警惕其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作者:田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核大,常呈马蹄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为弥漫细颗粒状,核分裂象较多见。免疫组化显示:CD30表达均阳性, CD20、CD79α、Pax-5表达均阴性,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论掌握间变大细胞瘤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对其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吴永芳;许春伟;崔淼;张博;邵云;王海艳;王怀涛;李晓兵;张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肠内免疫营养对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术后24 h开始使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对照组(56例)术后使用常规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8天分别检测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①CD3、CD4、CD8、CD4/CD8、NK细胞、IgA、IgG、IgM;②CRP、TNF-α、PGE。观察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前与术后第1天,两组免疫指标与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8天,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NK、 IgG、CRP、TNF-α及PG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人工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会阴部伤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韩刚;付晓伶;龚航军;曹羽;王以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LC1 A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其转移的关系

    目的:分析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LC1A5)蛋白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LC1A5的表达,分析SLC1A5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SLC1A5在8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88.75%)高于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42.86%)( P<0.05)。SLC1A5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有关(P<0.05)。但癌组织中SLC1A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LC1A5可能是一个促进肿瘤远处转移的因子。

    作者:刘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与 XELOX 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对比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与XEL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16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XELOX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化疗后的疗效情况和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总有效率(CR+PR)为48.84%,与对照组的51.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化疗后的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化疗后,2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病变、神经毒性和肾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手足综合征和肝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与XELOX方案化疗均可有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且XELOX方案的不良反应更小,安全性更高,有利于临床治疗。

    作者:许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比较分析阴道镜活检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2560例已婚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行阴道镜活检560例,行HPV检测2000例,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0例妇女阴道镜活检HPV阳性率为44.46%,2000例妇女HPV检测HPV阳性率为42.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后期确认,上述患者中宫颈囊肿患者180例,阴道镜活检检出172例,漏诊8例,漏诊率为4.44%;HPV检测检出102例,漏诊78例,漏诊率为43.33%,阴道镜活检的漏诊率明显低于HPV检测,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镜活检与HPV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均有良好效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

    作者:赵鹃;杨银忠;张朝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urvivin RNAi联合 PsL 5 F影响 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RNAi介导的基因治疗联合天然药物半边旗提取物5F( PsL 5F)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腺病毒介导Survivin RNAi联合PsL 5F作用乳腺癌细胞MCF-7,免疫印迹法检验Survivin被沉默的程度,通过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印迹实验发现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被抑制;MTT实验表明联合作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从单独应用的50.00%(P<0.001),提高到86.12%(P<0.001);流式细胞术也发现联合应用能更大程度地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 Survivin RNAi和PsL 5F联合作用,可显著提高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这为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室依据。

    作者:刘轩;王润秀;吴小云;谢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EGFR、αVβ3、ADAM2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去整合素-αVβ3(integrin alpha-v-beta3,αVβ3)、去整合素-蛋白酶23(a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23,ADAM2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RC患者癌组织61例作为CRC组,依据肝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选取其中CRC患者癌旁正常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组织中EGFR、αVβ3、AD-AM23表达情况。结果 CRC组EGFR、αVβ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RC组ADA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转移组EGFR、αVβ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ADA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原发灶中EGFR表达与αVβ3表达无明显相关(P=0.152),AD-AM23表达与αVβ3或EGF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ADAM23在CRC组织中呈低表达,EGFR、αVβ3呈高表达,ADAM23表达与αVβ3或EGF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以此为靶点三者与CR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CRC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指导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重要方向,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萍;李云峰;李强;夏翠峰;程先硕;杨之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723例子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盆腔引流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安全可行,远期疗效肯定,具有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陈梅英;贝玲玲;陈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IGF信号通路与肺腺癌 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的关系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肺腺癌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肺腺癌组织和16例正常肺组织中IGF1R和EGFR的表达,ELISA法检测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中IGF1的含量。结果 IGF1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IGF1R的表达与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 EGF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GFR的表达受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影响(P<0.05)。 IGF1R与EGFR在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在晚期接受EGFR-TKI治疗的肺腺癌患者中,病情进展后血清中IGF1的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肺腺癌患者EGFR-TKI治疗获得性耐药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永涛;李波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与其临床特征、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分析

    目的:检测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表达水平,结合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p53免疫组化强度,以阳性单位为定量分析单位。分析p5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p53蛋白表达者放化疗效果显著低于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且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p53表达与否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与生存期直接相关,临床治疗时可考虑将其作为治疗靶点。

    作者:刘东芳;王晓红;刘春秋;赵洪焕;张晓斌;杨俊泉;张成侠;王建功;汪宏斌;赵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术后伴异常蛋白带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传统的化疗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很少有患者能够取得完全缓解,更不能治愈。近年来,MM患者采用自体或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呈逐年增多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于初诊类型的新的M蛋白或寡克隆蛋白带,或者初诊M蛋白的迁移率发生了变化,统称为异常蛋白带( abnormal protein band,APB)[1],这给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估造成了一定影响,研究发现APB与MM的疗效和预后存在相关性。

    作者:黄前川(综述);张新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食管癌患者肿瘤体积对 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大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GTV)对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GTV分级的病理T分期分布情况、5年生存情况以及局部区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GTV 分级与T 分期总符合率为72.16%,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一致性( Kappa =0.402,P<0.01)。随着GTV分级升高T分期逐渐增加,且相邻T分期GTV分布有重叠现象;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0,P=0.000)。 GTVⅠ级组和Ⅱ级组1、3、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GTVⅢ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局部区域复发率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23);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远处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797)。结论随着食管癌患者GTV增大T分期逐渐增加,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逐渐增加。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Met和 p-Akt与胃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目的:探讨p-Akt蛋白与HGF/c-Met通路是否参与胃癌VM的形成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胃癌患者共74例,正常对照患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对照组中c-Met受体、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CD-34和PAS双染法测定VM。结果 c-Met受体与VM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277,P<0.05),p-Akt蛋白和VM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409,P<0.05),表明c-Met受体、p-Akt蛋白与胃癌VM的生成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c-Met受体、p-Akt蛋白在胃癌VM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苏会玲;苏红慧;陈雪霁;蔺强;陈坤;刘风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