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Meta分析

蒋俊;解佳奇;张丽;汪义纯;权循凤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顺铂, 恶性胸腔积液, Meta分析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r)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搜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系统,检索关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治疗MP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STATA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总共纳入17篇RCT,总计11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联合组)的胸腔积液缓解率高于单药顺铂(观察组)(RR=1.623,95%CI=1.472~1.789;Z=9.71,P=0.000),联合组的KPS评分改善率高于观察组(RR=1.592,95%CI=1.422~1.782;Z=8.09,P=0.000).在消化道不良反应方面,联合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RR=1.204,95%CI=1.003~1.447;Z=1.99,P=0.047).而肝肾毒性、骨髓抑制、发热、疲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阶段研究结果证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治疗MPE的疗效优于单药顺铂,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好,期待纳入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分析.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对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单用LBH589或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LBH589(15、25、50)nmol/L及50 nmol/L分别联合硼替佐米(15、25)nmol/L及地塞米松(5、10)μmol/L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48 h后的细胞增殖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LBH589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blot测定LBH589(15、25、50 nmol/L)对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变化程度.结果 单用LBH589或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均能够使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与药物剂量和时间变化呈正比例.药物作用于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48 h后,G0/G1期细胞逐渐增加,G2/M期及S期细胞则逐渐降低,细胞在G0/G1期发生阻滞,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且凋亡程度与药物剂量变化呈正比例,三药联合作用均较单药作用更加显著(P均<0.01);Westernblot测定显示,不同浓度LBH589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上调,且与药物剂量变化呈正比例.结论 LBH589能够使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受到抑制,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且三药联合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有加强抗瘤细胞作用.

    作者:张灵;白晓敏;范凌;张亚芳;吉慧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空肠间置代胃术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根治性全胃切除后进行空肠间置代胃术与单纯Roux-en-Y吻合术对胃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90例,根据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空肠间置代胃术,对照组进行单纯Roux-en-Y吻合术.观察2组手术后血红蛋白浓度(Hb)、血浆前白蛋白(PA)、血浆总蛋白(TP)差异;采用Spitzer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术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2组患者Hb、PA、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Hb、PA、TP水平分别为(122.26±14.06)g/L、(325.48±11.62)mg/L、(64.05±3.54)g/L,对照组Hb、PA、TP水平分别为(133.65±18.26)g/L、(345.64±18.37)mg/L、(67.26±4.55)g/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Spitzer评分:研究组活动情况、健康状况、总分分别为(1.42±0.62)、(1.13±0.64)、(1.36±0.62),对照组分别为(0.85±0.65)、(0.71±0.66)、(1.14±0.59),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远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能够有效提高术后肠道吸收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龚志涛;黄亚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完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c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79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9例,采用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20例,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组.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24和48 h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24 h、术后24 h及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等体液免疫指标.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及止疼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2组患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CRP水平又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优点,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李民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卵巢癌新辅助治疗对lncRNA差异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究卵巢癌新辅助治疗对lncRNA差异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分析ln-cRNA PVT1在卵巢癌和相邻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分析PVT1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VT1表达的预后意义.结果 相比邻近非肿瘤组织,PV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VT1表达与临床分期和N分级(P<0.05)有关.高PVT1表达水平患者总生存时间较短.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VT1可能是总体生存率较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lncRNA PV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PVT1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分子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韵;权效珍;覃小敏;兰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金龙胶囊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机制分析

    目的 观察金龙胶囊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机制分析.方法 将1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每4~10周重复治疗,多治疗次数为12次)治疗,治疗后进行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金龙胶囊(4粒/次,3次/d)内服治疗,连续服用3年;检测两组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血清CEA和AFP水平均略低于术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CEA和AF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近期总缓解率为67.24%,对照组为41.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6.809,P<0.01);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CD3+和CD4+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CEA和AFP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

    作者:孟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丙泊酚对肝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实施肝癌手术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44例)和异氟醚组(S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IL-6的变化及差异,记录患者实施切除术后的不良反应,并测量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结果 2组患者在实施切除术后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NK细胞浓度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IL-6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手术后1 d丙泊酚组NK细胞数量低于异丙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在手术后3 d血清中IL-6浓度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而异氟醚组仍高于麻醉前水平.丙泊酚组白细胞下降率(50.0%),低于异氟醚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对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但白细胞下降率低于异氟醚麻醉,对于白细胞较低的患者适合采用此方法麻醉.

    作者:程勇;张晓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10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予常规分阶段治疗,观察组予综合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相关指标上2组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创面愈合时间、出血时间、阴道排液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标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疗效上,对照组治愈率30.48%,总有效率83.81%;观察组治愈率48.57%,总有效率95.2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郭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实用癌症杂志》2016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早期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87.5%)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5),且术后的引流置管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vs 27.5%,χ2=9.52,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景瑞军;陈鑫;王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Nedd4L对前列腺癌患者TrkA抑癌性泛素化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Nedd4L对前列腺癌患者TrkA抑癌性泛素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0例前列腺癌组织(PC组)及24例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BPH组)中Nedd4L及TrkA的水平,分析Nedd4L和TrkA的相关性,同时分析NEDD4L和TrkA的水平分别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的关系.采用免疫印迹法进一步检测TrkA蛋白水平和TrkAde泛素化水平.结果 ①PC组Nedd4L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BPH组Nedd4L的mRNA水平(t=13.01,P<0.0001);PC组TrkA mRNA水平明显高于BPH组TrkA mRNA水平(t=8.097,P<0.0001),且Nedd4L mRNA水平与TrkA 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γ=-0.8029,P=0.0156).②Nedd4L水平与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呈明显负相关(P<0.05),TrkA mRNA水平与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PC组TrkA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PH组TrkA蛋白水平(t=11.06,P<0.0001),而PC组TrkA泛素化水平显著低于BPH组TrkA泛素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38,P<0.0001).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中Nedd4L表达水平下调,TrkA表达水平上调,TrkA泛素化水平的降低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赵娟;崔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医生诊断和患者自身情况,分别选择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及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实验组),每组各50例.随访治疗前后2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治疗效果、免疫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常规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化疗改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表达.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总有效率(48%)远远高于对照组(26%)(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肾功能异常、心率异常、肢端麻木和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实验组(P均<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治疗肺癌患者感染率低、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杜先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治疗,Ⅱ组采用2.0μg/kg舒芬太尼治疗,Ⅲ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2.0μg/kg舒芬太尼联合治疗.记录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用药后2、4、12、24、48 h的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P>0.05),3组患者的VAS镇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Ⅲ组各时段VAS镇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且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对癌痛的治疗效果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以安全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作者:王艳冰;孟凡颖;李文亮;夏海波;陈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区域增长法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的分割研究

    目的 为了提高分类和检索准确率从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提取感兴趣区域.方法 通过40幅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得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直方图特征并利用此特征分别采用区域增长法和全阈值法分割10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并利用面积大小差异和平均表面距离评价分割结果.结果 分割后的图像与手工分割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得出区域增长法与手工分割图像面积平均相差4.160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1个像素点而全阈值法分割后图像面积平均相差13.05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3个像素点.结论 区域增长法比较适合分割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此研究不仅能提高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辅助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并对以后的食管癌医学图像分割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伊力扎提·阿力甫;木拉提·哈米提;严传波;阿布都艾尼·库吐鲁克;姚娟;杨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大鼠乳腺癌骨转移模型中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诱导疼痛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及其脊髓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体重在180~200 g,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癌痛模型组(A组)、假手术组(B组)、正常组(C组),A组大鼠左侧胫骨髓腔内单次注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B组大鼠左侧胫骨注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做不给药处理.A组造模后第7天,评估筛选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癌痛组(A1组)、癌痛+NS组(A2组)、癌痛+抑制剂组(A3组).正常对照组(C组)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C1组)、空白+抑制剂组(C2).A3组和C2组分别在第13、14、21天鞘内注射Akt抑制剂GSK690693,A2组在第13、14、21天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1组、B组、C1组均不给药处理.在第0、7、14、21天,分别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MWT).第21天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脊髓L4~L6区段,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的磷酸化Akt(p-Akt)水平.结果 实验观察到大鼠的MWT和TWL均显著降低,第7天及14天A1组、A2组、A3组及B组分别与C1组比较,P<0.05,第21天A3组与A1组、A2组分别比较,P<0.05.与C1组比较,骨癌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Akt表达增强,鞘内注射Akt抑制剂可降低脊髓背角p-Akt的表达.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骨癌痛的中枢敏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袁翠堂;丁罡;廖志军;姜峰;叶品;陈思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血管抑制作用.方法 C57BL/6近交系小鼠30只,造模后,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使用生理盐水、环磷酰胺(CTX)及HSYA(分低、中、高3个剂量)作用于动物模型.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大小,分析小鼠生长曲线,并在造模第22天处死所有小鼠,无菌条件下剥取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HSYA在不同视野下对肿瘤血管的抑制情况.结果 HSYA中、小剂量组对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中药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高亭;蒋引娣;李敏;何小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贝伐单抗与培美曲塞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顺铂+培美曲塞化疗,治疗组在顺铂+培美曲塞的基础上加贝伐单抗,比较2组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ORR(CR+PR)和DCR(CR+PR+SD)分别为43%、85%,相比于对照组ORR和DCR的20%、69%,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呕吐、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无论在发生率还是在0~Ⅳ级分级上都没有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 mRNA含量为(70.6±12.3)pg·m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 mRNA含量为(67.4±11.3)pg·m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mRNA含量为(63.9±11.7)pg·mL-1,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及顺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且贝伐单抗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抑制作用,目前可以作为1种较为理想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

    作者:邱水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女性乳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女性乳腺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女性乳腺肿瘤疾病患者173例,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切除病灶.结果 173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共切除291个肿瘤病灶,良性肿瘤病灶259个以乳腺纤维腺瘤(67.35%)为主,恶性乳癌病灶32个以浸润性导管癌(9.97%)为主.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复查肿瘤病灶清除率100%且无复发迹象,术后不良事件以出现血肿为主,发生率为2.92%.结论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女性乳腺肿瘤清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小.

    作者:阎立昆;姚建锋;李伟;邱健;王小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晚期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GC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观察两组化疗效果、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受益率(DCR)及临床有效率(RR)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化疗耐受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42.0%(42/100),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18.2±1.3)个月,对照组2年生存率为29.0%(29/100),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13.9±1.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GC化疗方案能显著提高化疗效果和生存率,降低化疗毒副反应的基础上增加患者化疗耐受性,在晚期膀胱癌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缴宁;胡杰;赵彬;吴永吉;甄景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r)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搜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系统,检索关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治疗MP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STATA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总共纳入17篇RCT,总计11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联合组)的胸腔积液缓解率高于单药顺铂(观察组)(RR=1.623,95%CI=1.472~1.789;Z=9.71,P=0.000),联合组的KPS评分改善率高于观察组(RR=1.592,95%CI=1.422~1.782;Z=8.09,P=0.000).在消化道不良反应方面,联合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RR=1.204,95%CI=1.003~1.447;Z=1.99,P=0.047).而肝肾毒性、骨髓抑制、发热、疲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阶段研究结果证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治疗MPE的疗效优于单药顺铂,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好,期待纳入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分析.

    作者:蒋俊;解佳奇;张丽;汪义纯;权循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重组蛋白P53联合紫杉醇在宫颈癌中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P53联合紫杉醇在宫颈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进行实验研究,利用MTT实验对单独加入P53重组蛋白、紫杉醇和P53联合紫杉醇对细胞增殖进行检测,两者均不加为对照组,同样的设计思路对细胞单克隆进行检测,后用western-blot进行4种细胞蛋白的检测.结果 重组蛋白联合紫杉醇时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且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细胞单克隆形成数目也是减少,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时发现VEGF表达减少.结论 P53重组蛋白联合紫杉醇能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其潜在作用机制是抑制VEGF的表达.

    作者:权效珍;覃小敏;刘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