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舌骨下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杜伟

关键词:舌骨下肌皮瓣, 修补, 口腔肿瘤, 术后缺损
摘要:目的 观察舌骨下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 将行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舌骨下肌皮瓣逆行法或顺行法进行修补,对照组采用其他部位肌皮瓣进行修补.比较2组患者皮瓣的完全成活率、总体成活率,术后3年、5年患者存活率及后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皮瓣完全成活率、总体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年及5年患者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顺行法疗效明显优于逆行法(P<0.05).结论 舌骨下肌皮瓣应用于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修补中疗效显著,其中顺行法修补疗效更为满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炎症细胞分布与预后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行手术根除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60例,对患者的详细就诊资料、CD15、CD68炎性相关性因素及生存资料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分化程度、肿瘤复发、TNM分期、CA199、术中输血、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术前转氨酶水平的情况是影响胆管癌预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相关因子CD15、CD68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 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复发、TNM分期、CA199、术中输血、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术前转氨酶水平具有相关性,局部的炎症状态CD15高表达、CD68低表达是影响胆管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永胜;孙保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循证医学模式对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循证模式干预对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脑膜瘤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医学模式进行治疗.统计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MOS SF-36量表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共有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9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躯体生理健康总评、心理生理健康总评得分分别为(16.27±1.18)分、(3.62±0.20)分、(1.34±0.14)分、(11.20±1.15)分、(17.62±1.35)分、(5.34±0.27)分、(5.74±0.15)分、(18.74±1.25)分、(65.41±3.87)分和(25.91±2.2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循证模式进行临床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膜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高亚东;王祝峰;张百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结肠癌分期对实施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应用价值和远期疗效

    目的 探讨结肠癌的分期对实施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应用价值及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结肠癌分期标准Dukes分期方法进行术前分期,Dukes A期20例、B期35例、C期28例、D期17例.所有患者都实施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制定10年的远期疗效观察目标.结果 淋巴结清扫量:Dukes A期(21.25±4.02)枚,B期(20.56±3.89)枚,C期(13.32±2.88)枚,D期(12.23±2.45)枚,Dukes A、B期数量明显多于C、D期数量;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发病率:Dukes A期

    作者:曾涛;李伟学;钟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预防性回肠造瘘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预防性回肠造瘘术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收治的692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二次手术发生率及术后感染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5例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的患者中有15例发生吻合口瘘;507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的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11例.造瘘组患者的二次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均明显低于未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直肠癌患者行切除术的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虽然未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但增加了手术安全性,降低了医疗风险和二次手术率及术后感染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作者:赵树展;郭澎;王昭顺;刘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涎腺导管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涎腺导管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大体检查:肿瘤为质硬灰白色边界不清肿块;光镜下肿瘤呈巢团状、腺样生长,瘤细胞较大,异型性明显.结论 涎腺导管癌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

    作者:吕新玲;肖爱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治疗方法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保乳手术及改良根治术后的疗效.方法 临床纳入年轻乳腺癌患者90例.其中,保乳手术患者45例,进行改良根治术患者45例.观察两组患者3年生存情况、手术情况、生活质量等.结果 保乳组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5.56%、2.22%、2.22%,根治组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1.11%、4.44%、6.67%,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保乳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保乳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以及精神健康(MH)评分均明显优于改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年轻乳腺癌患者进行保乳手术以及改良根治术均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保乳手术具有创伤小、临床恢复快且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噬因子Beclin 1和LC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自噬因子Beclin 1和LC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自噬因子Beclin 1和LC3的表达情况.结果 Beclin 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2.5%(51/120),在癌旁组织其表达率为93.3%(112/12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1.3,P<0.05);LC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0.0%(108/12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率(29.3%,34/12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24.8,P<0.05).Beclin 1和LC3蛋白表达与胃癌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自噬因子Beclin1和LC3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黄俊玲;钟腾猛;黄赞松;李广志;周喜汉;何守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血清PG水平对肝癌患者胃黏膜状况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PG水平对肝癌患者胃黏膜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肝癌患者100例,根据McCor-mack标准对患者的PHG发生情况进行评定,并因此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按照Child-Pugh评分系统进行分级,患者被分为A级、B级、C级.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与肝癌患者的PHG关系;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PG水平;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清PG水平;比较不同发病原因的患者的血清PG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明显较对照组患者差;研究组患者的PGⅠ、PGⅠ/PGⅡ水平明显较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级患者的PGⅠ的含量和PGⅠ/PGⅡ值较A、B级肝癌患者小,A、B级肝癌患者的PGⅠ的含量和PGⅠ/PGⅡ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B、C 3个等级的肝癌患者的PGⅡ含量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因的肝癌患者的血清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P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胃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提前治疗可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魏若男;鲁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6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使用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的效果,筛选出相关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组间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的化疗疗效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分型、化疗方法等无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与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年龄越低、临床分期越低的患者的化疗疗效越好(P<0.05).不同年龄患者间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年龄≥60岁组患者的生理状况、功能状况、肺癌特异性状况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年龄<6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较高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分期较低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与临床分期是患者化疗疗效及生存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越低、临床分期越低的患者化疗疗效越好,但就预后生存质量而言,年龄较低患者由于承受了较重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其生存质量往往会差于年龄较长患者.

    作者:傅文喜;严峻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放疗前肺功能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探讨放疗前肺功能参数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81例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放疗前基础肺功能测定,并记录剂量体积参数,观察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对患者临床资料、肺功能参数、剂量体积参数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肺功能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结果 全组患者中17例出现≥2级放射性肺炎,占21.0%(17/81),其中2级15例,3级2例,无4、5级放射性肺炎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前肺功能指标FEV1.0、FEV1.0/FVC、DLCO及放疗计划指标PTV体积、双肺MLD、V5、V20、V30,均影响患者≥2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P<0.05).≥2级放射性肺炎组患者肺功能参数FEV1.0、FEV1.0/FVC、DLCO指标值均低于0、1级放射性肺炎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EV1.0、FEV1.0/FVC、DLCO等相关肺功能指标值并非≥2级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仅双侧肺脏MLD、V5、V20及V30为患者≥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础肺功能参数FEV1.0、FEV1.0/FVC、DLCO在≥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预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肺功能受损是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但并非影响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天昶;冯杏;王浩;王锋刚;吴磊;张彦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69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组)85例,对照组(顺铂+5-氟尿嘧啶组)84例,将2组的ORR、DCR、癌症复发、转移、3年的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在治疗晚期胃癌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疗效,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胃癌复发13例(15.29%),癌症转移9例(10.59%),3年的生存率为74.12%;对照组胃癌复发12例(14.29%),癌症转移11例(13.10%),3年的生存率为72.62%.2组胃癌复发率、癌症转移率以及3年生存率进行比较,P均>0.05,均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进行3周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缓解率以及临床控制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杨昆政;陈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沉默Epha2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性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目的 探究沉默Epha2基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改变及对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高表达EGFR,对EGFR-TK1吉非替尼敏感),筛选对Epha2基因具有有效下调作用的siR-NA序列,并利用筛选得到的有效siRNA转染PC3细胞,分别在RNA水平与蛋白水平观察Epha2的下调效果;转染细胞后,加入吉非替尼共培养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观察转染后对三维培养的模型条件下PC3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 从设计的四条siRNA中筛选得到一条有效下调Epha2基因表达的序列,利用该siRNA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了吉非替尼诱导PC3细胞的凋亡,同时减少了PC3在三维培养条件下的血管生成拟态.结论 抑制Epha2基因的表达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凋亡,减少PC3的血管生成拟态,Epha2基因可作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癌的靶点.

    作者:曹阳;李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美兰注射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美兰注射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即将进行广泛子宫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82例,开腹手术前5 min在宫颈3、6、9、124点注射美兰,然后术中探查颜色呈蓝色的淋巴结被认为是前哨淋巴结.观察淋巴结、淋巴管蓝染情况,将蓝染的淋巴结视为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并切除,之后常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及非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分别送病理检查,并检查其分布部位.结果 在宫颈注射美兰5 min后进行手术,在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术前选择宫颈6点为注射处的患者中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97.56%(80/82),3、9、12点处送检结果显示为前哨淋巴结的比率分别为2.4%、1.2%、1.2%.而相比同样的常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检出率为91.46%(75/82),在闭孔窝处淋巴结多.结论 在宫颈癌患者中前哨淋巴结的示踪标记可以利用美兰进行标记,且注射部位为宫颈6点处.

    作者:李琳;邢辉;覃小敏;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组采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卵巢功能及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的恶心呕吐、皮下气肿、下肢静脉血栓、低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E2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血清FSH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不过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5%,对照组为12.5%,治疗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能减少手术创伤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卵巢功能的恢复,也能防止子宫肌瘤的复发,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康莱特配合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康莱特配合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一采用放疗药物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组在放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康莱特注射液100 ml静脉注射,1次/天,从化疗前1天开始,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析2组患者的有效率,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明显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及NKT细胞活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康莱特配合放射治疗对NSCLC患者存活率、缓解率的提高有重大意义,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具有放射增敏作用,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秦银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DC-CIK联合化疗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DC-CIK联合化疗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每组40例.单纯化疗组采用消化道肿瘤的经典化疗FOLFOX方案;联合治疗组在单纯化疗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疗程均为2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免疫五项的检测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化疗组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DC-CIK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1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方法.

    作者:全红艳;田媛;郝建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右丙亚胺对接受表柔比星化疗的胃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对接受表柔比星(EPI)联合化疗方案的胃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66例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分成右丙亚胺联合EOX化疗组和EOX化疗组2组,分别采用EOX方案化疗6个周期,以及EOX联合右丙亚胺治疗6个周期,观察2组的心电图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方面,右丙亚胺联合EOX化疗组和EOX化疗组分别为12.1%(4/33)和36.4%(12/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X化疗组中,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12例予以右丙亚胺治疗,经治疗,6例出现心脏损害加重,4例异常心电图保持稳定,2例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右丙亚胺对使用表柔比星的胃癌患者的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已经形成的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谢和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40例,共计45个病灶,病灶大径≤3 cm,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病灶分别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 45个病灶中38个中-低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7个病灶高分化癌动脉期明显增强;超声造影、常规超声与增强CT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0.0%、77.5%、82.5%.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诊断率,为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陈锋;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愈合时间,2组患者手术疗效的比较以及手术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愈合时间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6.3%,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手术治疗宫颈癌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对宫颈锥形切除术在宫颈癌手术中的治疗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高秋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Twist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Twist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转移的关系.方法 纳入骨肉瘤患者10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Twist在不同病理类型骨肉瘤中的表达;并检测骨肉瘤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患者Twist表达情况.结果 Twist表达主要位于细胞的胞质中,在骨肉瘤组织中其阳性率为83%;骨肉瘤恶性程度低组与恶性程度高组其表达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的骨肉瘤病理组织中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转移组骨肉瘤患者中阳性率为93.1%,在非转移组中阳性率为46.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wist与骨肉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骨肉瘤的辅助性指标,对临床的诊治及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李艳;伊航;李锦明;何智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