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手术方式对结肠癌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亚儒;唐孝良;陈永乐;王世霞;姚远;李晶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免疫功能, 炎症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对结肠癌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肺部感染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1天,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及CD4+/CD8+与术前1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D3+、CD4+与术前1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观察组的CD3+、CD4+、CD8+、CD4 +/CD8+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对照组的CD3+、CD4+与术前1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D3+、CD4+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及3天,2组患者的CRP及补体C3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对照组患者的CRP及补体C3较观察组患者变化显著,P均<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患者的对免疫功能及组织损伤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效果

    目的 研究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给予舒芬太尼联合丙酚进行麻醉,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结果 研究组麻醉效果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麻醉效果好,患者苏醒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结肠癌肝、肺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rtophil elastase,NE)与结肠癌肝、肺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进行手术切除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癌症是否发生转移,分为结肠癌不转移组(n=52)、结肠癌肝转移组(n=32)、结肠癌肺转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及组织上清中NE、IL-6和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进行NE与IL-6和TNF-α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①结肠癌患者NE、IL-6及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肠癌不转移患者NE、IL-6及TNF-α明显低于结肠癌肝转移和结肠癌肺转移患者NE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E、IL-6及TNF-α的水平在结肠癌肝转移和结肠癌肺转移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显示,NE与IL-6(y =0.9919,P=0.0009)及TNF-α(γ=0.9587,P=0.01)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水平与结肠癌发生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特别是肝、肺的转移.

    作者:徐海声;宁四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甲状腺癌术后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早期症状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和血钙的变化,评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血钙降低的情况和处理措施.方法 93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根据颈淋巴清扫程度分为A、B、C3组,检测比较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天的血液中PTH和钙离子水平.结果 术后各组患者的PTH和血钙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天时出现低值;各组水平间比较为仅甲状腺全切>单侧颈淋巴清扫>双侧颈淋巴清扫;.本后各组患者均有低PTH、低钙症和低血钙症发生,各组比较,双侧颈淋巴清扫>单侧颈淋巴清扫>单纯甲状腺切除(P<0.05).结论 甲状腺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且程度与手术范围呈正相关;术后第1天可选为检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和血钙水平的时间点.

    作者:彭晓智;黎宗保;裴翔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各80例.比较2组术中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恢复(体温恢复、术后排气、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尿潴留、淋巴囊肿、盆腔感染、肺栓塞、膀胱/肠道损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郑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c-my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NSCLC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myc蛋白水平.结果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胸腔积液、吸烟史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c-myc表达与其临床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先国;戈伟;王建国;陈桂明;蔡鹏;喻刘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吉非替尼联合同期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联合同期全脑放疗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NSCLC脑转移的患者65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次/d,同时采用两侧野对穿照射,DT=30 Gy/10 f/2 w;对照组单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次/d.结果 2组患者的全身病变DCR和全身病变R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颅内病灶DCR和RR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2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8.5个月,P<0.05.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6.9%和15.6%,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7%,33.3%和12.1%,其中2年生存率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恶心呕吐、放射性颅高压、皮疹脱屑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联合同期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显著,能显著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尹伦财;杜先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TUPKBt)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TUPKBt)治疗,术后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输血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家菁;闫志安;刘佳;张军;杨盛;肖飞;谷现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8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赵金安;白西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中、术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B组(单纯全麻组).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与免疫功能状态水平.结果 复合麻醉组与单纯全麻组麻醉效果对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两组室性早搏发生率分别为3.3%与10.0%,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出现血压异常5例,心动过速或过缓6例,术后恶心呕吐3例,单纯全麻组出现血压异常12例,心动过速或过缓14例,术后恶心呕吐16例,复合麻醉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水平在术中、术后不同时刻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在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后72 h)时的IgM、IgG水平均高于单纯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可取得与单纯全身麻醉相当的麻醉效果,同时由于减少了全麻药物用量,可有效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降低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做为此类手术临床首选的的麻醉方式.

    作者:冉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 将110例纵隔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结果 2组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液化、肺不张等)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天2组血清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值都明显高于术前1天(P<0.05),而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能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减轻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于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联合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根治术后直接进行移植皮修复.治疗组在根治术后应用免疫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比较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患者生存率;检测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平均所需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2.25±0.43)h和(595.78±149.72) mL,与对照组(2.34 ±0.51)h和(604.27±155.33)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第2和第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MMP-2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采取免疫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术后生存率和降低血清MMP-2和MMP-9含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华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颅内脑膜血管瘤病1例报告

    脑膜血管瘤病(meningeal angiomatosis,Ma)是发生于颅内的1种罕见疾病,影像学特点并无明显特异,存在一定误诊率.现将我科近期诊治的1例脑膜血管瘤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19岁,因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障碍3年余于2014年2月22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起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障碍,口吐白沫,眼睑上翻,后能自行恢复意识.

    作者:夏瑜;钱锁开;张先斌;温剑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β-葡萄糖醛酸酶在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联合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水平,分析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中β-G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入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β-G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及阳性表达程度.结果 实验组手术前血清β-G水平为(16.59±1.69) ng/ml,出院前为(9.23±1.21) n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中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为(62.5±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例淋巴结转移者胰腺癌组织β-G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低分化腺癌β-G阳性表达率高达85%,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β-G水平升高,且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强度越强,与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郭芳;何阳;张万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ERCC1、XRCC1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X射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XRCC1)表达对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给予铂类药物方案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78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SCLC组织标本中ERCC1、XRCC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ERCC1、XRCC1表达水平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进展时间(TrP)以及中位生存时间(MST).结果 78例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率为43.6% (34/78),XRCC1阳性表达率为34.6%(27/78);根据ERCC1、XRCC1表现分为+/+组16例、+/-或-/+组29例、-/-组33例.+/+组、+/-或-/+组、-/-组临床疗效、TTP及MST依次上升,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NSCLC组织中ERCC1、XRCC1表达是评估患者化疗疗效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抑肽酶对脑肿瘤手术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抑肽酶应用于脑肿瘤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6例行脑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于术前12h~术后24 h给予抑肽酶加入林格氏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单纯林格氏液静脉滴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麻醉诱导前(T1)、切开硬脑膜(T2)、术后24 h(T3)的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2、T3血清TNF-oα、IL-6水平明显高于T1(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抑肽酶应用于脑肿瘤手术中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脑水肿的发生,改善血清TNF-α、IL-6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久魁;刘晓荣;郑建辉;周晋;刘维田;徐雅彪;张国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不同剂量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100 U/ml凝血酶,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500 U/ml凝血酶.对2组患者一般治疗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2组平均操作时间及凝血酶注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凝血酶注射总量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有积极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淑萍;古旸;金兰;王凤;孟临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病理、治疗及预后.结果 3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0.7±1.2)岁,男女比例为34∶3,平均吸烟指数(809.5 ±77.5)年·支,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19/37),干咳(9/37),痰中带血或咯血(5/37),胸闷气急(18/37).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患者血清NSE、CEA、CA125水平较单纯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高.胸部CT表现为在肺纤维化病变明显的肺周边近胸膜区域出现了团块状或结节状的肿块,其中8例患者伴有胸腔积液(8/37).病理类型以腺癌(14/37)及鳞癌(13/37)为主.大多数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发现合并肺癌时基本已处于肺癌中晚期,预后差,3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结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发生率高,易漏诊及误诊,且治疗难度大,预后差,需尽早行相关有创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张楠;雷伟;曾辉;黄建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对膀胱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对膀胱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2例.按照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MVAC组和GC组.MVAC方案:甲氨蝶呤30 mg/m2和长春花碱3 mg/m2,静脉滴注,第2、15、22天;阿霉素30 mg/m2和顺铂7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2天为1个化疗周期.GC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顺铂70 mg/m2,静脉滴注;21天为1个化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和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GC组肿瘤降期率为62.5%;MVAC组肿瘤降期率为32.4%.GC组患者肿瘤降期率显著高于MVAC组(x2=18.602,P=0.000).GC组死亡率为33.3%,MVAC组死亡率为44.1%.GC组中位生存时间为78.7个,MVAC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3,P=20.047).GC组复发率为50.0%,MVAC组复发率为52.9%,2组无复发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1,P=20.029).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降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

    作者:温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放射粒子联合TACE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以及对可溶性B7-H4的影响

    目的 观察放射粒子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以及对可溶性B7-H4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31例.对照组应用TACE治疗,再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年内生存率;检测2组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血清可溶性B7-H4水平.结果 2组2年期随访显示观察组的2年期生存率为83.87%,对照组为54.8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患者血清AFP和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3+、CD4+、CD4+/CD8+、NK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观察组可溶性B7-H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放射粒子联合TACE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提高2年期生存率和免疫功能,降低血清AFP和CEA水平以及下调可溶性B7-H4表达.

    作者:叶世富;首峰;张景俊;周永祥;罗志刚;周克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效果.方法 将入组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行经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情况,包括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时间、总体费用.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比较减少,手术成功率较开腹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开腹组比较明显缩短,术后疼痛评分较开腹组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费用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宫颈癌能够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作者:谈宗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