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华;董龙宝;李刚强;薛洁;王正茂;许可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不同的基因分型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宫颈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的方法检测32例宫颈腺癌中HPV分型情况,分析不同的HPV基因分型与宫颈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腺癌中HPV阳性率为71.9%,其中HPV18阳性10例(43.5%),HPV16阳性8例(34.8%),其他型感染5例(21.7%),HPV感染与年龄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腺癌的预后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及HPV分型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PV分型是宫颈腺癌单独的预后因素.结论 HPV基因分型是宫颈腺癌单独的预后因素,HPV18型感染者比HPV16型感染者预后差.
作者:陈文学;邹学森;黄秀珍;陈芸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cVATS)与腋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观察组)60例,腋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组(对照组)20例.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24和48 h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及止疼药物使用.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发生率在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的优点,是1种值得推荐的治疗肺癌的方式.
作者:雷乘强;文光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对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介入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索拉非尼,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食欲减退和肝区疼痛改善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及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以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索拉非尼可延长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但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临床用药需谨慎.
作者:赵云;王华明;周霖;彭晓明;宿贝贝;张林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原位切开直视下取栓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HCC合并Ⅱ型及Ⅲ型PVTT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其中56例行门静脉原位切开直视下取栓术(原位切开组),60例行传统手术方式取栓术(传统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生存率及中位生存对间.结果 原位切开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0.7%、23.2%、44.6%,传统手术组分别为25.0%、48.3%、83.3%,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94.6%,传统手术组为98.3%,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术后3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98.2%、3.6%,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5.0%、1.7%,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术后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9.3%、53.6%,传统手术组分别为45.0%、5.0%,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切开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8个月,传统组为5.3个月,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组患者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原位切开直视下取栓术可降低HCC合并PVTT患者的近期复发率,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且安全可行.
作者:魏小勇;周存才;涂强;游骁翔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鼻型NKT淋巴瘤患者血清生存素(survivin)和P53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鼻型NK/T淋巴瘤患者45例,同期纳入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urvivin和P53水平.分析鼻型NKT淋巴瘤患者血清survivin和P53的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TNM分期、全身B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记录死亡病例,比较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在入院时的survivin和P53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K/T淋巴瘤组患者血清survivin和P53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survivin和P53的水平与NK/T淋巴瘤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全身B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呈显著性相关,(P<0.01).随访2年:10例死亡,35例存活;死亡患者在入院时血清survivin和P53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者(P<0.01).结论 鼻型NKT淋巴瘤患者血清survivin和P53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其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也可能是临床评价该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田振华;董龙宝;李刚强;薛洁;王正茂;许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价值.方法 收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19例作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82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全血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体检人群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及血小板粘附率均远高于健康体检人群,血细胞比容远低于健康体检人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血浆粘度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黏度明显降低,血细胞比容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方面,治疗前后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存在明显高凝状态,因此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评价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晓亮;郑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的50例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接受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粘连剂等方法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胸腔积液蛋白定量、白细胞计数及住院时间,观察随访期间复发及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临床缓解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 (P <0.05).治疗组治疗后蛋白定量改善、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00%、胸膜包裹肥厚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00%、2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治疗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在改善肺癌伴胸腔积液总蛋白定量、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吴中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替吉奥胶囊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术后复发直肠癌(RC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复发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2组都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研究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x2=6.79,P<0.05).研究组的中位无病进展时间(PFS)为11.2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个月(P<0.05).研究组大体肿瘤体积(GTV)、计划靶区(PTV)、V20、小肠V20、心脏V40、放疗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脊柱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率分别为20.0%、3.3%,恶心呕吐率分别为30.0%、6.6%,腹泻率分别为23.3%、3.3%,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但其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应用三维适形放疗.
作者:谢小街;杨尚凌;黄凤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 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5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125Ⅰ粒子植入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用TACE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同时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以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OS、PFS显著优于对照组(9.8个月vs6.8个月;4.6个月vs 2.7个月)(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RR分别为73.3% (22/30)和33.3%(9/2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分别为83.3% (25/30)和51.9% (1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有效的延长患者的OS以及PFS事件,同时可以提高其DCR和RR值,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金光鑫;王智;王军;戚星星;张学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法,即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血清糖类抗原(CA) 125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40.0%,对照组为34.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8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74.0%,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量为(71.9±5.1)k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9±3.1)kg,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卡氏评分为(86.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4±4.7)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清CEA含量为(10.2±6.1)μg·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3±5.9)μg·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CA125含量为(38.8 ±3.2)U·mL-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9.3±2.1)U·mL-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杨华;蔡卓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DROSHA rs10719 T>C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97例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术后辅助化疗的Ⅰ~Ⅲ期胃癌患者,分析rs10719遗传变异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全组患者2年DFS为60.8%,3年OS为73.8%.显性模型与淋巴结转移相关,TC+ CC基因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于TT基因型(P =0.031).显性模型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TT基因型中Ⅲ期患者明显多于TC+ CC基因型(P=0.021).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年OS分别为89.3%和63.3% (P =0.013),Ⅰ、Ⅱ、Ⅲ期患者3年OS分别为100.0%、88.6%和55.8%(P=0.01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rs10719遗传变异与患者生存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P =0.014,RR:9.556,95%CI:1.586~57.590)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DROSHA rs10719 T>C遗传变异可能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相关.
作者:李俊;钟军;李国庆;吴新生;彭丽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阴道镜多点活检与宫颈冷刀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GIN)Ⅲ级以及早期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CIN或早期宫颈癌的患者共112例,所有患者均于LEEP下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将组织送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结果与阴道镜多点活检的差异.结果 以宫颈冷刀锥切术为准,CIN Ⅰ级患者23例,CINⅡ级患者38例,CINⅢ级患者34例,原位癌患者11例,浸润癌患者6例.对比阴道镜多点活检病理结果,发现结果相符合67例,不符合45例.其中,诊断不足有21例,诊断过度有24例.112例患者中,经诊断为宫颈浸润癌者11例,阴道镜多点活检漏诊率8.6%;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等指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冷刀锥切术出现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子宫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镜多点活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镜多点活检在诊断CIN特别是CINⅢ级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通过联合宫颈冷刀锥切能够提高早期宫颈癌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从而有效避免了隐匿性宫颈癌的临床漏诊,可以作为对宫颈癌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乌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X线检查质量控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行乳腺X线检查的乳腺癌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质量控制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38例.对两组患者乳腺X线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1.11%,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73.68%,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各年龄段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3+T4期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T1 +T2期(P<0.05).观察组各个病理分期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符合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观察组非甲级片产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P<0.05).结论 乳腺X线检查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作者:张学勤;余浩;李逢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107例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共183个病灶.患者均采取肝癌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超声造影结果.结果 CECT/CEMRI判断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0.71%(166/183),肿瘤残存或复发9.29%(17/183),CEUS判断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1.80%(168/183),肿瘤残存活复发8.20%(15/183).CEUS判断疗效中,有2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CECT/CEMRI判断疗效中,有1例假阴性,2例假阳性.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治疗效果的可靠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龚念梅;王燕飞;司同;李秋维;秦刚;谢阳桂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临床及内镜下变化,检测其HP感染程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观察其临床及内镜下变化,检测其HP感染程度,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患者Hp感染率占70%,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占50%,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占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出血、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者的Hp感染率(72.7%)高,体重下降者Hp感染率(42.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溃疡、肿块、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感染率上,有溃疡表现者Hp感染高占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床上表现为腹胀、体重减轻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溃疡等表现,并及时仔细筛查是否存在Hp感染.
作者:张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BMP-1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RT-PCR检测BMP-12 mRNA在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BMP-12在肿瘤原发病灶(n=108)和正常乳腺组织(n=29)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检测BMP-12蛋白在正常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乳腺组织和细胞系相比,BMP-12 mRNA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下调;免疫组化显示BMP-1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预后好的乳腺癌患者BMP-12 mRNA表达水平较高;总生存期长患者比生存期短的患者BMP-12表达水平高.结论 BMP-12低水平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BMP-12可能是乳腺癌的潜在预后指示因子.
作者:陈瑶琦;史晓舜;陈宇颂;陈婧仪;冯凤兰;李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直肠癌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腹后30 min(T2)、拔管后5 min (T3)、拔管后2 h(T4)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与T0比较,2组患者在T1、T2、T3时间点时BS、NE、AE和Cor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T4时间点时NE、AE和Cor水平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T3和T4时间点时NE、AE和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和B时间点时BS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T1、T2、T3和T4时间点时MAP和H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T1、T2和T3时间点时SBP和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且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值得在老年直肠癌患者手术中推广.
作者:夏向锋;吴华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E-cad、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的病理样本共计30例,对这30例非小细胞肺癌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钙粘附蛋白E(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分析治疗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检测E-cad和vegf的表达,分析E-cad、vegf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E-cad、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特征如大小、侵袭深度,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组E-cad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vegf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vegf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后vegf高表达患者ORR为11.2%,PFS为2.1个月,均低于vegf低表达患者(ORR为46.3%.PFS为6.6个月)(P<0.05),E-cad高表达患者ORR为46.3%,PFS为6.6个月,与E-cad低表达患者(ORR为31.8%,PFS为3.5个月)(P<0.05).结论 E-cad、vegf相对表达量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预后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vegf低表达者有效率较高;与E-cad呈正相关,E-cad高表达者有效率较高,但还需进一步分析.
作者:王迪进;李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乌拉地尔配合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7例,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后,对患者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前、中以及后期均采用乌拉地尔配合控制术中血压.结果 37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年,其中术后2个月因再发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1例,术后6个月因腹主动脉夹层而接受外科手术1例,其余患者预后状态良好,随访1年患者的存活率为97.3%.结论 稳定的血压结合精准的腔内修复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功的关健.采用乌拉地尔配合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曹生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对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和常规营养,观察2组患者出现早期肠梗阻、延长型肠梗阻、后期肠梗阻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梗阻发生率为3.3%,延长型肠梗阻发生率为3.3%,后期肠梗阻发生率为6.7%,总发生率为1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早期、延长型、后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首次排气、排便,缩短其ICU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秦禄武;何龙海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