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喜
目的:探讨回肠重建膀胱对膀胱癌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68例,根据患者接受的膀胱重建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回肠组和结肠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结肠组,回肠组患者控尿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患者,回肠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控尿恢复时间较短,且住院时间较短,总体效果要好于结肠组。
作者:杨家荣;潘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腹膜浆液性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和P53印记在输卵管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0例盆腔浆液性癌的病理形态学十分相似,输卵管上皮中Bcl-2表达及P53印记也证明盆腔浆液性癌的发生与输卵管黏膜上皮有一定的关系。结论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实际包括了卵巢、输卵管和腹膜原发性浆液性癌,它们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很相似,输卵管可能是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的发源地。在切除子宫的同时,建议预防性切除输卵管,以减少盆腔浆液性癌的发生。
作者:聂波;陈琼荣;杨小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宫颈绒毛管状乳头状腺癌( villoglandular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VGPA)又称绒毛管状腺癌( villoglandular adenocarcino-ma,VGA)1989年由 Young 和 Scully 首次提出[1],1994年被WHO列为宫颈癌组织病理学类型[2],是宫颈腺癌的一种亚型。绒毛管状腺癌较少见,现将我院3例宫颈绒毛管状腺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喻金梅;安云婷;邹美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同期检查的42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来对这些患者的CA125和CA153以及CA199、CEA水平进行联合检测,并对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与单独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CA125和CA153以及CA199、CE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此外,试验组单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敏感度要明显低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P<0.05)。试验组中CEA、CA199、CA15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组CA125阳性率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诊断敏感度,为患者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以及及早、及时治疗,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作者:闫瑛;陶书超;陶怡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6q12 rs380366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罹患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 Ovid、Medli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应用Stata/SE 12.0对全部关于16q12 rs380366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结果检索到30篇相关文献,25篇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累计病例69127例,对照95954例。总研究人群分析结果显示,与C等位基因相比,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亚洲人群和混合人群乳腺癌的罹患风险。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罹患风险。与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携带BRCA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易感性。结论排除非洲人群,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个体罹患乳腺癌风险。
作者:范艳玲;郭子健;杨晓丹;吴小红;余波;李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疑似乳腺癌的患者在术前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术后的病理结果相对比。结果病理检查诊断乳腺癌56例,余4例为乳腺良性肿块。 X线、US、CT、MRI检查分别确诊乳腺癌40例、48例、49例、50例,其敏感度分别为71.4%、85.7%、87.5%、89.3%。特异度分别为50.0%、75.0%、75.0%、7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2%、98.0%、98.0%、98.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1.1%、27.3%、30.0%、33.3%。 US、CT、MR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ROC线下面积与X线钼靶相比,P<0.05;但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相比,P均>0.05。结论与X线钼靶相比,US、CT、MRI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李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肺硬化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肺硬化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且病灶直径为10~75 mm(平均直径为45 mm),其中病灶为圆形的有12例,椭圆形的有8例,所有患者病灶密度均匀,且未见坏死灶或者是钙化影,同时均未见毛刺。7例行增强CT扫描均可见血管特征;8例行PET/CT扫描,诊断准确率为41.1%,肺硬化血管瘤对FDC的摄取无特异性。结论对肺硬化血管瘤患者行CT平扫之后再行CT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诊断率。
作者:迟达;罗娅红;何翠菊;王天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边缘闭合方案对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84例行后外侧或腋窝开胸手术肺癌患者的术后疼痛,应用11分值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0(无疼痛)10(剧烈的疼痛)]),分别在术后1~2周、2周~1个月、1~2个月、2~4个月、4~6个月、6~9个月和9~12个月进行定期评估。结果术后一年,后外侧开胸患者的疼痛得分(1.2~4.6分)高于腋窝开胸手术患者(范围为1.1~3.7分;P=0.038)。术后第一个月期间,保留肋间肌瓣的患者疼痛程度轻于无肋间肌瓣的患者。边缘闭合患者的疼痛得分(范围0.9~3.8分)显著低于常规闭合患者(范围1.6~5.1分,P<0.001)。结论边缘闭合方案保留了尾肋间神经血管束,成功地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郭志强;赵纯诚;王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B-NH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侵袭性B-NH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总有效率为80.0%(16/2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8/20),P<0.05。不良反应发热例数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侵袭性B-NHL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麦柏坚;萧翠萍;宋颖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的常见高发肿瘤,放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配合同期化疗能够增加其疗效,但同时也增加了放射性皮肤黏膜反应。由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导致放疗中断或总疗程延长,从而降低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1]。因此,防治鼻咽癌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白介素-11漱口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静脉注射的方法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肤黏膜损伤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正清;俞根;兆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技术对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晚期中低位直肠癌且可行手术治疗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术中化疗+术后放化疗,对照组采取经肛门局部切除+术中化疗+术后放化疗。术后随访5年,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和转移率以及无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和96%,高于对照组(22%和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2%、2%、6%和10%,低于对照组的6%、8%、12%和18%,而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转移率分别为2%、4%、10%和14%,低于对照组的6%、10%、18%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96%、90%和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0%、68%和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魏光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引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行穿刺活检术的前列腺癌患者84例,按照是否发生感染性休克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生物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的因素。结果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8.33%,发生时间为术后12~37 h。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72.73%,革兰氏阳性菌占27.27%。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感染、合并尿路感染、APACHEⅡ评分、反复穿刺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前列腺感染、合并尿路感染、APACHEⅡ评分较低和年龄≥55岁,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行穿刺活检术引发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引发感染性休克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发生时间为术后12~37 h,应加强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较低、合并前列腺感染或者尿路感染的患者的预防控制,从而减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作者:李娟;郭广亚;周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 ROS )逆转人胃癌 SGC7901/VCR 细胞裸鼠移植瘤对丝裂霉素( MMC)的耐药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48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0.2 ml)、MMC组( MMC 2.5 mg/kg)、ROS组( ROS 100 mg/kg)、MMC+ROS中剂量组( MMC 2.5 mg/kg+ROS 50 mg/kg)、MMC+ROS高剂量组(MMC 2.5 mg/kg+ROS 100 mg/kg)、MMC+CSA组(MMC 2.5 mg/kg+CSA 50 mg/kg)。每组8只裸鼠;用药40天后,观察各组裸鼠体重和移植瘤体积变化,计算抑瘤率,绘制移植瘤的生长曲线;Western-blot法检测P-gp和MGr1-Ag蛋白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MC组移植瘤瘤体积和抑瘤率差异无显著性,ROS组、MMC+ROS中剂量组、MMC+ROS高剂量组组、MMC+CSA组与空白对照组、MMC组比较,移植瘤瘤体积和抑瘤率差异有显著性。空白对照组、MMC组中P-gp、MGr1-Ag蛋白表达强,ROS组、MMC+ROS中剂量组、MMC+ROS大剂量组、MMC+CSA组与空白对照组和MMC组P-gp、MGr1-Ag蛋白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MMC+ROS大剂量组、MMC+CSA组中其表达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祼鼠移植瘤瘤体生长,罗格列酮可下调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P-gp和MGr1-Ag蛋白的表达。罗格列酮可部分逆转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祼鼠移植瘤对丝裂霉素的耐药性。
作者:廖文秋;张琍;李国庆;刘小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静脉滴注。以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4、CD8水平,对比2组患者的CD4/CD8比值。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44.8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7.93%,2组总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6.90%,腹泻的发生率为13.7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4/CD8比值为(1.29±0.03),和治疗前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CD4/CD8比值为(1.13±0.03),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观察组治疗后(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不同性别的差异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6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4.6±11.2)岁,两种性别的发病高峰期均为60~69岁,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吸烟史48例(64.0%),男性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与乡镇发病比例为2.17∶1,主要以LD、中心型为主,不同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首发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胸闷气短、胸部疼痛以及肺外症状,不同性别间首发症状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位置于右肺上叶与左肺上叶多,其中男性患者中以右肺上叶为多见,女性患者为右肺下叶为多见,略有差异。结论小细胞肺癌发病以男性为主,而吸烟史是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肿瘤多位于右肺上叶。
作者:顾凤华;顾国建;练玲芝;陈伟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 VATS)肺叶切除术与标准肺叶切除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行标准肺叶切除术的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标准组)与VATS肺叶切除术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VATS组),于术后第7与第14天(早期阶段)及术后1年(晚期阶段)进行对肺功能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用力呼气容积1秒(FEV1.0),与峰值流速(PFR)进行测量。结果 VATS组术后第7天的肺功能指标优于标准组:动脉氧分压测量(氧分压)(P=0.054),动脉血氧饱与度(O2SAT)(P=0.063),FVC(P=0.10),与FEV1.0(P=0.08)。 VATS组术后第7天与第14天的PFR显著优于标准组,(P=0.008,P=0.03)。 VATS组与标准组患者术后静息心率均显著高于术前[VATS组(84.13±17.21)次/分,(73.67±10.32)次/分;标准组(86.13±19.67)次/分,(72.24±14.21)次/分,组间P<0.05];而VATS组于术后第4 d降至术前水平,标准组于术后第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VATS肺叶切除术与标准肺叶切除术比较,术后早期的肺功能具有优势,尤其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种有利的选择。
作者:赵纯诚;郭志强;王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EA和CA19-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EA和CA19-9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CEA表达与M分期显著相关,与其他临床参数无相关性。 CA19-9表达与性别、年龄、T期、N期、M期、Duke分期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 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存期无相关性,但CEA和CA19-9联合检测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预后。结论 CEA表达与结直肠癌M分期显著相关, CEA和CA19-9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作者:韩潞;江勇;谭卫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ACE)与单纯肝动脉灌注术( TAI)治疗胃癌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TACE组有效率和控制率[76%(19/25)和92%(23/25)]均明显较TAI组[28%(7/25)和68%(17/25)]高(P<0.05);TACE组0.5、1、2生存率[92%(23/25)、56%(14/25)、16%(4/25)]均明显较TAI组[64%(16/25)、40%(10/25)、8%(2/25)]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9/25)、28%(7/25)]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较单纯肝动脉灌注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瘤的疗效好。
作者:陆若飞;施海辉;黄桃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5-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滴注,1次/天;5-氟尿嘧啶,600 mg/m2,持续静脉泵入22 h, d1-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患者采用香菇多糖注射液1 mg,2次/周,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56%(34/45)、55.56%(25/45)、37.78%(17/45),与对照组71.11%(32/45)、35.56%(16/45)、24.44%(11/45)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及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上升,但治疗组升高较为显著( P<0.05)。结论相比FOLFOX方案化疗来说,采用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能提高患者近、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
作者:董霞;李欠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效果。方法将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疾病进展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2.17%和4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3,P=0.449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96%和81.8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260,P=0.6345)。2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为3~10个月,观察组平均进展期(5.78±2.12)个月;对照组平均进展期(5.82±2.0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39,P=0.9494)。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的胃肠毒性的发生率和带状疱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液毒性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大致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6,P=0.3494)。结论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常规剂量相当,且不良反应较小,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郭敏;陈卫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