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陈卫华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对人上皮性卵巢癌裸鼠模型卵巢组织中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上皮性卵巢癌裸鼠模型,裸鼠随机分为3组:雌激素组(A组)10只、雌孕激素联合组(B 组)10只、对照组(C组)10只;分别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06 ml、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06 ml联合黄体酮注射液0.06 ml、灭菌油剂0.06 ml,每3天给药,3周后处死裸鼠,剥取肿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在3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Bcl-2在3组中阳性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雌孕激素对人上皮性卵巢癌裸鼠模型卵巢组织中Bcl-2表达无影响。
作者:王艺;帅经纬;李隆玉;罗海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肺硬化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肺硬化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且病灶直径为10~75 mm(平均直径为45 mm),其中病灶为圆形的有12例,椭圆形的有8例,所有患者病灶密度均匀,且未见坏死灶或者是钙化影,同时均未见毛刺。7例行增强CT扫描均可见血管特征;8例行PET/CT扫描,诊断准确率为41.1%,肺硬化血管瘤对FDC的摄取无特异性。结论对肺硬化血管瘤患者行CT平扫之后再行CT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诊断率。
作者:迟达;罗娅红;何翠菊;王天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肾细胞癌根治术患者4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素当中的肿瘤发现方式和身体状态是患者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因素中的静脉浸润和渗透方式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是否使用α干扰素辅助治疗与患者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身体状态、静脉浸润、渗透方式及组织学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身体状态、静脉浸润、渗透方式及组织学分级为肾细胞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的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沙键;郦俊生;李立;赵宏;潘良;程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南北方食管癌患者中抑癌基因p53全部编码外显子基因突变谱的差异。方法各选取揭阳居民食管癌患者42例,佛山患者52例,常规提取DNA, PCR扩增p53第2-11外显子全部编码区和附近的一部分非编码区,扩增产物用DHPLC进行突变的筛查。筛查出的突变样本进行DNA纯化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p53突变位点的比对和定位。结果高、低发区组中p53至少有1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63.8%(28/42)和61.5%(32/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0.05); p53有2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14.3%(6/42)和15.4%(8/52),两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81>0.05)。结论高低发区间可能具有相似的环境致癌物质,通过相同的p53基因突变机制导致了两地食管癌的发生。
作者:洪强;谭家驹;姚维深;罗学平;周国华;谢敬廉;莫春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口腔鳞癌的近期疗效及相关肿瘤标志物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间质化疗(观察组)或常规化疗(对照组)联合手术治疗,各60例,收集血清样本并检测血清中Cyfra21-1含量。结果观察组术后复发率、原发病灶大小变化、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淋巴转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血清Cyfra21-1含量肿瘤复发及已死亡患者高于存活和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间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口腔鳞癌有效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前Cyfra21-1水平对其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任光辉;郝晓妍;马斌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宫颈癌治疗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宫颈癌患者的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宫颈癌治疗后下肢淋巴水肿总发生率为19.3%。手术联合放疗的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高,为29.3%;单纯放疗组发生率为16.3%,单纯手术治疗组发生率为8.9%,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术中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27.9%,术中无淋巴清扫者为5.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体外照射B点剂量>45 Gy的患者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26.8%,体外照射B点剂量≤45 Gy者发生率为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8<0.05)。结论下肢淋巴水肿是宫颈癌患者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同治疗方式淋巴水肿发生率不同,淋巴水肿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术后联用放疗及放疗剂量。
作者:孙小红;孔为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对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术前PET-CT显像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报告如下。
作者:柳阳春;徐全;章晔;林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同期检查的42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来对这些患者的CA125和CA153以及CA199、CEA水平进行联合检测,并对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与单独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CA125和CA153以及CA199、CE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此外,试验组单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敏感度要明显低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P<0.05)。试验组中CEA、CA199、CA15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组CA125阳性率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诊断敏感度,为患者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以及及早、及时治疗,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作者:闫瑛;陶书超;陶怡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3%和7%。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5%和43%,总生存率分别为43%和29%。输血,无肿瘤包膜和卫星灶与患者总生存率相关。且只有输血、无肿瘤包膜、卫星灶、切除缘<10 mm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肿块切除术仍是安全的治疗手段,但早期复发率高。
作者:李芳飘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XPF C2169A无义突变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及64例胃癌组织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应用Taqman MGB探针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XPF蛋白的情况。结果4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2169A无一发生突变,然而64例胃癌组织中发现32例(50%)发生突变,并导致XP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羧基端失去194个氨基酸;XPF C2169A突变仅出现在癌组织中,而癌旁正常组织中没有突变;突变后表达的截断蛋白tXPF不能与ERCC1相互作用,迅速通过泛素化降解。结论胃癌中XPF C2169A主要是单等位基因突变,表明XPF是一个单倍型剂量不足修复基因,XPF C2169A突变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作者:魏中华;黄琴;高军;金艳凤;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肾抗癌方对不同活化表型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诱导的肺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不同活化表型TAM的肺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TAM模型对照组;TAM中药组;活化TAM模型对照组;活化TAM中药组。于接种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第21天处死各组小鼠,剥离皮下肿瘤,流式细胞仪检测TAM的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在建模第21天,各中药组小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各模型对照组,TAM模型对照组小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活化TAM模型对照组,各中药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206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各模型对照组,各中药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低于各模型对照组。结论补肾抗癌方可能通过抑制TAM和VEGF表达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作者:赵庆香;邓海滨;吴继;王中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的常见高发肿瘤,放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配合同期化疗能够增加其疗效,但同时也增加了放射性皮肤黏膜反应。由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导致放疗中断或总疗程延长,从而降低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1]。因此,防治鼻咽癌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白介素-11漱口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静脉注射的方法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肤黏膜损伤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正清;俞根;兆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静脉滴注。以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4、CD8水平,对比2组患者的CD4/CD8比值。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44.8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7.93%,2组总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6.90%,腹泻的发生率为13.7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4/CD8比值为(1.29±0.03),和治疗前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CD4/CD8比值为(1.13±0.03),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观察组治疗后(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VAD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29%(29/34)、5.88%(2/34),与对照组67.65%(23/34)、20.59%(7/34)比较,P均<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骨髓浆细胞数和M蛋白值均出现明显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值和β2微球蛋白值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而治疗组则变化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值和β2微球蛋白值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徐荣香;邓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EA和CA19-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EA和CA19-9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CEA表达与M分期显著相关,与其他临床参数无相关性。 CA19-9表达与性别、年龄、T期、N期、M期、Duke分期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 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存期无相关性,但CEA和CA19-9联合检测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预后。结论 CEA表达与结直肠癌M分期显著相关, CEA和CA19-9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作者:韩潞;江勇;谭卫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FTY720对卵巢癌细胞系OVCAR-3增殖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FTY720作用于卵巢癌细胞系OVCAR-3,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blot法分析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FTY720对OVCAR-3卵巢癌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随着FTY720作用时间的延长,OVCAR-3细胞凋亡数量增多,且G1期细胞比例逐渐上升。 Western-blot结果显示Caspase3和Caspase9都受到了激活。结论 FTY720可以诱导人卵巢癌细胞系OVCAR-3发生凋亡,并且激活内源性Caspase途径和诱导细胞发生G1期阻滞,这可能是FTY720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谭文华;刘巍;李委佳;麻世红;王瑞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结果76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84%,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吸烟指数无关;ERCC1表达阳性组化疗有效率(17.86%)低于阴性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表达阳性组中位生存期(MST)(10个月)短于阴性组(14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蛋白表达水平是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一个预测指标,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倪裕丰;丁罡;刘合代;赵其德;丁昭珩;梁洪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化疗对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肺癌住院化疗患者(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健康组)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肺癌患者(病例组)化疗前PT、FIB、APTT、PLT、PCT、MPV、PDW值均显著大于健康组( P<0.05)。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PT、FIB、APTT、PLT、PCT、MPV、PDW值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P>0.05)。4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PT、FIB、APTT、PLT、PCT、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有所改善,MPV、PDW值在化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化疗可逐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作者:巫翠华;黄立霞;陈延伟;黄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6q12 rs380366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罹患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 Ovid、Medli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应用Stata/SE 12.0对全部关于16q12 rs380366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结果检索到30篇相关文献,25篇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累计病例69127例,对照95954例。总研究人群分析结果显示,与C等位基因相比,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亚洲人群和混合人群乳腺癌的罹患风险。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罹患风险。与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携带BRCA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易感性。结论排除非洲人群,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个体罹患乳腺癌风险。
作者:范艳玲;郭子健;杨晓丹;吴小红;余波;李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引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行穿刺活检术的前列腺癌患者84例,按照是否发生感染性休克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生物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的因素。结果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8.33%,发生时间为术后12~37 h。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72.73%,革兰氏阳性菌占27.27%。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感染、合并尿路感染、APACHEⅡ评分、反复穿刺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前列腺感染、合并尿路感染、APACHEⅡ评分较低和年龄≥55岁,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行穿刺活检术引发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引发感染性休克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发生时间为术后12~37 h,应加强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较低、合并前列腺感染或者尿路感染的患者的预防控制,从而减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作者:李娟;郭广亚;周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