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华;刘巍;李委佳;麻世红;王瑞雪
目的:了解当前肺母细胞瘤的研究状况,为深入开展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下载Pubmed数据库中至今发表的有关肺母细胞瘤研究文献的主题词,统计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截取频次超过15次的主题词作为高频主题词。统计高频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形成主题词共现矩阵,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矩阵做聚类分析,得到该主题研究热点。结果筛选出有关肺母细胞瘤文献206篇,出现频次超过15次的主题词29个,通过对这29个高频主题词聚类得到4个研究热点。结论目前国外对肺母细胞瘤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病理、手术、诊断、基因等方面。
作者:田玉旺;许春伟;方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亚组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180例患者中单纯行调强放疗73例,放化疗107例。对于锁骨上区以及下颈部选择常规的颈前半野技术照射,而上颈部以及鼻咽靶体积应用全程的调强放疗技术进行照射。比较各组间远期预后。结果18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6.4±4.7)个月,随访时间超过3年98例,3年OS、LRFR、DMFR以及PFS分别为82.8%、90.6%、83.3%和75.0%。38例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不同亚组患者间远期预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越早则生存率越高,T3-4N2-3期患者疗效差。治疗方式不同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同亚组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远期疗效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分期越早其生存率越高,T3-4 N2-3期患者疗效差。
作者:陈达桂;黄海欣;陈海辉;李桂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不同性别的差异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6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4.6±11.2)岁,两种性别的发病高峰期均为60~69岁,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吸烟史48例(64.0%),男性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与乡镇发病比例为2.17∶1,主要以LD、中心型为主,不同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首发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胸闷气短、胸部疼痛以及肺外症状,不同性别间首发症状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位置于右肺上叶与左肺上叶多,其中男性患者中以右肺上叶为多见,女性患者为右肺下叶为多见,略有差异。结论小细胞肺癌发病以男性为主,而吸烟史是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肿瘤多位于右肺上叶。
作者:顾凤华;顾国建;练玲芝;陈伟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XPF C2169A无义突变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及64例胃癌组织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应用Taqman MGB探针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XPF蛋白的情况。结果488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2169A无一发生突变,然而64例胃癌组织中发现32例(50%)发生突变,并导致XP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羧基端失去194个氨基酸;XPF C2169A突变仅出现在癌组织中,而癌旁正常组织中没有突变;突变后表达的截断蛋白tXPF不能与ERCC1相互作用,迅速通过泛素化降解。结论胃癌中XPF C2169A主要是单等位基因突变,表明XPF是一个单倍型剂量不足修复基因,XPF C2169A突变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作者:魏中华;黄琴;高军;金艳凤;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技术对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晚期中低位直肠癌且可行手术治疗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术中化疗+术后放化疗,对照组采取经肛门局部切除+术中化疗+术后放化疗。术后随访5年,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和转移率以及无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和96%,高于对照组(22%和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2%、2%、6%和10%,低于对照组的6%、8%、12%和18%,而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转移率分别为2%、4%、10%和14%,低于对照组的6%、10%、18%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96%、90%和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0%、68%和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魏光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状况。方法选择42例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双侧肾手术治疗者29例,单侧手术治疗者8例,未进行手术治疗者5例,采用WHOQOL-100量表做为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的标准。结果患者3年生存率为83.3%,双侧肾手术治疗与未行双侧肾手术治疗3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及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行双侧肾脏手术者WHOQOL-100量表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未行双侧肾手术治疗者(P<0.05)。结论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的治疗应以双侧保留肾单位的肾切除术为主,手术方式及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童运涛;沈皓;罗进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疗交替靶向药物治疗对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FS及OS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吉西他滨+顺铂/卡铂化疗交替吉非替尼组,B组为单用吉非替尼组。比较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总缓解率( ORR);对比A、B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 PFS)、总生存期( OS)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QoL)。结果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A组5例患者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而退出,B组4例患者退出。 A组患者ORR为68.89%,B组ORR为4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的PFS、OS和QoL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化疗交替靶向药物在晚期EGFR突变阳性的NSCLC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顺欢;刘淳;蔡彦敏;郑锐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肿瘤相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尚未分化的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骨髓中克隆性生长的基质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潜能[1]。某些研究表明[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在促进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广泛的癌症模型作用。事实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许多上皮癌的亚型中已被证实为亲恶性,如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皮肤癌或前列腺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驱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近发现[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会促进某些间质癌的进展,诸如骨肉瘤,认为部分是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的恶变而来。
作者:童春(综述);郭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 VATS)肺叶切除术与标准肺叶切除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行标准肺叶切除术的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标准组)与VATS肺叶切除术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VATS组),于术后第7与第14天(早期阶段)及术后1年(晚期阶段)进行对肺功能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用力呼气容积1秒(FEV1.0),与峰值流速(PFR)进行测量。结果 VATS组术后第7天的肺功能指标优于标准组:动脉氧分压测量(氧分压)(P=0.054),动脉血氧饱与度(O2SAT)(P=0.063),FVC(P=0.10),与FEV1.0(P=0.08)。 VATS组术后第7天与第14天的PFR显著优于标准组,(P=0.008,P=0.03)。 VATS组与标准组患者术后静息心率均显著高于术前[VATS组(84.13±17.21)次/分,(73.67±10.32)次/分;标准组(86.13±19.67)次/分,(72.24±14.21)次/分,组间P<0.05];而VATS组于术后第4 d降至术前水平,标准组于术后第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VATS肺叶切除术与标准肺叶切除术比较,术后早期的肺功能具有优势,尤其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种有利的选择。
作者:赵纯诚;郭志强;王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南北方食管癌患者中抑癌基因p53全部编码外显子基因突变谱的差异。方法各选取揭阳居民食管癌患者42例,佛山患者52例,常规提取DNA, PCR扩增p53第2-11外显子全部编码区和附近的一部分非编码区,扩增产物用DHPLC进行突变的筛查。筛查出的突变样本进行DNA纯化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p53突变位点的比对和定位。结果高、低发区组中p53至少有1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63.8%(28/42)和61.5%(32/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0.05); p53有2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14.3%(6/42)和15.4%(8/52),两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81>0.05)。结论高低发区间可能具有相似的环境致癌物质,通过相同的p53基因突变机制导致了两地食管癌的发生。
作者:洪强;谭家驹;姚维深;罗学平;周国华;谢敬廉;莫春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3%和7%。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5%和43%,总生存率分别为43%和29%。输血,无肿瘤包膜和卫星灶与患者总生存率相关。且只有输血、无肿瘤包膜、卫星灶、切除缘<10 mm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肿块切除术仍是安全的治疗手段,但早期复发率高。
作者:李芳飘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 ROS )逆转人胃癌 SGC7901/VCR 细胞裸鼠移植瘤对丝裂霉素( MMC)的耐药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48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0.2 ml)、MMC组( MMC 2.5 mg/kg)、ROS组( ROS 100 mg/kg)、MMC+ROS中剂量组( MMC 2.5 mg/kg+ROS 50 mg/kg)、MMC+ROS高剂量组(MMC 2.5 mg/kg+ROS 100 mg/kg)、MMC+CSA组(MMC 2.5 mg/kg+CSA 50 mg/kg)。每组8只裸鼠;用药40天后,观察各组裸鼠体重和移植瘤体积变化,计算抑瘤率,绘制移植瘤的生长曲线;Western-blot法检测P-gp和MGr1-Ag蛋白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MC组移植瘤瘤体积和抑瘤率差异无显著性,ROS组、MMC+ROS中剂量组、MMC+ROS高剂量组组、MMC+CSA组与空白对照组、MMC组比较,移植瘤瘤体积和抑瘤率差异有显著性。空白对照组、MMC组中P-gp、MGr1-Ag蛋白表达强,ROS组、MMC+ROS中剂量组、MMC+ROS大剂量组、MMC+CSA组与空白对照组和MMC组P-gp、MGr1-Ag蛋白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MMC+ROS大剂量组、MMC+CSA组中其表达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祼鼠移植瘤瘤体生长,罗格列酮可下调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P-gp和MGr1-Ag蛋白的表达。罗格列酮可部分逆转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祼鼠移植瘤对丝裂霉素的耐药性。
作者:廖文秋;张琍;李国庆;刘小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化疗对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肺癌住院化疗患者(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健康组)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肺癌患者(病例组)化疗前PT、FIB、APTT、PLT、PCT、MPV、PDW值均显著大于健康组( P<0.05)。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PT、FIB、APTT、PLT、PCT、MPV、PDW值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P>0.05)。4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PT、FIB、APTT、PLT、PCT、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有所改善,MPV、PDW值在化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化疗可逐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作者:巫翠华;黄立霞;陈延伟;黄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回肠重建膀胱对膀胱癌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68例,根据患者接受的膀胱重建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回肠组和结肠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结肠组,回肠组患者控尿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患者,回肠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控尿恢复时间较短,且住院时间较短,总体效果要好于结肠组。
作者:杨家荣;潘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手术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癌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研究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20 ml)。记录手术前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中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地改善肺癌手术患者的微循环。
作者:范昌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6q12 rs380366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罹患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 Ovid、Medli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应用Stata/SE 12.0对全部关于16q12 rs380366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结果检索到30篇相关文献,25篇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累计病例69127例,对照95954例。总研究人群分析结果显示,与C等位基因相比,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亚洲人群和混合人群乳腺癌的罹患风险。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罹患风险。与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携带BRCA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易感性。结论排除非洲人群,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个体罹患乳腺癌风险。
作者:范艳玲;郭子健;杨晓丹;吴小红;余波;李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维生素K包括维生素K1( VK1,叶绿醌)、K2( VK2,甲萘醌)、K3、K4。 VK1和VK2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VK3和VK4是化学合成的药物。 VK2( MK)是淡黄色晶体,于1929年由丹麦科学家Henrik Dam发现[1],是一组由不同数目的异戊二烯醇样残基萘醌构成的家族,包括日常饮食里肉类和蛋类中含有的甲基萘醌-4(MK-4)和一些发酵豆类中由大量细菌合成的甲基萘醌-7(MK-7)。 VK2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的正常凝血功能,近几年研究发现,VK2可诱导肝细胞癌、卵巢癌等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的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且与多种抗肿瘤药有协同作用。本文就维生素K2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蒋雨薇(综述);饶智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析不同温度二氧化碳(CO2)气腹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动脉血酸碱度(pH)和二氧化碳分压[ p( CO2)]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前列腺癌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3组,各30例。 A组CO2气腹15℃,B组CO2气腹22℃,C组CO2气腹37℃。于术中10 min、30 min和60 min时分别测量并比较患者动脉血pH和p( CO2)的变化。结果各组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pH均显著下降,p( CO2)均显著上升,各时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变化愈加明显,60 min时,A组pH高(7.38±0.05)且p(CO2)低(42.58±2.35)mmHg,C组pH低(7.32±0.03)且p(CO2)高(47.42±2.63)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CO2气腹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则pH越低且p( CO2)越高,温度越低则pH越高且p( CO2)越低,适当控制温度可明显抑制pH下降和p( CO2)升高。
作者:刘正清;郭立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单纯睾丸切除与睾丸切除后联合大雄激素阻断( maximum androgen blockade,MAB)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划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单纯睾丸切除治疗,共17例;第二组为睾丸切除加大雄激素阻断( MAB)治疗,共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尿流率、前列腺大小及生存时间和质量。结果睾丸切除联合大雄激素阻断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纯睾丸切除治疗组;而且两组在治疗12个月后,尿流率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血清PSA水平均显著降低,前列腺体积均明显缩小,睾丸切除联合大雄激素阻断疗法降低血清中PSA水平效果更佳。结论睾丸切除联合大雄激素阻断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不仅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杨汪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B-NH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侵袭性B-NH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总有效率为80.0%(16/2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8/20),P<0.05。不良反应发热例数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侵袭性B-NHL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麦柏坚;萧翠萍;宋颖仪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