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潞;江勇;谭卫林
目的:了解当前肺母细胞瘤的研究状况,为深入开展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下载Pubmed数据库中至今发表的有关肺母细胞瘤研究文献的主题词,统计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截取频次超过15次的主题词作为高频主题词。统计高频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形成主题词共现矩阵,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矩阵做聚类分析,得到该主题研究热点。结果筛选出有关肺母细胞瘤文献206篇,出现频次超过15次的主题词29个,通过对这29个高频主题词聚类得到4个研究热点。结论目前国外对肺母细胞瘤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病理、手术、诊断、基因等方面。
作者:田玉旺;许春伟;方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技术对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晚期中低位直肠癌且可行手术治疗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术中化疗+术后放化疗,对照组采取经肛门局部切除+术中化疗+术后放化疗。术后随访5年,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和转移率以及无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和96%,高于对照组(22%和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2%、2%、6%和10%,低于对照组的6%、8%、12%和18%,而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转移率分别为2%、4%、10%和14%,低于对照组的6%、10%、18%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96%、90%和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0%、68%和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经腹经骶柱状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魏光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VAD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29%(29/34)、5.88%(2/34),与对照组67.65%(23/34)、20.59%(7/34)比较,P均<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骨髓浆细胞数和M蛋白值均出现明显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值和β2微球蛋白值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而治疗组则变化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值和β2微球蛋白值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徐荣香;邓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子蛋白32前体对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检测54例脑胶质瘤患者精子蛋白32前体(OY.TES-1)mRNA和其表达的蛋白。常规治疗后对患者生存率与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精子蛋白32前体与脑胶质瘤复发的关系。结果肿瘤精子蛋白32前体mRNA阳性患者复发率为93.55%,其表达蛋白阳性复发率为94.44%。肿瘤精子蛋白32前体mRNA与其表达蛋白复发率为78.26%。结论诊断脑胶质瘤时,检测精子蛋白32前体( OY.TES-1) mRNA有助于判断脑胶质瘤复发的情况。
作者:段玲;黄廷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EA和CA19-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EA和CA19-9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CEA表达与M分期显著相关,与其他临床参数无相关性。 CA19-9表达与性别、年龄、T期、N期、M期、Duke分期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 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存期无相关性,但CEA和CA19-9联合检测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预后。结论 CEA表达与结直肠癌M分期显著相关, CEA和CA19-9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作者:韩潞;江勇;谭卫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 ROS )逆转人胃癌 SGC7901/VCR 细胞裸鼠移植瘤对丝裂霉素( MMC)的耐药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48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0.2 ml)、MMC组( MMC 2.5 mg/kg)、ROS组( ROS 100 mg/kg)、MMC+ROS中剂量组( MMC 2.5 mg/kg+ROS 50 mg/kg)、MMC+ROS高剂量组(MMC 2.5 mg/kg+ROS 100 mg/kg)、MMC+CSA组(MMC 2.5 mg/kg+CSA 50 mg/kg)。每组8只裸鼠;用药40天后,观察各组裸鼠体重和移植瘤体积变化,计算抑瘤率,绘制移植瘤的生长曲线;Western-blot法检测P-gp和MGr1-Ag蛋白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MC组移植瘤瘤体积和抑瘤率差异无显著性,ROS组、MMC+ROS中剂量组、MMC+ROS高剂量组组、MMC+CSA组与空白对照组、MMC组比较,移植瘤瘤体积和抑瘤率差异有显著性。空白对照组、MMC组中P-gp、MGr1-Ag蛋白表达强,ROS组、MMC+ROS中剂量组、MMC+ROS大剂量组、MMC+CSA组与空白对照组和MMC组P-gp、MGr1-Ag蛋白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MMC+ROS大剂量组、MMC+CSA组中其表达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祼鼠移植瘤瘤体生长,罗格列酮可下调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P-gp和MGr1-Ag蛋白的表达。罗格列酮可部分逆转人胃癌SGC7901/VCR细胞祼鼠移植瘤对丝裂霉素的耐药性。
作者:廖文秋;张琍;李国庆;刘小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宫颈绒毛管状乳头状腺癌( villoglandular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VGPA)又称绒毛管状腺癌( villoglandular adenocarcino-ma,VGA)1989年由 Young 和 Scully 首次提出[1],1994年被WHO列为宫颈癌组织病理学类型[2],是宫颈腺癌的一种亚型。绒毛管状腺癌较少见,现将我院3例宫颈绒毛管状腺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喻金梅;安云婷;邹美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对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术前PET-CT显像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报告如下。
作者:柳阳春;徐全;章晔;林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疗交替靶向药物治疗对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FS及OS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吉西他滨+顺铂/卡铂化疗交替吉非替尼组,B组为单用吉非替尼组。比较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总缓解率( ORR);对比A、B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 PFS)、总生存期( OS)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QoL)。结果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A组5例患者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而退出,B组4例患者退出。 A组患者ORR为68.89%,B组ORR为4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的PFS、OS和QoL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化疗交替靶向药物在晚期EGFR突变阳性的NSCLC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顺欢;刘淳;蔡彦敏;郑锐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亚组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180例患者中单纯行调强放疗73例,放化疗107例。对于锁骨上区以及下颈部选择常规的颈前半野技术照射,而上颈部以及鼻咽靶体积应用全程的调强放疗技术进行照射。比较各组间远期预后。结果18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6.4±4.7)个月,随访时间超过3年98例,3年OS、LRFR、DMFR以及PFS分别为82.8%、90.6%、83.3%和75.0%。38例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不同亚组患者间远期预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越早则生存率越高,T3-4N2-3期患者疗效差。治疗方式不同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同亚组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远期疗效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分期越早其生存率越高,T3-4 N2-3期患者疗效差。
作者:陈达桂;黄海欣;陈海辉;李桂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回肠重建膀胱对膀胱癌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68例,根据患者接受的膀胱重建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回肠组和结肠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结肠组,回肠组患者控尿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患者,回肠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结肠组,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回肠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控尿恢复时间较短,且住院时间较短,总体效果要好于结肠组。
作者:杨家荣;潘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状况。方法选择42例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双侧肾手术治疗者29例,单侧手术治疗者8例,未进行手术治疗者5例,采用WHOQOL-100量表做为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的标准。结果患者3年生存率为83.3%,双侧肾手术治疗与未行双侧肾手术治疗3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及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行双侧肾脏手术者WHOQOL-100量表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未行双侧肾手术治疗者(P<0.05)。结论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的治疗应以双侧保留肾单位的肾切除术为主,手术方式及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童运涛;沈皓;罗进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肿瘤相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尚未分化的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骨髓中克隆性生长的基质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潜能[1]。某些研究表明[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在促进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广泛的癌症模型作用。事实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许多上皮癌的亚型中已被证实为亲恶性,如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皮肤癌或前列腺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驱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近发现[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会促进某些间质癌的进展,诸如骨肉瘤,认为部分是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的恶变而来。
作者:童春(综述);郭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边缘闭合方案对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84例行后外侧或腋窝开胸手术肺癌患者的术后疼痛,应用11分值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0(无疼痛)10(剧烈的疼痛)]),分别在术后1~2周、2周~1个月、1~2个月、2~4个月、4~6个月、6~9个月和9~12个月进行定期评估。结果术后一年,后外侧开胸患者的疼痛得分(1.2~4.6分)高于腋窝开胸手术患者(范围为1.1~3.7分;P=0.038)。术后第一个月期间,保留肋间肌瓣的患者疼痛程度轻于无肋间肌瓣的患者。边缘闭合患者的疼痛得分(范围0.9~3.8分)显著低于常规闭合患者(范围1.6~5.1分,P<0.001)。结论边缘闭合方案保留了尾肋间神经血管束,成功地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郭志强;赵纯诚;王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的常见高发肿瘤,放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配合同期化疗能够增加其疗效,但同时也增加了放射性皮肤黏膜反应。由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导致放疗中断或总疗程延长,从而降低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1]。因此,防治鼻咽癌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白介素-11漱口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静脉注射的方法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肤黏膜损伤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正清;俞根;兆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5-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滴注,1次/天;5-氟尿嘧啶,600 mg/m2,持续静脉泵入22 h, d1-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患者采用香菇多糖注射液1 mg,2次/周,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56%(34/45)、55.56%(25/45)、37.78%(17/45),与对照组71.11%(32/45)、35.56%(16/45)、24.44%(11/45)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及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上升,但治疗组升高较为显著( P<0.05)。结论相比FOLFOX方案化疗来说,采用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能提高患者近、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
作者:董霞;李欠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TBNA)在对CT诊断后疑似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肺癌患者87例,均进行TBNA检查,并与刷检和钳检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刷检阳性率59.77%,钳检阳性率58.62%,TBNA阳性率74.71%,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刷检、钳检阳性诊断患者均在TBNA中诊断为阳性。结论 TBNA检查准确率高,安全性佳,对疑似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建议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力;卜荣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6q12 rs380366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罹患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 Ovid、Medli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应用Stata/SE 12.0对全部关于16q12 rs380366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结果检索到30篇相关文献,25篇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累计病例69127例,对照95954例。总研究人群分析结果显示,与C等位基因相比,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亚洲人群和混合人群乳腺癌的罹患风险。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罹患风险。与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相比,rs3803662 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携带BRCA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易感性。结论排除非洲人群,16q12 rs3803662位点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个体罹患乳腺癌风险。
作者:范艳玲;郭子健;杨晓丹;吴小红;余波;李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口腔鳞癌的近期疗效及相关肿瘤标志物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间质化疗(观察组)或常规化疗(对照组)联合手术治疗,各60例,收集血清样本并检测血清中Cyfra21-1含量。结果观察组术后复发率、原发病灶大小变化、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淋巴转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血清Cyfra21-1含量肿瘤复发及已死亡患者高于存活和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间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口腔鳞癌有效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前Cyfra21-1水平对其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任光辉;郝晓妍;马斌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实时透视食管超声下置入的钛夹位移,评估食管病灶内扩边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方法对60例食管癌患者,食管超声探察病灶,病灶的上下端置入金属钛夹做基准标记,在模拟放疗体位下直接采集透视图像分析,分别记录平静呼吸和屏气状态下钛夹的空间位移。结果60例患者完成试验,74个病灶,137枚钛夹被置入。透视观察到134个(97.8%),钛夹脱落中位时间为23天,无Ⅲ度以上钛夹置入相关性不良反应。钛夹运动呈规律性振动,振动频率与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相关。在平静呼吸状态下,钛夹移动的极值和中值分别为:头脚方向:(0.7~14.0 mm,7.5 mm)、左右方向(0.4~5.6 mm,2.0 mm)、前后方向(0.6~9.0 mm,2.3 mm);在屏气状态下,钛夹移动的极值和中值分别为:头脚方向(0.2~3.3 mm,1.5 mm)、左右方向(0.2~3.3 mm,1.1 mm)、前后方向(0.3~3.7 mm,1.5 mm)。结论呼吸运动、心脏搏动、食管病灶位置影响食管病灶内扩边值,其中呼吸运动是主要因素。食管超声钛夹基准标记下的实时透视技术,安全可靠。
作者:郭金栋;李明峰;赵蕾;王家明;吕长兴;刘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