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钊定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量与食管癌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负性筛选策略,用红细胞裂解液和Mitenyi免疫磁珠分步分别去除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样本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富集上皮来源的稀有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循环肿瘤细胞。分析术前循环肿瘤细胞检出阳性水平与临床各病理生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阳性水平与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N分期)、p-TNM分期、原发性肿瘤侵犯程度(T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位置无密切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数量可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恶化程度,可作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袁东红;王芳;陈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153例Ⅲ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度对患者术后转移情况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度≤0.02的Ⅲ期大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占34.29%,远低于淋巴结转移度>0.02患者的8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情况和淋巴结转移度是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度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比例较高,术后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度越高,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越大,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检测淋巴结转移度可以很好地预测大肠癌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冉隆剑;唐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和分析常规手术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3年6月前收治的4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2003年6月后收治的4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为84.1%,高于对照组的57.5%(χ2=7.259);研究组术中平均输血量为(389.2±210.3) ml,低于对照组的(1058.4+386.2) ml;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6+18.8)min,高于对照组的(50.4+12.2)min;研究组症状改善42例(95.5%),高于对照组的31例(77.5%),两组在肿瘤全切除率、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症状改善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沙林;黎军;郑成;姜德华;孙建新;王博;安刚;杨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加速康复方案)与对照组(n=50)(采用传统治疗方案)。通过观察2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并通过检测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7天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对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措施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P<0.05);术后第7天的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较传统治疗方案好,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山;谷电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表浅基底细胞癌(BC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BCC患者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ALA-PDT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咪喹莫特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容效果和不良反应等跟踪随访记录。结果 ALA-PDT联合咪喹莫特治疗BCC后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后,对照组复发5例(15.63%),试验组2例复发(6.06%),试验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美容效果优秀、良好及良好以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美容效果差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联合咪喹莫特作为治疗BCC一种新治疗技术,兼顾了疗效和美容的效果,且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刘秀英;钱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0.89%、43.31%和28.66%。单因素分析表明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与肿瘤病变部位、肿瘤长度、分化程度、外侵程度、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感染等有关( P<0.05)。且随着淋巴结的转移数目、转移度以及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上升(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通过淋巴结转移数目、转移度、转移区域可以更好地评价患者的预后。肿瘤长度、分化、分期、病变部位、浸润程度以及术后感染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因素。
作者:刘照平;李保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治疗肝癌的疗效,探讨其对肝癌患者补体系统和纤维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30例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康艾注射液。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3、C4、CH50水平和红细胞CD55、CD59表达差异,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Ⅳ-C水平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症状缓解等级和近期疗效等级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 W,观察组血清C3、C4、CH5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TACE术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能增加血清补体水平,下调肝纤维化因子,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并提高化疗的疗效。
作者:魏明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甲状腺肿瘤是作为常见的内分泌腺肿瘤,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为6%~9%,大部分为良性,只有约7%为恶性。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现在主要有病史和体格检查,还有颈部B超、颈部CT平扫和I131同位素检查,但这些诊断手段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确诊特异性均不高。本文对甲状腺肿瘤进行术前细胞学检查( 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联合检测甲状腺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和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 Galectin-3),从而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为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王一凤;邓莅霏;廖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256例甲状腺癌患者,于手术前和术后2 d同一时间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钙水平。结果低血钙症发生率为60.94%,其与患者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情况、配偶出现低钙血症无相关性( P>0.05)。≥40岁年龄组患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 P<0.05);甲状腺全切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腺叶加峡部切除术者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者( P<0.01);切除甲状腺病理组织中含有甲状旁腺的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的患者(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切除甲状旁腺和手术切除甲状腺组织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低钙血症。结论甲状腺癌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几率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及是否切除甲状旁腺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手术前应选择对于甲状腺损害小的术式,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甲状旁腺组织。
作者:王绪;李宏;高显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清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方法选取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肿瘤减灭术,分别检测上皮性卵巢癌和输卵管癌患者化疗前及各个化疗疗程结束时CA125水平;根据6个化疗疗程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下降程度将150例患者分为四个组:A组下降≥75%,B组下降51%~75%,C组下降25%~50%,D组下降<25%,观察各组患者近期疗效及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化疗后两种疾病患者的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上皮性卵巢癌患者CA125水平高于输卵管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32,P<0.05),四组患者的CA125水平与近期疗效相关(γ=0.386,P<0.05)。各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患者CA125水平与远期疗效也有相关性(γ=0.372,P<0.05)。结论 CA125不仅可以作为评价化疗疗效的指标,也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汤继英;陈萍;蔡晓军;潘东风;李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50例作为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及复发转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的青年乳腺癌患者,较易出现ER和HER-2阴性、三阴性乳腺癌及复发或转移(P<0.05)。随访生存时间8~9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2个月。年龄<30岁组、年龄31~35岁组及年龄>35岁组总生存率分别为82.5%、88.1%及9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3%、78.1%及8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复发或转移、ER阳性、乳腺根治术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临床应及早确诊、及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军强;孙智国;王登强;李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60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并与1725例非肿瘤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比较引发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在性别、年龄、年份、原发病灶部位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直肠癌组患者与对照组在基础疾病、结直肠癌家族史、胆囊切除手术史、阑尾切除术史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结直肠癌家族史和阑尾切除术史均可能为诱发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和结直肠癌家族史为诱发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高危发病人群为男性,发病年龄集中于中老年人群,原发病灶部位主要位于直肠,病理类型多为管状腺癌,糖尿病和结直肠癌家族史为诱发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郭金萍;朱琳;苏银霞;王雪莲;玛依热热夏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94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84%,显著低于观察组(61.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介入方案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供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减少化疗药物的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吴水平;吴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不同微创介入方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射频消融RFA)对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46例肝癌患者( Child-Pugh分级A级或B组):20例行TACE治疗( TACE组),26例行RFA( RFA组)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51个月,平均15个月。首次CT检查发现RFA组17例(66.7%)肿瘤血管完全断流,TACE组11例(56.9%)肿瘤血管完全断流(P=0.0065)。肝功能损害为主要的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中位生存率RFA组为70.4%, TACE组为41.7%,P=0.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RF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7.1%和30.5%.;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46.2%和16.4%。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较高的局部缓解作用,效果优于肝动脉栓塞化疗方案。
作者:官敏华;李欣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DC-CIK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肾癌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化疗的46例晚期肾癌病例,其中21例联合DC-CIK治疗( DC-CIK组),25例仅接受化疗(化疗组)。比较2组间肿瘤生长情况、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差异;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DC-CIK组实体瘤近期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化疗组;DC-CIK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个月、1年生存率为90.48%,显著高于化疗组的17个月、84.00%,P<0.05。治疗1、3个疗程后DC-CIK组CD3+、CD4+、CD8+比例显著高于化疗组,IL-2、IL-12、IFN-γ含量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 DC-CIK联合化疗能有效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免疫能力,促进IL-2、IL-12、IFN-γ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杀死肿瘤细胞、缓解实体瘤、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功效。
作者:蔡艳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钼靶检查在乳腺良恶性疾病普查中的诊断准确率。方法2010年至2012年对某地区进行乳腺癌筛查共587例,有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发现阳性体征,超声检查有征象的患者126例。针对126例患者做了进一步钼靶检查,同时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钼靶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钼靶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钼靶检查影像学差异。结果126例乳腺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89例,恶性37例。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钼靶检查的准确率为92.1%,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94.4%;良、恶性病变除局部是否致密及有无结构紊乱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钼靶X线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韩钊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机体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组和对照组,腹腔镜组23例,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22例,采用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 d,术后第7 d测定IgA、IgM、IgG、CD3+、CD4+、CD8+、NK细胞活性、IL-6、IL-10、TNF–á及CRP,并进行对比。结果术后第3 d时,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CD3+、CD8+、IgA、IgM、IgG水平均出现降低,CRP浓度、TNF–á和IL-6水平出现上升;术后第7 d,腹腔镜组比对照组患者的CD3+与CD4+水平降低更加显著,而NK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 d腹腔镜组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 d和第7 d,腹腔镜组C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腹腔镜组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术后第7 d时腹腔镜组TNF–á浓度恢复至术前水平,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于腹腔镜下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对于患者的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影响相对更小,并且炎症反应更轻。
作者:姜艳辉;曲红梅;孙伟;朱新冰;刘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声像图变化对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乳腺肿瘤住院手术的患者68例,对比良恶性乳腺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变化。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超声表现中的形态、边界、包膜、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衰减、微小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Adler分级方面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淑霞;孙占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依托泊苷胶囊维持化疗对小细胞肺癌( SCLC)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SCLC患者经EP方案化疗(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完全缓解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口服依托泊苷胶囊每天75 mg/m2,1~10天,休息2周,直至疾病进展;对照组停药观察,定期复查;出现复发或转移时再采用EP方案或其他二线或挽救方案化疗和(或)放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P<0.01)。1年生存率分别为86.67%和80.00%(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33.33%和20.00%(P<0.05)。第12个月生存者KPS评分≥60分分别占96.15%和87.50%(P>0.05);第18个月生存者KPS评分≥60分分别占76.90%和66.70%(P<0.05)。结论口服依托泊苷胶囊维持化疗可延长小细胞肺癌患者的DFS及2年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会爽;沈立杰;陈文玲;王力军;霍俊杰;李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采用microRNA( miRNA)基因芯片分析在胶质母细胞瘤( GBM)患者血浆中表达的miRNA,寻找GBM血液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22例GBM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试剂盒提取总RNA,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检测GBM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浆中mi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与GBM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miRNA表达谱分析发现在GBM差异表达的miRNA共19个,其中上调3个,下调16个。生存分析显示,miR-30c-2-3p高表达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 P=0.016)。结论通过基因芯片的方法发现了在GBM患者血浆中19个差异表达的miRNA。 miR-30c-2-3p的高表达与GBM的不良相关,可能是潜在的GBM预后预测分子标记物。
作者:汪志强;王辉云;邓美玲;吴少雄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