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北省西北地区食管癌合并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熊玲;王芬

关键词:湖北省西北地区, 食管癌, 念珠菌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湖北省西北地区食管癌合并念珠菌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抽取湖北省西北地区肿瘤科食管癌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356例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合并感染发生率为19.94%。主要易感因素有:年龄>65岁,系统感染病史,免疫力低下、多个周期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长期应用抗菌素。结论年龄因素、合并慢性病、感染因素、化疗方法、抗生素的使用等是导致食管癌发生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增强意识,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及时控制感染的有效途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液基细胞学及阴道镜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筛查作用

    目的:分析液基细胞学和阴道镜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筛查作用,评估液基细胞学和阴道镜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8月接受宫颈癌筛查的500例女性的临床资料,所有体检者都接受阴道镜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阴道镜检测假阳性患者有11例,阴道镜检测的特异性为97.39%(412/423),漏诊率为1.00%(5/500);液基细胞学诊断的假阳性患者有15例,由检测结果可知液基细胞学检测宫颈癌的检测特异性为96.45%(408/423),漏诊率为6.40%(32/500)。结论液基细胞学和阴道镜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阴道镜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较液基细胞学高。

    作者:王清;胡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LMA、SLIPA、PLMA 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

    目的:探讨 PLMA 喉罩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16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分别为 PLMA 组、SLIPA 喉罩组及 CLMA 组,观察3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气道密封效果、置管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喉罩置入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 >0.05),SLIPA 组喉罩置入容易患者比例明显高于 PLMA 组和 CLMA 组(P <0.05)。3组气腹后气道吸气峰压(PIP)高于气腹前(P <0.05),PLMA 组气腹前后的气道密封压小于 PIP 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 SLIPA 组和 CLMA 组(P <0.05)。3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无显著差异(P >0.05)。3组喉痉挛、返流、咽喉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3种喉罩均可安全应用于腹腔镜手术中,但腹腔镜手术适宜选择密封性更好的 PLMA 喉罩。

    作者:周绍春;周伟;李丹;杨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7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内镜甲状腺手术结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中治疗组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而对照组术中不显露喉返神经。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治疗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少(P <0.05)。治疗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对照组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的有4例,发生率为10.3%。治疗组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24 h 及48 h 的疼痛都明显较低(P <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显露喉返神经不会增加手术难度,但可有效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占顺堂;傅向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穿膜肽介导 p53抗原多肽致敏 DC 的体外抗瘤效应

    目的:探讨细胞穿膜肽(cpps)介导 p53致敏树突状细胞(DC)获得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检测其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的杀伤效果。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50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获得 DC 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将 Tat49-57-p53264-272致敏 DC 细胞,待 DC 细胞成熟后与 T 淋巴细胞混合诱导产生 CTL,并设 PBS 与 P53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致敏前后 DC 细胞的表型,并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抗原肽疫苗致敏 DC 后获得 CTL 对结肠癌细胞株 DLD1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与人白血病细胞株 jurkat 的杀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致敏前 DC 中 CD80、CD86表达率分别为(15.9±2.1)%、(19.1±2.3)%,而致敏后分别为(17.4±1.7)%、(18.7±1.1)%,致敏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穿膜肽可延长 p53抗原多肽在 DC 细胞内半衰期,从而增强与 DC 细胞质内的 MHC I 类分子的结合率,并提呈到细胞表面。实验组 CTL 对结肠癌 DLD1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杀伤活性逐渐增强(P <0.05)。 Tat49-57-p53264-272多肽致敏 DC 活化 CTL 对 DLD1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对 DLD1的杀伤作用显著强于 jurkat 细胞(P <0.05)。结论穿膜肽可以增强 p53抗原多肽的免疫原性,Tat49-57-p53264-272多肽致敏 DC 能有效诱导抗结肠癌 DLD1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者:孙青山;贾原;张俊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改变研究

    目的:探讨近10年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结肠镜检查的15692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总共检查出1249例结直肠癌患者(7.96%)。从分期上看,结直肠癌患者的后一个 Dukes 分期的平均年龄均高于前一个分期的平均年龄,A 期与 B 期的平均年龄均显著低于 C1期、C2期、D 期的平均年龄(P 均<0.05)。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39∶1,从2010年起总体检出率和女性患者的检出率呈缓慢增长趋势。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9.54±12.86)岁,从2009年起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呈缓慢增长趋势。从2010年起右半结肠癌的比例缓慢增加,而直肠癌与左半结肠癌的比例缓慢下降。结论结肠镜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结直肠癌的总体检出率及女性患者的检出率近年来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且有老龄化和发病部位右移的趋势。

    作者:朱双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门静脉化疗预防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门静脉化疗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平行、随机数字分组法将4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组术后给予门静脉化疗。观察2组 T 细胞亚群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及生存率。并分析门静脉化疗与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术后 CD3+、CD4+、CD8+及 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2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化疗是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显著性影响因素(P <0.05)。结论门静脉化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提高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及生存率,门静脉化疗是有效预防术后复发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作者:黄梦君;邹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宫颈外切缘阳性的 CINⅢ患者仅行宫颈锥切术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宫颈外切缘阳性的 CINⅢ患者仅行宫颈锥切术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将148例宫颈外切缘阳性的 CINⅢ患者分成保守组和非保守组两组,比较72例保守组与76例非保守组宫颈外切缘阳性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再将非保守组又分为 LEEP 组和 CKC 组,并对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浸润癌等术后病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保守组与非保守组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LEEP 组与 CKC 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绝经状态、病变范围、内切缘阳性、宫颈管受累、术前 HPV 载量与宫颈锥切术后残留病灶相关(P <0.05);年龄、腺体受累与宫颈锥切术后残留病灶无关(P >0.05)。结论宫颈外切缘阳性的 CINⅢ患者仅行宫颈锥切术是可行的,并且 CKC 法较 LEEP 法更可靠,绝经状态、病变范围、内切缘阳性、宫颈管受累是手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杨静;熊秀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创手术治疗卵巢肿瘤蒂扭转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的微创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效果。分析的结果变量包括分期和病发灶,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激素水平,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中位手术时间为188 min。中位数估计失血量为150 ml,并且平均住院天数为4天。96.2%的患者手术成功。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1例。中位随访期为14个月。结论腹腔镜微创能够快速准确治疗卵巢囊肿蒂扭转,创伤小且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延东;姜训忠;杜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胃癌 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其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 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行腹腔镜胃癌 D2根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同期选择行胃癌开腹手术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观察组明显较短,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清除淋巴结数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首次进流质食物时间也比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两组清除淋巴结总数差异无显著性,P >0.05;第一、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及上切端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观察组下切端距离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 <0.05。结论腹腔镜胃癌 D2根治术能够有效治疗胃癌,操作安全、有效,创伤较小,近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江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CMNa、GEMOX 方案介入化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 CMNa、GEMOX 方案介入化学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30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 CMNa、GEMOX 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急性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治疗结束时的 RR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6,P =0.011<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 RR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8,P=0.023<0.05)。2组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急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等方面,但2组患者的急性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MNa、GEMOX 方案介入化学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具有较高的增敏性和临床疗效,急性不良反应不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志勇;杨荃荃;彭涛;冯俊;吉爽;杨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浆 FIB 对胃癌的诊断效果

    目的:研究血浆 FIB 对胃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100例(A 组)和同期良性胃肿瘤患者100例(B 组)及同期身体健康人群100例(C 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血浆 FIB 水平以及不同分类下胃癌患者的血浆 FIB 水平。结果相对 B、C 组患者,A 组患者血浆 FIB 浓度显著升高,P <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分期方面,相对Ⅰ、Ⅱ期患者,Ⅲ、Ⅳ期患者的血浆 FIB 水平显著升高;在淋巴结转移方面,相对无转移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浆 FIB 水平显著升高;在远处转移方面,相对无转移患者,有远处转移患者的血浆 FIB 水平显著升高,P 均<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 FIB 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及转移有很大的关系,可以作为胃癌患者临床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何玉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的生存和复发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的生存和复发状况。方法1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保乳术组(保乳组)50例及改良根治术组(根治组)50例。对比分析保乳术与根治术的手术情况和预后以及影响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保乳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根治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情况无明显差异(P >0.05);保乳术组对乳房外形满意度较高;年龄是影响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后能获得良好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美容效果。

    作者:章骏;赵怡;王群;张舟;邢戍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携带鸡贫血病毒凋亡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携带鸡贫血病毒凋亡素 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方法设计 VP3 cDNA 扩增引物,从PET15b-VP3质粒中扩增 VP3的 DNA 序列,与线性 pShuttle-IRES-hrGFP-2连接,PCR 和 EcoR Ⅴ酶切电泳鉴定;穿梭质粒pShuttle-VP3-EGFP 经 Pmel 酶切线性化后,转化含 pAdeasy-1的超感受态 BJ5183大肠杆菌,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 pAd-VP3-EGFP,质粒经 PCR、PacI 酶切电泳及测序鉴定。结果线性化的 pShuttle-VP3-EGFP 转化含pAdeasy-1的超感受态 BJ5183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经酶切获得一大于23 kb 的大片段和4.5 kb 的片段,PCR 反应扩增出了402 bp 的片段,重组质粒测序证实 VP3-EGFP 编码区成功克隆入了腺病毒 pAd 中,且其序列与 GeneBank 中 VP3 CD-NA 序列完全一致。结论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可快速、高效地制备携带凋亡素 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为深入研究 VP3的抗肿瘤效应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邓守明;蔡召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扶正抑瘤汤联合索拉非尼对晚期肝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CD44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扶正抑瘤汤联合索拉非尼对肝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CD44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晚期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实验组在服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的同时,给予扶正抑瘤汤。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的 CD44阳性率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含量,并且记录每个疗程之后的各组数据,连续测量3个疗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 CD44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2个疗程2组治疗效果不明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经过3个疗程之后,2组患者 CD44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均明显下降,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抑瘤汤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癌疗效明显,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CD44有明显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ER、PR、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10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患者10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者100例,对300例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行 ER、PR、Ki-67检测。结果癌变组的 ER、PR 的表达显著低于非典型增生组,非典型增生组低于正常增生期宫内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Ki-67在正常增生期宫内膜组仅有少量表达,非典型增生组显著低于癌变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分期中,癌变组 ER、PR 的表达Ⅰ期高于Ⅱ、Ⅲ期,其中Ⅱ期高于Ⅲ期,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ER、PR 在高分化癌中的表达高于中、低分化癌,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肌肉浸润深度,无浸润患者 ER 表达与肌肉浸润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无浸润患者 PR 表达显著高于肌肉浸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Ki-67在病理分期、肌肉浸润及分化程度中的表达,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R、PR、Ki-6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反映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同时也可为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曹桦;吴宁;陈樑;徐志红;刘睿倩;孟红;丁兀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EGCG 对宫颈癌 HeLa 细胞增殖、侵袭及 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体外培养宫颈癌 HeLa 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 MTT 法检测 EGCG 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细胞划痕法和 Transwell 法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经 EGCG 处理后,HeLa 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凋亡率也显著增高;随着 EGCG 浓度升高,VEGF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EGCG 可通过下调 VEGF 蛋白表达对宫颈癌细胞产生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和减弱侵袭等作用。

    作者:陈萍;邓守恒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乳腺小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小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征,以提高诊断乳腺肿瘤的正确率。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18例乳腺肿瘤进行检查,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二维彩超诊断乳腺小肿瘤准确率为86.44%(102/118)。乳腺癌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明显短于良性肿瘤组(8.45±0.21 vs 10.42±3.22,15.42±0.59 vs 20.61±4.53)s,明显减退时间明显长于良性肿瘤组(64.25±15.68 vs 53.03±13.52)s,峰值强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51.59±3.29 vs 11.02±5.72)dB。结论乳腺小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提高乳腺小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磁共振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在肝门胆管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肝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 CT 诊断结果和术前磁共振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差异和准确度。结果与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比,磁共振和螺旋 CT 对肝门胆管癌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6.70%和80.00%,两者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85.70%,螺旋 CT 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8.60%,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VA 联合MRCP 技术诊断磁共振肝门胆管癌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100.0%。结论多排螺旋 CT 和磁共振在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两者的基础上结合 LAVA 和 MRCP 技术准确率更高。

    作者:张捷;柳建;丁耀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湖北省西北地区食管癌合并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湖北省西北地区食管癌合并念珠菌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抽取湖北省西北地区肿瘤科食管癌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356例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合并感染发生率为19.94%。主要易感因素有:年龄>65岁,系统感染病史,免疫力低下、多个周期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长期应用抗菌素。结论年龄因素、合并慢性病、感染因素、化疗方法、抗生素的使用等是导致食管癌发生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增强意识,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及时控制感染的有效途经。

    作者:熊玲;王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颈淋巴清扫联合局部扩大切除治疗涎腺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颈淋巴清扫联合局部扩大切除治疗涎腺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19例涎腺癌患者均采用颈淋巴清扫联合局部扩大切除治疗,观察近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轻度、中度、重度 VAS 评分发生率分别为21.05%、47.37%、31.58%,治疗后轻度、中度、重度 VAS 评分发生率分别为66.67%、27.77%、5.56%。治疗前后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KPS 评分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淋巴清扫联合局部扩大切除治疗涎腺癌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远期疗效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荃荃;李志勇;苟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