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正波(综述);许坚(审校)
目的: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及口咽癌患者采用外侧斜方肌皮瓣修复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6例确诊为口腔癌及口咽癌患者(舌癌2例,颊癌1例,口咽癌2例,口底癌1例,临床分期 T1-4 N1-2 M0),全部行肿瘤切除及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术中沿颈淋巴清扫下缘切口向外设计外侧斜方肌皮瓣,采用该皮瓣修复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2例出现边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除1例修复舌体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皮瓣萎缩外,其余5例在外形和功能上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未能按医嘱行术后放疗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发生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余5例患者术后追加放疗和(或)化疗,随访5~30个月,无复发。结论外侧斜方肌皮瓣是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或口咽癌患者术后行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伟城;吴泽键;陈伟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10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患者10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者100例,对300例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行 ER、PR、Ki-67检测。结果癌变组的 ER、PR 的表达显著低于非典型增生组,非典型增生组低于正常增生期宫内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Ki-67在正常增生期宫内膜组仅有少量表达,非典型增生组显著低于癌变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分期中,癌变组 ER、PR 的表达Ⅰ期高于Ⅱ、Ⅲ期,其中Ⅱ期高于Ⅲ期,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ER、PR 在高分化癌中的表达高于中、低分化癌,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肌肉浸润深度,无浸润患者 ER 表达与肌肉浸润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无浸润患者 PR 表达显著高于肌肉浸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Ki-67在病理分期、肌肉浸润及分化程度中的表达,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R、PR、Ki-6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反映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同时也可为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曹桦;吴宁;陈樑;徐志红;刘睿倩;孟红;丁兀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变对胃癌患者化疗效果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95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化疗。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 AFP、CEA、CA19-9、CA125、CA72-4,观察化疗前后以上指标水平改变和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有9例(9.47%),部分缓解有15例(15.79%),稳定有40例(42.10%),进展有31例(32.63%)。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的血清,指标 AFP、CEA、CA19-9、CA125、CA72-4水平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稳定患者的血清,指标 AFP、CEA、CA19-9、CA125、CA72-4水平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展患者的血清,指标 AFP、CEA、CA19-9、CA125、CA72-4水平化疗后较化疗前升高,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高低能反映出胃癌化疗疗效情况。
作者:周伟;魏平;王兴远;龙翔宇;李程;汪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盆腔自主神经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的对象为2012年5月-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126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在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盆腔自主神经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腹腔镜广泛切除术中对盆腔神经不做特殊的处理;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广泛切除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膀胱容量以及拔除尿管时间;手术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膀胱容量以及拔除尿管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泌尿系统感染、手术感染、体重下降、排尿困难、腹部胀气、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4.50%,观察组为9.4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保留盆腔神经的处理方式与不保留的处理方式相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情况,改善患者的膀胱和直肠功能,降低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桂定清;戚瑞红;何玉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复发因素,探讨局部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07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经超声检查:血流影74.8%、暗性液区45.8%、术中见分叶状结构83.2%;病理检查见裂隙状结构61.7%。单因素分析中,阳性手术切缘(P =0.0047)、间质增生(P =0.0021)和组织学类型(P =0.0019)都是局部复发的预测因素。阳性手术残端是唯一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RR 0.076;95% CI 0.03~0.752,P =0.035)。间质增生是阳性手术切缘局部复发的预测因素(P =0.035)。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病灶切除术中,获得阴性手术切缘对于良好的局部控制很重要。阳性手术切缘叶状肿瘤患者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对恶性肿瘤患者建议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作者:秦悦农;陈莉颖;鲍以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扶正抑瘤汤联合索拉非尼对肝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CD44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晚期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实验组在服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的同时,给予扶正抑瘤汤。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的 CD44阳性率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含量,并且记录每个疗程之后的各组数据,连续测量3个疗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 CD44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2个疗程2组治疗效果不明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经过3个疗程之后,2组患者 CD44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均明显下降,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抑瘤汤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癌疗效明显,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CD44有明显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在肝门胆管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肝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 CT 诊断结果和术前磁共振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差异和准确度。结果与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比,磁共振和螺旋 CT 对肝门胆管癌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6.70%和80.00%,两者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85.70%,螺旋 CT 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8.60%,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VA 联合MRCP 技术诊断磁共振肝门胆管癌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100.0%。结论多排螺旋 CT 和磁共振在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两者的基础上结合 LAVA 和 MRCP 技术准确率更高。
作者:张捷;柳建;丁耀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和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80例表浅层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HOLRBT 组)和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但 HOLRBT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 TURBT 组,膀胱冲洗、尿管留置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TURBT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HOLRBT 组出现1例尿路狭窄;TURBT组出现6例闭孔神经反射,4例膀胱穿孔,3例血钠降低,2例尿路狭窄及7例尿路感染。尿道狭窄经扩张治疗后痊愈,血钠降低未经特殊处理,3d 内自行恢复。 HOLRBT 组1、2年复发率分别为2.5%、7.5%,行二次钬激光治疗;TURBT 组1、2年复发率分别为7.5%、15.0%,改用钬激光治疗。 HOLRBT 组1、2年复发率均低于 TURBT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电切术更少,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复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玉恺;李飞;陆鲲;周德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 PLMA 喉罩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16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分别为 PLMA 组、SLIPA 喉罩组及 CLMA 组,观察3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气道密封效果、置管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喉罩置入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 >0.05),SLIPA 组喉罩置入容易患者比例明显高于 PLMA 组和 CLMA 组(P <0.05)。3组气腹后气道吸气峰压(PIP)高于气腹前(P <0.05),PLMA 组气腹前后的气道密封压小于 PIP 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 SLIPA 组和 CLMA 组(P <0.05)。3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无显著差异(P >0.05)。3组喉痉挛、返流、咽喉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3种喉罩均可安全应用于腹腔镜手术中,但腹腔镜手术适宜选择密封性更好的 PLMA 喉罩。
作者:周绍春;周伟;李丹;杨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乳腺小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征,以提高诊断乳腺肿瘤的正确率。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18例乳腺肿瘤进行检查,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二维彩超诊断乳腺小肿瘤准确率为86.44%(102/118)。乳腺癌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明显短于良性肿瘤组(8.45±0.21 vs 10.42±3.22,15.42±0.59 vs 20.61±4.53)s,明显减退时间明显长于良性肿瘤组(64.25±15.68 vs 53.03±13.52)s,峰值强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51.59±3.29 vs 11.02±5.72)dB。结论乳腺小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提高乳腺小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6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组)33例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组)33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构成、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因子及 EGF、VEGF、VEGFR2水平。结果观察组单发和多发肌瘤患者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构成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细胞因子及 EGF、VEGF、VEGFR2水平也均优于对照组,P 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的疗效相对更好,且本治疗方式对患者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梁秀丽;颜为红;程珊;汪韬;张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约60%的患者,包括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根治性放疗或姑息性放疗。然而,粒子辐射目前已被公认具有致癌性,能够导致许多放疗诱发的肉瘤(radiation-induced sarcoma,RIS),包括头颈部放疗诱发肉瘤( radiation-induced sarcoma of head and neck , RISHN )[1]。RISHN 是一种头颈部接受放疗后远期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低,但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且发生率在逐渐增高,目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就 RISHN 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韦正波(综述);许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保肢治疗对四肢骨肉瘤的疗效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保肢手术治疗原发性远端小腿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骼缺损广泛切除后施行三种类型的重建技术,包括①关节融合术与自体移植术和肿瘤骨移植结合3例,②踝关节保留术中体外照射肿瘤患者5例,③假体2例。结果8例患者连续无病,2例患者死于疾病。1例患者出现远端小腿“跳跃性病变”,术后21个月,需要膝下截肢。其他由 IEIR 移植重建的 MPNST 患者出现双肺多发转移灶无局部复发,广泛切除42个月后病卒。总体生存率为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肺部转移、化疗及Enneking 分期与5年无病生存率(80%)相关。 COX 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及肺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保肢手术后7例发生并发症:皮肤问题3例,感染性不愈合1例,骨折3例;此外假体松动1例。无术后肢痛者。尽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70%),但无因并发症需截肢者。结论尽管并发率较高,但保肢手术是远端小腿肉瘤患者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保肢手术对骨肉瘤的疗效优于截肢手术治疗。
作者:周宏斌;秦小容;屈万明;田鹏;望开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复发转移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胃癌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55例行姑息性切除术和55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因素不是影响胃癌复发转移的因素;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 分期、辅助化疗等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因素(P =0.0421,0.0175,0.0342,0.0382)。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对患者预后和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作者:张学伟;郑安斌;石炜;涂庭义;徐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乳腺 X 线联合彩超和单独影像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87例乳腺癌患者均经过乳房 X 光造影(M)和(或)超声(US)检查。以病理结果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 M +US 和单独使用 M诊断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AUC);比较 M +US 与单独使用 M 的活检阳性值(PPV)。结果41例被诊断患有癌症:M +US 诊断8例,单独 US 诊断12例,单独 M 诊断12例,非影像诊断8例(9例乳房间隔癌症)。单独使用 M 的诊断率为7.6/1000,而 M +US 的诊断率提高到11.8/1000,补充率为4.2/1000(95% CI 1.1~7.2;P =0.003)。单独使用 M 的诊断准确率(AUC)为0.78%(95%CI 0.67~0.87),US +M 的诊断准确率为0.91%(95%CI 0.84~0.96, P =0.003),超声补充检测到12例,11例(92%)为浸润性,直径中位大小为10 mm。结论乳腺 X 线联合彩超可明显提高未扪及肿块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汪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 DNA 倍体细胞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查体的已婚妇女3478例,其中343例宫颈 TCT 检查阳性患者和262例 DNA 倍体细胞检测阳性患者,均行予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并根据相应的病理结果分析其符合率。结果L-SIL、H-SIL 的 DNA 倍体细胞检测的阳性率比 AS-CUS 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检测阳性率与病理检测阳性符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TCT 与 DNA 倍体细胞检测阳性率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高。 TCT、DNA 倍体细胞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CT 联合 DNA 倍体细胞检测在宫颈癌筛查的应用效果显著,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以作为筛查宫颈疾病的可靠方法。
作者:郑嵘;徐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颈淋巴清扫联合局部扩大切除治疗涎腺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19例涎腺癌患者均采用颈淋巴清扫联合局部扩大切除治疗,观察近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轻度、中度、重度 VAS 评分发生率分别为21.05%、47.37%、31.58%,治疗后轻度、中度、重度 VAS 评分发生率分别为66.67%、27.77%、5.56%。治疗前后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KPS 评分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淋巴清扫联合局部扩大切除治疗涎腺癌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远期疗效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荃荃;李志勇;苟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细胞穿膜肽(cpps)介导 p53致敏树突状细胞(DC)获得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检测其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的杀伤效果。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50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获得 DC 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将 Tat49-57-p53264-272致敏 DC 细胞,待 DC 细胞成熟后与 T 淋巴细胞混合诱导产生 CTL,并设 PBS 与 P53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致敏前后 DC 细胞的表型,并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抗原肽疫苗致敏 DC 后获得 CTL 对结肠癌细胞株 DLD1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与人白血病细胞株 jurkat 的杀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致敏前 DC 中 CD80、CD86表达率分别为(15.9±2.1)%、(19.1±2.3)%,而致敏后分别为(17.4±1.7)%、(18.7±1.1)%,致敏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穿膜肽可延长 p53抗原多肽在 DC 细胞内半衰期,从而增强与 DC 细胞质内的 MHC I 类分子的结合率,并提呈到细胞表面。实验组 CTL 对结肠癌 DLD1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杀伤活性逐渐增强(P <0.05)。 Tat49-57-p53264-272多肽致敏 DC 活化 CTL 对 DLD1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对 DLD1的杀伤作用显著强于 jurkat 细胞(P <0.05)。结论穿膜肽可以增强 p53抗原多肽的免疫原性,Tat49-57-p53264-272多肽致敏 DC 能有效诱导抗结肠癌 DLD1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者:孙青山;贾原;张俊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上颌骨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上颌骨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见肿瘤由丰富的较一致的纤维性梭形细胞组成,呈席纹状生长,是1种少见的良性纤维性骨性肿瘤。结论青少年上颌骨骨化性纤维瘤与普通性骨化性纤维瘤不同,临床上呈一种进展性生长模式,可以出现侵袭性生长及广泛骨皮质破坏,切除不完全时容易复发。
作者:聂波;杨小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92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分别行阴道超声检查(TVS)和宫腔镜检查(HS),在使用宫腔镜的情况下进行活检,或者术后经病理学确认,详细记录临床结果。比较阴道超声和宫腔镜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92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诊断显示:60例诊断为内膜增生,30例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26例患者诊断为子宫粘膜下肌瘤,14例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癌,14例患者诊断为内膜萎缩,并且慢性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炎患者有25例,无病变20例;192例患者行阴道超声检查:内膜增生61例,内膜息肉35例,粘膜下肌瘤25例,内膜癌12例,慢性非特异性内膜炎20例,正常者22例。经阴道超声诊断内膜病变17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61例为异常;192例患者经宫腔镜检查诊断未见异常者22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8例未见异常。宫腔镜检查诊断内膜病变17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68例为异常;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在宫内膜增生、内膜癌、内膜萎缩的诊断符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对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慢性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炎、正常者的诊断符合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宫腔镜检查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但超声检查具有有效、简便、经济的特点,病理检查为确诊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
作者:李茂容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