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胡丽蓉;徐陶;甘辞海;薛钰婷

关键词:超高龄患者, 肺癌, 危险因素, 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探讨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常见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125例75~86岁的超高龄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年龄45~65岁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全肺切除或肺叶切除,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72例(57.60%)发生心律失常,对照组35例(35.00%)发生心律失常,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心肺合并症、二氧化碳分压及手术范围是显著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手术相关因素中有手术切除方式及手术时间。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而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较低。其它因素如性别、肿瘤病变部位、淋巴结清扫及清扫之淋巴结有无阳性则与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心肺功能差、术式及低血容量等是引起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胃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1]。根据胃癌的发病部位,临床上常将其分为胃上部癌、胃中部癌、胃下部癌等。近年来,随着胃窦部肿瘤发病率的逐步下降,胃上部癌发病率却逐步上升[2]。与其他部位胃癌一样,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胃上部癌的主要手段,且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等微创术式逐步应用于胃上部癌的治疗。本研究即对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近期疗效进行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正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乙肝相关肝癌的预后及患者生存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乙肝相关肝癌的预后及患者生存风险因素。方法选择行手术切除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8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术前AFP,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有无肝硬化和卫星灶。术后第1年每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随后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3年。结果手术切除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术后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8%、55.0%和35.0%,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是8.2%,25.1%和50.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COX模型分析显示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进展情况及肝脏储备能力是影响乙肝相关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欢送;袁博;齐敦峰;石奎;刘养岁;姜新春;张昕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革兰氏阴性菌( G-)的检出率为56.3%,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G+)的检出率为28.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的检出率为15.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一、二代头孢类、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G+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耐药性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高。结论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尽早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作者:李草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肌成束蛋白、E-选择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肌成束蛋白( Fascin-1)、E-选择素( E-selectin)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鼻咽癌患者共90例,资料分析过程中因数据遗失剔除4例,后完成86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鼻咽癌组患者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性相关(P<0.01)。随访3年,20例死亡,66例存活。死亡者入院时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者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鼻咽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价临床治疗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邓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早期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 DWI)技术监测肿瘤ADC值变化对早期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淋巴瘤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半个月(第1、3、5、9、13、15天)及化疗结束时(约30天检查),接受DWI扫描并测量ADC值;同时在化疗前、化疗后第15天、化疗结束时三个时间点增加横轴位T1 WI及T2 WI扫描以测量肿瘤的大直径(长径)。按RESIST标准根据肿瘤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大直径变化情况将研究病例分为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两组肿瘤化疗早期不同监测时间点ADC值的变化差异。结果化疗有效组从治疗后第9天开始ADC值明显升高,第13天、第15天肿瘤ADC值继续升高,无效组无明显升高,两组间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化疗后第15天肿瘤直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淋巴瘤化疗后肿瘤ADC值变化早于其形态学的改变,应用DWI技术监测肿瘤ADC值变化可作为早期评估淋巴瘤疗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岚;徐仁根;王索宇;周雪春;胡利平;孙美;周锋江;谢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影像验证系统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射野影像验证系统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的重复性误差。方法选取80例进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放疗过程中每周拍摄0°、80°、280°的适时野图像一次。将每次的EP-ID图像与第一次的EPID图像进行融合比较,分别测量出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结果80例患者共测得1125个有效误差测定值,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上均以各方向的大偏差作为该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范围在-3.5~4.0 mm。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误差≤1 mm的分别占83.7%、91.7%、76%,1 mm<误差≤2 mm的分别占13.9%、6.4%、19.2%,误差>2 mm的分别占2.4%、1.9%、4.8%,各方向间的偏差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的重复性具有一定的误差,通过多分次的拍摄EPID图像进行误差测量,可以纠正和控制每次摆位的重复性误差,也可提供治疗计划设计时估算因摆位误差所致的靶区的扩边值。

    作者: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周元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对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为适应无氧环境,必须通过糖酵解获取生长的必要条件。 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在肿瘤细胞糖酵解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LDH和参与肿瘤生长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 HIF)关系密切[1]。大量研究证实,相当一部分肿瘤的预后与机体内LDH水平相关[2]。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水平LDH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贝伐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以探讨高LDH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俐;杨华;高湘湘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镜多点活检和 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患者阴道镜多点活检与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LEEP术诊治及阴道镜多点活检110例CIN Ⅰ患者,所有对象术前取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乳头瘤状病毒( HPV)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检测,探讨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与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情况和HPV检测及TCT分类的关联性。结果110例CIN 患者 LEEP术后诊断为宫颈黏膜慢性炎(NILM)67例,CINⅠ27例,CINⅡ13例,CINⅢ2例,宫颈早期微浸润癌1例。②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与TCT分类呈正相关(r=0.254,P=0.007)。 TCT检查NILM 23例, 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NILM 15例(65.2%);TCT检查为ASCUS 50例,LEEP术后病理检查为NILM 37例(74.0%),CINⅠ10例(20.0%),CIN Ⅱ2例(4.0%), CIN Ⅲ及以上1例(2.0%)。③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及术前HPV感染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检查结果,在CIN患者的治疗中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琦;胡昌华;倪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镇痛的效果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联合吗啡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和鞘内注射吗啡镇痛。观察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鞘内单纯注射吗啡(P<0.05),便秘、呕吐、恶心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吗啡(P<0.05),但嗜睡发生率高于单纯吗啡(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可以有效减少吗啡用量,增强吗啡镇痛效果,减轻吗啡镇痛耐受作用,是临床用药的一种选择。

    作者:刘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HIF-1α和 c-ME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HIF-1α和c-MET受体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及胃癌组织6r65的关系,为判断胃癌的预后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胃癌组织和74例癌旁胃组织(距癌灶2-5 cm)中HIF-1α、c-MET受体及CD34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IF-1α及c-Met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分期有关(P<0.05),而c-Met受体表达受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分期的影响(P<0.05);胃癌组织中,HIF-1α与c-Met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γ=0.365,P<0.05);HIF-1α及c-Met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MVD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 P<0.05);生存分析显示,HIF-1α或c-Met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 HIF-1α与c-Met表达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胃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判定指标。 HIF-1α可能通过上调c-Met的表达,诱导胃癌微环境中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胃癌的转移。

    作者:苏会玲;苏红慧;张培新;蔺强;陈坤;刘风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培美曲塞及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培美曲塞及多西他赛联合顺铂两种晚期肺腺癌一线化疗用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肺腺癌患者分为多西他赛组及培美曲塞组,各35例,对化疗前及化疗后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培美曲塞组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增强(P<0.05),多西他赛组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培美曲塞组与多西他赛组化疗前后变化对比,培美曲塞组化疗后免疫明显增强( 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组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刘波;钟明艳;李庆萍;黄敏;马熙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胃癌术后随访患者 CEA和 CA19-9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及糖链多肽抗原19-9(CA19-9)对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临床分析和随访资料进行研究,术后复发及转移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均为45例。将复发及转移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及糖链多肽抗原19-9(CA19-9)的含量。结果胃癌术后复发组的CEA及CA19-9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CEA与CA19-9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及糖链多肽抗原19-9(CA19-9)对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作为术后胃癌复发的诊断指标。

    作者:朱蕾;丁显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注射液5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观察组于第1天经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50 mg/m2,于第8天再次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分析2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鳞癌及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高于腺癌及周围型肺癌患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吉西他滨、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艳丽;刘鹏辉;赵冠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Gibson切口在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Gibson切口在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切除患侧中下段输尿管及部分膀胱的入路进行比较。采用Gibson切口入路(Gibson切口)31例,采用下腹部正中切口入路(正中切口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激惹症状、术后漏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切口种植转移、切口感染发生、术后切口瘢痕长度等指标。结果术中经后腹腔镜下切除患肾后开始计算,Gibson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36(25~56)min。平均出血量35(20~80)ml;术后膀胱激惹症状3例;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5(1~2) d;无术后漏尿;无切口肿瘤种植转移及感染发生。术后平均切口瘢痕长度4.9(4.0~6.4)cm。正中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61(45~78)min;平均出血量70(60~95)ml;术后膀胱激惹症状13例;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5(2~4)d;术后切口感染及漏尿各3例;无切口肿瘤种植转移;术后平均切口瘢痕长度7.1(6.0.~8.5) cm。 Gibson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切口瘢痕长度明显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结论 Gibson切口在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中处理中下段输尿管及膀胱袖套状切除具有微创、可靠、安全等优点。

    作者:朱遵伟;黄辉;曾涛;熊焕腾;朱心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大肠癌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分析

    目的:比较开放式手术与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治疗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从而选择佳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方法90例大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随访1年,统计2组患者生存及复发例数。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1.2±26.5) min、(26.4±5.8) ml、(26.1±8.7) h、(9.8±3.9)天,明显少于对照组[(171.5±29.7) min、(148.6±16.5) ml、(37.8±7.6) h、(14.9±6.4)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并发症和切口并发症者分别为3例、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2%,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7例,26.7%、1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血清指标与术前比较,P>0.05;对照组术后各项血清指标与术前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血清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相比,应用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治疗大肠癌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其营养状况,从而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郭剑;周淑卿;李杰;陈渊;郑少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64排螺旋 CT增强鉴别对胃肠道上皮内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效果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增强鉴别对胃肠道上皮内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8例接受手术和CT鉴别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 CT鉴别结果均为肿瘤部位,胃壁的厚度,肿瘤的扩展,N1和N2淋巴结受累情况。比较螺旋CT鉴别和病理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鉴别正确分期为20例(71.4%)。12例患者(42.9%)胃壁厚度<2 cm,其中10例(83.3%)浆膜受累,其余2例患者胃壁厚度分别为0.5和1.0 cm。16例(57.1%)患者胃壁厚度>2 cm,且均有浆膜受累。 CT评估胰腺侵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73.9%和78.6%。螺旋CT评估浆膜受累有(无)邻近器官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达到96.2%,100.0%和96.4%。螺旋CT评估病理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3.1%、50.0%和71.4%。结论螺旋CT是胃癌术前分期和早期胃癌诊断的优选技术。

    作者:梁远仲;罗家滨;普福顺;吴晶晶;舒毅;张自生;吴丽霞;罗金勇;彭义;王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10例Ⅰb2期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前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⑴放化疗前,2组患者宫颈肿块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观察组宫颈肿块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⑵放化疗过程中,2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⑷随访期内,2组患者腹腔转移率、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阴道残端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⑸2组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远期疗效相当,但术前放疗的近期疗效更好。

    作者:贺清波;闫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已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选栓塞组50例和普通栓塞组50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5F RH 导管或5F YASINO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 3 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超选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80%,普通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超选栓塞组治疗后AFP值低于普通栓塞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超选栓塞组的肝功能损害较普通栓塞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建华;李小松;程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LeftyA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想构建LeftyA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鉴定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首先扩增LeftyA基因序列,将其与慢病毒骨架载体连接后,鉴定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及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鉴定慢病毒转染并包装成功。结果 LeftyA基因成功转导至以GV287为骨架质粒的慢病毒系统中,包装后测定病毒滴度达2.0×108 TU/ml,免疫印记法检测到LeftyA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LeftyA基因的慢病毒表达系统。

    作者:邱宇安;陈文学;靳文剑;陈火国;钟宁;余洁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晚期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和化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5.0%,高于对照组的25.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获益率上分析,观察组为7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经积极治疗或者随着治疗的继续逐渐好转,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男性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纪良;肖昕;邹金金;冷斐;周奇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