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ibson切口在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朱遵伟;黄辉;曾涛;熊焕腾;朱心燊

关键词:Gibson切口, 后腹腔镜, 肾盂癌根治术
摘要:目的:探讨Gibson切口在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切除患侧中下段输尿管及部分膀胱的入路进行比较。采用Gibson切口入路(Gibson切口)31例,采用下腹部正中切口入路(正中切口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激惹症状、术后漏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切口种植转移、切口感染发生、术后切口瘢痕长度等指标。结果术中经后腹腔镜下切除患肾后开始计算,Gibson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36(25~56)min。平均出血量35(20~80)ml;术后膀胱激惹症状3例;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5(1~2) d;无术后漏尿;无切口肿瘤种植转移及感染发生。术后平均切口瘢痕长度4.9(4.0~6.4)cm。正中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61(45~78)min;平均出血量70(60~95)ml;术后膀胱激惹症状13例;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5(2~4)d;术后切口感染及漏尿各3例;无切口肿瘤种植转移;术后平均切口瘢痕长度7.1(6.0.~8.5) cm。 Gibson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切口瘢痕长度明显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结论 Gibson切口在后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中处理中下段输尿管及膀胱袖套状切除具有微创、可靠、安全等优点。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镜多点活检和 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患者阴道镜多点活检与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LEEP术诊治及阴道镜多点活检110例CIN Ⅰ患者,所有对象术前取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乳头瘤状病毒( HPV)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检测,探讨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结果与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情况和HPV检测及TCT分类的关联性。结果110例CIN 患者 LEEP术后诊断为宫颈黏膜慢性炎(NILM)67例,CINⅠ27例,CINⅡ13例,CINⅢ2例,宫颈早期微浸润癌1例。②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分级与TCT分类呈正相关(r=0.254,P=0.007)。 TCT检查NILM 23例, LEEP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NILM 15例(65.2%);TCT检查为ASCUS 50例,LEEP术后病理检查为NILM 37例(74.0%),CINⅠ10例(20.0%),CIN Ⅱ2例(4.0%), CIN Ⅲ及以上1例(2.0%)。③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及术前HPV感染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检查结果,在CIN患者的治疗中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琦;胡昌华;倪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化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接受三维适形放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术后试验组临床疗效总缓解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0.48%),并且试验组1年内生存率(97.6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放射性食管炎以及血红蛋白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生存率高,生存质量好,且未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明显增加,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作者:洪英财;陈怀生;林少霖;杨林;王光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胃癌术后随访患者 CEA和 CA19-9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及糖链多肽抗原19-9(CA19-9)对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临床分析和随访资料进行研究,术后复发及转移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均为45例。将复发及转移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及糖链多肽抗原19-9(CA19-9)的含量。结果胃癌术后复发组的CEA及CA19-9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CEA与CA19-9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及糖链多肽抗原19-9(CA19-9)对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作为术后胃癌复发的诊断指标。

    作者:朱蕾;丁显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革兰氏阴性菌( G-)的检出率为56.3%,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G+)的检出率为28.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的检出率为15.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一、二代头孢类、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G+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耐药性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高。结论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尽早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作者:李草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EA、CA125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肺癌患者102例、肺良性疾病65例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空腹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CEA、CA125、CYFRA21-1、NSE和SCC浓度。结果肺癌组患者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健康组(P<0.05);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91.18%)显著高于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单项检测敏感度(42.20%、42.16%、50.00%、36.27%、20.59%)(P<0.05)。结论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与分型中均具有一定价值,5项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其敏感性。

    作者:李林;王迪进;万轲;徐国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胃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1]。根据胃癌的发病部位,临床上常将其分为胃上部癌、胃中部癌、胃下部癌等。近年来,随着胃窦部肿瘤发病率的逐步下降,胃上部癌发病率却逐步上升[2]。与其他部位胃癌一样,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胃上部癌的主要手段,且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等微创术式逐步应用于胃上部癌的治疗。本研究即对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近期疗效进行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正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已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选栓塞组50例和普通栓塞组50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5F RH 导管或5F YASINO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 3 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超选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80%,普通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超选栓塞组治疗后AFP值低于普通栓塞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超选栓塞组的肝功能损害较普通栓塞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建华;李小松;程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培美曲塞及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培美曲塞及多西他赛联合顺铂两种晚期肺腺癌一线化疗用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肺腺癌患者分为多西他赛组及培美曲塞组,各35例,对化疗前及化疗后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培美曲塞组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增强(P<0.05),多西他赛组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培美曲塞组与多西他赛组化疗前后变化对比,培美曲塞组化疗后免疫明显增强( 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组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刘波;钟明艳;李庆萍;黄敏;马熙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纳米碳示踪结合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中央区清扫中的应用及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18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CN08例,CN+1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射纳米碳,再行清扫术。 CN08例行中央区清扫,冰冻提示中央区阳性者加侧后多功能保留颈清扫;CN+10例行中央区加颈部多功能保留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黑染组织中有无甲状旁腺及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感觉测定采用轻触和针刺与健侧比较。结果纳米碳使第Ⅵ区淋巴结黑染,而甲状旁腺不黑染,且清扫黑染组织均未发现甲状旁腺。术后患者颈部、耳廓感觉良好。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及多功能保留手术疗效确切,在彻底清扫转移灶的同时使甲状旁腺及颈部感觉等多种功能得以保存,但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

    作者:罗文政;周何强;徐华;袁分钱;涂斌锋;乐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T和 MRI对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对肝癌合并癌栓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临床纳入50例经腹部B超确诊有肝脏中、小型占位病变患者,均进行了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并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癌。以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比较CT以及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增强CT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327,肝脏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707,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增强CT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00%、79.49%、42.80%,肝脏MRI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4.87%、77.35%,差异有显著性(P<0.05)。CT与MRI共同检查确诊阳性病例30例,CT检查阳性而MRI检查阴性1例;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阳性4例;CT与MRI检查共同确诊阴性病例8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脏MRI在肝癌检出率以及准确率方面均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肝癌的患者,可以直接进行肝脏MRI检查;对于CT检查后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病例,应进行MRI检查。

    作者:孙世明;胡金发;杨大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安全性。方法将593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与对照组(491例)。观察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或甲状腺近全切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24个月的随访。结果2组患者暂时性单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患者术后易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这在选择甲状腺全切术时应给予重视。

    作者:赖敏栋;乐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人造血管置换上腔静脉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体会

    胸部肿瘤累及上腔静脉并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预后极差,自然生存时间仅3个月左右。文献报道,采用联合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积极治疗这类重症病例可获得较好疗效[1-3]。我院从2005年开始采用人造血管置换上腔静脉技术成功治疗4例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匡裕康;蔡锦根;王东升;黄建;何枝生;朱剑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HIF-1α和 c-ME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HIF-1α和c-MET受体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及胃癌组织6r65的关系,为判断胃癌的预后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胃癌组织和74例癌旁胃组织(距癌灶2-5 cm)中HIF-1α、c-MET受体及CD34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IF-1α及c-Met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分期有关(P<0.05),而c-Met受体表达受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分期的影响(P<0.05);胃癌组织中,HIF-1α与c-Met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γ=0.365,P<0.05);HIF-1α及c-Met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MVD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 P<0.05);生存分析显示,HIF-1α或c-Met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 HIF-1α与c-Met表达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胃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判定指标。 HIF-1α可能通过上调c-Met的表达,诱导胃癌微环境中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胃癌的转移。

    作者:苏会玲;苏红慧;张培新;蔺强;陈坤;刘风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诱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小细胞肺癌( SCLC)占所有肺癌的13%~25%,临床上因其进展迅速、早期播散、对放化疗敏感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30年前就将其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相区分[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是一种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各组织脏器的造血系统克隆性疾病。临床上起病多急骤,有发热、中至重度贫血、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表现[2]。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诱发急性白血病的病例罕有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诱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秋莲;汤志谋;付春凤;万勇;刘梦;张水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LeftyA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想构建LeftyA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鉴定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首先扩增LeftyA基因序列,将其与慢病毒骨架载体连接后,鉴定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及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鉴定慢病毒转染并包装成功。结果 LeftyA基因成功转导至以GV287为骨架质粒的慢病毒系统中,包装后测定病毒滴度达2.0×108 TU/ml,免疫印记法检测到LeftyA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LeftyA基因的慢病毒表达系统。

    作者:邱宇安;陈文学;靳文剑;陈火国;钟宁;余洁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影像验证系统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射野影像验证系统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的重复性误差。方法选取80例进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放疗过程中每周拍摄0°、80°、280°的适时野图像一次。将每次的EP-ID图像与第一次的EPID图像进行融合比较,分别测量出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结果80例患者共测得1125个有效误差测定值,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上均以各方向的大偏差作为该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三个方向的摆位重复性误差范围在-3.5~4.0 mm。在前后、左右、头脚三个方向误差≤1 mm的分别占83.7%、91.7%、76%,1 mm<误差≤2 mm的分别占13.9%、6.4%、19.2%,误差>2 mm的分别占2.4%、1.9%、4.8%,各方向间的偏差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的重复性具有一定的误差,通过多分次的拍摄EPID图像进行误差测量,可以纠正和控制每次摆位的重复性误差,也可提供治疗计划设计时估算因摆位误差所致的靶区的扩边值。

    作者: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周元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 IL-8水平与 SCT表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不同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0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ELIAS法检测其血清IL-8水平,并分析其与S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SCT表现中有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累及胸膜或心包膜有关(P<0.05),而与有无肺不张,肿瘤分叶、结节、毛刺及病灶大小、肿瘤类型无关( P>0.05)。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不同SCT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相互参考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尹福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nasopharyngeal fibroangiom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光整与否、侵犯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骨质变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以浸润性生长特点为主,可引起邻近骨质的压迫塑形或骨质吸收破坏改变。 CT平扫以等或稍低密度为主,MRI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瘤体多表现为显著均匀性强化。 MRI显示瘤体内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影,形成典型的“椒盐征”。结论 CT结合MRI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定位及预后评估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陈桂美;李先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将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胸手术)23例和观察组(全胸腔镜)27例,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手术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延长,而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术后PaO2、DLCO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更少(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永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注射液5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观察组于第1天经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50 mg/m2,于第8天再次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分析2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鳞癌及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高于腺癌及周围型肺癌患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吉西他滨、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艳丽;刘鹏辉;赵冠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