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莉;曹晓侠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联合吗啡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和鞘内注射吗啡镇痛。观察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鞘内单纯注射吗啡(P<0.05),便秘、呕吐、恶心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吗啡(P<0.05),但嗜睡发生率高于单纯吗啡(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可以有效减少吗啡用量,增强吗啡镇痛效果,减轻吗啡镇痛耐受作用,是临床用药的一种选择。
作者:刘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培美曲塞及多西他赛联合顺铂两种晚期肺腺癌一线化疗用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肺腺癌患者分为多西他赛组及培美曲塞组,各35例,对化疗前及化疗后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培美曲塞组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增强(P<0.05),多西他赛组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培美曲塞组与多西他赛组化疗前后变化对比,培美曲塞组化疗后免疫明显增强( 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组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刘波;钟明艳;李庆萍;黄敏;马熙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检测微小RNA miR-2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在体内外研究miR-224 ASO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定量分析120例乳腺癌组织及对癌旁组织中miR-224的表达;通过miR-224ASO降低乳腺癌MCF-7细胞中 miR-224的表达,采用 MTT、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技术及体内实验观察 miR-224ASO对MCF-7细胞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在120例乳腺癌病例中,63.33%(76/120)的乳腺癌组织miR-224表达明显高于对癌旁组织(P=0.00);与对照组miR-224的表达量(0.50±0.07)相比,miR-224ASO可以显著降低miR-224的表达(0.09±0.01)(P=0.00);MTT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224 ASO后,24 h、48 h和96 h MCF-7细胞的存活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miR-224ASO组克隆形成率[(5.33±0.74)%]较对照组[(33.33±8.38)%]显著降低(P=0.00);体内研究进一步证实miR-224ASO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肿瘤生长较对照慢(P=0.01),肿瘤的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转染miR-224ASO组(15.68±1.46)较对照组(3.36±0.88)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2);另外,降低miR-224的表达水平发现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P=0.00)。结论 miR-224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降低miR-224的表达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 miR-224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基因表达调控的新靶点。
作者:骆萍;石冬梅;邱杨;钟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常见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125例75~86岁的超高龄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年龄45~65岁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全肺切除或肺叶切除,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72例(57.60%)发生心律失常,对照组35例(35.00%)发生心律失常,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心肺合并症、二氧化碳分压及手术范围是显著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手术相关因素中有手术切除方式及手术时间。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而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较低。其它因素如性别、肿瘤病变部位、淋巴结清扫及清扫之淋巴结有无阳性则与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心肺功能差、术式及低血容量等是引起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胡丽蓉;徐陶;甘辞海;薛钰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及其中37例合并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结节性硬化症的CT、MRI多表现为皮质和皮质下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脑白质异常;肾错构瘤的CT表现为脂肪区与软组织区CT值的不同,MRI扫描能够确定肿瘤来源、明确显示脂肪成分并可检出肿瘤内有分支的粗大血管影。结论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够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
作者:谢代军;康安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常用野中野加调强照射技术的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为术后放疗方法的临床选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左侧3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经CT扫描后将图像传至pinnacle3治疗计划系统中并由同一医生进行靶区勾画。每例患者均采用FIF技术和两种不同角度的DM-PO-IMRT技术两者相结合的照射方式对靶区进行两种不同角度(计划Ⅰ与计划Ⅱ)的计划设计。在满足PTV达到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评价2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和靶区适形指数( CI)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 HI)。结果①靶区的大、小、平均剂量两者相似,且靶区剂量不均匀指数、适形指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对心脏保护,两种方式心脏接受的照射剂量除V5处计划Ⅰ优于Ⅱ外,其余均无明显差异。③对患肺的保护,两种计划的左肺受照平均剂量Dmean、以及高剂量照射区域V40、V50等处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左肺接受的低剂量照射体积V5、V10、V15及中剂量照射体积V20、V25、V30计划Ⅰ明显小于计划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右肺的保护,在V5处右肺接受照射体积明显小于计划Ⅱ(P<0.05)。⑤对右侧乳腺的保护,两者右侧乳腺受照剂量体积剂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调强设野方法的靶区照射剂量差异不大,但是在对心脏、患肺及健肺等重要危机器官的保护上方法Ⅰ明显优于Ⅱ。因此计划Ⅰ中使用的野中野与IMRT相结合的射野方式对于降低正常组织器官的辐射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怀文;刘松;钟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晚期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和化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5.0%,高于对照组的25.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获益率上分析,观察组为7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经积极治疗或者随着治疗的继续逐渐好转,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男性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纪良;肖昕;邹金金;冷斐;周奇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分析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10例Ⅰb2期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前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⑴放化疗前,2组患者宫颈肿块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观察组宫颈肿块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⑵放化疗过程中,2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⑷随访期内,2组患者腹腔转移率、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阴道残端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⑸2组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远期疗效相当,但术前放疗的近期疗效更好。
作者:贺清波;闫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下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腋下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理阳性和病理阴性的患者在钙化灶、肿瘤数量、大径及血流丰富程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量多发或弥散、有钙化灶、血流丰富程度Ⅱ~Ⅲ级以及大径>2 cm是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理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肿瘤数量多发或弥散、有钙化灶、血流丰富程度Ⅱ~Ⅲ级以及大径>2 cm乳腺癌患者行超声检查时应综合考虑以提高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正确率。
作者:孙薇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不同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0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ELIAS法检测其血清IL-8水平,并分析其与S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SCT表现中有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累及胸膜或心包膜有关(P<0.05),而与有无肺不张,肿瘤分叶、结节、毛刺及病灶大小、肿瘤类型无关( P>0.05)。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不同SCT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相互参考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尹福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已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选栓塞组50例和普通栓塞组50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5F RH 导管或5F YASINO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 3 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超选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80%,普通栓塞组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超选栓塞组治疗后AFP值低于普通栓塞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超选栓塞组的肝功能损害较普通栓塞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导管超选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建华;李小松;程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及其相应核受体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45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之前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评估。对比组由结节病患者( BBS,n=15),过敏性肺炎(HP,n=8)和健康受试者(n=15)组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除IL-29水平及受体水平高于结节病组外,IL-27、IL-31、IL-33及其受体水平组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29和IL-31水平及其受体组间无差异。各组血清IL-27和IL-29及受体水平显著高于各组BALF中的水平,但BBS组、HP组和健康对照组的BALF中IL-31水平高于血清水平。非小细胞肺癌ⅢB期患者血清IL-29水平及受体水平高于Ⅳ期患者。化疗后部分缓解( PR)患者的肺泡灌洗液IL-27水平显著高于病情稳定( SD)患者,然而,SD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29水平高于疾病进展( PD)患者。结论检验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IL-27、IL-29水平能够预测癌症患者疾病进展情况。
作者:崔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对148例已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CD4+/CD8+值分为2组,正常值组( n=87例);另一组为低于正常值组(异常组),共61例。2组患者均行根治性放疗及化学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统计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D4+/CD8+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2,P=0.0429。 CD4+/CD8+值正常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1.3%,异常组患者3年生存率62.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38。结论鼻咽癌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可作为鼻咽癌患者的一个预后因素,CD4+/CD8+值低于正常者其预后较差。
作者:吴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对肝癌合并癌栓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临床纳入50例经腹部B超确诊有肝脏中、小型占位病变患者,均进行了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并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癌。以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比较CT以及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增强CT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327,肝脏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707,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增强CT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00%、79.49%、42.80%,肝脏MRI检查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4.87%、77.35%,差异有显著性(P<0.05)。CT与MRI共同检查确诊阳性病例30例,CT检查阳性而MRI检查阴性1例;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阳性4例;CT与MRI检查共同确诊阴性病例8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脏MRI在肝癌检出率以及准确率方面均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肝癌的患者,可以直接进行肝脏MRI检查;对于CT检查后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病例,应进行MRI检查。
作者:孙世明;胡金发;杨大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NR4A3和CD13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来研究NR4A3的临床意义及与CD133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NR4 A3和CD133的表达。结果 NR4A3在癌旁正常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0.5%,肺癌组织为19.0%(P<0.05)。 NR4A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分期均无关(P>0.05)。 NR4A3和CD13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γ=-0.219,P<0.05)。结论 NR4A3低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调节肿瘤干细胞表面抗原CD133表达。
作者:郭善娴;黄先明;蔡勇;简艳;刘志良;蔡云;詹勤元;钭方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83例早期胃癌和37例癌前病变及20例健康人群的血浆,提取血浆标本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血浆标本中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外周血标本中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胃癌外周血标本中 P16、E-cad 和 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51.81%、46.99%和43.37%;胃癌前病变外周血组分别为37.84%、29.72%和29.7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和5%。 P16、E-cad和hMLH1三个基因联合检测时胃癌与癌前病变组甲基化率分别为77.11%和56.76%。 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早期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 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早期胃癌外周血中升高,通过联合检测患者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作者:周玮;芦珊;魏海云;苗志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肺癌患者102例、肺良性疾病65例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空腹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CEA、CA125、CYFRA21-1、NSE和SCC浓度。结果肺癌组患者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健康组(P<0.05);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91.18%)显著高于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单项检测敏感度(42.20%、42.16%、50.00%、36.27%、20.59%)(P<0.05)。结论CEA、CA125、CYFRA21-1、NSE及SCC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与分型中均具有一定价值,5项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其敏感性。
作者:李林;王迪进;万轲;徐国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肿瘤学引文分析来源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30。自2014年起,本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页码也由112页增至128页。改扩版后的《实用癌症杂志》稿件容量大幅增加,印刷装帧更加精美,为此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我们将本着“繁荣肿瘤学术,助您成功成才”的职业精神,真诚地为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欢迎各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图书馆及个人订阅本刊,本刊的邮发代号为44-37,可通过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按订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电话:0791-88329442,邮编330029。另外,我部尚有2015年及以前的部分卷期杂志,需要者可与我部联系购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估腹腔镜多脏器联合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26例患者均进行了入侵或粘附周围器官或组织结构的结直肠癌联合切除术。比较了腹腔镜式和开放式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效果。结果腹腔镜式和开放式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分别进行了60例和66例。6.7%的腹腔镜手术患者转换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271 min和227 min),但是平均失血量明显减少(分别为40 ml和205 ml)。2组间的原发性肿瘤R0切除率(分别为95.0%和98.5%)、淋巴结切除数(均为18个)、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和24%)不相上下。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相比,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13.5天和18天)。结论腹腔镜多脏器联合切除术对于治疗入侵或粘附周围器官的结直肠癌安全可行。
作者:刘义武;龙运志;杨国栋;周洁;徐勇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检测老年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6例作为实验组,距肿瘤边缘5 cm以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组织中 MMP-2、MMP-9的表达。结果实验组 MMP-2阳性率73.26%, MMP-9阳性率69.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型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MP-2和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翔;吴曙辉;陆宝华;袁杰;耿春华;曾小兵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