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萍;石冬梅;邱杨;钟晓鸣
目的:对比分析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10例Ⅰb2期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前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⑴放化疗前,2组患者宫颈肿块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观察组宫颈肿块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⑵放化疗过程中,2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⑷随访期内,2组患者腹腔转移率、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阴道残端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⑸2组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与术前化疗治疗Ⅰb2期宫颈癌的远期疗效相当,但术前放疗的近期疗效更好。
作者:贺清波;闫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nasopharyngeal fibroangiom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光整与否、侵犯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骨质变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以浸润性生长特点为主,可引起邻近骨质的压迫塑形或骨质吸收破坏改变。 CT平扫以等或稍低密度为主,MRI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瘤体多表现为显著均匀性强化。 MRI显示瘤体内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影,形成典型的“椒盐征”。结论 CT结合MRI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定位及预后评估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陈桂美;李先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及其中37例合并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结节性硬化症的CT、MRI多表现为皮质和皮质下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脑白质异常;肾错构瘤的CT表现为脂肪区与软组织区CT值的不同,MRI扫描能够确定肿瘤来源、明确显示脂肪成分并可检出肿瘤内有分支的粗大血管影。结论结节性硬化症及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够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
作者:谢代军;康安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保留肋间臂神经将其分为保留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术中情况与术后情况。结果术后2组均有患者出现感觉功能障碍。无论患者术中是否保留ICBN,术后在上臂内侧及腋窝发生疼痛及感觉功能障碍的情况都要远多于上臂前侧、外侧。上臂内侧和上臂外侧感觉障碍存在组间差异。保留组的上肢水肿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则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7,P<0.05)。保留组的手术时间为(82.4±13.2)min,对照组则为(68.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5,P<0.05)。保留组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则为4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6,P<0.01)。保留组针刺痛的发生率为2.70%,对照组则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P<0.01)。结论对乳腺癌患者予以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保留肋间臂神经可降低患者上肢水肿发生率、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及针刺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灯杰;孙圣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安全性。方法将593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与对照组(491例)。观察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或甲状腺近全切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24个月的随访。结果2组患者暂时性单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患者术后易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这在选择甲状腺全切术时应给予重视。
作者:赖敏栋;乐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将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胸手术)23例和观察组(全胸腔镜)27例,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手术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延长,而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术后PaO2、DLCO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更少(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永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晚期肺癌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分子靶向药(特罗凯)治疗和化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5.0%,高于对照组的25.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获益率上分析,观察组为7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经积极治疗或者随着治疗的继续逐渐好转,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用分子靶向药(特罗凯)对晚期肺癌男性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纪良;肖昕;邹金金;冷斐;周奇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HE病理学检查,采用PV-6000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6例Rosai-Dorfman病患者中有3例肿块位于胸壁,1例位于鼻粘膜、中鼻甲,1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股骨。镜下示病变组织由淡染区和深染区构成的结节状病灶,淡染区为增生的组织细胞,细胞大,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见吞噬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深染区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构成,部分病例病变区夹杂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免疫组化结果示增生的组织细胞S-100阳性,CD68部分阳性或阴性,CD1α阴性。结论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是1种少见的组织细胞病变,有其独特的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对增生组织细胞本质的认识是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
作者:王翠梅;肖芹;顾学文;朱长仁;刘丹;王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IN Ⅲ级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实施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对照组(53例)实施冷刀锥切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后病理符合情况、切缘阳性率以及治疗效果,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的术前病理结果一致情况、低于术前病理级别、阴性率、浸润癌情况以及切缘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治愈率、残留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CIN Ⅲ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常用固定五野静态调强、七野静态调强和容积旋转调强三者之间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CT扫描后将图像传送至Pinnacle39.6放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每例患者均采用3种不同射野方式进行计划设计,分别为5野IMRT计划、7野IMRT计划、RapidArc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比较分析3种计划的靶区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机器跳数和照射时间。结果3种调强技术靶区适形度无明显差异,均匀性和靶区的平均剂量RapidArc略高于IMRT(P<0.05);小肠和膀胱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7野IMRT技术和5野IMRT技术无明显差异;左、右股骨头7野IMRT技术略好于5野IMRT技术,RapidArc技术好于IMRT技术。结论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3种调强计划肿瘤靶区适形度、均匀性均能较好的满足临床要求,但RapidArc技术对于危及器官的保护要优于IMRT技术,且RapidArc技术同时还具有机器跳数少,治疗时间短的优势,可大幅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体位变化导致靶区吸收剂量的误差。
作者:洪潮;陈小丹;张怀文;胡海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注射液5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观察组于第1天经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吉西他滨1000 mg/m2+顺铂50 mg/m2,于第8天再次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分析2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鳞癌及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高于腺癌及周围型肺癌患者,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吉西他滨、顺铂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艳丽;刘鹏辉;赵冠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肌成束蛋白( Fascin-1)、E-选择素( E-selectin)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鼻咽癌患者共90例,资料分析过程中因数据遗失剔除4例,后完成86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鼻咽癌组患者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性相关(P<0.01)。随访3年,20例死亡,66例存活。死亡者入院时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者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Fascin-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鼻咽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价临床治疗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邓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278例,其中有14例发生术后局部复发。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27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中有14例发生局部复发,占患者总人数的5.04%。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患者的局部复发主要与分化程度、肿瘤穿孔、癌灶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远切缘长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吻合口瘘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型、手术方式、肿瘤周径无关(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肿瘤穿孔、癌灶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远切缘长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术前肠梗阻、吻合口瘘是引起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较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吻合口瘘、肿瘤穿孔、分化程度、术前肠梗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金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NR4A3和CD13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来研究NR4A3的临床意义及与CD133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NR4 A3和CD133的表达。结果 NR4A3在癌旁正常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0.5%,肺癌组织为19.0%(P<0.05)。 NR4A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分期均无关(P>0.05)。 NR4A3和CD13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γ=-0.219,P<0.05)。结论 NR4A3低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调节肿瘤干细胞表面抗原CD133表达。
作者:郭善娴;黄先明;蔡勇;简艳;刘志良;蔡云;詹勤元;钭方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实用癌症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肿瘤学引文分析来源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30。自2014年起,本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页码也由112页增至128页。改扩版后的《实用癌症杂志》稿件容量大幅增加,印刷装帧更加精美,为此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我们将本着“繁荣肿瘤学术,助您成功成才”的职业精神,真诚地为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欢迎各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图书馆及个人订阅本刊,本刊的邮发代号为44-37,可通过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按订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电话:0791-88329442,邮编330029。另外,我部尚有2015年及以前的部分卷期杂志,需要者可与我部联系购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乙肝相关肝癌的预后及患者生存风险因素。方法选择行手术切除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8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术前AFP,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有无肝硬化和卫星灶。术后第1年每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随后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3年。结果手术切除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术后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8%、55.0%和35.0%,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是8.2%,25.1%和50.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HbsAg、肿瘤直径、肝功能、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COX模型分析显示肝硬化和卫星灶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进展情况及肝脏储备能力是影响乙肝相关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欢送;袁博;齐敦峰;石奎;刘养岁;姜新春;张昕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想构建LeftyA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鉴定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首先扩增LeftyA基因序列,将其与慢病毒骨架载体连接后,鉴定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及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鉴定慢病毒转染并包装成功。结果 LeftyA基因成功转导至以GV287为骨架质粒的慢病毒系统中,包装后测定病毒滴度达2.0×108 TU/ml,免疫印记法检测到LeftyA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LeftyA基因的慢病毒表达系统。
作者:邱宇安;陈文学;靳文剑;陈火国;钟宁;余洁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83例早期胃癌和37例癌前病变及20例健康人群的血浆,提取血浆标本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血浆标本中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外周血标本中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胃癌外周血标本中 P16、E-cad 和 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51.81%、46.99%和43.37%;胃癌前病变外周血组分别为37.84%、29.72%和29.7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和5%。 P16、E-cad和hMLH1三个基因联合检测时胃癌与癌前病变组甲基化率分别为77.11%和56.76%。 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早期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 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早期胃癌外周血中升高,通过联合检测患者P16、E-cad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作者:周玮;芦珊;魏海云;苗志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小细胞肺癌( SCLC)占所有肺癌的13%~25%,临床上因其进展迅速、早期播散、对放化疗敏感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30年前就将其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相区分[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是一种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各组织脏器的造血系统克隆性疾病。临床上起病多急骤,有发热、中至重度贫血、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表现[2]。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诱发急性白血病的病例罕有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诱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秋莲;汤志谋;付春凤;万勇;刘梦;张水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常见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125例75~86岁的超高龄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年龄45~65岁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全肺切除或肺叶切除,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72例(57.60%)发生心律失常,对照组35例(35.00%)发生心律失常,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心肺合并症、二氧化碳分压及手术范围是显著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手术相关因素中有手术切除方式及手术时间。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而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较低。其它因素如性别、肿瘤病变部位、淋巴结清扫及清扫之淋巴结有无阳性则与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心肺功能差、术式及低血容量等是引起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胡丽蓉;徐陶;甘辞海;薛钰婷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