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进良;高春生;李烁;钱迪;杜政德;韩小璐
目的:探讨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食管癌患者采用单肺通气麻醉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 n=25例)和B组( n=25例)。 A组采用支气管阻塞器技术,B组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分析2种通气方式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中对患者单肺通气的影响。结果单肺通气30 min后,A组和B组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气道峰压(Paw)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插管定位时间、气道峰压增加率、咽痛声嘶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野暴露及肺塌陷情况满意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在插管定位时间、气道峰压增加率、咽痛声嘶发生率等方面优于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曾志文;张岳农;张彩玲;林伟雄;邓靖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Lauren分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在不同Lauren分型胃癌患者中其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贫血、组织分化程度有差异(P<0.001);5年生存率弥漫型为40.1%,肠型为53.6%(P<0.001)。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胃癌Lauren分型对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邓程伟;申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P53及Ki-6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20例食管癌旁组织中VEGF、P53及Ki-67表达。结果VEGF蛋白、P53及Ki-6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7%、88.4%、100.0%,而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及不表达,2组比较P均<0.01;VEGF、P53及Ki-67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研究发现VEGF、P53及Ki-67表达强弱与癌组织分化程度(γ=0.945、0.963、0.986,P均<0.05)呈正相关。结论 VEGF、P53及Ki-6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其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刘汉忠;杨继洲;肖兰;何慧华;王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胸外科患者术前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听诊法定位插管,随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精确定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插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准确定位所需的时间以及术后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插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准确定位所需时间、SpO2下降情况、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癌患者术前双腔气管导管定位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提高插管一次成功率,减少插管时间,降低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蓉丹;江莉;姚东;郑康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中酪氨酸蛋白激酶非受体型6号蛋白(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6,PTK6)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学因素、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0例食管鳞癌及配对的160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PTK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食管鳞癌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间PTK6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01)。 PTK6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分级密切关联( P<0.001)。对比肿瘤中PTK6低表达组,PTK6高表达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经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N分期及PTK6蛋白表达水平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PTK6作为1种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对于预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友芳;曹训;黄志良;温浙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ERCC1基因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ERCC1基因甲基化。结果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完全甲基化率为46.7%(14/30),部分甲基化率为30.0%(9/30),总甲基化率为76.7%(23/30),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率13.3%(4/30)。10例正常胃组织中该基因未发生甲基化。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高比例的ERCC1基因甲基化。
作者:朱瑞杰;王红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或紫杉醇联合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老年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对经组织学确诊为ⅢA或ⅢB期肺腺癌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培美曲塞[500 mg/(m2· d)]治疗,共2个周期;对照组采用紫杉醇(50 mg/m2)治疗,每周1次,共6~7个周期。化疗同时给予三维适形放疗(3DCRT),处方剂量为60~70 Gy,6~7周完成。结果有效率(CR+PR)实验组为76.7%(23/30),对照组为66.7%(20/3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Ⅰ-Ⅳ度),其中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86.7%,高于实验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或紫杉醇结合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老年肺腺癌近期疗效良好,但培美曲塞进行化疗的不良反应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荣玲;王风琴;袁桂平;骆志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肿瘤学引文分析来源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30。自2014年起,本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页码也由112页增至128页。改扩版后的《实用癌症杂志》稿件容量大幅增加,印刷装帧更加精美,为此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我们将本着“繁荣肿瘤学术,助您成功成才”的职业精神,真诚地为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欢迎各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图书馆及个人订阅本刊,本刊的邮发代号为44-37,可通过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按订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电话:0791-88329442,邮编330029。另外,我部尚有2013年及以前的部分卷期杂志,需要者可与我部联系购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3例采用索拉非尼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查末次随访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其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率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值显著上升,但CD8+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前患者平均Karnofsky评分为(65.5±2.4)分,治疗后升至(79.8±5.2)分,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以手足皮肤反应、口腔炎和腹泻为明显,发生率分别为44.7%、40.8%及45.6%;随访6个月时共发现11例患者死亡,随访1年时共发现17例患者死亡,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及83.5%。结论索拉非尼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其生存时间,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无法实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作者:孙恒;韩文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开胸组与胸腔镜组,2组分别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及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1年无瘤生存率、手术效果、术后炎症因子及免疫学指标的改变。结果胸腔镜组与开胸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1年无瘤生存率为97.5%,开胸组为97.8%(P>0.05)。与开胸组相比,胸腔镜组术后7 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显著降低(P<0.05),而IgG及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开胸手术相当,但前者机体炎症反应轻、免疫功能恢复快。
作者:周瑜;谭群友;傅勇;黄涛;赵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 ,RP)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5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切除指征,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肿瘤位置,分期,同期放化疗,化疗周期,放疗总剂量,MLD以及V5、V20对RP的影响。结果25例患者(29.4%)出现RP。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前合并COPD、放疗前化疗周期、同期放化疗、MLD、V5、V20与放射性肺炎有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放疗前合并COPD、放疗前化疗周期、同期放化疗、V20以及MLD是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计划应考虑患者的临床、个体因素,设定合理的放疗参数,从而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冯志俊;吴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中的表达。方法对66例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的住院患者及妇科门诊就诊的27例健康女性( A组: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作研究,分别检测HE4及CA125。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子宫肌瘤患者再分为2个组( B组: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组;C组: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组),对HE4及CA125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C组的血清HE4水平分别为(42.92±8.05)、(50.91±10.00)、(73.98±10.00) pmol/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的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22.27±14.54)、(21.51±10.88)、(28.42±27.27) U/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血清HE4检测,可能有助于术前评估。
作者:罗燕艳;栾峰;罗小婉;郑树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原发性肺癌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2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予单纯放射治疗(6MV-XRay),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CR、PR、SD、PD观察组和对照组肺癌患者分别为34、61、12和3例和27、50、21、12例,有效率分别为86.36%对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损伤0级、1级、2级、3级及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初次用药后及用药3个月后分别为50、53、7、0例和39、57、14、0例;71、36、2、1例和38、53、14、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减轻原发性肺癌放疗不良反应,可以有效预防放射性肺损伤,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肺癌患者化疗较为理想的辅助用药。
作者:隋东江;王蓉美;李伟生;赵海霞;李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D3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体内血清含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60例肝癌患者和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对CD31基因Leu125Val、Asn563Ser和Gly670Arg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D31含量。结果肝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CD31基因Asn563Ser和Gly670Arg多态性差异不明显(χ2=0.387,P>0.05),而Leu125Val 多态性差异显著(χ2=10.875,P<0.05)。Val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肝癌的风险是Leu等位基因的1.457倍(OR=1.457,95%CI:1.187~2.186,P=0.001);携带Val等位基因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CD31含量比没有携带的患者要高很多(χ2=10.534,P<0.05)。结合基因型分析表明,CD31基因Leu125Val、Asn563Ser和Gly670Arg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明显的连锁不平衡,同健康体检者相比, Val-Ser-Arg单倍型携带者罹患肝癌的风险较高(OR=1.487,95%CI:1.092-2.038,P=0.011)。结论 CD31基因的Leu125Val多态性及Val-Ser-Arg单倍型与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关联,其中Val等位基因有极大的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Val基因型的患者可能会由于CD31基因在体内高度表达而增加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作者:方日;谢金龙;王小文;颜娇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临床、物理因素对胸部癌症患者三维放疗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 RIHD)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12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瓦里安21EX型加速器进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放射治疗前后、放射治疗90天内分别检测患者的心脏损伤情况,应用NCI-CTCAE3.0版对急性放射性心脏分级标准评价。采用单因素分析临床、物理因素与心脏损伤的关系。结果放射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肌钙蛋白、心肌酶谱、心包积液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7.5%、10.9%、13.7%、6.6%。临床因素均不是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物理因素中心脏Dmax、V60是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胸部肿瘤放射后心脏的损伤以心电图异常较为常见,其中心脏Dmax、V60是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启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吻合器与传统手工缝合在胃癌经腹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胃癌患者,分别行吻合器经腹切口和传统经胸或胸腹手术,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吻合器组手术时间为(67.3±13.3) 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1.3±5.6)h、住院时间为(6.8±2.3)d 、均明显短于手工缝合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P<0.05);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P<0.05);局部转移发生率、远处转移发生率、1和2年复发率、1和2年生存率,与手工缝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吻合器经腹切除胃癌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合理应用。
作者:毛宏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肠癌并发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31例大肠癌并发肠梗阻行一期手术治疗,其中接受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共18例,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共8例,直肠癌Melis术共5例。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5年,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直肠 Melis 术3年生存率(94.44%、100.00%)明显高于右半结肠Ⅰ期吻合术;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术5年生存率(94.44%)明显高于直肠Melis术和直肠Melis术。治疗后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8.37±7.12)、(59.54±5.32)、(58.83±2.45)、(85.12±8.43);术后发生伤口感染3例,肠粘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9%。结论一期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大肠癌并发肠梗阻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蔺兵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伪膜性肠炎发病率为2%~5%[1],死亡率为1%~22%[2]。若无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产生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3-4]。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有13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伪膜性肠炎,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过程总结如下。
作者:许巧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n=21)和对照组(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n=20),分析比较2组的客观有效率( ORR)、疾病控制率( DCR)、中位进展期( mTTP)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ORR、DCR和mTTP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实验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较好选择。
作者:汪金云;邓文霞;王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高龄胃癌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对72例高龄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高龄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28%。术前合并症、手术方法及肿瘤分期、大小、部位均是高龄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了解高龄胃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毓彬;刘胜春 刊期: 2014年第04期